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陝北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 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 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 信天遊分為高腔和平腔。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 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 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 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 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 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 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2008年6月, 陝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陝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歌流傳于榆林延安的山坡、溝窪、田野、村落, 是世世代代的陝北地方勞動人民“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用攔羊嗓子回牛聲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聲、裡巷之曲。 陝北民歌的歷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調, 並與古來有之的春節“鬧紅火”的習俗緊密關聯,

如綏德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樂舞百戲和秧歌的內容, 可見當時陝北歌舞已經盛行, 民歌必然隨之濫觴。

民歌是最簡便的藝術形式, 它隨著陝北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陝北的歷史以及民俗活動而誕生, 並留留傳至今。

如《腳夫調》的曲調只有三個音, 是較為原始的反映陝北人民勞動生活的信天遊山歌。 再如《調兵曲》反映了清代順治五六年間, 滿清政府鎮壓回民起義的史實。 20世紀30年代以前, 陝北民歌是陝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與習俗, 在耕地、趕腳、放牧、喝酒、過節、蓋房、祝壽、婚喪嫁娶、廟會等生活場景裡, 觸物生情, 即興編唱出來的, 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獷、悠揚的風格, 寄口頭傳唱而流行, 靠集體編創而繁盛, 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陝北人民的生活、歷史沿革和社會變遷。

1935年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以後, 陝北成了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 此時陝北民歌主要反映“鬧紅”,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等內容, 形成革命歷史民歌。 1942年興起的大生產運動和新秧歌運動,

對陝北民歌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在大生產運動中, 佳縣、綏德、米脂、清澗等革命老區人民, 積極回應邊區政府的號召, 大規模、有組織的移民到人煙稀少、土地較多的延安地區, 開梢林、墾荒地, 其中許多人以後就定居延安各地。 移民們將許多民歌和民間藝術帶到延安。 如《東方紅》原名《移民歌》, 歌中唱到“佳縣移民走延安, 一定要開老南山, 不過幾年再來看, 盡是一片米糧川”。 再如橫山說書藝人韓起祥到延安後, 說新書、唱工農, 受到毛主席讚揚。 陝北民歌經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採集和改編, 出現了《東方紅》、《翻身道情》、《繡金匾》、《擁軍秧歌》等一批響譽全國的陝北民歌。 有人說陝北民歌“唱紅了天”, 這是指《東方紅》唱出了時代的心聲,
表達了億萬中國人民敬愛毛主席, 跟著0鬧革命求解放, 建設新中國的決心。 有人說陝北民歌“唱出了一個新天地”, 這是指《翻身道情》以鮮明的特色, 將陝北民歌的影響力、感染力演繹到了極致, “大家團結鬧翻身”成了引領當時時代的共識, 陝北人民唱著《東方紅》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 這一時期除了革命民歌, 又有了《三十裡鋪》、《趕牲靈》、《黃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許多精曲陝北民歌相繼問世。 1952年中央歌舞團在綏德縣數千名歌手中精選了三十多人, 組建了陝北民歌合唱隊, 使陝北民歌有了國家級演唱團體, 讓陝北民歌不僅唱響了中國大江南北, 而且享譽國際舞臺, 這在我國民歌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至文革前,榆林各地民歌演唱活動非常活躍,以至許多村鎮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歌村”,以綏德為中心,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他們有的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有的被音樂院校聘請任教,有的以後成為專家、教授。陝北民歌的曲目,有的被改編為民歌管弦樂曲,有的被改編為電影音樂,有的成為音樂院校的教材。總之,1935年以後至1965年是陝北民歌的紅盛期。

文革期間,陝北民歌被禁唱,只有《東方紅》如同第二國歌被中央廣播電臺每天播放。1975年以後,陝北民歌逐漸恢復演唱,1979年榆林民間藝術團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廣泛讚譽,並被攝入電影藝術片《泥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專調榆林民間藝術彙報演出團赴京進行示範表演,對遏制當時國內藝術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並推出了王向榮、郭雲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優秀民歌手。1985年地區正式成立民間藝術團,並連年出國演出,陝北民歌再度唱響國際舞臺。從80年代始至90年代初,完成了陝北民歌集成工作,共收集各類民歌八千多首。改革開放以後,各種陝北民歌演唱會和賽事,在榆林頻頻舉行,不斷湧現出陝北民歌演唱優秀人才,並在全省、全國大賽中頻頻獲獎,特別是2006年陝西省陝北民歌大賽中評選出的“十佳歌手”均屬我市籍選手,這在建國以來的民歌賽事中,尚屬首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陝北民歌的源頭、主流在榆林,榆林民歌是陝北民歌的代表。

藝術特色編輯

陝北地區是中國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遊、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陝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詞彙和最亮麗的熱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洩黃鐘大呂之勢。

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裡,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代表作品編輯

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黃土高坡》等。

至文革前,榆林各地民歌演唱活動非常活躍,以至許多村鎮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歌村”,以綏德為中心,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他們有的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有的被音樂院校聘請任教,有的以後成為專家、教授。陝北民歌的曲目,有的被改編為民歌管弦樂曲,有的被改編為電影音樂,有的成為音樂院校的教材。總之,1935年以後至1965年是陝北民歌的紅盛期。

文革期間,陝北民歌被禁唱,只有《東方紅》如同第二國歌被中央廣播電臺每天播放。1975年以後,陝北民歌逐漸恢復演唱,1979年榆林民間藝術團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廣泛讚譽,並被攝入電影藝術片《泥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專調榆林民間藝術彙報演出團赴京進行示範表演,對遏制當時國內藝術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並推出了王向榮、郭雲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優秀民歌手。1985年地區正式成立民間藝術團,並連年出國演出,陝北民歌再度唱響國際舞臺。從80年代始至90年代初,完成了陝北民歌集成工作,共收集各類民歌八千多首。改革開放以後,各種陝北民歌演唱會和賽事,在榆林頻頻舉行,不斷湧現出陝北民歌演唱優秀人才,並在全省、全國大賽中頻頻獲獎,特別是2006年陝西省陝北民歌大賽中評選出的“十佳歌手”均屬我市籍選手,這在建國以來的民歌賽事中,尚屬首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陝北民歌的源頭、主流在榆林,榆林民歌是陝北民歌的代表。

藝術特色編輯

陝北地區是中國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遊、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陝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詞彙和最亮麗的熱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洩黃鐘大呂之勢。

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裡,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代表作品編輯

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黃土高坡》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