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法學習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段,總結的太到位了

書法學習的三個必經階段

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自古以來,成千上萬的人為此奮鬥一生,但真正成名成家者所剩無幾,這是因為沒有探索到書法的真諦。

古人對書法作過許多評價,如神品、妙品、高品、精品、逸品等等,這是賦予某個書家作品具有一定層次的名稱,比較抽象。 我想將書法層次問題作一較為直觀通俗的說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書法,是用毛筆寫字,其實這是初級階段寫到一定功力能被行家首肯了才叫書法,這是中級階段再到高一級水準,也沒什麼別的名詞,只稱書法家為書法大家或巨孽。 為了說明問題,不妨將書法分為“寫字”、“書法”、“書道”三個層次,這三個之間既相互聯繫,相互交又,又存在著層次上的區別。

一、寫字

何謂“寫字”?寫字通常是指在實用的基礎上要求把字寫得規範、整齊,對起落行筆、間架結構、點橫撇豎等基本筆劃有一定要求。

漢字最基本的筆劃有點、橫、豎、撇、捺、鉤、折、提等幾種,其它的都是在這種基礎上變化而成。 筆劃搭配成字,稱為間架結構。 字的結構無外乎獨體、半包圍、全保衛和品字形護等,漢字書寫基本規則可歸納為提與按、收與、藏與露、順與逆以及重心平穩,疏密聚散,前後呼應,墨色濃淡等,通過觀察、比較,知道漢字書寫的不同特點,領悟漢字筆劃複雜組合的結構奧妙,這是書法藝術的基礎。 一個人能寫一手好字,說明他的水準已超過一般人,一手工整漂亮的字在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但這個層次還只能稱為寫字。 寫字的表現形式是工整、規範、平淡,缺少各類對比性的變化,即便有變化,突兀感強,不協調。

二、書法

何謂“書法”?這裡指的是書寫法則,是在寫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用較為專業的書寫法則來練習、理解、分析字理、解剖用筆方法,如落筆、收筆的方向、動作、速度,線條產生的質感,大小章法佈局等等。 若能對技法控制自如,基本掌握古代經典書法的用筆技巧和方法,就是掌握了書法法則。

其表現形式是用技巧寫字,成功率較高,作品使人感覺已無明顯的不足,也會有各類對比的現象,但主觀願望已占主導地位。 簡而言之,法度有餘,率意不夠,還不足以為道。

1、關於選帖

書法學習的第一步一般是要選擇好的字帖。 帖(包括碑)是我們學習書法的“老師” ,這“老師”有很多學問,要靠你去接近他、理解他,所以處於不同層次的人對同一本帖會有不同的理解。

請什麼樣的“老師”來幫助、指導我們學書法,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通過“寫字”階段,掌握了“書法”法則,就要向“書道”方向前進。 古代法帖流傳至今是經過歷史的篩選、優勝劣汰的,但是這些經典中也有上乘、下

乘之分,俗話說“學壞容易學好難”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乘之作,理法深奧,曲高和寡,非一般學識之士能理解,常有人對上乘之作不屑一顧,認為不過如此,其實非也。 老子日“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其中之理,可去細悟。 我們不應該被一些下乘之作所迷惑,而盡可能去選擇經典的上乘之作。 古人說取法乎上。 這個“上”指什麼呢?一是作者人格、人品方面的上,二是作者才學智慧方面的上,三是作品筆墨技巧高超方面的上,四是有一定歷史淵源方面的上(同一時期有不同層次,應擇善取之)。 上乘之貼溫藏著作者深厚的學識、氣質、內涵,在臨習過程中,其良好的資訊就會傳導至大腦,如能接收了,理解了,此時的書法層次要高幹一般,反之則為下矣。

2、關於臨貼

許多書法行家說臨貼要越像越好,我認為這是對“寫字”階段而言,是從無法有有法的一個過程。但是依樣畫葫蘆,不加分析,寫像了也不等於掌握,一味強調像,一而慣之,不就成了書奴了嗎?我們要走向高層次,不能義停留在像上,要從像到不像,也就是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所謂的不像是要在理與法的範圍內,應在像與不像之間,形意結合,也就是說我們通常講的意臨。學書者不用擔心,大家都臨習一種或幾種貼,會產生千貌一面的情況,因為學同一貼,由千其理解能力、學識、性情的不一,會產生不同層次的結果。我們要慧眼獨具,有舍有取,揚長避短,所以層次高者能得其精髓,層次低者僅得其皮毛。我們要懂得,意臨是臨貼的高級階段,是創作的基礎。

