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無捷徑

第一部分

先給大家介紹一個人, 他叫尼克·胡哲, 1982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 是一位作家、演講家。

他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和雙腿, 只在左側臀部的位置, 生有一個帶著兩個腳趾頭的小"腳"。

尼克·胡哲的父爸爸是一名電腦程式師, 還是一名會計。 看到兒子的樣子, 被嚇了一大跳, 甚至忍不住跑到產房外嘔吐。 他的母親也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 直到尼克4個月的時候大才敢抱他。

他的母親本身就是名護士, 對於兒子的情況, 她感到無法理解, 一直在自責。

父母多年來到處諮詢醫生, 也始終得不到醫學上的合理解釋。 就是說醫學界對尼克的這種情況, 也都說不明白。

尼克的雙親並沒有放棄對兒子的培養, 而是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學習。 在尼克18個月大時, 他爸爸就把他放到水裡, 讓他學習游泳。 6歲時, 父親開始教他用兩個腳指頭打字。 後來, 父母把尼克送進當地一所普通小學就讀。

尼克行動靠電動輪椅和護理人員負責照顧。 母親還發明了一個特殊塑膠裝置, 可以説明他拿起筆。 沒有父母陪在身邊, 尼克難免受到同學欺淩。 8歲時, 他沖媽媽大喊, 告訴他媽媽自己想死。 10歲時的一天, 他試圖把自己溺死在浴缸裡, 但是沒能成功。 在這期間他的父母一直鼓勵他學會戰勝困難, 直到13歲那年, 尼克看到一篇文章, 介紹一名殘疾人自強不息, 給自己設定一系列偉大目標並完成的故事。 他受到啟發, 決定把説明他人作為人生目標。

如今, 回想起那段倍感艱辛的學習經歷, 尼克認為這是父母為讓他融入社會作出的最佳抉擇。 他說:"對我而言那段時間非常艱難, 但它讓我變得獨立。

"

經過長期訓練, 殘缺的左"腳"成了尼克的好幫手, 它不僅幫助他保持身體平衡, 還可以幫助他踢球、打字。 當他要寫字或取東西時, 也是用兩個腳趾頭夾起筆或其他物體。

事實上, 游泳並不是尼克唯一的體育運動, 他對滑板、足球也很在行, 最喜歡英超比賽。 他還能打高爾夫球, 尼克在美國夏威夷學會了衝浪。

2003年, 胡哲大學畢業, 他擁有金融理財和地產學士學位。

2005年出版DVD《生命更大的目標》。 由於尼克的勇敢和堅忍, 同年被提名為"澳大利亞年度青年"。 2008-2009年間尼克兩次來到中國多所高校舉行演講。 2010年出版自傳式書籍《人生不設限》。

2011年做客香港鳳凰衛視談話性節目《魯豫有約》。 2013年5月14日開啟東南亞巡迴演講。 2014年出版書籍《堅強站立:你能戰勝欺淩》。

2012年尼克與日本人宮原佳苗結為夫婦。後來他的兒子出生了,身體健康,四肢健全。

天生沒有四肢的尼克·胡哲,曾在澳洲、美國、加拿大、中國、新加坡、南非、哥倫比亞、印度等25個國家和地區分享自己的經歷。雖然他沒有擁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認為擁有健全心靈和堅定的信仰什麼都更重要,他的演說激勵了無數的生命。

介紹這個人的目的,我想說的是教育。我們當老師的都知道“教育難,難於上青天”。為了教育,我們付出了很多,有時候還是覺得走投無路。這時候不妨想想這個尼克·胡哲,他能做的這些事情,恐怕不是付出常人努力的三倍五倍,連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都能成功,老師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當然,沒有人天生勵志,尼克遇到的挫折不是我們常人能想得到的,他痛苦過、放棄過。但是後來,他還是勇敢的面對現實,頑強的生存下來了。他之所以能不懈的努力與他父母的鼓勵,與他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好的教育可以成就孩子,不好的教育也可能毀滅孩子,所以做老師應該慎思慎行,用尼克百折不撓、樂觀堅毅的精神,只做好的教育,而堅決反對不好的教育。

第二部分

教育的好壞不是僅靠老師們就能決定的,它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責任。我們現在的教育在不斷的進步,比如說我們教學硬體的配置已經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說我們的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專業化的教師越來越多。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觀念也在轉變,大家對老師的要求更加具體化。

針對“當老師難”到底難道什麼程度,我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是“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參與調查的人數是440人,有效投票是242人。

第一項,我是通過微信的訂閱號,發起投票的,調查對象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和其他身份的人。因為宣傳力度不夠大,所以投票的人數太少,勉強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為什麼有45%的人進行了關注卻沒有投票?我們分析其原因:

1.普遍的民眾對教育關心程度不夠。

2.根據留言情況來看,大家認為即使填寫了調查表也改變不了現有的教育弊端。

第二項調查,展示出女性多於男性,這說明:

1.對待教育女性的關心程度多於男性。

2.在家庭當中負責學習的主要是母親,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也多為女性,這樣的分配當然是不合理的。

第三項調查,有65%的人有過喜歡的老師,說明老師在人的一生當中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對很多學生都有影響。

第四項調查,與性別有關,原來以為學生會喜歡異性老師,結果卻不是這樣的。

第五項調查,大家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品質更關心。關心老師的教學經驗,說明民眾對老師的自身能力期望比較高;關心品質,則說明大家更希望孩子們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六、七項調查,能看出大家對老師的要求還是表較高的,但是都主張教師有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單純為學生服務。相對而言,大家更喜歡幽默風趣型,各個層次的民眾都希望能寓教於樂。

第八和第九項調查是個多選問題,本來我設計是讓被調查的人選擇其中兩項,但是從票數統計情況來看,很多人選擇了多項,當然也不影響發現問題。

第八項調查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看中的教育過程,對於成績情況還沒有占到投票人中的一半,反而對老師的品行關心更多。對於老師們提高分數的手段,也就是佈置作業這一塊,只有4票贊同。

