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五常民俗故事――團山子

五常民俗故事――團山子

作者(像雲像霧)

團山子, 坐落在美麗的拉林河畔西岸, 一座跨河大橋平躺在它的腳下, 因為它地處要衝,

地理位置特殊, 49年後起名團山子。

出五常城西, 順五榆公路往西行約8公里, 就到了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包了。 團山子面積不大, 也就是有個3萬平方米那樣吧!就因為它小, 所以;不被過往的人們所重視。 其實;在我們身旁有很多不經意的地方, 只要你稍加留意, 就有很多可以的考證的歷史, 就有很多的探索和發現, 只不過平時的我們, 在它的旁邊匆匆而過, 而沒有注意罷了。

每當落日西退, 天邊的殘霞披著彩雲, 被小山遮擋, 在彩霞即將落到地平線的一刹那, 那紅紅的黯淡驕陽, 似血一樣灑在山巒之上, 染紅了山上的花草樹木, 此時的團山子, 就像油畫家筆下的一幅濃濃的重油彩畫, 祥和而又靜謐。 如果你與此山有緣, 再趕上一個雨過天晴的黃昏時刻,

然後;遠遠的睹上一睹團山子此時此刻的“芳容”, 那麼;則會使你感慨萬千, 浮想聯翩, 一種來自心深處的詩情畫意, 在腦海裡油然而生。 如果世上真有風水一說, 那麼團山子就應該算是那種具備仙風道骨的風水寶地吧!

說它是風水寶地, 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那是因為:不知何年何月, 在山的上面, 曾經有過一座道家的廟宇。 49年後, 不知是什麼原因, 廟宇夷為了平地, 只有那殘存的圍牆地溝, 靜靜的刻畫在小山的半坡上, 看著地面上那依稀的輪廓, 足可以證明:這裡曾經是座香火旺盛的廟宇。

在小山的東北角下, 有一座九孔透籠碑, 碑的正面“有六個字”。 上首:天 旨。 下首:萬古流芳, 碑的背面記載了一段封建社會發生的真實事情。

據考證:天德城(團山子屯原名)的老於家(前面寫的於大頭家族)發生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舊社會, 廣大勞動婦女, 地位低下。 “天德城”的大戶老於家的男兒與碑上記載的姑娘訂了親, 不幸的是, 沒等姑娘過門, 于家的男兒就不幸死去了。 可是;在封建禮教束縛的舊社會, 定親就算過門了, 女人嫁雞就得隨雞, 嫁狗就得隨狗。

親還是要結的。 不過;沒有了男人的婚怎樣結?於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頭出了主意, 用一隻大紅公雞, 代替了死去的男人。 就這樣, 于家人吹吹打打的把新娘子迎進了門, 和公雞拜了花堂。 時光荏苒, 直到這個碑上的姑娘老得死去了, 她也沒有真真正正的做過一回女人。 于氏家族為了紀念這個于九太太的貞潔,

將此事報請了皇上, 皇上倍加感動, 便下了聖旨, 特在她的墳前立了此碑, 以示後人。 文革後期, 興盛鄉出於對文物的保護, 便將碑移到了此處, 供大家瞻仰。

在團山子的上面, 有一個烈士墓, 位於團山子西坡。

在團山子西面, 有一個屯子, 原來叫“孫大騾屯”。 起因是由於屯中有一個孫姓大戶人家, 常用五匹高大的騾馬拉車而得此名。 後來人們把“孫”字去掉, 乾脆就管這個屯子叫“大騾屯”了。 在“大騾屯”裡, 有一股土匪糾集的鄉野份子, 起名叫一個什麼維持會。 為首的土匪頭子叫“宋五閻王”。 他們魚肉鄉民, 欺壓良善, 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 1946年1月。 咱們的東北民主聯軍, 為了鏟出這個“毒瘤”。 就派出了一支隊伍, 攻打盤踞在“大騾屯”地主大院的這股反動勢力。

因為地主家大院牆高院深, 所以戰鬥打的很激烈。 不過;在戰士們的英勇打擊下, 這股反動勢力大部分被消滅了, 只有為首的幾個土匪頭子, 用假投降的詐術, 逃到了小山子鎮, 投靠了“一枝花”那股土匪的綹子裡。 (後來在小山子剿匪中, 被一起殲滅了。 )不幸的是:這次戰鬥中, 共有七名烈士, 長眠在了這裡, 埋在了這座小山上。 其中犧牲了一名民主聯軍的連長和他的六名戰友。 他們的名字是:王玉軍、孫志軍等。

在這座小山上, 栽滿了樹木, 這就是五常市團員的“共青林”。 那是由五常市共青團委在八十年代組織廣大的團員們栽下的。 現在;當年栽下的小樹基本上都成了材, 鬱鬱蔥蔥, 把這座小山點綴的更加美麗, 更加煥發勃勃的生機。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團山子更加舊貌換了新顏,它山腳下的五榆公路,也換成了平坦的水泥公路,昔日那座康得年間建的老舊危橋,也換成了寬寬的現代化橋了,人們出行更方便了。

美麗的團山子,曾經見證了舊社會五常的悲涼歷史,現在;它又重新目睹了新社會五常的飛速發展,願美麗祥和的團山子,變得更加美麗吧!

更加煥發勃勃的生機。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團山子更加舊貌換了新顏,它山腳下的五榆公路,也換成了平坦的水泥公路,昔日那座康得年間建的老舊危橋,也換成了寬寬的現代化橋了,人們出行更方便了。

美麗的團山子,曾經見證了舊社會五常的悲涼歷史,現在;它又重新目睹了新社會五常的飛速發展,願美麗祥和的團山子,變得更加美麗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