三、書道

何謂“書道”。這裡所指的書道,並不是日本國的書道這個意義。這個層次,也是我們學書者的追求的最高目標。祖國傳統文化的鼻祖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又曰:外物負陰而抱陽,氣沖以為和。就是說,如果講出來的道就是沒有變化的道,所有事物都存在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的第三者——氣和。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簡言之,道是氣和、諧調,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規律。無數事實證明,違背了這個規律,必將打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書道也然。我們應在學習過程中去尋找這個規律的途徑,去登峰造極,而不至於出偏差,虛度年華。人們常說,學書要靠悟,悟就是思想、學、辯、問。所以我們致力學書者不能老是握著一柑筆,以為土夫不負有心人,功到自然成,而不去悟道。要知道寫字匠、刻字匠整天在用功。但他們是達不到成家境界的。所以我們在掌握“書法”基礎後,應該多練“悟”功,這才是正道。

“書道”的作品表現形式和內涵應是統一的、和諧的、自然的。具體的說,在質感上長短、粗細、藏露、方圓、濃淡、剛柔、正斜,在形式上虛實、疏密、向背、聚散等,都是符合一陰一陽,既對立又統一的規律。在內涵上法度與意境(寫意的、率真的、抒情的)的統一,字內功(技法方面)與字外功(學識等方面)的統一,刻意的用筆書寫的形式與自然的〔筆墨情趣的展現)統一。這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水到渠成的。任何刻意模仿和追求都是不自然的,也是不成功的成功的作品應該是自然的,把一件藝術作品若進行重複製作,其結果是很難表現原創所具有的特有意境的,也是不自然的。據說王羲之在書《蘭亭序》後又寫了數遍,均未能超過首次書寫的水準。所以有意追求是得不到“道”的。

1、關於立志和目標

古人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竟成,立志要高遠。我們在這裡談立志就是要有志于書法藝術,從而攀登這個藝術高峰。“書道”就是我們的目標,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有計劃、按步驟去實施。許多人學習書法是沒有目標的,人學我也學,趕時髦,學點手藝,沾點文人雅士之氣,稍有長進,道外人讚譽,就沽沽自喜,以為成家了,感覺甚佳。結果幾年、幾十年過去了,人老書未老,興趣漸失,或者為自己找其它原因,如缺少才氣,缺少天賦等等。應該承認,人存在天賦、智慧、悟性上的差異,但這不是絕對的,俗話說勤能補拙,只有孜孜不倦、鍥而不捨,抱定志向,通過正確的方法去探索,去悟道,定能通往成功之道。

2、關於創作

道要合乎自然,書道也要合平自然,創作也然。自然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如《蘭亭序》、《祭栓稿》、《寒食詩》等都是作者自然流露的,不是光憑作者的主觀意識所能追求得到的。正如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峨嵋的蒼翠,廬山的奇秀一樣,都是自然照化,非人為所能及的。

那麼書法創作怎樣才能達到此等境界呢?這要從我們的創作心態談起。如果我們為了參加某個大賽、某一級大展,或為了滿足一定的名欲、利欲去創作,拼命追求出好作品、出精品,寫書同一內容,不惜紙墨,加工了又加工,如果往往是解決了此處的不周,又出現了彼處的不周,顧此失彼,事與願違。這不是陶治性情,這是痛苦的事,是違背書道的。要知道,藝術是不能重複的,重複的就不是藝術。

根據筆者實踐的經驗,創作前,對文字內容搭配不能太熟(自撰內容甚佳),太熟了就會走進公式化、程式化的圖悟,須對字的形態作大致的瞭解,對作品的風格、效果作大致的設想,模糊的安排。切不可考慮再三,安排得穩穩當當,這是形在筆先,不是意在筆先的本意。此種方法,乃書法創作之大忌也。

本文觀點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的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關於臨貼

