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盤和林:追思蕭灼基,積極股市政策須“股民賺錢”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蕭灼基於11月14日23時34分去世, 享年84歲。 (資料圖)

作者:盤和林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蕭灼基於11月14日去世,

享年84歲。 這位來自廣東的學者在對於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改革、證券市場、產權制度、涉外經濟等學術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8年, 李克強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一文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指導老師正是經濟學家蕭灼基。

斯人已成千古, 對一名學者的最好紀念莫過於重溫其學術主張, 因而, 追思因其推動中國證券市場方面的巨大貢獻、敢於為民建言而被尊稱為“蕭股市”的蕭灼基先生, 莫過於重溫其在證券市場等領域的學術觀點。

蕭灼基生前曾表示, “蕭股市”這一綽號, 還不錯。 他是我國較早從事證券市場理論研究的學者之一, 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建設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主編500余萬字的《中國證券全書》, 是迄今為止有關證券市場最全面系統的工具書;主持過國家重點研究課題《股份經濟研究》、《證券市場研究》等。

當然, “蕭股市”最為外界所熟知的關於股市的觀點, 是其2006年針對宏觀經濟良好股市卻大幅下跌長期低迷的反常現象, 為股市開出的6劑良方:

一、實行積極股市政策, 經濟的發展可以借助資本市場的繁榮。 二、要保護股民利益, 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 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賺錢, 因此一切政策設計、監管措施, 都應以股民利益為準則。 提高上市公司素質, 保證證券市場發展和股票指數上升的勢頭, 使股民投資股市的獲利高於其他投資專案, 至少不虧損。 三、要培育股市有效需求。

如果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 股市資金不足, 供求比例失調, 後果嚴重。 四、引進外資啟動股市。 五、大力提高企業素質,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提高企業現金分紅的比例, 要給股民實實在在的回報, 提高股民信心。 六、股市規範要服從發展。 政府的政策設計和監管行為, 不能脫離發展, 不能脫離國情, 不能脫離歷史條件, 為規範而規範。

其中“保護股民利益, 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賺錢”“不能為規範而規範”等論點擲地有聲, 至今仍頗具啟發意義。 蕭教授的學生在追思文章中稱, 前兩年, 蕭教授在病榻上用顫顫巍巍的筆劃佈置了些研究工作, 並認為, 當前的金融過度強調效率, 需要加重對於公平的考慮,

建議要西方理論和中國國情相結合。 這些, 不僅是未來金融學術研究的方向, 更是金融體制改革應當秉持的價值核心。

蕭灼基是我國最早研究和主張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專家之一。 國有企業所有權(經營權)兩權分離的理論就是由他最先提出的。 1981年, 他在《關於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若干設想》中, 大膽地主張要按商品經濟原則改革企業管理體制, 所有權歸國家, 使用權(經營權)歸企業。 1989年, 在《商品經濟是我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 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本質上是商品經濟, 必須突破勞動力和國有企業不是商品”的理論。 商品經濟原則就是市場經濟原則, 市場化仍是今天國企改革的大方向。

作為潮汕籍經濟學家,

蕭灼基教授十分關注家鄉, 曾經多次把脈廣東經濟。 2002年, 蕭灼基亮出了對珠三角發展的最新觀點:經濟全球化對珠三角的衝擊可能比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大。 珠三角企業家在企業發展戰略上必須進行轉變。 提出了從地緣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從無序競爭向有序競爭、從不規範競爭向規範競爭轉變等十大轉變建議。 他對家鄉的箴言, 在近年來得到了應驗, 也是廣東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方向。

就在蕭灼基逝世公佈的當天, 在筆者的微信群裡, 一位老領導發了他與蕭灼基在東莞一次論壇上的合影, 並稱, 記得, 蕭先生在論壇上列舉了民營企業的諸多“無奈”後大聲疾呼:中國民企不應該因為不姓“公”而受到歧視, 包括道德歧視, 理論、法律、體制歧視,以及實際運行中的歧視。

蕭灼基認為,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維護失地農民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要實現教育平等、要加大醫療援助力度、要發揮社會救助功能等等,這些主張都記錄在其生前高達1500萬字的各種著述當中。

實際上,古今中外的經濟學家都把人文關懷視為經濟學的最終歸宿,這或許才是蕭灼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他勤奮為學為人的一生,詮釋了時代到底需要怎樣的經濟學家這一歷史性命題。

(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首席經濟學家)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理論、法律、體制歧視,以及實際運行中的歧視。

蕭灼基認為,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維護失地農民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要實現教育平等、要加大醫療援助力度、要發揮社會救助功能等等,這些主張都記錄在其生前高達1500萬字的各種著述當中。

實際上,古今中外的經濟學家都把人文關懷視為經濟學的最終歸宿,這或許才是蕭灼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他勤奮為學為人的一生,詮釋了時代到底需要怎樣的經濟學家這一歷史性命題。

(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首席經濟學家)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