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第一艦 “咸寧”艦的最後結局

1928年2月13日, 在譚延闓主持召開的南京國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上, 海軍總司令楊樹莊提交了一份名為《整頓海軍辦法》的提案, 由此緩緩開啟了被後世稱為南京政府海軍建設黃金歲月的時代大幕。 2月21日, 楊樹莊在前一年的年末早已醞釀就緒的新式長江炮艦的計畫, 就在海軍江南造船所內成為現實。 新艦鋪設龍骨, 正式開工建造, 成為南京政府成立後中央海軍訂造的第一艘新軍艦。

江南造船所編號532號的這艘新軍艦後來被南京政府海軍命名為“咸寧”。 其命名緣由一語雙關, 既是報答為該艦建造籌資有功的長江中游城市咸寧, 同時還有“四方安寧”的語意。

“咸寧”艦的排水量只有區區418噸, 比當時海軍裝備的“江元”級炮艦還小了100餘噸, 艦體的總長和垂線間長卻和“江元”級炮艦完全一樣。 定位是行駛在長江中游以下的長江炮艦, 無力在川江自如航行,

正是楊樹莊向南京政府的提案中建議建造的淺水長江炮艦一類。

1928年盛夏, “咸寧”艦的船體建造順利竣工完成。 8月16日下午2時, 專程從南京趕來的蔣介石與海軍關閉及各界代表參加了“咸寧”艦的下水儀式。 按照西方海軍傳統, 第5師師長熊式輝的夫人顧竹筠被邀請擔任“咸寧”艦的教母, 為其施洗。 1929年元旦, “咸寧”艦遂在上海正式成軍入役, 編入海軍第二艦隊, 首任艦長曾冠瀛, 全艦編制軍官15員、士兵77名。

1938年6月30日, 為了保衛國民政府大本營所在的武漢, 中國海軍組織艦船在江西九江、湖口一帶航道應急佈設水雷, 防範日本軍艦竄入。 7月1日清晨5時, 完成了佈雷工作的“咸寧”艦由時任艦長薛家聲指揮從九江北港佈雷點返航,

駛往田家鎮, 途中在徐家灣燈標附近遇到“長寧”號炮艇, 遂結隊同行。

上午8時45分, 航行途中的“咸寧”“長寧”上空突然出現7架日本飛機, 當即向“咸寧”“長寧”投彈襲擊。 雖然懾于“咸寧”兇猛的防空火力加之自身戰術不精, 日機投彈均未命中。 但是“咸寧”艦體材質為軟鋼, 沒有額外的裝甲防護, 日機投下的炸彈在江水中爆炸後, 一些飛散的破片輕易擊穿了“咸寧”的艦體, 立即引起猛烈進水。 “咸甯”艦艦長薛家聲一面指揮救火、防空, 一面努力駕駛軍艦繼續前行。 民國海軍的檔案記錄稱“咸寧”在戰鬥過程中擊落了2架日機, 1架墜落江中, 1架墜落武穴南岸山中。

在來犯日機離去後, “咸甯”艦于上午9時10分抵達武穴, 因為傷勢過重無法繼續前行, 被迫在武穴日清公司碼頭停靠, 實施救火、堵漏。 但剛到中午, 16架日機尋蹤而至, 到達武穴上空對“咸寧”實施猛烈轟炸。 由於“咸寧”艦本已重傷, 加之艦上官兵傷亡已近三分之二, 缺員甚多, “咸寧”招架無力, 艦體直接中彈, 與靠泊在一起的碼頭躉船同時沉入江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中國海軍浴火重生。 9月2日, 日本海軍的炮艦“興津”號在浙江舟山定海被中國海軍俘虜。 10日該艦正式被編入中國海軍, 更名“咸甯”, 以紀念那艘南京政府時代中國的國造第一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