許多書法行家說臨貼要越像越好,我認為這是對“寫字”階段而言,是從無法有有法的一個過程。但是依樣畫葫蘆,不加分析,寫像了也不等於掌握,一味強調像,一而慣之,不就成了書奴了嗎?我們要走向高層次,不能義停留在像上,要從像到不像,也就是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所謂的不像是要在理與法的範圍內,應在像與不像之間,形意結合,也就是說我們通常講的意臨。學書者不用擔心,大家都臨習一種或幾種貼,會產生千貌一面的情況,因為學同一貼,由千其理解能力、學識、性情的不一,會產生不同層次的結果。我們要慧眼獨具,有舍有取,揚長避短,所以層次高者能得其精髓,層次低者僅得其皮毛。我們要懂得,意臨是臨貼的高級階段,是創作的基礎。

三、書道

何謂“書道”。這裡所指的書道,並不是日本國的書道這個意義。這個層次,也是我們學書者的追求的最高目標。祖國傳統文化的鼻祖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又曰:外物負陰而抱陽,氣沖以為和。就是說,如果講出來的道就是沒有變化的道,所有事物都存在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的第三者——氣和。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簡言之,道是氣和、諧調,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規律。無數事實證明,違背了這個規律,必將打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書道也然。我們應在學習過程中去尋找這個規律的途徑,去登峰造極,而不至於出偏差,虛度年華。人們常說,學書要靠悟,悟就是思想、學、辯、問。所以我們致力學書者不能老是握著一柑筆,以為土夫不負有心人,功到自然成,而不去悟道。要知道寫字匠、刻字匠整天在用功。但他們是達不到成家境界的。所以我們在掌握“書法”基礎後,應該多練“悟”功,這才是正道。

“書道”的作品表現形式和內涵應是統一的、和諧的、自然的。具體的說,在質感上長短、粗細、藏露、方圓、濃淡、剛柔、正斜,在形式上虛實、疏密、向背、聚散等,都是符合一陰一陽,既對立又統一的規律。在內涵上法度與意境(寫意的、率真的、抒情的)的統一,字內功(技法方面)與字外功(學識等方面)的統一,刻意的用筆書寫的形式與自然的〔筆墨情趣的展現)統一。這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水到渠成的。任何刻意模仿和追求都是不自然的,也是不成功的成功的作品應該是自然的,把一件藝術作品若進行重複製作,其結果是很難表現原創所具有的特有意境的,也是不自然的。據說王羲之在書《蘭亭序》後又寫了數遍,均未能超過首次書寫的水準。所以有意追求是得不到“道”的。

1、關於立志和目標

古人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竟成,立志要高遠。我們在這裡談立志就是要有志于書法藝術,從而攀登這個藝術高峰。“書道”就是我們的目標,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有計劃、按步驟去實施。許多人學習書法是沒有目標的,人學我也學,趕時髦,學點手藝,沾點文人雅士之氣,稍有長進,道外人讚譽,就沽沽自喜,以為成家了,感覺甚佳。結果幾年、幾十年過去了,人老書未老,興趣漸失,或者為自己找其它原因,如缺少才氣,缺少天賦等等。應該承認,人存在天賦、智慧、悟性上的差異,但這不是絕對的,俗話說勤能補拙,只有孜孜不倦、鍥而不捨,抱定志向,通過正確的方法去探索,去悟道,定能通往成功之道。

2、關於創作

道要合乎自然,書道也要合平自然,創作也然。自然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如《蘭亭序》、《祭栓稿》、《寒食詩》等都是作者自然流露的,不是光憑作者的主觀意識所能追求得到的。正如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峨嵋的蒼翠,廬山的奇秀一樣,都是自然照化,非人為所能及的。

那麼書法創作怎樣才能達到此等境界呢?這要從我們的創作心態談起。如果我們為了參加某個大賽、某一級大展,或為了滿足一定的名欲、利欲去創作,拼命追求出好作品、出精品,寫書同一內容,不惜紙墨,加工了又加工,如果往往是解決了此處的不周,又出現了彼處的不周,顧此失彼,事與願違。這不是陶治性情,這是痛苦的事,是違背書道的。要知道,藝術是不能重複的,重複的就不是藝術。

根據筆者實踐的經驗,創作前,對文字內容搭配不能太熟(自撰內容甚佳),太熟了就會走進公式化、程式化的圖悟,須對字的形態作大致的瞭解,對作品的風格、效果作大致的設想,模糊的安排。切不可考慮再三,安排得穩穩當當,這是形在筆先,不是意在筆先的本意。此種方法,乃書法創作之大忌也。

本文觀點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的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