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黑天鵝」導演挑戰美國底線,「夢之安魂曲」還原癮君子吸毒過程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三娃

大部分人在壓力山大之時會下意識放縱自己躺屍在床上看著沒油沒鹽的真人秀和腦殘的電視劇, 比如講述雞毛蒜皮家常瑣事的「與卡戴珊一家同行」儘管被噴毫無營養卻依舊成為美國歷史上播放時間最長也是收視率最高的真人秀節目之一, 就連阿黛爾·阿德金斯(Adele Adkins)、詹妮弗·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等大牌明星都公開承認此節目是自己放縱的樂趣。 當然也會有不少影視劇選擇更現實的方式刺激迷失的靈魂甚至採用惡性催化精神的毒品作為噱頭, 丹尼·波義耳(Danny Boyle)的「猜火車」,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Soderbergh)的「毒品網路門徒」均刺碰著人類的敏感帶也就是借助極端物質來彌補空虛。

所以諸如毒品暴力賣淫之類的主題並不是不能苟活於世而是取決於從哪個角度表現, 比如恐怕沒多少人愛看不加美化的表現黑幫血肉模糊的爭鬥外加林彈雨的追殺,

但倘若加上看似神秘冗雜的家族詭計紛爭變身「教父」亦或是獨出心裁的用嬰兒挽救南非混混變身「黑幫暴徒」則會在贏得口碑的基礎上問鼎奧斯卡金像獎, 而「夢之安魂曲」雖然不加掩飾的正面描述在毒品藥物面前的無力掙扎卻因匠心獨到贏得了8.7的評分位列豆瓣電影Top250。 很多人初識影片是因為世界十大禁片或是女神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 的名頭, 事實上最大的噱頭是“絕望到沒人敢二刷”, 倘若「猜火車」中骯髒混亂的直白鏡頭語言讓你不適也許應該慶倖至少它有個好結局。

「黑天鵝」導演觸動美國電影底線

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立志於獨立影片的拍攝也曾擔任過編劇工作, 長片處女作「圓周率」在拍攝兩年面世後先是獲得聖丹斯電影節的導演獎, 翌年又摘得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編劇處女作獎甚至入圍“最需要關注的好萊塢100人”, 導演運用粗粒的黑白膠片拍攝並生猛鋼硬的讓通篇充斥著蒙太奇鏡頭, 而裝滿大型電腦連接著各種電線酷似主人公瘋狂的神經,

以及奶精溶入咖啡和煙霧溶入空氣表現阿基米德螺線等無處不在體現圓周率概念的鏡頭均被視為經典。 不過國內影迷朋友對此人的熟知其實基本源於驚悚片「黑天鵝」, 片中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著實驚豔全場。

本部影片取材于小胡伯特·賽爾白的小說並經過兼為作家的導演阿羅諾夫斯基改編得以搬上螢幕, 主題與「黑天鵝」的墮落壓抑一脈相承而拍攝手法則延續了處女作中犀利的蒙太奇且在視覺上保持對觀影者地毯式的大轟炸。 比如哈裡與母親在電影開始就是門裡門外兩個同時進行的平行蒙太奇, 通過哈裡憤怒的大喊不耐煩的拍門和母親戰戰兢兢把鑰匙從門縫塞出來暗示兩人關係的對立與僵化;再比如哈裡與瑪麗相互依偎撫摸時特寫跟著手滑過肌膚直接表明兩人的熱戀關係, 而結尾雖然同樣停留在兩人的頭部相互注視卻通過分隔開的畫面預示著未來關係的惡化。

