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 · 瑞典藝術交流展在北京宋莊國防藝術區開展

2017年為瑞典文化年,

瑞典文化年將在中國各個城市

舉辦來自瑞典的文化活動。

瑞典文化年活動領域包括了

藝術、音樂、電影、

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生活方式。

瑞典文化年的目標是

通過提高瑞典文化在中國的意識

以及擴大中國觀眾對瑞典的瞭解

同時促進瑞典與中國的長期合作與交流。

前言

藝術家這個群體, 在社會角色中是一個最敏感, 最敏銳的群體, 是社會的神經末梢……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是發現美和表達美的感知和能力,

藝術家又有發現生活中很多不和諧聲音的能力, 利用藝術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 有時也解剖問題、提供答案。

藝術家用繪畫來寫詩、用雕塑、裝置來凝固音樂, 通過多媒體的粘接展現不同維度的精神空間, 在自己的作品裡表現人類肉體的感知, 在情感傳遞中暴露思想的情緒。 通過個體體驗的表達凸顯群體意識的社會狀態, 或社會共性中的不妥協的個性……藝術家是人類社會裡的特殊群體, 是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探索者, 藝術家的存在是人類為了表達自己與形而上的仰望, 並用可感知的形式觸摸精神層面的終極體驗……

“藝術作品在自身之內擁有著自身的證明:被設計出來或者被濫用的概念並不能忍受被用形象刻畫出來,

它們都轟然落下了, 顯出蒼白的病色, 不能令任何人信服。 但是那些將真理挖掘了出來並且把真理當作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力量呈現給我們的藝術作品——它們控制著我們, 迫使我們屈服, 而且從未有人似乎要反駁它們, 甚至在未來的時代也似乎無人要反駁它們。 ”——索爾仁尼琴(1970年若貝爾文學獲獎者——被稱為“俄羅斯的良心”)。

藝術家用自己的手法來總結、整理人類沒有文字、語言、音樂等表達的那部分思想和情感……藝術家的社會角色是什麼?上述的也許僅僅是藝術家的社會角色之一, 探討藝術家的社會角色是本次藝術展的用意。 我們邀請四位瑞典藝術家來北京與七位元中國藝術家交流對話,

展現東西文化對藝術家社會角色的不同思考, 重塑藝術家社會角色的積極意義, 是本次“瑞典文化年——中瑞交流藝術展”的期望和價值所在。

策展人:沙莎

2017年11月11日於景德鎮

Rikard Fåhraeus

瑞典藝術家

《懶》 Lazy 尺寸: 104x160 cm

Rikard認為,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作用是創造以前沒有的東西。在以前定義的正常性的概念是什麼的基礎上。然後藝術家在他的實踐中,在被認為是正常的邊緣上行事。探索這些社會極限的努力可以以任何形式進行。判斷結果是否成功取決於表達如何被接收。

《獻祭1》、《獻祭2》、《獻祭3》尺寸: 77×57cm

這個接待是依靠正常的思維來判斷所表達的。如果所表達的東西被認為是正確的(或好的),正常的界限就會改變,或者至少是這樣。這種變化是一種干擾,會引起情緒和/或知識的激烈反應。

由此可以認為,一個負責任的藝術家是“不正常的”。 (這是除非“不正常”才成為“正常”,這樣判斷的基礎將不再是“正常”的東西)。因此,藝術家總是會有一個疑問和重要的角色社會。不僅對社會有問題,而且對藝術家本人也是如此。

Madeleine Aleman

瑞典藝術家

《軸線的描寫系列》

Madeleine的目標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為再次賦予藝術魅力做出貢獻。

《軸線的描寫系列》

對於她來說,比如在做藝術之前使用靜心和易經是其中一種方法。 對她來說,與觀眾分享這個過程,在文本和藝術家的談話中也很重要。 她認為今天,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說,再次賦予藝術魅力是必要的。

Jannike Brantås

瑞典藝術家

《依然活著,第三版,風景》

Jannike的藝術實踐包括不同形式的表達,但目前主要是行為和各種形式的裝置。主要是通過簡單和可重複利用的材料來製作。大部分的主題是關於語言、空間、運動、解構、結構和可調試的鬆散結構。

她認為,藝術家的社會角色有兩種,藝術家是一種角色,另一種是社會和觀眾。

《就像雲在溶解我》

社會這一層角色很好地定義了藝術家的使命,藝術家要努力將自己心裡的圖像和想法具體化並且呈現出來,這需要被社會和觀眾理解。後者包含更加不可控的關係,它會因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形式而不斷變化。

