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物故事丨千佛洞寶藏—外國大盜將中國文物洗劫一空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 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 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共有洞窟 83個現存57個, 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 總面積達12O0平方米, 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 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 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 坐落在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共有洞窟 83個, 現存57個, 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 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 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 始鑿於南北朝後期, 在歷經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 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 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 是研究回鶻文化藝術的寶庫。 西元13世紀末, 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 佛教漸衰,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隨之趨於衰敗。 20世紀初葉前後, 千佛洞屢遭外國人的劫掠破壞, 至今傷痕斑斑, 幾乎成了空洞。 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說《西遊記》中火焰山的原型就是今天吐魯番郊區的火焰山。 一個巨大的寶藏——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就藏在那裡一處叫木頭溝的懸崖絕壁上。

柏孜克裡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就是木頭溝山腰上的多數佛洞。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中最早的洞開鑿于東漢, 經歷了唐、五代、宋、元的漫長歲月。 歷朝君王都在柏孜克裡克大開洞窟。 據統計,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只有87個, 現存57個, 有40個還有壁畫。 在繪有壁畫的洞窟中壁畫的主要內容大多是反映佛教內容的故事畫, 還有大批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畫用多種顏料勾畫, 絢爛奪目金碧輝煌。 值得一提的是, 此處還有反映摩尼教的洞窟和壁畫, 是世界上屈指可數保存摩尼教藝術的所在地之一。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的建築和壁畫, 不僅是反映古代吐魯番地區社會生活的重要實證材料,

更是價值連城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

隨著時間的流逝, 戰爭、氣候和環境的影響和變化, 昔日繁華的柏孜克裡克衰落了, 千佛洞也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消失。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中國是西方和日本探險家的樂園。 從1904年開始, 新疆地區的寶藏遭到德國人勒柯克的洗劫。 兩年前, 德國探險隊來到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 當時在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葛籣威德爾教授的率領下, 探險隊對吐魯番地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也在此時進入了葛籣威德爾的視線作為研究藝術史的考古學家, 他並不主張進行掠奪式的挖掘, 尤其對壁畫他主張在詳細登記、測量後,

回去原樣複製。 因此, 他帶回國的實物並不多。 儘管如此, 葛籣威德爾在新疆的考察還是引起了轟動。 很多人鼓噪進行第二次探險。 德國皇帝和當時的軍火大王還給予了資助。 但在這個節骨眼上, 葛籣威德爾病倒了, 只能讓勒柯克臨時擔任探險隊領隊。

到了吐魯番, 勒柯克對從未見過的文物著了魔他走過的地區, 很多珍貴文物幾乎被一掃而空。 就在興奮得意的時候, 他接到葛籣威德爾來的信。 原來, 葛籣威德爾深知文物屠夫勒柯克的惡劣手段, 病好後就匆忙趕來人還沒到先寫封信告誡勒柯克不要隨意挖掘。 或許是這封信激怒了勒柯克或許勒柯克感覺時間緊迫, 收到信後, 他反而命令探險隊向柏孜克裡克進發。

探險隊進入柏孜克裡克就在木頭溝山腳下紮了營。當天夜裡,勒柯克和副手進入洞窟一探究竟。當他們進入一個積沙累累的洞窟時,勒柯克為了彈掉靴子上的塵沙跺了跺腳,這時奇跡出現了:積沙順著牆壁流落下來,一幅壁畫呈現在面前。由於積沙的保護,壁畫依舊光彩奪目,仿佛剛剛畫完的一樣。他們連夜清理所在洞窟,發現了其他精美絕倫的佛教壁畫。兩人欣喜若狂徹夜未眠。

第二天,勒柯克讓探險隊發掘所有洞窟,清除積沙。經過一番整理,20多幅壁畫呈現眼前。勒柯克在後來的考察記錄《新疆的地下寶藏》中稱,這些壁畫大多反映的是佛教內容。讓他驚奇的是,畫中的佛像並非採用千人一面的畫法,而是每個相貌都有自己的特徵。一些畫中還繪著古怪的傳說故事,有一幅畫繪著一個人身鳥頭的怪物擄走一個小孩展翅飛翔,後面是憤怒的人群手持弓箭拼命追趕。壁畫中還有不同種族的人物,比如印度神話中的王子,頭戴羽毛冠鷹鼻深目的波斯人,紅發碧眼的歐羅巴人。壁畫中還有不少當時統治者等人的畫像。

