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吳曉波:中國經濟變革的四個動力

昨天, 我們發佈了“預見2018”激蕩四十年:吳曉波年終秀·靈山梵宮的購票通道, 短短12個小時內, 已有兩個區域的早鳥票售罄。

為了回報大家的澎湃熱情, 小巴悄咪咪地將吳老師本次年終秀主題演講中, 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個動力, 先放送一部分給大家。

在中國, 經濟改革的成功並非國家治理的唯一目標, 它從來被置於穩固執政地位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兩大前提之下, 因此, 有著高於經濟發展的“人為計劃性”和別於他國的中國特色。

文/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中國現代化的動力源到底是什麼,

這一直是容易引發爭論的、讓人無不焦慮的話題。

早在1948年, 青年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 用“衝擊——反應”模式解釋中國的現代化之旅, 在他看來, “西方是中國近代轉型的推動者, 是西方規定了中國近代史的全部主題。 ”面對這一衝擊, 中國作出的回應是在逐漸引進引起“永久性變化”的要素的同時,

背棄傳統的“週期性變化”模式, 走上現代化道路。

到了半個多世紀之後, 當費正清編完厚厚十五卷《劍橋中國史》之後, 他卻部分地修正了自己的觀點, 在《中國新史》中他承認, 中國的現代化儘管受到西方的影響, 但是, 主要仍是基於中國自身的內在生命和動力。 不過, 直到去世, 費正清仍然沒有解釋清楚, 中國變革的內在動力與西方制度創新之間的互融與衝突關係。

就如同在文化思想界發生的情景一樣, 關於本輪經濟改革的制度對標體以及它的動力源, 從改革的第一天起就出現了分歧, 一度竟表現得十分激烈。 直到進入第四十個年頭的今天, 這一懸疑的課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和迷人。

羅奈爾得·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 曾用“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來形容中國的本輪經濟變革運動, “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一系列事件並非有目的的人為計畫, 其結果完全出人意料。 ”當他在2008年寫下這段文字的, 也許已經預見到接下來的十年,

中國改革的獨特性仍將讓人在好奇中忐忑不安。

從四十年的歷史來俯瞰, 科斯的判斷也許只對了一半。

在中國, 經濟改革的成功並非國家治理的唯一目標, 它從來被置於穩固執政地位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兩大前提之下, 因此, 有著高於經濟發展的“人為計劃性”和別於他國的中國特色。 對這一現狀的漠視, 造成了很多中外學院派學者的長期誤判。

2015年9月, 曾因出版《歷史的終結及最後的人》而名聲大噪的法蘭西斯·福山, 發表了他的新書《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敗》。 他修正了十多年前的“歷史終結論”, 提出一個國家的成功發展離不開三塊基石:國家能力、法治與民主責任制。 在他看來, 中國與美國分別處於這一政治秩序的兩端, 中國擁有強大的政府, 能夠有效快速地落實各種民生政策, 但它需要在法治和民主上繼續努力, 而美國雖有法治和民主, 但由於制衡體系過於龐雜繁複, “制衡效率太高”, 導致聯邦政府的施政能力低下。

福山的現實主義修正, 對解讀中國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一開始,看到中國的城鄉變化,很多經濟學家都嚇出了一身冷汗,現象的複雜性難以用既有的理論予以解釋,因為它們暗示著諸多“意外”的協調一致。最後,人們終於克服了這個問題,辦法是回到人的欲望本身。

透過本部企業史所描述的無數細節,我們可以發現,在缺乏長期性頂層設計的前提下,中國經濟變革的動力來自四個方面:

制度創新

四十年以來,恢復及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與作用,一直是中國治理者在持續探索的方向,其間的稚嫩、反復及彷徨,構成了改革的所有戲劇性。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國有資本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這也成為制度創新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容忍非均衡

中國改革的非均衡特徵和“灰度治理”,是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獨特秘笈,它既包括“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東南沿海優先發展、給予外資集團的超國民待遇,甚至還有對環境破壞的長期容忍、對農民工群體的利益剝奪,以及民營企業家對現行法律的突破。

