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玉學院林男觀學院玉雕展有感,點評很深邃,很受啟發!

11月11日開幕的玉·見未來——中國當代學院玉雕展受到了行業各界的極大關注, 這這段時間來自全國的各地的藝術家、學者、玉雕師及玉石愛好者到現場參觀,

紛紛表示對此次展覽收穫頗多。 玉學院的林男老師分享這樣一篇觀後感, 全文如下:

《玉·見未來——中國當代學院玉雕邀請展》觀感

文/玉學院·林男

由錢亮、楊明策劃的《玉·見未來》今天在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約70件具有當代觀念的玉雕作品展出。 這是我見到的最具衝擊力的玉雕展覽, 40位玉雕藝術家從各個方面探索了玉雕的當代意義。 本文只從玉本體的角度談談這次展覽的感受。

吳智忠、簡柏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從傳統的玉內涵出發, 吳智忠和簡柏榕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和錢亮的《玉石·遇時》應用了玉石本體內涵。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是一種傳統的節操, 在我看來是許慎玉五德中“不橈而折”勇德的精神體現。 作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片用已經碎了的玉粉壓制而成的完全瓦片。 這是一張什麼樣的“玉瓦”呢?對傳統玉德內涵提出了強烈的挑戰。 與此同時, 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國際展覽中心也正在展出樊軍民團隊的《玉碎》,

破碎的小玉石撒了一地, 而檯面上放了一片完好無損的瓦, 似乎高高在上。 網路驚呼“誰撒了一地的節操”。 “節操”為何灑在了地上?而本展用玉粉重生的“玉瓦”顯然與過去的、北京展出的“磚瓦”是不同的。 南北同題材展覽看似巧合, 卻相得益彰, 都源自傳統玉德內涵, 同時又迸發出超越傳統的魄力。

《玉石•遇時》錢亮

作品《玉石·遇時》是一隻破碎的NBA籃球。 用瑪瑙雕琢的籃球是玉石行業內“獻技”的作品, 只是很像, 第一次見到時, 甚至想上去踢它一腳, 卻並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錢亮把它砸碎, 讓僅有的一點點價值也喪失殆盡, 把原有價值徹底消滅, 就會留出更大的想像空間, 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活動。 瑪瑙是常見的一種玉石, 品種繁多, 其堅韌性很高, 綜合看僅僅次於和田玉和翡翠的堅韌性。 但不管你有多麼堅韌, “遇時”也會破碎, 也許是一個夢想的破碎, 也許是一種解脫或者重生。 此作品似乎與上述兩件“玉碎”作品是一個呼應。

《文明的形狀》 邱啟敬

邱啟敬《文明的形狀》和陳建光《石頭的玉衣》反映了玉德和治玉工藝方面的本體內涵。 作品《文明的形狀》是一串活鏈, 200多個活環環環相扣。 玉器活環工藝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 到了戰國早期已經出現了複雜的《多節珮》, 乾隆以降, 活環技術層出不窮。 建國以後, 一代宗師潘秉衡用珊瑚雕琢了56個活環來象徵56個民族團結一起, 戰勝妖魔鬼怪;70年代中美建交,我國政府的國禮是《和田玉活鏈瓶》贈予了尼克森總統,賦予兩國加強聯繫,和平相處德美好願望。作品《文明的形狀》讓我想起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傳承形式,是環環相扣,就像玉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從沒中斷過一樣,而不同於西方的斷裂式發展模式。這是華夏文明的特殊形式。作者用具象的活鏈展現了不可觸摸的“文明形狀”。正是這種鏈式文明讓華夏文明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古老文明。尤其在當下發奮文化復興的新時代,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用和田玉來創作,更加彰顯了華夏文明永恆的本質。

《石頭的玉衣》陳建光

作品《石頭的玉衣》是用漢代金縷玉衣的技術,縫製了一塊石頭的樣子或者是給石頭縫製了一件玉衣。玉衣是漢代流行的帝王斂屍用玉,據說具有讓屍骨防腐不朽的功效。但是實際上帝王照樣爛掉,留下的玉衣卻是不朽的,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玉是美石,原本就是石頭的一種,用給帝王的玉衣縫製成一塊石頭,實在是一種說不出的快意。其實帝王將相也好,平頭百姓也好,生死都有命,順其自然才是每個人正經的事情。

