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見字如面2》複播,但背後公司實力文化近兩年卻一直在賠錢

昨日(11月15日), 停播近兩個月的《見字如面2》終於複播了!

今年9月19日, 這檔被寄予厚望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播出第一期後突然被按下暫停鍵, 一時間輿論一片譁然, 關於這檔節目為什麼下架網上也流傳著各種傳言:節目涉及生死話題、廣告商人人貸觸法律紅線……但是至今關於下架原因仍舊沒有定論, 其製作公司實力文化CEO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 “不方便透露。 ”

在《極限挑戰3》《明星大偵探3》相繼複播之後, 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見字如面2》的身上, 當時就有消息稱《見字如面2》也將在近期複播。 果不其然, 在昨日終於上線了新一期節目。

雖然節目複播了, 但它的複播路卻是充滿了坎坷。 11月14日午間節目播出平臺騰訊視頻發出新一期節目官宣, 見字如面官博也轉發說, “今晚見。 ”但是直到晚間仍舊沒有看到新一期節目, 騰訊視頻也緊急發佈了一條節目延期的消息。

就在大家都以為又要等一段時間的時候, 昨日中午見字如面官方卻再度發出複播消息:#見字如面#第2期今晚8點準時在騰訊視頻跟大家見面, 從第3期開始恢復每週二晚8點上線!

如此一番折騰, 讓不少網友大呼心累, 但從停播至今最心累的恐怕就是北京實力電傳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實力文化)了。

深耕文化類綜藝, 曾打造出多個爆款

隨著“限韓令”、“限童令”、“限星令”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 全明星類節目似乎到了瓶頸期。 而與之相反的卻是悄然走紅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今年年初, 《中國詩詞大會2》《見字如面》《朗讀者》相繼走紅, 三檔節目在豆瓣上的平均分也在8分以上, 大有領跑國內綜藝節目之勢。

雖然文化類綜藝走紅, 但大家卻很少關注到它們背後的製作公司。 在《見字如面2》停播後, 小官發現了這家深耕文化類綜藝節目多年的公司——實力文化。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 這家公司在文化類綜藝上確實頗具實力。 公司成立於2002年, 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呂雁、控股股東除呂雁外還有關正文, 註冊資本3000萬元。

自2013年開始, 實力文化將發展重心轉向文化類綜藝節目, 參與制作了包括《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在內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 在其他公司還在製作競技類綜藝的時候, 實力文化另闢蹊徑, 成為綜藝製作公司中的佼佼者。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贏得了觀眾的廣泛關注, 收視率和傳播效應也蒸蒸日上, 實力文化估值也水漲船高, 在其2015年的招股書中披露, 實力文化總資產帳面價值為9817.19萬元, 評估價值為10402.75萬元, 增值額達585.56萬元。 2016年2月,實力文化也通過股份轉讓市場正式登陸新三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實力文化在2015年完成的5000萬元A輪投資中,主要參投機構為中國文化產業基金、興證創投。中國文化產業基金,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此前參投的項目主要是像人民網,新華網這樣的黨媒機構,由此也看出國家對於實力文化的重視。

淨利潤下滑76.47%,轉戰網播仍存在壓力

儘管近兩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成為高收視、高口碑的香餑餑。但是小官卻發現,登陸新三板之後的這兩年實力文化並不賺錢。

根據公司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營業收入約為494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45%;營業利潤約為243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虧損93.03%。

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減少的原因主要為兩點:公司大部分節目在研發階段,未產生收益;公司主營項目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廣告分成收入大大低於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廣告分成收入所致。

關於第一點,是製作公司普遍存在的現象;但第二點卻是耐人尋味的。

眾所周知,近幾年實力文化可以稱得上是背靠央視這棵大樹好乘涼。根據《公開轉讓說明書》也可以看出,公司90%以上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央視合作開發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一系列電視節目,公司銷售收入來源較為單一。

央視這顆大樹雖然給實力文化帶來了穩定的播出管道,但是卻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收益。

一方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雖然獲得了收視口碑的雙豐收,但是實力文化的收入卻一直被央視打壓。根據《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實力文化與央視全權合作的2015年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均未公佈具體收入數字;2015年與央視採取廣告收入分賬的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分成收入大幅低於第二屆。

另一方面,央視存在拖欠應付帳款的現象。實力文化2017半年報顯示,欠款方歸集的應收賬中 ,央視排在第一位:應收賬款額為7327.81萬元,占應收賬款的比例為96.83%,其中壞賬計提為616.37萬元。這也是實力文化在2017年上半年利潤下降的原因。

所以在這種利益受損的情況下,雖然央視的傳播力、影響力都很雄厚但實力文化還是選擇逐漸從央視這一單一管道桎梏中脫離出來。

首先它在2017年半年報中公佈,鑒於中央電視臺已與公司達成付款協定,2017 年度將全部收回中央電視臺的應收賬款。

另外實力文化也開始將播出平臺轉向互聯網。《見字如面》第一季的播出平臺從此前的央視轉變為二線的黑龍江衛視,並且在騰訊視頻上進行網路獨播的試水;《見字如面》第二季完全走上了網播路線,實現騰訊視頻獨家播出,大大拓寬了播出管道。