第九項調查中每一項的投票數都很多,一方面設計者的設計有問題,另一方面投票者沒有領會意圖,但是可以看得出大家還是嚮往真善美的。特別一條,投票最多的一項是“以分取人,歧視差生;請家長”,初步估計投這一票多的是家長和學生,但是足以看得出,分數不是大家最看重的。關心分數是很自然的,關心但不唯分數,這和學校的教育導向是不一致的。更能看出當老師不容易啊,還好我們雖然不會有所有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會具備所有的缺點。

第十項調查很有趣,有超過一半的人還是願意選擇教師職業,如果投票者是教師本人,那麼只能說明這是真愛啊。其他投票者的想法,我也就不知道了,現在覺得後面應該再加一項“請說出原因”。但是至少能說明社會對教師是認可的,對教師這一職業是很有希望的。

通過這這十項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是重任,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離不開教育,老師肩負的是未來,是希望。

大家對老師的期望值很高,都希望老師們渾身都是優點,一個缺點都沒有。可是,我們自己知道老師不是神,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我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迎合每個受教育者或者家長的口味。

第三部分

一、我們再次提出教育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責任。我們的教育是有弊端的,比如說:

1. 由於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勻,城區學校班額過大,老師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2. 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不變,不可避免的要進行應試教育。

3. 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有些家長不以身作則,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一了百了。

4. 我們業務之外的工作太多,老師們無法專心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等等

面對這種情況大部分老師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可是我們老師只是社會中微小的一員,我們可以呼籲、可以引導,但最終的效果卻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得了的。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師,我們雖然很努力,但是困惑在所難免。

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我想,我們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得更好,用自己優秀的一面去影響別人。

為此,我想推薦兩本書給大家:

二、我想推薦的第一本書是美國人雷夫·艾斯奎斯的《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怎樣的努力我們可以做一個好老師。

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5年來,雷夫老師一直在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的老師,該校是美國第二大小學,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且多出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雷夫老師創造了轟動全美的教育奇跡,被《紐約時報》尊稱為 “天才與聖徒”。

在第56號教室裡,雷夫老師獨創的閱讀、數學等基礎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歡,他們如著迷般每天提前2小時到校,放學後數小時內仍不願離去。學生不僅能在全國標準化測試中取得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

雷夫老師從教20多年,獲得眾多國內外大獎,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1992年“全美最佳教師獎”、1997年美國著名親子雜誌《父母》雜誌年度“成長獎”、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的“善待生命獎”、並獲英國女王頒發的不列顛帝國勳章等。他把獎金捐給了他所在學校和學生,並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亞”慈善基金。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國的傳奇教師,他三省其身,教學更育人,他結合理論創新了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設立的“終身閱讀”,“生活中的數學”、“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

此外,與鐵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與“小紅花”獎勵不同,他反復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他的學生有優質的教學成績,謙遜有禮、誠實善良。

雷夫老師總結了“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於某個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奉行既定的準則——靠境界起作用。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老師深信:著力于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對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第56號教室感動了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雷夫老師的這本《第56號教室的奇跡》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這間不斷創造奇跡的第56號教室。

這本書裡記錄著雷夫執教期間的普通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讀的教育書。

雷夫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比如:

1.他認為,做一個好老師不必隨大流。

他說:“我想給某些試圖打破陳規舊習但又害怕看到結果的年輕教師們提供希望。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你完全可以從各種反對的呼聲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位優秀的教師。就像開國元勳一樣,我是一個在當今公立學校中不太流行的熱愛獨立和自由的人。相反。由於公立教育體制的失敗,很多官僚正企圖用過分簡單化的方式來解決非常嚴肅的問題。他們很害怕審視並檢驗公立學校教育之所以失敗的真正原因。因此,他們試圖用時髦的語言或非常新穎的教科書來解決摧毀課堂教育的真正問題。使用一套革新後的閱讀材料或僅改變教室環境都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最悲慘的是,很多地區正試圖通過強行要求教師使用統一的授課計畫來管理教育體制,借助於這種教育模式。所有學生都將以同樣的步調、同樣的方式接受引導和教育。對那些並不能確定每天做些什麼的年輕老師來說。這樣的方式可能更舒服些。但我已經明顯看到了統一教育體制下不可避免的結果——情況將會繼續朝著更加糟糕的地步轉變。

無論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向來都有點特立獨行。我從不受廣告商的影響去看普普通通的電影。生活是我自己的。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一個優秀的家長或好人。我不認為自己必須受流行文化的影響。然而,還有很多人認為順應大眾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個人雖然也很尊重這樣的人,但這並不是我所追尋的標準。

假如你是一位年輕的教師或家長。總想打破陳規舊習但又害怕如此,那麼我可以坦誠地說,我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雖然傷痕累累。但我堅持走著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它讓我看到了別樣的風景。做一位好老師並不一定要隨大流。”

對於美國的教學情況,我查了資料,美國的教材不是全國統一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要你的能力允許,老師們有一定的自主權。我們的教材統一,考試統一,所以想要不隨大流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總跟在別人的後面,成為潮流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員,出類拔萃就很難了。畢竟教是一回事,學生是否學會是另一回事。那麼想做一位元好老師還確實需要自己的觀點,就像雷夫說的,可能會傷痕累累,還是要探索和堅持。

2.自身的努力最重要

雷夫老師為了學生淩晨三點多從家裡出發,倒好幾次車在早上六點多趕到教室,五十六號教室的學生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每天要比正常的孩子多上三個小時的課,而且節假日寒暑假他們的老師雷夫幾乎都領著他們學習,這些都是免費的。在國外學校的教室到了節假日經常會出租或被社區等機構使用,在休息日雷夫和他的學生有時候被別人從五十六號教室裡請出去,他只能帶著他學生偷偷潛入學校別的教室,去為他的學生上課。雷夫的課堂也永遠充滿了魔力,會吸引他的學生們每天跟著他一起去探究各個學科的奧秘。要上好一堂課就要細心備課,要課堂充滿魔力,雷夫老師在備課時所做的工作應該是遠遠超過我們這些普通老師了吧?