洞窟清理得差不多的時候,勒柯克開始盜割壁畫了。這次到新疆來,他帶了一種名叫狐尾鋸的工具。他們先用銳利的刀子沿著壁畫邊沿將壁畫與壁畫切開。柏孜克裡克地區洞窟的牆壁在開鑿之後,多用一種以泥土麥草駱駝糞等混合的材質修整,壁畫便繪在其上,因此銳利的刀子可以很輕鬆地將壁畫後面的壁土層一起穿透。之後,他們小心地在壁畫的一角弄開一個口子,然後用狐尾鋸進入這個口子順著邊沿往中心切割。切割快完成時在壁畫下面的地上放塊寬大的木板,上面鋪著毛氈、乾草及棉絮,切下的壁畫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然後在壁畫的背面同樣放一塊這樣的木板,再將兩塊木板緊緊貼住,捆緊打包,盜割壁畫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在這裡勒柯克共鋸走28幅大型壁畫,他得意地說:

那裡(柏孜克裡克)的全部壁畫都被我們帶回柏林了。雖然是吹噓,但當時能發現的千佛洞壁畫中的精品確實被勒柯克鋸走了。1906年,勒柯克從柏孜克裡克帶回柏林的壁畫、塑像、經卷等文物足足裝滿了103個巨型木箱,這個野蠻的文物盜獵者也因此成了“知名”探險家。而其他國家的探險家受了刺激,像禿鷲一樣飛到新疆,一次次搜刮、盜割,壁畫、經卷、塑像無一倖免。

今天,柏孜克裡克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英國和日本還保留著一些文物精品。原來收穫最大的德國,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收藏柏孜克裡克千佛洞文物的博物館被盟軍的炸彈擊中,那些在荒沙中保留了千年的文物、美輪美奐的壁畫都消逝在炮火中了……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探險隊進入柏孜克裡克就在木頭溝山腳下紮了營。當天夜裡,勒柯克和副手進入洞窟一探究竟。當他們進入一個積沙累累的洞窟時,勒柯克為了彈掉靴子上的塵沙跺了跺腳,這時奇跡出現了:積沙順著牆壁流落下來,一幅壁畫呈現在面前。由於積沙的保護,壁畫依舊光彩奪目,仿佛剛剛畫完的一樣。他們連夜清理所在洞窟,發現了其他精美絕倫的佛教壁畫。兩人欣喜若狂徹夜未眠。

第二天,勒柯克讓探險隊發掘所有洞窟,清除積沙。經過一番整理,20多幅壁畫呈現眼前。勒柯克在後來的考察記錄《新疆的地下寶藏》中稱,這些壁畫大多反映的是佛教內容。讓他驚奇的是,畫中的佛像並非採用千人一面的畫法,而是每個相貌都有自己的特徵。一些畫中還繪著古怪的傳說故事,有一幅畫繪著一個人身鳥頭的怪物擄走一個小孩展翅飛翔,後面是憤怒的人群手持弓箭拼命追趕。壁畫中還有不同種族的人物,比如印度神話中的王子,頭戴羽毛冠鷹鼻深目的波斯人,紅發碧眼的歐羅巴人。壁畫中還有不少當時統治者等人的畫像。

洞窟清理得差不多的時候,勒柯克開始盜割壁畫了。這次到新疆來,他帶了一種名叫狐尾鋸的工具。他們先用銳利的刀子沿著壁畫邊沿將壁畫與壁畫切開。柏孜克裡克地區洞窟的牆壁在開鑿之後,多用一種以泥土麥草駱駝糞等混合的材質修整,壁畫便繪在其上,因此銳利的刀子可以很輕鬆地將壁畫後面的壁土層一起穿透。之後,他們小心地在壁畫的一角弄開一個口子,然後用狐尾鋸進入這個口子順著邊沿往中心切割。切割快完成時在壁畫下面的地上放塊寬大的木板,上面鋪著毛氈、乾草及棉絮,切下的壁畫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然後在壁畫的背面同樣放一塊這樣的木板,再將兩塊木板緊緊貼住,捆緊打包,盜割壁畫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在這裡勒柯克共鋸走28幅大型壁畫,他得意地說:

那裡(柏孜克裡克)的全部壁畫都被我們帶回柏林了。雖然是吹噓,但當時能發現的千佛洞壁畫中的精品確實被勒柯克鋸走了。1906年,勒柯克從柏孜克裡克帶回柏林的壁畫、塑像、經卷等文物足足裝滿了103個巨型木箱,這個野蠻的文物盜獵者也因此成了“知名”探險家。而其他國家的探險家受了刺激,像禿鷲一樣飛到新疆,一次次搜刮、盜割,壁畫、經卷、塑像無一倖免。

今天,柏孜克裡克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英國和日本還保留著一些文物精品。原來收穫最大的德國,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收藏柏孜克裡克千佛洞文物的博物館被盟軍的炸彈擊中,那些在荒沙中保留了千年的文物、美輪美奐的壁畫都消逝在炮火中了……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