當然,作為一部以樂曲體裁命名的電影而言無論是表面還是深層的主體都必須是音樂,影片從結構上可以看成三個樂章的四重奏大型套曲而每部分劇情的展開也頗有藝術神韻,可以說導演的御用配樂師克林特·曼塞爾(Clint Mansell)在此部作品中給出了頂峰之作。從夏日的荷爾蒙到秋季的蕭瑟最後跌入隆冬絕望的樂章配合畫面將劇情推到高潮,主題旋律「Summer Overture」更是因輕靈高亢的古典弦樂納入金屬和電音元素而將抽絲剝繭的絕望感推到精神底線。不過,拋開音樂與場面的結合度來說攝影機運動以及剪輯的節奏都靠音樂來推動的爭議技法也遭到國外媒體的吐槽和差評,三娃對這種技法不置可否但無可否認如今已是許多新生代導演的常用技巧就連大衛·芬奇也經常在作品中“效仿”。

本片的演員陣容更是因奧斯卡最佳女主+女配+男配的豪華配置而添了不少印象分,飾演瑪麗的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向來不受任何影片或角色的限制並憑藉「美麗心靈」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美國數學家而享譽國際影壇入圍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與其飾演對手戲的傑瑞德·萊托(Jared Leto)因本片中的癮君子角色受到評論界稱讚並未其贏得了出演大衛·芬奇的「戰慄空間」以及尼古拉斯·凱奇的「戰爭之王」的機會。有趣的是此人儘管有著清秀俊美的面孔卻往往在電影中用來“毀滅”給人看,比如被斧頭砍到慘不忍睹爾甚至為「二十七章」中的角色迅速增重60磅。

飾演南男主媽媽的艾倫·伯斯汀(Ellen Burstyn)憑藉「最後一場電影」「驅魔人」「明年此時」多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並以「曾經滄海難為水」最終問鼎影后,本片中把肥胖而邋遢的母親從正常人轉變為癮君子的過程詮釋得觸目驚心,儘管演繹才華和功底深不可測卻還是在當年的評獎中輸給了茱莉亞·羅伯茨,只能說是委員會不能完全正視本片主題實在是可惜和遺憾。

真實還原癮君子的吸毒過程

「黑色星期天」之所以淪為禁曲大概是因為樂曲譜寫的極度悲傷以至於聽眾會抑制不住而選擇自殺,雖然影片「夢之安魂曲」尚未達到此種境界但也被不少影迷朋友歸類于“此生不願再看第二遍”的清單中,原因大致相似都是其中的壓抑和苦痛讓人不得不為這種瘋魔的情緒尋找出口。90後剛剛衍生出種種社會問題的時候就有美國作家用“垮掉的一代”形容這些生活簡單不修邊卻永遠尋求刺激縱欲的作家流派,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並算不上絕對代表也和作家沒有半點關係但所揭露的暗黑色生活卻和這個詞相差不遠。當然每個人起初都有著不大不小的美好夢想,哈瑞和女友瑪麗希望開家服裝店並用掙來的錢為母親購置新的電視機,哈瑞的母親希望穿上紅色連衣裙在節目上感謝已故的丈夫和“事業”小有所成的兒子,基友狄龍則立志要當大人物儘管被告知只要當個乖孩子就夠了。

影片中存在著美好的愛情親情友情而主人公描述夢想場景時的眼神也透著柔軟溫情,可惜的是處於社會低層的他們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都選擇了快捷卻危險性極高的方式——吸毒。男主和女友在基友的提議下將原本用於開服裝店的資金投入到毒品販賣吸食之中賺取雙倍回扣,而母親薩拉也在節食失敗後開始服用混蛋醫生開的興奮劑和安眠藥減肥,以至於利用基友黑人身份順利找到毒販源迅速獲得第一桶金的幾人也因變成癮君子而草草揮霍光。導演利用特定的動作與物品的大特寫加以快速的剪接並配以有節奏卻不吻合的音效來展現光怪陸離的吸毒過程,比如針筒注射的哈瑞、鼻吸的瑪麗、捲煙吸食的狄龍以及口服的薩拉,而離奇的快速剪接無疑強烈衝擊觀眾的視覺感官令沒有吸食過毒品的朋友得以感受吸毒後的癲狂以及染上藥癮不能自拔的無助。

