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畫精賞」清 · 趙之謙代表作《菊石雁來紅圖》軸

【國畫精賞】

清 · 趙之謙代表作《菊石雁來紅圖》軸

清 趙之謙 菊石雁來紅圖 軸 紙本設色 139.6x37.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花鳥畫壇派別眾多,

極為興盛。 初期, 石濤、八大等人發展了徐渭的大寫意畫風, .自具風貌;惲南田以徐崇嗣的沒骨法為圭臬, 並注重寫生, 有“常州派”之稱。 中期, “揚州畫派”崛起, 其作品個性張揚、不守繩墨。 晚期, 趙之謙“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 宏肆古麗, 開前海派之先河”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 將清代晚期的花鳥畫創作推向一個新境界。

故宮博物院藏《菊石雁來紅圖》是趙之謙繪畫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作品題款:“載之五兄大人屬畫, 趙之謙。 ”作品鈐“趙之謙”印。 趙之謙以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筆法描繪了秋菊、繡球、湖石和雁來紅。 這些都是傳統文入畫家喜歡描繪的物象。 菊花有清淨高潔之意, 繡球有淡雅脫俗之韻, 雁來紅有孤傲清新之風。 他將三者同繪於一紙之上,

以喻示自己高尚的人格操守。 此圖中, 畫家雖以秋季代表性的花卉佈滿全幅, 但卻沒有擁擠之感, 更沒有雜亂之弊。 畫面的密集處與上方大面積的留白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 這種“疏可走馬, 密不透風”的佈局方式, 得益於他對篆刻章法的熟練運用。 此畫打破了清代以前中國畫或四平八穩、或狂放不羈的構圖藩籬, 而於平穩中取奇巧、於險境中求穩妥。 此畫筆墨精良, 畫中枝條以書法出之, 寬博淳厚, 水墨交融, 色彩豔麗脫俗。 作者以擅長的北碑行書題字, 與畫面有機地融為一體。 鄭振鐸在《近百年中國繪畫發展》中稱讚趙之謙的作品:“在豔裹濃裝裡呈現出了個人所特有的下筆如風、既緊實又瀟灑的風貌。

趙之謙早期主要學習用沒骨法畫花卉, 取法惲南田一派, 設色濃豔, 用色重於用筆;後期則以書法、篆刻技法入畫, 吸收“揚州畫派”的畫法, 並融會貫通, 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從《菊石雁來紅圖》中, 我們可以看出前人的畫風痕跡在此已大大減弱, 趙之謙的個人畫風得以突出。 正所謂“密成花不見”, 他已巧妙地將各家技法熔為一爐。 具體地說;碑質的線條是支撐這幅畫的主要元素, 也就是潘天壽所說的“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 趙之謙此圖筆力渾厚, 得益于其深厚的書法功底。 從此圖的署款可看出他的魏碑體風采。 這反映在繪畫上就是用筆帶“金石氣”, 用線力透紙背, 行筆如刀割石。 趙之謙此圖以朱磦畫雁來紅數株, 彎彎曲曲,

參差錯落;繡球以雙勾法填彩, 以花青畫葉, 以稍重的顏色勾葉筋;菊花用勾染法畫出, 層次感強。 湖石以書法筆法繪寫, 秀美俊朗, 筆法靈活, 頗有意趣。 此圖設色雖不濃重, 但卻色墨渾融、色彩沉穩, 富有古韻。 與趙之謙早期設色濃麗的畫作相比, 此圖色彩更為淡雅。

趙之謙在藝術上追求一種“古意”。 由於他長期從事金石之學, 所以對“古意”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其審美取向也由“濃豔”轉向“古豔”。 他以金石的清新熔鑄了自己的畫風——既有偉岸的體貌, 又有俊逸的神采。 “拙”為筆墨至境。 趙之謙以“拙”的筆墨、“拙”的色彩締造出自己繪畫的最高境界。 要達到“拙”的境地, “須經歷一切境界, 然後解悟”(趙之謙語)。 由此觀《菊石雁來紅圖》, 金石用筆,

筆力遒勁, 墨色酣暢, 設色古豔, 構圖充實, 水墨交融, 古茂沉雄, 具有一種大巧若拙之美。

趙之謙曾日:“獨立者貴, 天地極大, 多人說總盡, 獨立難索難求。 ”他作品中那獨標一格的審美意趣與宏肆古麗的藝術情趣, 為其後花鳥畫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徑。

趙之謙(1829—1884), 初字益甫, 號冷君;後改字偽叔, 號鐵三、憨寮、無悶等,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歷任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矢口縣。 工詩文, 擅書法、篆刻、繪畫。 其書法初學顏真卿, 篆、隸法鄧石如, 後自成一格, 奇崛雄強;篆刻初學浙、皖兩派, 後突破秦、漢璽印規範, 吸取古錢幣、漢銘文和碑版等篆字入印, 作品蒼勁雄渾;繪畫學惲南田、石濤而又有所變化, 開創了清末寫意花鳥畫的新風。

關注熱點, 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