《點亮了》何馬

對當代玉本體內涵的探索也有出彩的作品。比如何馬的《點亮了》和翁振偉的《自在》。作品《點亮了》是用南紅瑪瑙巧妙雕琢了一把火,外邊通紅,內部發出幽幽的綠光,符合火苗的科學結構。這把火用點燃火的火柴作為支架,整體看正好組成了一個“文”字,象徵著只有點亮文化才是我們的真正光明和出路,是實現中華復興的必由之路。玉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核心,一定要首先點亮,因為玉文化能夠融合全世界。作品《自在》作了很好的詮釋。

《自在》翁振偉

《自在》是一件玉雕裝置作品,用岫玉雕琢了荷葉的各種姿態,組成了一幅立體的山水圖畫,並放置在圓形高反光的檯面上。利用一束強光打在檯面上,把作品投射到牆上,成為了一幅世界地圖,傳統玉雕由此轉化成為了裝置藝術。在我看來,這件裝置正好完美演繹了當代“和”為內涵的玉文化及其力量。中國玉文化從神玉、王玉、德玉、福玉一路走來,到了當代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早在十多年前,楊伯達先生曾經指出,“和”是當代玉文化的主旨內涵。傳統文化中“荷”通“和”,本作品通過“荷”整合了世界,象徵了只有和文化才能走向世界的寓意。這是中國玉文化特有的當代內涵和特殊作用。

《一抹彩虹》 何馬

古人把“玉+見”組成一個看到寶貝瞬間的“現”字,那本展“玉·見未來”就是顯示出了當代玉雕的美好未來,是一個充滿寶藏的未來。本展對當代玉文化的詮釋和探索必將對未來玉雕創作留下深刻的影響,正如何馬參展的壽山石作品《一抹彩虹》一樣,一縷霞光,已經在玉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戰勝妖魔鬼怪;70年代中美建交,我國政府的國禮是《和田玉活鏈瓶》贈予了尼克森總統,賦予兩國加強聯繫,和平相處德美好願望。作品《文明的形狀》讓我想起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傳承形式,是環環相扣,就像玉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從沒中斷過一樣,而不同於西方的斷裂式發展模式。這是華夏文明的特殊形式。作者用具象的活鏈展現了不可觸摸的“文明形狀”。正是這種鏈式文明讓華夏文明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古老文明。尤其在當下發奮文化復興的新時代,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用和田玉來創作,更加彰顯了華夏文明永恆的本質。

《石頭的玉衣》陳建光

作品《石頭的玉衣》是用漢代金縷玉衣的技術,縫製了一塊石頭的樣子或者是給石頭縫製了一件玉衣。玉衣是漢代流行的帝王斂屍用玉,據說具有讓屍骨防腐不朽的功效。但是實際上帝王照樣爛掉,留下的玉衣卻是不朽的,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玉是美石,原本就是石頭的一種,用給帝王的玉衣縫製成一塊石頭,實在是一種說不出的快意。其實帝王將相也好,平頭百姓也好,生死都有命,順其自然才是每個人正經的事情。

《點亮了》何馬

對當代玉本體內涵的探索也有出彩的作品。比如何馬的《點亮了》和翁振偉的《自在》。作品《點亮了》是用南紅瑪瑙巧妙雕琢了一把火,外邊通紅,內部發出幽幽的綠光,符合火苗的科學結構。這把火用點燃火的火柴作為支架,整體看正好組成了一個“文”字,象徵著只有點亮文化才是我們的真正光明和出路,是實現中華復興的必由之路。玉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核心,一定要首先點亮,因為玉文化能夠融合全世界。作品《自在》作了很好的詮釋。

《自在》翁振偉

《自在》是一件玉雕裝置作品,用岫玉雕琢了荷葉的各種姿態,組成了一幅立體的山水圖畫,並放置在圓形高反光的檯面上。利用一束強光打在檯面上,把作品投射到牆上,成為了一幅世界地圖,傳統玉雕由此轉化成為了裝置藝術。在我看來,這件裝置正好完美演繹了當代“和”為內涵的玉文化及其力量。中國玉文化從神玉、王玉、德玉、福玉一路走來,到了當代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早在十多年前,楊伯達先生曾經指出,“和”是當代玉文化的主旨內涵。傳統文化中“荷”通“和”,本作品通過“荷”整合了世界,象徵了只有和文化才能走向世界的寓意。這是中國玉文化特有的當代內涵和特殊作用。

《一抹彩虹》 何馬

古人把“玉+見”組成一個看到寶貝瞬間的“現”字,那本展“玉·見未來”就是顯示出了當代玉雕的美好未來,是一個充滿寶藏的未來。本展對當代玉文化的詮釋和探索必將對未來玉雕創作留下深刻的影響,正如何馬參展的壽山石作品《一抹彩虹》一樣,一縷霞光,已經在玉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