基於《見字如面》第一季的良好口碑,《見字如面2》還未上線就引起了很多觀眾的關注和討論。首期節目上線7天,播放量就破了3億,可以說是形勢一片大好,但是9月19日第二期節目未能如約而至,第一期節目也遭到下架。

作為新三板公司,這類節目下架這種公司重大事項本該向社會進行公示,但截至目前實力文化仍舊未發出聲明,這也不免引人質疑。

文化類節目紮堆,如何實現名利雙收是關鍵

今年Q4季度以來,文化類節目出現了紮堆之勢,但從實力文化的經營情況來看,雖然文化類綜藝口碑好,但是經營文化類綜藝節目似乎並不賺錢。

實力文化2016年營業收入下降32.45%;2017年仍舊未能扭轉下降趨勢。根據半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約為1642萬元,同比下降7.06%;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21萬元,同比下降76.47%。

為什麼被看好的文化類節目卻賺不到錢?

同時,隨著文化類節目紮堆出現,實力文化也無法再做到一家獨大,同質類節目競爭激烈,文化類綜藝或許已經不再是一片藍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實力文化在2015年完成的5000萬元A輪投資中,主要參投機構為中國文化產業基金、興證創投。中國文化產業基金,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此前參投的項目主要是像人民網,新華網這樣的黨媒機構,由此也看出國家對於實力文化的重視。

淨利潤下滑76.47%,轉戰網播仍存在壓力

儘管近兩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成為高收視、高口碑的香餑餑。但是小官卻發現,登陸新三板之後的這兩年實力文化並不賺錢。

根據公司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營業收入約為494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45%;營業利潤約為243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虧損93.03%。

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減少的原因主要為兩點:公司大部分節目在研發階段,未產生收益;公司主營項目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廣告分成收入大大低於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廣告分成收入所致。

關於第一點,是製作公司普遍存在的現象;但第二點卻是耐人尋味的。

眾所周知,近幾年實力文化可以稱得上是背靠央視這棵大樹好乘涼。根據《公開轉讓說明書》也可以看出,公司90%以上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央視合作開發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一系列電視節目,公司銷售收入來源較為單一。

央視這顆大樹雖然給實力文化帶來了穩定的播出管道,但是卻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收益。

一方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雖然獲得了收視口碑的雙豐收,但是實力文化的收入卻一直被央視打壓。根據《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實力文化與央視全權合作的2015年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均未公佈具體收入數字;2015年與央視採取廣告收入分賬的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分成收入大幅低於第二屆。

另一方面,央視存在拖欠應付帳款的現象。實力文化2017半年報顯示,欠款方歸集的應收賬中 ,央視排在第一位:應收賬款額為7327.81萬元,占應收賬款的比例為96.83%,其中壞賬計提為616.37萬元。這也是實力文化在2017年上半年利潤下降的原因。

所以在這種利益受損的情況下,雖然央視的傳播力、影響力都很雄厚但實力文化還是選擇逐漸從央視這一單一管道桎梏中脫離出來。

首先它在2017年半年報中公佈,鑒於中央電視臺已與公司達成付款協定,2017 年度將全部收回中央電視臺的應收賬款。

另外實力文化也開始將播出平臺轉向互聯網。《見字如面》第一季的播出平臺從此前的央視轉變為二線的黑龍江衛視,並且在騰訊視頻上進行網路獨播的試水;《見字如面》第二季完全走上了網播路線,實現騰訊視頻獨家播出,大大拓寬了播出管道。

基於《見字如面》第一季的良好口碑,《見字如面2》還未上線就引起了很多觀眾的關注和討論。首期節目上線7天,播放量就破了3億,可以說是形勢一片大好,但是9月19日第二期節目未能如約而至,第一期節目也遭到下架。

作為新三板公司,這類節目下架這種公司重大事項本該向社會進行公示,但截至目前實力文化仍舊未發出聲明,這也不免引人質疑。

文化類節目紮堆,如何實現名利雙收是關鍵

今年Q4季度以來,文化類節目出現了紮堆之勢,但從實力文化的經營情況來看,雖然文化類綜藝口碑好,但是經營文化類綜藝節目似乎並不賺錢。

實力文化2016年營業收入下降32.45%;2017年仍舊未能扭轉下降趨勢。根據半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約為1642萬元,同比下降7.06%;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21萬元,同比下降76.47%。

為什麼被看好的文化類節目卻賺不到錢?

同時,隨著文化類節目紮堆出現,實力文化也無法再做到一家獨大,同質類節目競爭激烈,文化類綜藝或許已經不再是一片藍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