藝術家同樣也處於另外一種境地,即在她自己和社會、觀眾之間,好像她自己也是在時間、歷史、心理、社會及個人之間的一種材料。

王 彤 / Tong Wang

瑞典籍華人藝術家

自1998年起多次組織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於北歐和中國,多次客座講學於丹麥及中國的高等藝術學府

2016年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

成立中國藝術工作室

“生活如此多彩,藝術家怎可偏安一隅,

世界如此豐富,藝術家又能獨樂方寸之間。”

為打破熊貓黑白兩色的單調,和逐漸固化的形象語言,王彤大膽假設,熊貓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它在成為眾人眼裡習以為常的黑白色熊貓之前,也曾很認真地思考過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思想者胖達》

王彤並不認為深刻的思想只能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於是“思想者胖達”應運而生,他賦予熊貓“胖達”精准的表達,直擊“思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瑞典兩種不同文化、不同地域條件下,

藝術家在一定差異性和相似性之間

進行藝術交流和探索,

這將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被人看待

提供新的見解。

孫國娟 / SunGuojuan

中國藝術家

最早活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女性藝術家家之一

出生生活于雲南昆明

1985年大學畢業

居住于北京、昆明

《永遠甜蜜》

做為女性藝術家,孫國娟在“當代藝術”的領域具有很高的地位,20年對藝術的執著追求,20年的感情沉浮,變生為精彩的藝術作品。

20年間紅顏的轉變,凋零,觸動著這個敏感女人,她讓這些定格為行為藝術——《永遠甜蜜》。並將延續(每年一次,今 年已是第10個年頭)至生命終結。

張淩雲 / Zhang Lingyun

中國藝術家

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有風吹過》

張淩雲想用泥土塑造一個虛構的空間,一個與現在世界完全不同的空間。在泥土中她看到萬物:陽光普照大地,白雪覆蓋大地,月光灑滿大地,雨水滋潤大地,一切源於泥土,一切最終又回到泥土。

《高山上的湖水》

她用自由的手法來表現泥土的最本質特徵:可塑性,粘附性、柔韌性甚至是它的易開裂性。並試圖在作品中表現出語言無法傳達的情景,使作品充滿自由與浪漫,藉此帶著觀者進入到夢想的空間中去。如果能真正進入,你會發現這古老材料裡蘊含的深深智慧。

宋濤 / SongTao

中國藝術家

《EMERGERE》 145x147 cm

宋濤的作品將中國古代哲學和西方當代藝術態度的差異交合,為西方極簡文化和東方匠心留足了對話空間,最終設計作品造型不羈卻不乏功能性。

武妍希 / Wu Yanxi

中國藝術家

《度母3-1》直徑144cm 布面油畫 2017

武妍希喜歡水性的東西,並採用油畫的材料,她形容當油量一大,實際上起到了跟水同樣的作用,而且顏色間的融合、流動、交匯,流淌在所處的空間中更有一種自然的律動感。

武妍希 / Wu Yanxi

中國藝術家

《度母3-1》直徑144cm 布面油畫 2017

武妍希喜歡水性的東西,並採用油畫的材料,她形容當油量一大,實際上起到了跟水同樣的作用,而且顏色間的融合、流動、交匯,流淌在所處的空間中更有一種自然的律動感。

《度母2-1》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面貌,細節的變化體現出她不同階段的狀態與情緒。

《大黑天》直徑177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作品在敘述生命,一個無常的過程。它與觀念無關,與風格無關,與技法無關,與一切既定的概念無關,只與一個個體生命在日常中內心的狀態有關。它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

《度母2-2》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楊堅 / Yang Jian

中國藝術家

生於雲南臨滄市

職業藝術家

現居住於北京

色變 5 (局部)/ 布面彈線油彩 / 70 x 490 cm / 2015

所有生活的起伏動盪對於楊堅來說,都是人生正常的過程,時過境遷,如海裡的浪花,掀起來又歸於平靜。他的心裡有一片海,這是他的歡樂、勇氣和力量的源泉。從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楊堅是一個有信念的藝術家,他是在以藝術為道,探索生命的存在與消亡。

無極系列《三色1》布面彈線油彩80x90cm 2015

楊堅說:“每天重複的工作狀態,是一種信念與精神的碰撞與感悟。”楊堅的作品幾乎每隔1-2年就有一個大的變化,表達了他不斷深入的思考和探求。正如薩特所說:“我們不要生活得更好,只要更多。”

《洇》系列 布面紙墨 40X40cm/個 2017

《度母2-1》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面貌,細節的變化體現出她不同階段的狀態與情緒。

