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開通三周年 滬港通點燃香港證券行業發展機遇

2014年11月17日, 標誌著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的滬港通正式開通, 滬港兩地證券市場實現聯通。 但這一里程碑級的創新在誕生後的一年裡, 交易並不活躍。

三年後, 情況開始改觀。 根據香港交易所)最新資料顯示, 截至今年10月底, 期內透過滬深的“港股通”流進香港股市的淨金額, 已逾6401億元人民幣, 預計到本週五滬港通開通三周年時, 滬深“港股通”淨流進港股的淨金額, 將接近7000億元人民幣。

起初的遇冷質疑聲頗多, 這些質疑多來自“未變”。 兩地市場遊戲規則未變、政策施行兩地運行格局未變、內地居民投資港股管道置換未變。

冷清開場恰好為市場準備了調試的時間。 出於安全考慮, 港股通初期設有投資門檻, 表面看暫時將不少內地投資者擋在門外, 也暗示了監管部門並沒有將交易量作為衡量滬港通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

滬港通的真正目的, 是更好地實現A股與港股的互聯互通, 實現兩大股市之間的優勢互補, 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探路。 對A股市場而言, 最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向更加成熟的港股市場看齊, 在一些交易和監管規則上向國際先進對標;同時, 改變A股投資者一味炒新、炒概念的投機理念, 真正變投機為投資。

在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下,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一度迅速突破萬億。 但是由於市場中可供投資的管道和產品缺乏,

其中超過八成以存款憑證和活期存款方式留在了銀行體系內。 大量人民幣存款最終又以跨境貸款與貿易融資的方式流回內地, 變成了國內“影子銀行”體系中的一部分。

人民幣因此面臨著雙面尷尬:如果不能通過對中國市場的投資獲得有利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回報, 很容易影響國際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信心。 但因此而簡單粗暴地放開資本項目管制, 國際熱錢的大進大出對市場的衝擊, 也將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管理帶來挑戰。

市場的力量不應被輕易低估。 國內的錢想出去, 國外的錢想進來, 滬港通正是破解貨幣圍城一種循序漸進的模式。 從香港的角度看, 過去幾年, 傭金戰已經成為擺在香港券商經紀業務面前難以打破的困局,

無論交易量還是客戶群提升的空間都越來越有限。

滬港通無疑為這個急需增長點的市場帶來了新的流量。 滬港通點燃的發展機遇, 正在給整個香港證券行業的生態環境帶來變化。 滬港通也改變了傳統傭金戰的玩法, 玩家不再限於香港的700多萬人口, 而是延伸到內地更大的市場。

滬港通為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打開了一扇門, 而一旦打開了這扇門, 通過開放來倒逼資本市場的改革便不再遙不可及。 雖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中國資本市場的管理也會進一步規範化國際化, 其中的每一步走得越扎實, 整個過程就會越順理成章, 需要的時間也會越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