萬物蕭瑟的秋季隨之到來而基友也因捲入毒梟之間的火拼被員警抓獲,主角哈瑞花掉了所有的積蓄將其贖回但更糟糕的是他們因此失去了毒品來源,這不僅讓小有所成的“事業”遭受重創更讓沉浸在毒癮痛苦之中難以自拔的癮君子們從相互扶持依賴變成指責推脫。當然吸食毒品的後果是精神癮患的無限膨脹而母親薩拉最終正是崩潰於此,她愈發急功近利開始雙倍吞食藥物並在副作用的刺激下不斷產生幻聽幻視。導演用複診時靜置的廣角鏡頭讓診室扭曲以及醫生聲音失真來描繪薩拉漸漸虛化現實世界的主觀感受,繼而是室內化妝時大量的疊印鏡頭展現其變成紅豔獨舞者而被虛化過程,最終虛無的電視節目場景與現實相互糅雜的落差場景無疑赤裸裸的展現已被自我完全虛化,與哈瑞、瑪麗、狄龍的墮落過程相互對比盡顯諷刺意味。

冬季伴隨著掙扎所謂痛苦和苟延殘喘的希望悄然而至,只是帶來的不是救贖而是絕望甚至所有人都淪為命運的玩物。男主哈瑞因注射毒品導致左臂感染腐爛被基友狄龍冒著危險送去醫院救治,結果一個被員警送到了戒毒所勞教而另一個則被醫院強行截肢。女友瑪麗在與毒癮的掙扎中自甘墮落淪為毒梟集團的性奴苟延殘喘,而母親薩拉則經歷了痛苦的震盪療法後勉強保住了性命只能在精神病院度過餘生。三娃說過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殘忍不留一絲餘地以至於結局讓不少影迷朋友淚目,四位癮君子用同樣蜷縮的姿勢睡去之時令人感到的並不是黑夜總會過去的希望而是夢想安息的悲劇。哈瑞夢見了走到海岸盡頭卻消失不見的瑪麗,狄龍回憶起童年時媽媽懷抱中的自己,而瑪麗則緊握用人格和尊嚴換來的小包毒品,堪稱經典的蒙太奇手法再次配合鬼魅的冬季樂章讓人沒有力氣輕歎命運無奈。

欲望與沉淪何處是解脫?

影片讓很多影迷朋友不敢推薦的理由並非是被劃為禁片也不是內容觸動了美國電影的底線而是太過壓抑沉重甚至沒有亮色,但不置可否的是其中的特寫場景將癮君子從吸食後的醉生夢死到發作時的萬劫不復描繪的異常真實。當然如此露骨的表達足以說明影片告誡毒品危害的寓意,相比國內多以紀錄片外加說教元素為主的戒毒類影片而言自始至終都沒有明文告知吸毒的危害,但從心懷夢想到吸毒後墜入深淵的過程卻足以觸動內心。故事開始於賺錢的夏季結束於殘酷的寒冬順帶取了秋天運勢逆轉跌落的雙關之意,寓指毒品的世界裡唯獨沒有春天的希望。如此的設置雖然略顯殘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其實也是最真實的表達,接觸毒品就意味著走上不歸路甚至強制戒毒的癮君子複吸率都幾乎90%。

三娃此前說過諸如毒品暴力賣淫之類的主題並不是不能苟活於世而是取決於從哪個角度表現,本片導演就很聰明的將癮君子粉飾成了無害的可憐人甚至在留言評論欄中都充斥著同情和絕望的字眼並無曾很。幾位癮君子的夢想或是起源於想去電視節目表達對哈瑞祝福的母子之愛,或是起源於希望瑪利安擁有自己服裝店的情侶之愛亦或是通過毒品交易賺錢的朋友之情,甚至在走向毀滅的過程中都透露著人情味兒。比如總與母親發生口角衝突的男主其實內心深處渴望補償母親甚至靠販賣毒品賺到錢後想到要給買電視機做禮物,朋友之間互不擔心會被對方出賣甚至在男主被關監獄後基友仍舊求警官幫助其治療手臂,只是這些情感在壓抑和沉重的片子裡似乎又顯得格外諷刺。

