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年古琴如何面對當代

千年古琴如何面對當代

野雲讀道 有一古琴好文和大家分享

古琴的傳承與創新該如何取捨?

吳釗 古琴圈

早在西漢劉向《琴說》就將“善傳授”列為彈琴七要之一。 傳統琴書也將“不以法度教人”列為“九不祥”之一。 但在實際流傳過程中, 情況十分複雜。 除確有造詣的琴家外, 一般人對琴曲處理或演奏技法不講法度的現象時有存在。 特別是清代晚期以來, 古琴藝術日漸式微, 這種現象就更加突出。 清道光間嶺南琴家黃景星曾經指出:“近時操縵家不細辯指法, 於綽注吟猱間, 全不深究。 ”

近代古琴大師管平湖之師,

清末民初琴家楊時百在其所作《琴學叢書》中, 根據他學習吟猱的深切體會明確指出:當時有些習琴者“廢吟猱不用”、“私意更改”、“不知吟猱之法, 概以一動了之”的毛病。 楊師的另一位高足彭祉卿也在其《同心閣指法析微》中再次指出:“信手搖動, 非吟猱。 ”關於左手名指按弦之法, 明代虞山派古琴大師徐上瀛曾經指出:“若使中指幫名指, 外雖似堅, 實膠而不靈”。 清末琴家祝桐君及其弟子張鶴也再三強調:“切忌以中指壓於名指上助力則俗”。

近年來, 這些情況不但依然存在, 而且還帶有一定普遍性。 甚至有專業音樂院校, 也難以完全避免。 甚至還誤以為左手中指壓在名指上按弦“姿勢漂亮, 像仙鶴一樣”, 而且“最科學、符合地球引力的自然規律”等等。

按“古琴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來看一首古曲, 只要彈出的旋律不錯, 用什麼手指或指法, 有沒有吟猱, 都可隨意而定。 譬如《瀟湘水雲》開頭泛音段原為參差不齊強弱有變的“長瑣”, 有人就將其改成強弱一律的“輪指”來彈;又如同曲開頭原為音高遊移的“大猱”。 也將其改為音高確定的幾個重複的實音;又如《秋風詞》或《憶故人》原為音高遊移的“撞”, 有些人均按音高確定的“進複”來彈。 再如《陽關三疊》原有的“次逗”有人按“撞”來彈, 有人則完全不加吟猱, 如此種種, 不勝枚舉。 這些改動, 過去似乎完全是琴家的自由, 一般不加注意, 甚至還自以為是“發展”或“創新”。 其實仔細分析, 就可以發現這種改變在演奏技巧、音樂形態和意境表達上,
其區別是明顯的。 有時它非但不能使樂曲的藝術品質有所提升, 反而還會使其失去原來特有的魅力。

如果從古琴傳承的角度來說。 往往會使後來的習琴者對古琴傳統和特定指法造成誤解, 給古琴的正確傳承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因此,

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琴家和年輕琴人有必要對中國古琴藝術傳統和自己所彈奏傳統琴曲的原始版本, 包括所用指法和藝術表達, 重新作一番帶有時代特徵的審視、思索和研究, 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認識和實踐, 只有這樣, 才能使這一傳統藝術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得到真正的保護和發揚。

要大力加強古琴傳統的保護和傳承, 不等於古琴藝術不要發展, 古琴新作不能創作。 其實自古以來古琴新曲時有產生, 古琴藝術也從末停滯不前。 判斷一個時代古琴藝術發展與否, 不能僅看有無新曲出現, 還要看這些新曲的藝術水準是否達到了時代的高度。 有時儘管是新曲, 其藝術水準平常, 並無多大價值, 有時即使都是陳年舊曲, 其實彈出它的旋律, 就知道完全是反映了時代高度的創新之作。 從現狀而言, 古琴新作與古曲相比, 由於數量有限, 其中大多數與古琴傳統相距較遠, 未能達到或超過古曲所反映的藝術高度, 因而尚未為大多數琴家所接受, 這是可以理解的。 古琴新曲如何創作,應該允許作各種不同的嘗試。

如果完全不考慮古琴本身原有的特點和演奏傳統,一味求“新”獵“奇”,將古琴等同於吉他或古箏,或者一昧向鋼琴看齊,簡單地走其他某些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創新”的老路。而不是植根在深厚的傳統土壤上,發揮其原來特有的“寫心”的藝術特長和靜雅內斂的樂器性能,創造出能反映日寸代高度的新曲,恐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與此相關,目前還流行一種見解一個琴家如果彈得像老師,就不是好的藝術家,只有與老師不一樣。才是優秀藝術家。其實像也未必不優秀;不像也未必就好。但是受其理論影晌。有些人往往不去著力于傳統技藝與藝術經驗的積累和發揚,而是對其進行各式各樣的改動與“發展”。其同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其關鍵則取決於其藝術修養、對傳統的理解和演奏水準的高低。

對於學琴不久的年輕人而言,目前有不少人剛剛學會幾曲,就急於改動“創新”,急於表現自我,其結果往往便各流派的經典名曲,面目全非。有鑑於此,我以為在當前條件下,更應該強調原樣傳承和原樣保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設想,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處理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係,創造一個健康的傳承生戀,徹底糾正當前古琴傳承中存在的種種非傳統傾向。那麼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古琴藝術必將失去真獨有的魅力,它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有地位也將不復存在。

道伽空間 北京宋莊國防藝術區 c 106

品茶 論道 撫琴 學劍

古琴新曲如何創作,應該允許作各種不同的嘗試。

如果完全不考慮古琴本身原有的特點和演奏傳統,一味求“新”獵“奇”,將古琴等同於吉他或古箏,或者一昧向鋼琴看齊,簡單地走其他某些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創新”的老路。而不是植根在深厚的傳統土壤上,發揮其原來特有的“寫心”的藝術特長和靜雅內斂的樂器性能,創造出能反映日寸代高度的新曲,恐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與此相關,目前還流行一種見解一個琴家如果彈得像老師,就不是好的藝術家,只有與老師不一樣。才是優秀藝術家。其實像也未必不優秀;不像也未必就好。但是受其理論影晌。有些人往往不去著力于傳統技藝與藝術經驗的積累和發揚,而是對其進行各式各樣的改動與“發展”。其同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其關鍵則取決於其藝術修養、對傳統的理解和演奏水準的高低。

對於學琴不久的年輕人而言,目前有不少人剛剛學會幾曲,就急於改動“創新”,急於表現自我,其結果往往便各流派的經典名曲,面目全非。有鑑於此,我以為在當前條件下,更應該強調原樣傳承和原樣保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設想,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處理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係,創造一個健康的傳承生戀,徹底糾正當前古琴傳承中存在的種種非傳統傾向。那麼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古琴藝術必將失去真獨有的魅力,它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有地位也將不復存在。

道伽空間 北京宋莊國防藝術區 c 106

品茶 論道 撫琴 學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