《大黑天》直徑177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作品在敘述生命,一個無常的過程。它與觀念無關,與風格無關,與技法無關,與一切既定的概念無關,只與一個個體生命在日常中內心的狀態有關。它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

《度母2-2》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楊堅 / Yang Jian

中國藝術家

生於雲南臨滄市

職業藝術家

現居住於北京

色變 5 (局部)/ 布面彈線油彩 / 70 x 490 cm / 2015

所有生活的起伏動盪對於楊堅來說,都是人生正常的過程,時過境遷,如海裡的浪花,掀起來又歸於平靜。他的心裡有一片海,這是他的歡樂、勇氣和力量的源泉。從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楊堅是一個有信念的藝術家,他是在以藝術為道,探索生命的存在與消亡。

無極系列《三色1》布面彈線油彩80x90cm 2015

楊堅說:“每天重複的工作狀態,是一種信念與精神的碰撞與感悟。”楊堅的作品幾乎每隔1-2年就有一個大的變化,表達了他不斷深入的思考和探求。正如薩特所說:“我們不要生活得更好,只要更多。”

《洇》系列 布面紙墨 40X40cm/個 2017

Rikard Fåhraeus

瑞典藝術家

《懶》 Lazy 尺寸: 104x160 cm

Rikard認為,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作用是創造以前沒有的東西。在以前定義的正常性的概念是什麼的基礎上。然後藝術家在他的實踐中,在被認為是正常的邊緣上行事。探索這些社會極限的努力可以以任何形式進行。判斷結果是否成功取決於表達如何被接收。

《獻祭1》、《獻祭2》、《獻祭3》尺寸: 77×57cm

這個接待是依靠正常的思維來判斷所表達的。如果所表達的東西被認為是正確的(或好的),正常的界限就會改變,或者至少是這樣。這種變化是一種干擾,會引起情緒和/或知識的激烈反應。

由此可以認為,一個負責任的藝術家是“不正常的”。 (這是除非“不正常”才成為“正常”,這樣判斷的基礎將不再是“正常”的東西)。因此,藝術家總是會有一個疑問和重要的角色社會。不僅對社會有問題,而且對藝術家本人也是如此。

Madeleine Aleman

瑞典藝術家

《軸線的描寫系列》

Madeleine的目標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為再次賦予藝術魅力做出貢獻。

《軸線的描寫系列》

對於她來說,比如在做藝術之前使用靜心和易經是其中一種方法。 對她來說,與觀眾分享這個過程,在文本和藝術家的談話中也很重要。 她認為今天,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說,再次賦予藝術魅力是必要的。

Jannike Brantås

瑞典藝術家

《依然活著,第三版,風景》

Jannike的藝術實踐包括不同形式的表達,但目前主要是行為和各種形式的裝置。主要是通過簡單和可重複利用的材料來製作。大部分的主題是關於語言、空間、運動、解構、結構和可調試的鬆散結構。

她認為,藝術家的社會角色有兩種,藝術家是一種角色,另一種是社會和觀眾。

《就像雲在溶解我》

社會這一層角色很好地定義了藝術家的使命,藝術家要努力將自己心裡的圖像和想法具體化並且呈現出來,這需要被社會和觀眾理解。後者包含更加不可控的關係,它會因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形式而不斷變化。

藝術家同樣也處於另外一種境地,即在她自己和社會、觀眾之間,好像她自己也是在時間、歷史、心理、社會及個人之間的一種材料。

王 彤 / Tong Wang

瑞典籍華人藝術家

自1998年起多次組織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於北歐和中國,多次客座講學於丹麥及中國的高等藝術學府

2016年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

成立中國藝術工作室

“生活如此多彩,藝術家怎可偏安一隅,

世界如此豐富,藝術家又能獨樂方寸之間。”

為打破熊貓黑白兩色的單調,和逐漸固化的形象語言,王彤大膽假設,熊貓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它在成為眾人眼裡習以為常的黑白色熊貓之前,也曾很認真地思考過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思想者胖達》

王彤並不認為深刻的思想只能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於是“思想者胖達”應運而生,他賦予熊貓“胖達”精准的表達,直擊“思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瑞典兩種不同文化、不同地域條件下,