規模效應

龐大的人口規模為中國的創業者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紅利,這使得每一個產業的進入者都有機會以粗放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核心競爭力。“巨國效應”及規模所可能形成的勢能,無論是產能、消費力還是資本能力,往往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和模式突變。

技術破壁

相對于制度創新的反復性,技術的不可逆性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准入性壁壘,從而重構產業範式,並倒逼體制內改革。這一特徵在改革的前三十年並不突出,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很多產業的原有基礎設施遭到毀滅的破壞,帶來了競爭格局的煥然一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技術的破壁能力將在更多的領域中持續發酵。

中國的整體國家能力的形成,帶有鮮明的集權體制特徵和代價性,同時也呈現出基層組織創新和人民創造歷史的熱情。從費正清到羅奈爾得·科斯,以及所有現世的中外學者,都試圖破解“中國之謎”,這個任務仍有巨大的解釋空間。

關於改革開放的四個動力,在12月30日靈山梵宮的“吳曉波年終秀”上,吳老師將給出更詳盡的闡述。

除此之外,吳老師還會在主題演講中說一說更多的過去40年的故事,我們還請來四位神秘大咖,從人、技術、資本和宏觀經濟四個方面解讀,2018年之後的我們,會怎樣生活.

預見2018 激蕩四十年

吳曉波年終秀·靈山梵宮

時間

2017年12月30日

地點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

馬山鎮靈山路1號 靈山梵宮

價格

980元/張起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按鍵,即可快速購票

(11月30日前享受早鳥票)

*特別提醒:企投會會員專享門票擇日限時開通搶購通道,詳情請諮詢班長。

在一開始,看到中國的城鄉變化,很多經濟學家都嚇出了一身冷汗,現象的複雜性難以用既有的理論予以解釋,因為它們暗示著諸多“意外”的協調一致。最後,人們終於克服了這個問題,辦法是回到人的欲望本身。

透過本部企業史所描述的無數細節,我們可以發現,在缺乏長期性頂層設計的前提下,中國經濟變革的動力來自四個方面:

制度創新

四十年以來,恢復及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與作用,一直是中國治理者在持續探索的方向,其間的稚嫩、反復及彷徨,構成了改革的所有戲劇性。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國有資本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這也成為制度創新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容忍非均衡

中國改革的非均衡特徵和“灰度治理”,是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獨特秘笈,它既包括“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東南沿海優先發展、給予外資集團的超國民待遇,甚至還有對環境破壞的長期容忍、對農民工群體的利益剝奪,以及民營企業家對現行法律的突破。

規模效應

龐大的人口規模為中國的創業者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紅利,這使得每一個產業的進入者都有機會以粗放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核心競爭力。“巨國效應”及規模所可能形成的勢能,無論是產能、消費力還是資本能力,往往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和模式突變。

技術破壁

相對于制度創新的反復性,技術的不可逆性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准入性壁壘,從而重構產業範式,並倒逼體制內改革。這一特徵在改革的前三十年並不突出,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很多產業的原有基礎設施遭到毀滅的破壞,帶來了競爭格局的煥然一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技術的破壁能力將在更多的領域中持續發酵。

中國的整體國家能力的形成,帶有鮮明的集權體制特徵和代價性,同時也呈現出基層組織創新和人民創造歷史的熱情。從費正清到羅奈爾得·科斯,以及所有現世的中外學者,都試圖破解“中國之謎”,這個任務仍有巨大的解釋空間。

關於改革開放的四個動力,在12月30日靈山梵宮的“吳曉波年終秀”上,吳老師將給出更詳盡的闡述。

除此之外,吳老師還會在主題演講中說一說更多的過去40年的故事,我們還請來四位神秘大咖,從人、技術、資本和宏觀經濟四個方面解讀,2018年之後的我們,會怎樣生活.

預見2018 激蕩四十年

吳曉波年終秀·靈山梵宮

時間

2017年12月30日

地點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

馬山鎮靈山路1號 靈山梵宮

價格

980元/張起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按鍵,即可快速購票

(11月30日前享受早鳥票)

*特別提醒:企投會會員專享門票擇日限時開通搶購通道,詳情請諮詢班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