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日本家電神話破滅,中企如何在海外圈粉?

11月14日, 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共同宣佈, 東芝影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 作價129億日元, 轉讓給海信。

該項股權轉讓預期於2018年2月底, 完成交割。

交割完成後, 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 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

事實上, 早在2016年, 東芝已將其家電業務的80.1%股權轉讓美的集團。 所以, 東芝把家電賣給了美的, 把電視轉給了海信。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應該說, 在日本家電行業, 東芝的衰落並不是個案。

曾經的家電巨頭三洋, 早已被海爾和松下瓜分, 退出歷史舞臺。 2016年, 夏普虧損250億日元。

“與國際上成熟的家電企業相比, 中國家電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相對較低。 ”張劍鋒稱, 國內家電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占銷售額比重, 還不及國外家電企業。

普華永道旗下管理諮詢機構思略特發佈的《2017年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研究報告》,

報告中資料顯示, 在已披露的企業中, 中國家電企業研發投入比最高的是美的集團, 但僅占營業收入比重3.8%。

此前的公開資料顯示, 全球彩電前兩強三星電子2016年的研發投入比已經達到7.6%, LG達到6.01%。

中國家電企業想在海外“圈粉”, 在原領域保持持續創新之餘, 面對市場變化, 必須意識到“識時務者為俊傑”, 及時轉型向合適領域才行。

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家電行業是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 特別是彩電行業, 利潤持續往下滑, 如果始終聚焦在家電業, 將很難保證好的盈利。 ”

以日立的轉型為例, 2010年日立關閉了大部分消費電子方面的業務, 回歸到重工業製造, 比如核電站和高鐵等領域。

目前日立公司21%的收入來自社會產業系統(公共、城市、交通),

資訊通信系統業務的收入占19%, 高性能材料的收入占14%, 曾經風光無限的數字媒體家電業務其收入貢獻僅為6%, 在所有業務中排倒數第二。

中國家電企業面對未來, 借助新的“東風”, 才能順勢而行。 “在互聯網時代下, 家電企業勢必要接受一些新的工具來和傳統的家電新型進行對接。 ”張劍鋒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