藝術家在一定差異性和相似性之間

進行藝術交流和探索,

這將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被人看待

提供新的見解。

孫國娟 / SunGuojuan

中國藝術家

最早活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女性藝術家家之一

出生生活于雲南昆明

1985年大學畢業

居住于北京、昆明

《永遠甜蜜》

做為女性藝術家,孫國娟在“當代藝術”的領域具有很高的地位,20年對藝術的執著追求,20年的感情沉浮,變生為精彩的藝術作品。

20年間紅顏的轉變,凋零,觸動著這個敏感女人,她讓這些定格為行為藝術——《永遠甜蜜》。並將延續(每年一次,今 年已是第10個年頭)至生命終結。

張淩雲 / Zhang Lingyun

中國藝術家

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有風吹過》

張淩雲想用泥土塑造一個虛構的空間,一個與現在世界完全不同的空間。在泥土中她看到萬物:陽光普照大地,白雪覆蓋大地,月光灑滿大地,雨水滋潤大地,一切源於泥土,一切最終又回到泥土。

《高山上的湖水》

她用自由的手法來表現泥土的最本質特徵:可塑性,粘附性、柔韌性甚至是它的易開裂性。並試圖在作品中表現出語言無法傳達的情景,使作品充滿自由與浪漫,藉此帶著觀者進入到夢想的空間中去。如果能真正進入,你會發現這古老材料裡蘊含的深深智慧。

宋濤 / SongTao

中國藝術家

《EMERGERE》 145x147 cm

宋濤的作品將中國古代哲學和西方當代藝術態度的差異交合,為西方極簡文化和東方匠心留足了對話空間,最終設計作品造型不羈卻不乏功能性。

武妍希 / Wu Yanxi

中國藝術家

《度母3-1》直徑144cm 布面油畫 2017

武妍希喜歡水性的東西,並採用油畫的材料,她形容當油量一大,實際上起到了跟水同樣的作用,而且顏色間的融合、流動、交匯,流淌在所處的空間中更有一種自然的律動感。

武妍希 / Wu Yanxi

中國藝術家

《度母3-1》直徑144cm 布面油畫 2017

武妍希喜歡水性的東西,並採用油畫的材料,她形容當油量一大,實際上起到了跟水同樣的作用,而且顏色間的融合、流動、交匯,流淌在所處的空間中更有一種自然的律動感。

《度母2-1》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面貌,細節的變化體現出她不同階段的狀態與情緒。

《大黑天》直徑177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作品在敘述生命,一個無常的過程。它與觀念無關,與風格無關,與技法無關,與一切既定的概念無關,只與一個個體生命在日常中內心的狀態有關。它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

《度母2-2》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楊堅 / Yang Jian

中國藝術家

生於雲南臨滄市

職業藝術家

現居住於北京

色變 5 (局部)/ 布面彈線油彩 / 70 x 490 cm / 2015

所有生活的起伏動盪對於楊堅來說,都是人生正常的過程,時過境遷,如海裡的浪花,掀起來又歸於平靜。他的心裡有一片海,這是他的歡樂、勇氣和力量的源泉。從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楊堅是一個有信念的藝術家,他是在以藝術為道,探索生命的存在與消亡。

無極系列《三色1》布面彈線油彩80x90cm 2015

楊堅說:“每天重複的工作狀態,是一種信念與精神的碰撞與感悟。”楊堅的作品幾乎每隔1-2年就有一個大的變化,表達了他不斷深入的思考和探求。正如薩特所說:“我們不要生活得更好,只要更多。”

《洇》系列 布面紙墨 40X40cm/個 2017

《度母2-1》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面貌,細節的變化體現出她不同階段的狀態與情緒。

《大黑天》直徑177cm 布面油畫 2017

她的作品在敘述生命,一個無常的過程。它與觀念無關,與風格無關,與技法無關,與一切既定的概念無關,只與一個個體生命在日常中內心的狀態有關。它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

《度母2-2》直徑120cm 布面油畫 2017

楊堅 / Yang Jian

中國藝術家

生於雲南臨滄市

職業藝術家

現居住於北京

色變 5 (局部)/ 布面彈線油彩 / 70 x 490 cm / 2015

所有生活的起伏動盪對於楊堅來說,都是人生正常的過程,時過境遷,如海裡的浪花,掀起來又歸於平靜。他的心裡有一片海,這是他的歡樂、勇氣和力量的源泉。從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楊堅是一個有信念的藝術家,他是在以藝術為道,探索生命的存在與消亡。

無極系列《三色1》布面彈線油彩80x90cm 2015

楊堅說:“每天重複的工作狀態,是一種信念與精神的碰撞與感悟。”楊堅的作品幾乎每隔1-2年就有一個大的變化,表達了他不斷深入的思考和探求。正如薩特所說:“我們不要生活得更好,只要更多。”

《洇》系列 布面紙墨 40X40cm/個 201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