為什麼這些生活在低層的邊緣人物會走上墮落呢?當現實超過預期能力且既想要抓住又感覺自身無能為力之時勢必會需要原始的生理刺激,希望是墮落之源的點多被多個希臘神話談及並一直有兩種相對的理解:潘朵拉盒子裡的希望是變得更幸福的救世主,但地獄入口處的名言“進入此門後汝當放棄希望”則解釋為其會在強大的現實面前變得更痛苦不如老實接受不可改變的命運,所以大部分人將希望和夢想按刻度變成可衡量的即能夠得到的就是理想而得不到的就是妄想。影片中的主人公既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又不曾腳踏實地學習一技之長,以至於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幻想通過捷徑發家致富而面對挫折時也心存僥倖,最終在追求理想和自由的過程中喪失人格與尊嚴而被社會拋棄。所當精神被夢想奴役卻渾然不知的結果只能是繼續朝著虛無的幻覺爬行,是夢想真的那麼美好還是中了夢想的毒癮?

當然,影片將癮君子吸毒過程刻畫真實而直接的後果就是觸動了美國電影檢查機構,並因涉及大量毒品幻覺以及淫亂瘋狂的片段“有傷風化”列為NC-17,最終因導演拒絕做出修改而被以“無定級”(只能在幾個特定的影院放映)的形式推出。不得不說這種寧可損失票房也要追求藝術效果的精神,對於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的美國而言實屬難得……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當然,作為一部以樂曲體裁命名的電影而言無論是表面還是深層的主體都必須是音樂,影片從結構上可以看成三個樂章的四重奏大型套曲而每部分劇情的展開也頗有藝術神韻,可以說導演的御用配樂師克林特·曼塞爾(Clint Mansell)在此部作品中給出了頂峰之作。從夏日的荷爾蒙到秋季的蕭瑟最後跌入隆冬絕望的樂章配合畫面將劇情推到高潮,主題旋律「Summer Overture」更是因輕靈高亢的古典弦樂納入金屬和電音元素而將抽絲剝繭的絕望感推到精神底線。不過,拋開音樂與場面的結合度來說攝影機運動以及剪輯的節奏都靠音樂來推動的爭議技法也遭到國外媒體的吐槽和差評,三娃對這種技法不置可否但無可否認如今已是許多新生代導演的常用技巧就連大衛·芬奇也經常在作品中“效仿”。

本片的演員陣容更是因奧斯卡最佳女主+女配+男配的豪華配置而添了不少印象分,飾演瑪麗的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向來不受任何影片或角色的限制並憑藉「美麗心靈」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美國數學家而享譽國際影壇入圍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與其飾演對手戲的傑瑞德·萊托(Jared Leto)因本片中的癮君子角色受到評論界稱讚並未其贏得了出演大衛·芬奇的「戰慄空間」以及尼古拉斯·凱奇的「戰爭之王」的機會。有趣的是此人儘管有著清秀俊美的面孔卻往往在電影中用來“毀滅”給人看,比如被斧頭砍到慘不忍睹爾甚至為「二十七章」中的角色迅速增重60磅。

飾演南男主媽媽的艾倫·伯斯汀(Ellen Burstyn)憑藉「最後一場電影」「驅魔人」「明年此時」多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並以「曾經滄海難為水」最終問鼎影后,本片中把肥胖而邋遢的母親從正常人轉變為癮君子的過程詮釋得觸目驚心,儘管演繹才華和功底深不可測卻還是在當年的評獎中輸給了茱莉亞·羅伯茨,只能說是委員會不能完全正視本片主題實在是可惜和遺憾。