雷夫老師不僅僅是56號教室的班主任,他還教他們語法,也是科學老師,教他們數學,教他們成立樂隊,還領他們排練莎士比亞的劇本等等。也就是說在56號教室,孩子們所有的學科都是雷夫老師一人擔任。

我們常說,“欲給學生一滴水,教師須有一桶水”,雷夫這樣的老師要經歷了怎樣的學習才能門門精通?

在知識領域,別的科目我沒有資格評頭論足,就生物學而言,我這個老師對生物知識的掌握就是很淺薄的。

地球上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並命名的植物約38萬種,分別為:

被子植物 226,000種(雙子葉植物172,000種和單子葉植物54,000種)

裸子植物800種

蕨類植物12,000種

苔蘚26,000種

藻類33,000種

我國已知高等植物近三十萬種,我國的木本植物多達8 000多種。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

我國動物的種類可能為昆蟲15萬種,其他無脊椎動物3.5萬種,脊椎動物已知的5139種(哺乳類499種,鳥類1186種,爬行類380種,兩栖類270種,魚類2804種)。

上面的這些資料僅是已經發現的動植物種類,還有沒有發現的,還有到現在也搞不清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等。

所以當我們的一些老師說要請教我一些生物學問題時,我的內心並不是安然的,單就這些種數要記清楚都不容易,每種生物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這些,掌握起來都是非常有難度的。

說到這裡,我覺得做學生的生物老師實在是汗顏啊,我除了好好學習還有什麼可說的?

關於辛苦,任何時候,教育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沒有辛苦的心理準備,就會抱怨付出太多,成功就會越來越遠。所以教育就是這樣,艱苦著,愛著,努力著。

3.你就是榜樣

雷夫老師認為: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別想愚弄小孩,他們很聰明,一定會識破的。

如果你要孩子們信任你,就必須持續努力,付出關懷。有些學生會挖苦、嘲笑以前教過他們的某個老師,用最不信任的話來討論他。某個老師上課老是遲到,根本沒發覺已經失去人心了。經常性的遲到等於表示對他而言孩子們一點也不重要,那孩子們又為什麼要聽他講課?他上課的時候,孩子們面帶微笑地點著頭,心裡卻想著:“去你的!”

一天下來,老師有數千個可以樹立榜樣的機會,其中有些機會是特別難得的。年輕的時候,我和那位不當處置學生書包的年輕老師一樣,也會發怒、沮喪,只不過行為沒那麼極端罷了。我錯了。當時的我不懂“對小事發火,重要議題就得不到處理”的道理。身為榜樣的我們,應該向學生傳達好的構想,而不是當個專制的暴君。年輕時的我曾經扮演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獨裁者,現在我明白,以那樣的角色教導孩子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不過,這份工作的可貴之處也就在此:你可以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可以有所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大好機緣,讓你引領孩子們展翅翱翔,達成的成就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我最近就幸逢這樣的機緣。

4.怎樣對待考試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大多數老師都會說:“這關係到你的一生!你的未來就靠它了!給我坐下,閉上嘴,給我認真一點!”

在美國也有標準化測驗,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學校的夢魘。

雷夫在書中寫到:“在沉重的測驗包袱下,老師們再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好好教授學生應該精通的科目。孩子們因為參加測驗而疲憊不堪,最後累得連自己的測驗分數都不在乎了。”

這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很相似的。

雷夫老師在書中寫道:“這種情況衍生出許多悲哀的諷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標準化測驗旨在幫助孩子們成功,卻在實際上加速了他們的失敗。

我們班級在標準化測驗的表現很好。席捲全國各校的這股測驗狂熱,對於兒童開發學習和個人潛能是有害的。

我不反對測驗,因為我們需要評估孩子們的學習狀況。精確、公平、合理的測驗能幫助家長、老師,以及學生瞭解“已經精通”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分別是哪些。擁有精確的資料對於教學與被教雙方都很受用。

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討論考試結果來幫助孩子,讓孩子明白“行動”和“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當全國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測驗上時,我們往往會在孩子身上施加過大的壓力。這不但讓孩子們過著悲慘的生活,也降低了他們做出最佳表現的機會。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他們的未來決定於測驗的分數;有些老師提醒孩子們,表現不佳會讓父母與老師顏面掃地。在第56號教室,我會告訴孩子們幾件可以幫助他們放鬆的事情,以便考場上有更好的表現。

首先,我要他們告訴我,以前他們考不好的時候老師都怎麼發火的恐怖故事。我們常常講到笑翻天,因為這麼做有助於放鬆。接著,我向他們說明一個重要的概念:測驗就像溫度計,它是一項測量工具,就這麼簡單。只是它測的不是溫度,而是對某項技巧的理解。我會提出一個問題:要是他們某次數學沒考好,會有什麼實際結果?他們的未來是不是完蛋了?第二天太陽是不是照樣升起?孩子們需要瞭解,一次沒考好並不代表是世界末日。爸媽還是愛他們的,我也是。如果學生在某次乘法測驗中表現不佳,只代表著一件事情:他還不瞭解這個技巧,而我很願意再為他講解一次。從“信任”的主題上看,我說到做到。我前後一致的行動讓孩子們知道我不會放棄他們,也不會因為某一次測驗的分數生他們的氣。身為大人的我們,必須努力説明孩子們安全渡過分數的陷阱。

父母和老師必須牢記在心: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世界上總是有更會閱讀、數學更強,或棒球打得更好的人。我們的目標是開發每一位元學生的特質,盡可能讓他成為一個特別的個體。身兼教師和父親角色的我,也一直在學習和改進當中,我會用自己過去的行為作為標準來衡量我的成功或失敗,但從來不拿自己和另一個老師或其他父母相比。”

相比較而言,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中,有很多不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事情,比如說“死抓硬逼”“題海戰術”等,雖然是提高分數的手段,但是我們老師們也心知肚明,單純訓練和考察在校的幾門功課,占去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而不去讓孩子們接觸生活,然後再抱怨他們能力差,對孩子們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這些事發展到了極致,甚至對學生的身心是有害的。我們老師也都是人,倘若讓我們每天堅持坐十個小時,不停的寫,不停的學,又有幾個老師能學習好?

