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守中來解決問題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

中庸之道

“守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 不僅僅道教, 儒家也強調“中”, 中庸之道。 佛教也提倡“中”, 中道。

你也許看過一個關於釋迦牟尼的電影。

最早的時候, 釋迦牟尼是修苦行的, 餓得前胸貼後背。 後來, 他看到尼連河上漂來一個竹排, 竹排上坐了個琴師, 琴師正在教調弟子, 說的正是中道的問題。 琴師說, 琴弦調得太緊容易斷, 太松則彈不出音, 他提醒弟子要鬆緊適度。 釋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問題, 原來修行不能走極端, 應該守住中道。 佛家有部經典叫《中論》。

那麼, 中是什麼?

中就是心, 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心。

密乘也講究守心。 密乘認為, 最重要的地方是心輪, 因為人的不壞明點就在心輪。 香巴噶舉也提倡守中, 觀修時, 會在心輪觀一朵蓮花, 蓮花上觀一個月亮, 月亮上觀一個太陽;蓮花代表清淨心, 月亮代表慈悲, 太陽代表智慧;然後在上面再觀出一個種子字, 代表他的上師和本尊。 觀這個圖像的過程中, 氣就會攝入中脈。 當然, 具體的方法有很多。 儒家也重視守心, 孟子說“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都是在守心, 是讓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動搖自己的心。

除了心, “中”還有一種解釋是合二為一, 兩者糅合到一起。 比如智慧和慈悲合一為中, 也就是智悲雙運;止觀雙運、樂空雙運、福慧雙修都為中。

第三種解釋是七情不發謂之中

也就是不讓喜怒哀樂等情感發作。 真正的智者總是七情不發, 安住真心的。 這有點像佛家所說的真心, 但佛家的真心中還有智慧。 佛道兩家雖然有些表述很相似, 但一定要注意:它們的本質還是不一樣, 因為目的地不一樣, 目的地的不同, 決定了兩者的高下。

那麼, 七情如果發出來了呢?

發出來也不要緊, 喜怒哀樂等情感可以發作一下, 但要恰到好處、有節制、不過分、非常得體, 讓人覺得很舒服, 一點不會破壞和諧。 要能做到這一點, 也很好, 但它不叫“中”, 叫“和”。 發而有節, 謂之“和”。 “和氣”就是這個意思;“和平”也是這個意思;“和藹”“和睦”都是這個意思。 “中”跟“和”放在一起,

就是平衡和諧。 大道是一定要平衡和諧的。

所以, “守中”就是在寂靜中感受世界, 感受整個世界的同時, 還要保持心中寂靜、中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