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漢唯一著名的煉丹大師——魏伯陽,至今仍被萬人稱頌

魏伯陽生於漢桓帝元嘉元年, 即151年。 至漢恒帝延熹十年(167年)

魏伯陽人物經歷

魏伯陽的生平事蹟未見於正史。 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 “魏伯陽出身高貴, 而性好道術, 不肯仕宦, 閒居養性, 時人莫知其所從來”。 五代後蜀時, 彭曉在《周易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一書的序言中說, 魏伯陽是東漢會稽上虞人, 不知師承誰氏, 他“博贍文詞, 通諸緯候”, 曾以其所撰《周易參同契》“密示青州徐從事, 徐乃隱名而注之。 至後漢孝桓帝時, 公複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 遂行於世”。 這說明魏伯陽是生活于東漢桓帝(西元147—167年)前後的人物,

他的弟子有徐從事、淳于叔通(即淳於斟, 又名翼)等人。

關於魏伯陽的著述, 葛洪在《神仙傳》 中說:“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 凡二卷。 ”但在《抱樸子內篇·遐覽》中卻只記錄了《魏伯陽內經》1卷。 後晉開運二年(西元945年)編成的《舊唐書》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2卷、《周易五相類》1卷。 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說魏伯陽撰《參同契》3篇, “複作補塞遺脫一篇”。 今僅存《周易參同契》一書, 卷數視版本而定, 或作3卷, 或作2卷, 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煉丹術是化學化學的原始形式。 中國煉丹術大約始自春秋戰國時代。 到了漢代, 煉丹術在封建帝王和豪強貴族的資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 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 都為後世煉丹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伯陽所撰的《周易參同契》就是世界煉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論著作, 歷代煉丹家對此書均很重視, 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服氣煉內丹燒製成外丹

魏伯陽修真潛默, 養志虛無, 博瞻文詞, 精通緯候, 恬淡守素, 惟道是從。 視軒冕, 如秕糠。 乃從陰長生得受金丹大道,

後與弟子三人入山煉神丹。 丹成, 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篤者, 乃以丹喂白犬, 白犬暫死, 自己也服丹暫死, 以試弟子, 獨有一虞姓弟子說:“吾師非凡人也, 服丹而死, 將無有意耶”, 也服丹暫死, 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 二人去後, 魏伯陽即起, 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 都活了過來, 一起仙去。 因逢人入山伐木, 乃作書與鄉里, 寄謝二弟子, 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陽生活在東漢大興讖緯之風的京畿之地, 又是黃老道從東漢宮廷信仰轉入民間信仰的特殊歷史時期, 大約從漢安帝到漢桓帝(西元107——167年)這一時期及其前後。

魏伯陽出身于高門望族, 自幼受過正統的儒學教育, 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著讖緯神學思想的儒家經典;

也接受了流傳民間的黃老道的黃老宗教觀點, 更接受了民間流傳的神仙丹術思想, 因此, 他不願做官, 酷愛道術, 到處尋師訪友, 求術問道。 據說, 他曾雲遊到長白山, 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 傳授給他合煉神丹的秘訣, 他得到了丹書《龍虎經》潛行鑽研,

深得其妙。

魏伯陽回到洛陽以後, 就隱居山林, 修真養性。 經過多年養煉, 功成圓滿。 由於他的學識淵博, 百家皆通, 尤其對大易、黃老、爐丹學說, 更是精益求精。 他在繼承古代《龍虎經》煉丹的基礎上, 親自反復實踐, 融會貫通, 達到了當時煉丹水準的最高峰。

魏伯陽在煉製神丹的時候, 帶了三個弟子。 大丹煉成後, 魏伯陽看到其中有兩個弟子用心不誠, 就心生一計來考驗他們。 他先拿出一粒丹藥喂了白狗, 白狗吃了就立即倒地而死。 弟子們面面相覷, 隨即又把目光不約而同的集中到師傅魏伯陽身上。 魏伯陽看著他們微微一笑, 就拿出一粒丹藥呑服而下, 接著倒地而死。 另一位弟子深知師傅不會是騙人, 也呑服一粒, 就地倒下而死。另兩位弟子,暗自慶倖,沒有服用丹藥,也不斂葬師傅師兄的遺體,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後,魏伯陽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藥,給弟子和白狗服下,於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陽一行,在山路上飄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給故鄉的親友,一時傳遍鄉鄰。原來出走的那兩位弟子,後來見到了魏伯陽的這封信,卻捶胸跺足,真是後悔不迭。這是一個流傳下來的傳說。

魏伯陽煉製的神丹究竟是用什麼原料、怎麼煉製成的呢?他沒有秘而不宣,而誠懇地告訴後人:

煉丹的基本程式是,先將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銀,2/3鉛放在鐵器內加熱,製成“玄黃”;用赤土作釜,內外塗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曬十日,讓其裡外幹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鬥。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馬糞、糠作燃料,燒三十六日經三次大變,就煉成了“金液還丹”。這就是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一書中所介紹的大體情況。

萬古丹經王譽滿海內外

魏伯陽早年在長白山雲遊時,獲古人所撰《龍虎經》;又在往來京都洛陽和故鄉密縣之間,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等“火記六百篇”,這些丹經是古人煉丹經驗的結集,是古人在人類人體生命科學研究方面的智慧結晶,是東漢時代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冶煉學發展的里程碑。魏伯陽接受了古人和當時人的煉丹理論之後,開始了實驗養煉,又經歷了相當長的、無數次的反復實踐,獲得了真實的經驗。