連老農民都知道“休息好才能學習好”的道理,做老師恐怕不會不知道吧?每天只讓你睡五六個小時,能達到學習的效率嗎?然而我們的學生現在正處於這種狀態。

如果在這個應試教育的潮流下,我們還要拼命划船,我們可以把一船學生載向何處?上大學嗎?可能能大學,但是不會生活,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高度近視,彎腰駝背?我們是在發展未來,還是毀滅未來?

所以,老師們,不是說不要關心或者完全放棄分數。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分數,我們把目的搞錯了,越努力,會錯的越離譜。在重視分數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心的學生需要什麼,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得到什麼。把無休止的批改作業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用在教學技巧的研究上,效果也許會更好。

5.成功無捷徑

讀雷夫老師寫給讀者的一封信吧。

親愛的朋友:

儘管我們分處各地,但我相信我們並不因此而有所不同――不管你是父母或老師,都會希望找出方法點撥孩子,期待他們享受榮耀又充實的人生。

三十多年來,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一間斗室:一間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區的教室。這教室狹小又漏水,多數學生家境清寒。統計數字顯示,霍伯特小學絕大部分的學生根本撐不到畢業,他們註定要和上一代一樣,永遠無法掙脫貧困的桎梏。對我而言,這一直是個挑戰。但請不要因為外界的評價,就對我另眼相看。

我不過是個相當平凡的人。雖然我內心深處是關心學生的,還是免不了常常犯錯。我尤其記得在初任教師的頭幾年所犯下的那許多錯誤。但是我決不放棄。我們身為教師,最美好的體驗就是力求進步、從錯誤中學 習,分享教學現場的歡笑和淚水。然而要當眾承認自己的弱點,卻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勇敢進取,自己就必須先立下典範。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必須先做到;假如是期望他們誠實善良、努力認真,那我們就要從自己開始做起。

當一個老師出了名,往往就會停止教學,寫些言不由衷的書,或是任由好萊塢導演為他拍攝誇大不實的電影。許多優異的老師就這樣背棄初衷,穿梭於各大演講會場,唯恐世人不知其名。

我將不會棄守我的教室。三十多年來,我不斷地告訴學生:56號教室是個重要的地方,是個可以茁壯成長、努力進取的學習天堂。多年來,數千名學生在此接受我的指導,如果哪天我棄守崗位,豈不成了欺世盜名之徒?我豈能傷害學生的感情!

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請記得,我依然在這間教室裡奮戰;而當你逐頁閱讀本書時,我則不是指導學生解題就是批改作業,不然就是和班級搖滾樂團一起排練。我和你們一樣,每天都期待能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成果。在這個險惡虛偽、因循苟且的世界,我竭盡所能教育出善良誠實、積極進取的孩子,但這幾乎是難以達成的任務。

假如你是個進取的老師,我有話告訴你,那就是,“苦日子不遠了”,不管你再怎麼盡心盡力,到頭來都可能功虧一簣。但是這並不表示你教得不好,而是教書這工作本來就充滿挑戰,就算最優異的老師都隨時可能碰到挫敗。而好老師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們從不輕言放棄,而且一旦遇上挫折,他們一定會再重返教育現場,找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總而言之,本書寫出了一個老師的蛻變歷程。我和幾年前的自己相較起來,進步了些許,未來的每一天,也一定會愈來愈好。

我希望有一天,你們也可以來到洛杉磯,我們一起吃飯,分享教學的歡笑與淚水。

在教育圈中,總少不了愛說大話的老師,他們教幾年書就離開崗位到處演講,傳授所謂的教學秘方。我認為,真正熱愛教育的老師應該站在一起。老師必須經過失敗、堅持以及大量心力的付出,才能淬煉出卓越的教學。我希望家長和老師打開本書之時,都能將這點牢記在心。畢竟,成功沒有捷徑。

三、另一本是《陶行知談教育》是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點的收錄。雷夫告訴我們如何做一位好老師,陶行知則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好的教育者。

1.陶行知畢業于金陵大學文學系,是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14年,陶行知赴美國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學,次年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其間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對陶行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學到老,活到老。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係。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裡,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裡,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繫,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準。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繫,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學校放到社會裡去辦,使學校與社會息息相關,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所必須。因此“社會即學校”的真正含義就是根據社會需要辦學校。從教育內容說,人民需要什麼生活就辦什麼教育;從教育形式來說,適宜什麼形式的學校就辦什麼形式的學校。

“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教學做合一”

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裡鬼混的人是死人”。

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2.《陶行知談教育》這本書裡講到“新教員不重在教,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

第一,要有信仰心。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於世的;

第二,要有責任心,不管是自己家中的小孩還是課堂中的小孩,我們都應當負責任;

第三,事事要和學生同甘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裡面去,指導他們;

第四,要有開闢精神;

第五,要有實驗精神。

有些人肯求進步,有些人只曉得自劃的,出了幾本教科書,沒有別的書籍。他人叫我怎麼辦,我便怎麼辦,專聽上頭的命令。要曉得上頭的命令,只不過舉其大端,其中詳細的情形,必定要我們去試驗。用了種種方法,有了結果,再去批評他的好壞,照此屢試屢驗,分析綜合,方才可下斷語。”