真實還原癮君子的吸毒過程

「黑色星期天」之所以淪為禁曲大概是因為樂曲譜寫的極度悲傷以至於聽眾會抑制不住而選擇自殺,雖然影片「夢之安魂曲」尚未達到此種境界但也被不少影迷朋友歸類于“此生不願再看第二遍”的清單中,原因大致相似都是其中的壓抑和苦痛讓人不得不為這種瘋魔的情緒尋找出口。90後剛剛衍生出種種社會問題的時候就有美國作家用“垮掉的一代”形容這些生活簡單不修邊卻永遠尋求刺激縱欲的作家流派,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並算不上絕對代表也和作家沒有半點關係但所揭露的暗黑色生活卻和這個詞相差不遠。當然每個人起初都有著不大不小的美好夢想,哈瑞和女友瑪麗希望開家服裝店並用掙來的錢為母親購置新的電視機,哈瑞的母親希望穿上紅色連衣裙在節目上感謝已故的丈夫和“事業”小有所成的兒子,基友狄龍則立志要當大人物儘管被告知只要當個乖孩子就夠了。

影片中存在著美好的愛情親情友情而主人公描述夢想場景時的眼神也透著柔軟溫情,可惜的是處於社會低層的他們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都選擇了快捷卻危險性極高的方式——吸毒。男主和女友在基友的提議下將原本用於開服裝店的資金投入到毒品販賣吸食之中賺取雙倍回扣,而母親薩拉也在節食失敗後開始服用混蛋醫生開的興奮劑和安眠藥減肥,以至於利用基友黑人身份順利找到毒販源迅速獲得第一桶金的幾人也因變成癮君子而草草揮霍光。導演利用特定的動作與物品的大特寫加以快速的剪接並配以有節奏卻不吻合的音效來展現光怪陸離的吸毒過程,比如針筒注射的哈瑞、鼻吸的瑪麗、捲煙吸食的狄龍以及口服的薩拉,而離奇的快速剪接無疑強烈衝擊觀眾的視覺感官令沒有吸食過毒品的朋友得以感受吸毒後的癲狂以及染上藥癮不能自拔的無助。

萬物蕭瑟的秋季隨之到來而基友也因捲入毒梟之間的火拼被員警抓獲,主角哈瑞花掉了所有的積蓄將其贖回但更糟糕的是他們因此失去了毒品來源,這不僅讓小有所成的“事業”遭受重創更讓沉浸在毒癮痛苦之中難以自拔的癮君子們從相互扶持依賴變成指責推脫。當然吸食毒品的後果是精神癮患的無限膨脹而母親薩拉最終正是崩潰於此,她愈發急功近利開始雙倍吞食藥物並在副作用的刺激下不斷產生幻聽幻視。導演用複診時靜置的廣角鏡頭讓診室扭曲以及醫生聲音失真來描繪薩拉漸漸虛化現實世界的主觀感受,繼而是室內化妝時大量的疊印鏡頭展現其變成紅豔獨舞者而被虛化過程,最終虛無的電視節目場景與現實相互糅雜的落差場景無疑赤裸裸的展現已被自我完全虛化,與哈瑞、瑪麗、狄龍的墮落過程相互對比盡顯諷刺意味。

冬季伴隨著掙扎所謂痛苦和苟延殘喘的希望悄然而至,只是帶來的不是救贖而是絕望甚至所有人都淪為命運的玩物。男主哈瑞因注射毒品導致左臂感染腐爛被基友狄龍冒著危險送去醫院救治,結果一個被員警送到了戒毒所勞教而另一個則被醫院強行截肢。女友瑪麗在與毒癮的掙扎中自甘墮落淪為毒梟集團的性奴苟延殘喘,而母親薩拉則經歷了痛苦的震盪療法後勉強保住了性命只能在精神病院度過餘生。三娃說過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殘忍不留一絲餘地以至於結局讓不少影迷朋友淚目,四位癮君子用同樣蜷縮的姿勢睡去之時令人感到的並不是黑夜總會過去的希望而是夢想安息的悲劇。哈瑞夢見了走到海岸盡頭卻消失不見的瑪麗,狄龍回憶起童年時媽媽懷抱中的自己,而瑪麗則緊握用人格和尊嚴換來的小包毒品,堪稱經典的蒙太奇手法再次配合鬼魅的冬季樂章讓人沒有力氣輕歎命運無奈。