魏伯陽面對自己的煉丹成果,產生了極度矛盾的思想: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會借此欺世盜利,自己將受到天的譴責;這些經驗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無疑會失傳,將是終生十分遺憾的事。有違良知。就這樣,在想寫而又不完全寫明、想傳而不洩露天機的思想矛盾狀態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學修養,精湛的文字表達能力,將他的研究成果公之於世了,這就是今天流傳的丹經之祖《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仿照東漢出現的緯書之名《易緯參同契》。“周易”本為書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變化多端之義,表示《周易》的特點。“參”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書”的意思。“參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經典。三道即是大易、黃老與爐火。

魏伯陽寫成《周易參同契》以後,先後秘密地傳授給兩個人,一個是青州的徐從事,一個是洛陽市長淳于叔通。徐從事的名字己不可考,“從事”可能是官職名。他是《周易參同契》的第一位注釋者,由於不願揚名顯姓,因此在注釋本上也隱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愛好道術,擅長占卜。漢桓帝的時候,曾擔任過節徐州縣令、洛陽市長等職,後來棄官歸隱,養性修真去了。《周易參同契》就是通過他們兩人而流傳下來的。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遐覽》提到的《魏伯陽內篇》是否《周易參同契》的異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參同契》始有著錄和注疏。五代時蜀地的彭曉,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傳世。此後注家蠭起,引起學者重視。不過,都是從丹學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廣州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吳魯強將《周易參同契》譯成英文,引起世界學術界重視,蘇聯的《蘇聯大百科全書》和《普通化學教程》都對此書作了介紹;英國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三部分專題探討《周易參同契》的科學內容,更引起國外學術界的注目。

此後,“出口轉內銷”,《周易參同契》才引起中國大陸科技界、宗教界、氣功界、哲學界的廣泛注意,“萬古丹經王”才被傳播開來。

就地倒下而死。另兩位弟子,暗自慶倖,沒有服用丹藥,也不斂葬師傅師兄的遺體,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後,魏伯陽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藥,給弟子和白狗服下,於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陽一行,在山路上飄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給故鄉的親友,一時傳遍鄉鄰。原來出走的那兩位弟子,後來見到了魏伯陽的這封信,卻捶胸跺足,真是後悔不迭。這是一個流傳下來的傳說。

魏伯陽煉製的神丹究竟是用什麼原料、怎麼煉製成的呢?他沒有秘而不宣,而誠懇地告訴後人:

煉丹的基本程式是,先將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銀,2/3鉛放在鐵器內加熱,製成“玄黃”;用赤土作釜,內外塗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曬十日,讓其裡外幹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鬥。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馬糞、糠作燃料,燒三十六日經三次大變,就煉成了“金液還丹”。這就是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一書中所介紹的大體情況。

萬古丹經王譽滿海內外

魏伯陽早年在長白山雲遊時,獲古人所撰《龍虎經》;又在往來京都洛陽和故鄉密縣之間,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等“火記六百篇”,這些丹經是古人煉丹經驗的結集,是古人在人類人體生命科學研究方面的智慧結晶,是東漢時代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冶煉學發展的里程碑。魏伯陽接受了古人和當時人的煉丹理論之後,開始了實驗養煉,又經歷了相當長的、無數次的反復實踐,獲得了真實的經驗。

魏伯陽面對自己的煉丹成果,產生了極度矛盾的思想: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會借此欺世盜利,自己將受到天的譴責;這些經驗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無疑會失傳,將是終生十分遺憾的事。有違良知。就這樣,在想寫而又不完全寫明、想傳而不洩露天機的思想矛盾狀態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學修養,精湛的文字表達能力,將他的研究成果公之於世了,這就是今天流傳的丹經之祖《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仿照東漢出現的緯書之名《易緯參同契》。“周易”本為書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變化多端之義,表示《周易》的特點。“參”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書”的意思。“參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經典。三道即是大易、黃老與爐火。

魏伯陽寫成《周易參同契》以後,先後秘密地傳授給兩個人,一個是青州的徐從事,一個是洛陽市長淳于叔通。徐從事的名字己不可考,“從事”可能是官職名。他是《周易參同契》的第一位注釋者,由於不願揚名顯姓,因此在注釋本上也隱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愛好道術,擅長占卜。漢桓帝的時候,曾擔任過節徐州縣令、洛陽市長等職,後來棄官歸隱,養性修真去了。《周易參同契》就是通過他們兩人而流傳下來的。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遐覽》提到的《魏伯陽內篇》是否《周易參同契》的異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參同契》始有著錄和注疏。五代時蜀地的彭曉,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傳世。此後注家蠭起,引起學者重視。不過,都是從丹學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廣州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吳魯強將《周易參同契》譯成英文,引起世界學術界重視,蘇聯的《蘇聯大百科全書》和《普通化學教程》都對此書作了介紹;英國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三部分專題探討《周易參同契》的科學內容,更引起國外學術界的注目。

此後,“出口轉內銷”,《周易參同契》才引起中國大陸科技界、宗教界、氣功界、哲學界的廣泛注意,“萬古丹經王”才被傳播開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