3.在兒童教育方面,陶行知寫了《填鴨教育》

兒童是應該快樂的,而現在中國的兒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許多人才是從痛苦中長大起來,但是成人的責任是應該把社會改造得好一點,使未成熟的兒童少吃點苦,多享點福。我們應該負起責任來,敲碎兒童的地獄,建立兒童的樂園。不夠,我們應該引導兒童把地獄敲碎,讓他們自己創造出樂園來。

預備現成教材,按一定鐘點上課,全體一律受教,不管個性如何。超出學生自願容量去灌注教材,一心一意指望學生們快快的照他主觀的模樣成長,使他和他的主顧可以享受,只須如此,他便是在辦填鴨教育。

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這路線進行,才能使兒童脫離苦海進入樂園。

不叫小朋友在家裡、校裡、村裡、市里去幹點小建設、小生產以立健國之基礎,卻教小孩子去治國平天下,這不是像從前蒙童館裡的冬烘先生拿《大學》、《中庸》把小朋友當小鴨子硬填嗎?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提出大約已經過去一百年了,但是很明顯的,我們現在的教育遠遠沒有那麼先進。我們可以找很多理由說教育的困難,但是有多難,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這些困難,比起尼克胡哲這麼樣?

幹一行不一定愛一行,但是幹一行,一定要負責一行。從事了教育工作,便要對學生負責,要對未來負責,我們的貢獻可能很微小,但是卻不能成為阻礙發展的那個人。

教育沒有捷徑,正如陶行知先生說:“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

教育沒有捷徑,雷夫艾斯奎斯說:“教書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卻是甜美的,因為你豐富了孩子的一生。”

2012年尼克與日本人宮原佳苗結為夫婦。後來他的兒子出生了,身體健康,四肢健全。

天生沒有四肢的尼克·胡哲,曾在澳洲、美國、加拿大、中國、新加坡、南非、哥倫比亞、印度等25個國家和地區分享自己的經歷。雖然他沒有擁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認為擁有健全心靈和堅定的信仰什麼都更重要,他的演說激勵了無數的生命。

介紹這個人的目的,我想說的是教育。我們當老師的都知道“教育難,難於上青天”。為了教育,我們付出了很多,有時候還是覺得走投無路。這時候不妨想想這個尼克·胡哲,他能做的這些事情,恐怕不是付出常人努力的三倍五倍,連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都能成功,老師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當然,沒有人天生勵志,尼克遇到的挫折不是我們常人能想得到的,他痛苦過、放棄過。但是後來,他還是勇敢的面對現實,頑強的生存下來了。他之所以能不懈的努力與他父母的鼓勵,與他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好的教育可以成就孩子,不好的教育也可能毀滅孩子,所以做老師應該慎思慎行,用尼克百折不撓、樂觀堅毅的精神,只做好的教育,而堅決反對不好的教育。

第二部分

教育的好壞不是僅靠老師們就能決定的,它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責任。我們現在的教育在不斷的進步,比如說我們教學硬體的配置已經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說我們的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專業化的教師越來越多。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觀念也在轉變,大家對老師的要求更加具體化。

針對“當老師難”到底難道什麼程度,我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是“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參與調查的人數是440人,有效投票是242人。

第一項,我是通過微信的訂閱號,發起投票的,調查對象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和其他身份的人。因為宣傳力度不夠大,所以投票的人數太少,勉強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為什麼有45%的人進行了關注卻沒有投票?我們分析其原因:

1.普遍的民眾對教育關心程度不夠。

2.根據留言情況來看,大家認為即使填寫了調查表也改變不了現有的教育弊端。

第二項調查,展示出女性多於男性,這說明:

1.對待教育女性的關心程度多於男性。

2.在家庭當中負責學習的主要是母親,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也多為女性,這樣的分配當然是不合理的。

第三項調查,有65%的人有過喜歡的老師,說明老師在人的一生當中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對很多學生都有影響。

第四項調查,與性別有關,原來以為學生會喜歡異性老師,結果卻不是這樣的。

第五項調查,大家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品質更關心。關心老師的教學經驗,說明民眾對老師的自身能力期望比較高;關心品質,則說明大家更希望孩子們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六、七項調查,能看出大家對老師的要求還是表較高的,但是都主張教師有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單純為學生服務。相對而言,大家更喜歡幽默風趣型,各個層次的民眾都希望能寓教於樂。

第八和第九項調查是個多選問題,本來我設計是讓被調查的人選擇其中兩項,但是從票數統計情況來看,很多人選擇了多項,當然也不影響發現問題。

第八項調查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看中的教育過程,對於成績情況還沒有占到投票人中的一半,反而對老師的品行關心更多。對於老師們提高分數的手段,也就是佈置作業這一塊,只有4票贊同。

第九項調查中每一項的投票數都很多,一方面設計者的設計有問題,另一方面投票者沒有領會意圖,但是可以看得出大家還是嚮往真善美的。特別一條,投票最多的一項是“以分取人,歧視差生;請家長”,初步估計投這一票多的是家長和學生,但是足以看得出,分數不是大家最看重的。關心分數是很自然的,關心但不唯分數,這和學校的教育導向是不一致的。更能看出當老師不容易啊,還好我們雖然不會有所有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會具備所有的缺點。

第十項調查很有趣,有超過一半的人還是願意選擇教師職業,如果投票者是教師本人,那麼只能說明這是真愛啊。其他投票者的想法,我也就不知道了,現在覺得後面應該再加一項“請說出原因”。但是至少能說明社會對教師是認可的,對教師這一職業是很有希望的。

通過這這十項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是重任,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離不開教育,老師肩負的是未來,是希望。

大家對老師的期望值很高,都希望老師們渾身都是優點,一個缺點都沒有。可是,我們自己知道老師不是神,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我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迎合每個受教育者或者家長的口味。

第三部分

一、我們再次提出教育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責任。我們的教育是有弊端的,比如說:

1. 由於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勻,城區學校班額過大,老師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2. 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不變,不可避免的要進行應試教育。

3. 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有些家長不以身作則,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一了百了。

