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格雷厄姆對價值投資的真諦:高估股票可能導致永久性資本損失

股票價值更多時候是偏離其內在價值的, 有些投資者喜歡借助股價趨勢去進行投資, 也就是說, 當一種股票處於上漲期時, 順勢買入, 並且想要在下跌前及時離場。 因而股票的內在價值就很重要, 其重要性在於如果一種股票的市場價值低於其內在價值, 市場最終必將意識到這一偏差的存在, 並促使市場價格回歸到正常估值水準。 一旦股票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 就會讓我們陷入到“皇帝的新裝”中, 明明已經意識到風險, 但卻選擇視而不見, 因而股票泡沫充斥了整個市場, 並且日益膨脹。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市場對這些被視為“必不可少”的股票進行了大幅重估, 造成恐慌性情緒, 最終股價就此一落千丈。

這種股票市場對高估值股票進行重估所產生的結果, 格雷厄姆稱之為“永久性資本損失”。 對於一個普通的公司來說, 如果其股票正處於常見的漲朵拉回, 我們可以放心的認為, 這檔股票依然物超所值, 因為過不了多久, 它就會再次上攻。 但是如果一種股票的價值一直市場高估, 當其股價崩盤時, 歷史告訴我們:重返以前被高估的價格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已經成為不可恢復的永久性損失。 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是最有代表性的例證。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曾出現過類似的現象。 當時投資者蜂擁而至的追捧被標榜為“漂亮50”的成長型公司,

以至於股價不斷拉抬, 儘管這些股票大多以實體業務為主(區別於20世紀90年代的虛擬型網路股), 但虧損了依然超過了70%。

在完全理想的股票市場上, 所有股票都是按照其內在價值進行交易。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 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的投資意向源於情感上的喜好和心理作用, 這些主觀情緒是令人捉摸不透的, 從徹頭徹尾的死空頭到忘乎所以的死多頭, 幾乎無所不有。 而情感因素又驅動人們對股票近乎瘋狂的高估或低估。 而對於理性的投資者而言, 就是要及時識別這種低估或高估的情形, 並充分利用市場的心理變化來駕馭市場。

沃倫·巴菲特曾經說一個故事:有兩個人經營著一家日用品商店,

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則很精明, 競爭對手一直想按每股10美元的價格收購他們公司, 這個價格也基本反映了公司的內在價值。 但合夥人A卻是一個情緒化的人, 他認為, 公司日後肯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一天, 公司突然接到沃爾瑪的一個訂單, 這讓他覺得公司業績突飛猛進的機會來了, 於是就提出按15美元的價格收購合夥人B持有的股份。 但是到了第二周, 沃爾瑪和西爾斯同時削減了訂單數量, 讓他很鬱悶, 於是又提出按5美元的價格把自己手中的股份轉讓給B。

事實上,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若合夥人A保持冷靜, 就可以充分利用合夥人B煩躁的情緒和非理性的做法, 既可以按溢價把自己的股份賣給B,

也可以按折價買入B的股份。 由於合夥人B不可能左右A的情感和心理, 就像投資者不能影響股票市場的心理特徵一樣, 他只能坐等時機, 等著合夥人對市場做出一系列的過激反應, 並據此判斷是否有利於自己。 因而理性的投資者要有足夠的耐心, 去洞察市場的一舉一動, 一旦市場上出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時, 就要抓住時機, 買入物超所值的股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