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前門“大柵欄”為何念“大石爛兒”?

北京人和懂點北京文化的人都知道, 前門“大柵欄”讀作“大石爛兒”, 而不是按照字面讀音讀作“大柵欄”。 但為什麼北京人會這麼讀呢?

前門大柵欄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 如今北京西單一帶的鐘聲胡同在清朝時也叫大柵欄(讀音:大炸藍)。 因為這兩個地方的名字相同容易混淆, 所以, 人們就把前門這個叫成了“大拾欄兒”, 以示區別。 但這種說法並沒有把這個“柵”字為讀成“拾”字說清楚。

還有一種說法比較可信。 大柵欄的讀音屬於地名的特殊讀音, 歷史悠久的“大拾欄兒”讀法屬於保留古音。

“大柵欄”這三個字, 用北京話來讀重音在前後兩個字上, 中間的“柵”字利用滑音一帶而過。 在翻閱1979年版的《辭海》中, 發現“柵”為破音字, 讀“炸”又讀“山”。 “大柵欄”三個字中的柵(炸)讀成柵 (山), 就成了大柵(山)欄, 如果大柵(山)欄三字除去大以外, 柵(山)和欄兩字都帶兒化音,

就變成大柵兒(山兒)欄兒, 如果讀得又輕又快就發了“十”的音, 那麼, 在讀音上就形成了“大石爛兒”的發音。

前門大柵欄商業街

此外, 北京話的討巧音、輕讀音和省略音的互補, 在念地名時吃字、吞音、變音、變調等發音特點表現得相當突出, 並在日常說話中被發揮到極致。

久而久之“大柵欄兒”就變成“大十爛兒”了。

前門大柵欄

其實, 北京方言的形成是個複雜而又長期的過程。 滿人的入關, 帶來的不僅有他們的民俗民風, 還包括發音習慣與大量詞彙的輸入。 比如, 北京土話中捲舌音的運用極其靈活,

有些字音在組句中用滑音一帶而過, 就顯示出了鮮明的京味兒語言特點。 滿清一朝一直引導著京師的通俗文化潮流, 語言更是當不例外。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 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