4. 我們業務之外的工作太多,老師們無法專心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等等

面對這種情況大部分老師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可是我們老師只是社會中微小的一員,我們可以呼籲、可以引導,但最終的效果卻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得了的。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師,我們雖然很努力,但是困惑在所難免。

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我想,我們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得更好,用自己優秀的一面去影響別人。

為此,我想推薦兩本書給大家:

二、我想推薦的第一本書是美國人雷夫·艾斯奎斯的《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怎樣的努力我們可以做一個好老師。

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5年來,雷夫老師一直在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的老師,該校是美國第二大小學,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且多出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雷夫老師創造了轟動全美的教育奇跡,被《紐約時報》尊稱為 “天才與聖徒”。

在第56號教室裡,雷夫老師獨創的閱讀、數學等基礎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歡,他們如著迷般每天提前2小時到校,放學後數小時內仍不願離去。學生不僅能在全國標準化測試中取得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

雷夫老師從教20多年,獲得眾多國內外大獎,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1992年“全美最佳教師獎”、1997年美國著名親子雜誌《父母》雜誌年度“成長獎”、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的“善待生命獎”、並獲英國女王頒發的不列顛帝國勳章等。他把獎金捐給了他所在學校和學生,並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亞”慈善基金。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國的傳奇教師,他三省其身,教學更育人,他結合理論創新了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設立的“終身閱讀”,“生活中的數學”、“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

此外,與鐵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與“小紅花”獎勵不同,他反復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他的學生有優質的教學成績,謙遜有禮、誠實善良。

雷夫老師總結了“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於某個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奉行既定的準則——靠境界起作用。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老師深信:著力于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對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第56號教室感動了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雷夫老師的這本《第56號教室的奇跡》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這間不斷創造奇跡的第56號教室。

這本書裡記錄著雷夫執教期間的普通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讀的教育書。

雷夫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比如:

1.他認為,做一個好老師不必隨大流。

他說:“我想給某些試圖打破陳規舊習但又害怕看到結果的年輕教師們提供希望。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你完全可以從各種反對的呼聲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位優秀的教師。就像開國元勳一樣,我是一個在當今公立學校中不太流行的熱愛獨立和自由的人。相反。由於公立教育體制的失敗,很多官僚正企圖用過分簡單化的方式來解決非常嚴肅的問題。他們很害怕審視並檢驗公立學校教育之所以失敗的真正原因。因此,他們試圖用時髦的語言或非常新穎的教科書來解決摧毀課堂教育的真正問題。使用一套革新後的閱讀材料或僅改變教室環境都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最悲慘的是,很多地區正試圖通過強行要求教師使用統一的授課計畫來管理教育體制,借助於這種教育模式。所有學生都將以同樣的步調、同樣的方式接受引導和教育。對那些並不能確定每天做些什麼的年輕老師來說。這樣的方式可能更舒服些。但我已經明顯看到了統一教育體制下不可避免的結果——情況將會繼續朝著更加糟糕的地步轉變。

無論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向來都有點特立獨行。我從不受廣告商的影響去看普普通通的電影。生活是我自己的。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一個優秀的家長或好人。我不認為自己必須受流行文化的影響。然而,還有很多人認為順應大眾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個人雖然也很尊重這樣的人,但這並不是我所追尋的標準。

假如你是一位年輕的教師或家長。總想打破陳規舊習但又害怕如此,那麼我可以坦誠地說,我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雖然傷痕累累。但我堅持走著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它讓我看到了別樣的風景。做一位好老師並不一定要隨大流。”

對於美國的教學情況,我查了資料,美國的教材不是全國統一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要你的能力允許,老師們有一定的自主權。我們的教材統一,考試統一,所以想要不隨大流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總跟在別人的後面,成為潮流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員,出類拔萃就很難了。畢竟教是一回事,學生是否學會是另一回事。那麼想做一位元好老師還確實需要自己的觀點,就像雷夫說的,可能會傷痕累累,還是要探索和堅持。

2.自身的努力最重要

雷夫老師為了學生淩晨三點多從家裡出發,倒好幾次車在早上六點多趕到教室,五十六號教室的學生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每天要比正常的孩子多上三個小時的課,而且節假日寒暑假他們的老師雷夫幾乎都領著他們學習,這些都是免費的。在國外學校的教室到了節假日經常會出租或被社區等機構使用,在休息日雷夫和他的學生有時候被別人從五十六號教室裡請出去,他只能帶著他學生偷偷潛入學校別的教室,去為他的學生上課。雷夫的課堂也永遠充滿了魔力,會吸引他的學生們每天跟著他一起去探究各個學科的奧秘。要上好一堂課就要細心備課,要課堂充滿魔力,雷夫老師在備課時所做的工作應該是遠遠超過我們這些普通老師了吧?

雷夫老師不僅僅是56號教室的班主任,他還教他們語法,也是科學老師,教他們數學,教他們成立樂隊,還領他們排練莎士比亞的劇本等等。也就是說在56號教室,孩子們所有的學科都是雷夫老師一人擔任。

我們常說,“欲給學生一滴水,教師須有一桶水”,雷夫這樣的老師要經歷了怎樣的學習才能門門精通?

在知識領域,別的科目我沒有資格評頭論足,就生物學而言,我這個老師對生物知識的掌握就是很淺薄的。

地球上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並命名的植物約38萬種,分別為:

被子植物 226,000種(雙子葉植物172,000種和單子葉植物54,000種)

裸子植物800種

蕨類植物12,000種

苔蘚26,000種

藻類33,000種

我國已知高等植物近三十萬種,我國的木本植物多達8 000多種。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

我國動物的種類可能為昆蟲15萬種,其他無脊椎動物3.5萬種,脊椎動物已知的5139種(哺乳類499種,鳥類1186種,爬行類380種,兩栖類270種,魚類2804種)。

上面的這些資料僅是已經發現的動植物種類,還有沒有發現的,還有到現在也搞不清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等。

所以當我們的一些老師說要請教我一些生物學問題時,我的內心並不是安然的,單就這些種數要記清楚都不容易,每種生物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這些,掌握起來都是非常有難度的。

說到這裡,我覺得做學生的生物老師實在是汗顏啊,我除了好好學習還有什麼可說的?