欲望與沉淪何處是解脫?

影片讓很多影迷朋友不敢推薦的理由並非是被劃為禁片也不是內容觸動了美國電影的底線而是太過壓抑沉重甚至沒有亮色,但不置可否的是其中的特寫場景將癮君子從吸食後的醉生夢死到發作時的萬劫不復描繪的異常真實。當然如此露骨的表達足以說明影片告誡毒品危害的寓意,相比國內多以紀錄片外加說教元素為主的戒毒類影片而言自始至終都沒有明文告知吸毒的危害,但從心懷夢想到吸毒後墜入深淵的過程卻足以觸動內心。故事開始於賺錢的夏季結束於殘酷的寒冬順帶取了秋天運勢逆轉跌落的雙關之意,寓指毒品的世界裡唯獨沒有春天的希望。如此的設置雖然略顯殘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其實也是最真實的表達,接觸毒品就意味著走上不歸路甚至強制戒毒的癮君子複吸率都幾乎90%。

三娃此前說過諸如毒品暴力賣淫之類的主題並不是不能苟活於世而是取決於從哪個角度表現,本片導演就很聰明的將癮君子粉飾成了無害的可憐人甚至在留言評論欄中都充斥著同情和絕望的字眼並無曾很。幾位癮君子的夢想或是起源於想去電視節目表達對哈瑞祝福的母子之愛,或是起源於希望瑪利安擁有自己服裝店的情侶之愛亦或是通過毒品交易賺錢的朋友之情,甚至在走向毀滅的過程中都透露著人情味兒。比如總與母親發生口角衝突的男主其實內心深處渴望補償母親甚至靠販賣毒品賺到錢後想到要給買電視機做禮物,朋友之間互不擔心會被對方出賣甚至在男主被關監獄後基友仍舊求警官幫助其治療手臂,只是這些情感在壓抑和沉重的片子裡似乎又顯得格外諷刺。

為什麼這些生活在低層的邊緣人物會走上墮落呢?當現實超過預期能力且既想要抓住又感覺自身無能為力之時勢必會需要原始的生理刺激,希望是墮落之源的點多被多個希臘神話談及並一直有兩種相對的理解:潘朵拉盒子裡的希望是變得更幸福的救世主,但地獄入口處的名言“進入此門後汝當放棄希望”則解釋為其會在強大的現實面前變得更痛苦不如老實接受不可改變的命運,所以大部分人將希望和夢想按刻度變成可衡量的即能夠得到的就是理想而得不到的就是妄想。影片中的主人公既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又不曾腳踏實地學習一技之長,以至於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幻想通過捷徑發家致富而面對挫折時也心存僥倖,最終在追求理想和自由的過程中喪失人格與尊嚴而被社會拋棄。所當精神被夢想奴役卻渾然不知的結果只能是繼續朝著虛無的幻覺爬行,是夢想真的那麼美好還是中了夢想的毒癮?

當然,影片將癮君子吸毒過程刻畫真實而直接的後果就是觸動了美國電影檢查機構,並因涉及大量毒品幻覺以及淫亂瘋狂的片段“有傷風化”列為NC-17,最終因導演拒絕做出修改而被以“無定級”(只能在幾個特定的影院放映)的形式推出。不得不說這種寧可損失票房也要追求藝術效果的精神,對於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的美國而言實屬難得……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