關於辛苦,任何時候,教育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沒有辛苦的心理準備,就會抱怨付出太多,成功就會越來越遠。所以教育就是這樣,艱苦著,愛著,努力著。

3.你就是榜樣

雷夫老師認為: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別想愚弄小孩,他們很聰明,一定會識破的。

如果你要孩子們信任你,就必須持續努力,付出關懷。有些學生會挖苦、嘲笑以前教過他們的某個老師,用最不信任的話來討論他。某個老師上課老是遲到,根本沒發覺已經失去人心了。經常性的遲到等於表示對他而言孩子們一點也不重要,那孩子們又為什麼要聽他講課?他上課的時候,孩子們面帶微笑地點著頭,心裡卻想著:“去你的!”

一天下來,老師有數千個可以樹立榜樣的機會,其中有些機會是特別難得的。年輕的時候,我和那位不當處置學生書包的年輕老師一樣,也會發怒、沮喪,只不過行為沒那麼極端罷了。我錯了。當時的我不懂“對小事發火,重要議題就得不到處理”的道理。身為榜樣的我們,應該向學生傳達好的構想,而不是當個專制的暴君。年輕時的我曾經扮演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獨裁者,現在我明白,以那樣的角色教導孩子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不過,這份工作的可貴之處也就在此:你可以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可以有所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大好機緣,讓你引領孩子們展翅翱翔,達成的成就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我最近就幸逢這樣的機緣。

4.怎樣對待考試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大多數老師都會說:“這關係到你的一生!你的未來就靠它了!給我坐下,閉上嘴,給我認真一點!”

在美國也有標準化測驗,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學校的夢魘。

雷夫在書中寫到:“在沉重的測驗包袱下,老師們再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好好教授學生應該精通的科目。孩子們因為參加測驗而疲憊不堪,最後累得連自己的測驗分數都不在乎了。”

這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很相似的。

雷夫老師在書中寫道:“這種情況衍生出許多悲哀的諷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標準化測驗旨在幫助孩子們成功,卻在實際上加速了他們的失敗。

我們班級在標準化測驗的表現很好。席捲全國各校的這股測驗狂熱,對於兒童開發學習和個人潛能是有害的。

我不反對測驗,因為我們需要評估孩子們的學習狀況。精確、公平、合理的測驗能幫助家長、老師,以及學生瞭解“已經精通”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分別是哪些。擁有精確的資料對於教學與被教雙方都很受用。

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討論考試結果來幫助孩子,讓孩子明白“行動”和“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當全國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測驗上時,我們往往會在孩子身上施加過大的壓力。這不但讓孩子們過著悲慘的生活,也降低了他們做出最佳表現的機會。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他們的未來決定於測驗的分數;有些老師提醒孩子們,表現不佳會讓父母與老師顏面掃地。在第56號教室,我會告訴孩子們幾件可以幫助他們放鬆的事情,以便考場上有更好的表現。

首先,我要他們告訴我,以前他們考不好的時候老師都怎麼發火的恐怖故事。我們常常講到笑翻天,因為這麼做有助於放鬆。接著,我向他們說明一個重要的概念:測驗就像溫度計,它是一項測量工具,就這麼簡單。只是它測的不是溫度,而是對某項技巧的理解。我會提出一個問題:要是他們某次數學沒考好,會有什麼實際結果?他們的未來是不是完蛋了?第二天太陽是不是照樣升起?孩子們需要瞭解,一次沒考好並不代表是世界末日。爸媽還是愛他們的,我也是。如果學生在某次乘法測驗中表現不佳,只代表著一件事情:他還不瞭解這個技巧,而我很願意再為他講解一次。從“信任”的主題上看,我說到做到。我前後一致的行動讓孩子們知道我不會放棄他們,也不會因為某一次測驗的分數生他們的氣。身為大人的我們,必須努力説明孩子們安全渡過分數的陷阱。

父母和老師必須牢記在心: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世界上總是有更會閱讀、數學更強,或棒球打得更好的人。我們的目標是開發每一位元學生的特質,盡可能讓他成為一個特別的個體。身兼教師和父親角色的我,也一直在學習和改進當中,我會用自己過去的行為作為標準來衡量我的成功或失敗,但從來不拿自己和另一個老師或其他父母相比。”

相比較而言,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中,有很多不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事情,比如說“死抓硬逼”“題海戰術”等,雖然是提高分數的手段,但是我們老師們也心知肚明,單純訓練和考察在校的幾門功課,占去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而不去讓孩子們接觸生活,然後再抱怨他們能力差,對孩子們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這些事發展到了極致,甚至對學生的身心是有害的。我們老師也都是人,倘若讓我們每天堅持坐十個小時,不停的寫,不停的學,又有幾個老師能學習好?

連老農民都知道“休息好才能學習好”的道理,做老師恐怕不會不知道吧?每天只讓你睡五六個小時,能達到學習的效率嗎?然而我們的學生現在正處於這種狀態。

如果在這個應試教育的潮流下,我們還要拼命划船,我們可以把一船學生載向何處?上大學嗎?可能能大學,但是不會生活,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高度近視,彎腰駝背?我們是在發展未來,還是毀滅未來?

所以,老師們,不是說不要關心或者完全放棄分數。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分數,我們把目的搞錯了,越努力,會錯的越離譜。在重視分數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心的學生需要什麼,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得到什麼。把無休止的批改作業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用在教學技巧的研究上,效果也許會更好。

5.成功無捷徑

讀雷夫老師寫給讀者的一封信吧。

親愛的朋友:

儘管我們分處各地,但我相信我們並不因此而有所不同――不管你是父母或老師,都會希望找出方法點撥孩子,期待他們享受榮耀又充實的人生。

三十多年來,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一間斗室:一間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區的教室。這教室狹小又漏水,多數學生家境清寒。統計數字顯示,霍伯特小學絕大部分的學生根本撐不到畢業,他們註定要和上一代一樣,永遠無法掙脫貧困的桎梏。對我而言,這一直是個挑戰。但請不要因為外界的評價,就對我另眼相看。

我不過是個相當平凡的人。雖然我內心深處是關心學生的,還是免不了常常犯錯。我尤其記得在初任教師的頭幾年所犯下的那許多錯誤。但是我決不放棄。我們身為教師,最美好的體驗就是力求進步、從錯誤中學 習,分享教學現場的歡笑和淚水。然而要當眾承認自己的弱點,卻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勇敢進取,自己就必須先立下典範。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必須先做到;假如是期望他們誠實善良、努力認真,那我們就要從自己開始做起。

當一個老師出了名,往往就會停止教學,寫些言不由衷的書,或是任由好萊塢導演為他拍攝誇大不實的電影。許多優異的老師就這樣背棄初衷,穿梭於各大演講會場,唯恐世人不知其名。

我將不會棄守我的教室。三十多年來,我不斷地告訴學生:56號教室是個重要的地方,是個可以茁壯成長、努力進取的學習天堂。多年來,數千名學生在此接受我的指導,如果哪天我棄守崗位,豈不成了欺世盜名之徒?我豈能傷害學生的感情!

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請記得,我依然在這間教室裡奮戰;而當你逐頁閱讀本書時,我則不是指導學生解題就是批改作業,不然就是和班級搖滾樂團一起排練。我和你們一樣,每天都期待能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成果。在這個險惡虛偽、因循苟且的世界,我竭盡所能教育出善良誠實、積極進取的孩子,但這幾乎是難以達成的任務。

假如你是個進取的老師,我有話告訴你,那就是,“苦日子不遠了”,不管你再怎麼盡心盡力,到頭來都可能功虧一簣。但是這並不表示你教得不好,而是教書這工作本來就充滿挑戰,就算最優異的老師都隨時可能碰到挫敗。而好老師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們從不輕言放棄,而且一旦遇上挫折,他們一定會再重返教育現場,找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總而言之,本書寫出了一個老師的蛻變歷程。我和幾年前的自己相較起來,進步了些許,未來的每一天,也一定會愈來愈好。

我希望有一天,你們也可以來到洛杉磯,我們一起吃飯,分享教學的歡笑與淚水。

在教育圈中,總少不了愛說大話的老師,他們教幾年書就離開崗位到處演講,傳授所謂的教學秘方。我認為,真正熱愛教育的老師應該站在一起。老師必須經過失敗、堅持以及大量心力的付出,才能淬煉出卓越的教學。我希望家長和老師打開本書之時,都能將這點牢記在心。畢竟,成功沒有捷徑。

三、另一本是《陶行知談教育》是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點的收錄。雷夫告訴我們如何做一位好老師,陶行知則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好的教育者。

1.陶行知畢業于金陵大學文學系,是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14年,陶行知赴美國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學,次年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其間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對陶行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學到老,活到老。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係。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裡,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裡,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繫,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準。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繫,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學校放到社會裡去辦,使學校與社會息息相關,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所必須。因此“社會即學校”的真正含義就是根據社會需要辦學校。從教育內容說,人民需要什麼生活就辦什麼教育;從教育形式來說,適宜什麼形式的學校就辦什麼形式的學校。

“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教學做合一”

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裡鬼混的人是死人”。

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2.《陶行知談教育》這本書裡講到“新教員不重在教,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

第一,要有信仰心。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於世的;

第二,要有責任心,不管是自己家中的小孩還是課堂中的小孩,我們都應當負責任;

第三,事事要和學生同甘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裡面去,指導他們;

第四,要有開闢精神;

第五,要有實驗精神。

有些人肯求進步,有些人只曉得自劃的,出了幾本教科書,沒有別的書籍。他人叫我怎麼辦,我便怎麼辦,專聽上頭的命令。要曉得上頭的命令,只不過舉其大端,其中詳細的情形,必定要我們去試驗。用了種種方法,有了結果,再去批評他的好壞,照此屢試屢驗,分析綜合,方才可下斷語。”

3.在兒童教育方面,陶行知寫了《填鴨教育》

兒童是應該快樂的,而現在中國的兒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許多人才是從痛苦中長大起來,但是成人的責任是應該把社會改造得好一點,使未成熟的兒童少吃點苦,多享點福。我們應該負起責任來,敲碎兒童的地獄,建立兒童的樂園。不夠,我們應該引導兒童把地獄敲碎,讓他們自己創造出樂園來。

預備現成教材,按一定鐘點上課,全體一律受教,不管個性如何。超出學生自願容量去灌注教材,一心一意指望學生們快快的照他主觀的模樣成長,使他和他的主顧可以享受,只須如此,他便是在辦填鴨教育。

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這路線進行,才能使兒童脫離苦海進入樂園。

不叫小朋友在家裡、校裡、村裡、市里去幹點小建設、小生產以立健國之基礎,卻教小孩子去治國平天下,這不是像從前蒙童館裡的冬烘先生拿《大學》、《中庸》把小朋友當小鴨子硬填嗎?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提出大約已經過去一百年了,但是很明顯的,我們現在的教育遠遠沒有那麼先進。我們可以找很多理由說教育的困難,但是有多難,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這些困難,比起尼克胡哲這麼樣?

幹一行不一定愛一行,但是幹一行,一定要負責一行。從事了教育工作,便要對學生負責,要對未來負責,我們的貢獻可能很微小,但是卻不能成為阻礙發展的那個人。

教育沒有捷徑,正如陶行知先生說:“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

教育沒有捷徑,雷夫艾斯奎斯說:“教書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卻是甜美的,因為你豐富了孩子的一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