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尋找GE原罪:互聯網、韋爾奇、伊梅爾特……誰讓GE走到今天的地步?

11.21

T.O.D.A.Y

「導語」

從工業領域的美國偶像, 到危機四伏的麻煩生產者者——GE在2017年經歷了劇烈的起伏。 這家有著125年歷史的天之驕子, 到底怎麼了?

125歲的GE大概正處在最危險的時候。

11月13日, GE宣佈將削減一半股息, 從0.24美元減少至0.12美元。 同時, GE宣佈將對除醫療、航空和能源之外的業務進行重組。

一石激起千層浪也不過如此。 週一通用電氣低開, 盤初跌幅擴大, 盤中創逾兩年新低至19.62美元, 截至北京時間14日3點47分左右, 跌幅超過8%, 最終收跌7.17%。

在此前的10月20日, GE公佈了本年度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 其表現之糟糕, 為近三年來之最。 更糟糕的是,

GE下調了2017年全年盈利的預期。 三季度財報公佈後, GE股價低開6%, 甚至一度跌幅達到9%, 為2013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

這不是GE今年第一次登上媒體的頭條了。 從裁員到高管換血, 再到成本削減, 伊梅爾特提前離職等等, GE在工業領域天之驕子的光環似乎在一夜之間褪色不少。

GE到底怎麼了?從表面上看, GE一系列問題的爆發, 始于伊梅爾特的離任計畫。 但實際上, 背後應該深究的是, 這艘工業巨輪的掉頭之路上, 投資人的力量應該如何正確發揮。

▷ 財報的背後 ◁

從剛剛披露的財報上看, GE的問題出在三個方面:發電、油氣和數位化業務。 而從資產量上來看, 這三者正好是GE最重要的核心業務板塊。

看起來最差的是電力, 利潤同比下跌了51%, 僅為6.11億美元。

不過在筆者看來, 雖然電力業務表面上看起來最差, 但完全可以說是在預料之內的。

為了更直觀的解釋這一觀點, 讓我們看一下西門子在8月份公佈的財報資訊。 在西門子第三季度財報中, 電力和天然氣業務表現最差, 訂單額大幅減少41%至26.74億歐元, 營收減少12%至38.2億歐元,

利潤減少23%至3.7億歐元。

如果說一家企業的電力業務出現問題, 是企業自身的問題, 那兩家龍頭企業同時出現問題的可能性無疑就小了很多。

在目前世界範圍內, 新增發電裝機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除了中國之外, 全球新增裝機最有潛力的地區。 但是一帶一路戰略目前尚不能完全承接中國電力企業的產能轉移, 自然也無法拉動GE、西門子這樣的跨國電力設備提供商業績的增長。 可以說, 中國國內國外電力投資的不振, 直接影響了GE在電力業務上的業績。

油氣業務的低迷也非戰之罪。 一方面, GE剛剛收購了貝克休斯, 對於業績提振即便有幫助, 也不會這麼快體現。 另一方面, 根據貝克休斯的統計,

美國國內鑽井數已經連續一個月下降。 石油市場隨便沒有繼續惡化, 但也沒有轉好的跡象。

真正令人擔憂的, 是數位化業務。 數位化業務的問題並不在於這個季度利潤同比下降了36%, 而是能否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

不僅僅是GE, 西門子、ABB這些傳統工業製造業巨頭都在最近幾年紛紛大舉進軍工業數位化業務, 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從製造業轉向數位化服務與解決方案供應商。

目標雖然一直, 但路徑卻大相徑庭。 GE在數位化業務上的創舉, 就是開發了Predix平臺。 作為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 Predix被稱為工業領域的Android。 不僅完全開全, 不限於GE自有的機器與應用, 也面向所有企業和軟體發展者。

西門子則更專注於為不同行業提供定制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通俗的理解, GE更多的在基於IT技術打造廣度更大的通用系統平臺。 而西門子傾向於針對每一個專業領域進行深度挖掘其數位化應用的可能性。

需要說明的是, 筆者在這裡無意比較兩家公司數位化戰略或產品的優劣。 事實上, 由於雙方路徑選擇的差別, 也並不存在好壞的絕對可比性。 但就目前為止, 西門子的業績似乎更好。 根據第三季度財報, 西門子數位化企業業務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訂單額上漲18%至30.3億歐元, 利潤上漲23%至4.85億歐元, 僅次於醫療業務的5.8億歐元。

在殘酷的競爭面前, Flannery已經下調了“GE數字”在2020年能夠達到的收入預期, 從150億美元下調至120億美元。

▷ 壯志未酬身先死 ◁

那這是否意味著GE的數位化戰略需要調整甚至放棄呢?

至少在我看來,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工業4.0、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第四次工業革命……不管這次正對工業的變革叫什麼名字,顛覆和創新、數位化和互聯網化都是題中應有之意。

西門子的戰略在當下更行之有效,更穩健或者說更保守。顛覆和創新就意味著必須重塑企業生產、銷售、運營等各個方面的運作和模式,將數位化技術和企業自身最核心的優勢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

作為典型美國風格的企業,GE的數位化戰略無疑更具前瞻性和開創性。但正如前文所述,企業對GE的策略並不買帳,至少可以說是接受程度沒有想像中的高。

到這裡就很明顯了:GE的數位化業務目前,乃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是一項“燒錢”的業務。雖然談不上虧損經營,但像現在這樣業績過山車般的波動肯定是無法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的一致性就顯得尤為重要。6月,伊梅爾特宣佈年底退休已經為此蒙上了一層陰影。更令人意外的是,10月,伊梅爾特辭去GE董事長職務,立即生效。這比原計劃要提前了三個月。

把伊梅爾特定義為GE的數位化之父一點也不為過。在韋爾奇“陰影”之下就任CEO的伊梅爾特上任之初就遭遇911恐怖襲擊,緊接著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機,伊梅爾特執掌GE的道路可謂一波三折。

2015年是伊梅爾特對GE徹底改造的一年。2015年4月10日,GE拋出了令整個市場震動的消息:公司將縮減金融業務,重新以工業作為主業。8月5日,GE發佈全球第一款專屬於工業領域的雲服務平臺Predix。這一年也被定義為GE數位化元年。

彼時,儘管伊梅爾特已經接管GE超過15年,但GE的整體業務依然是延續韋爾奇時代。也就是從2015年開始,伊梅爾特才開始在GE打上自己的烙印。

然而這才僅僅過去兩年,伊梅爾特就“黯然下課”。

表面上看,伊梅爾特的離職一點也不冤。自2001年伊梅爾特接班韋爾奇之後,GE的股價下跌了30%,而同期的道鐘斯工業指數卻上漲了121%。GE也因此成為道鐘斯工業指數中最差的個股。

儘管和韋爾奇類似,也是長期在位的CEO,但伊梅爾特的離去沒能獲得當年韋爾奇的掌聲和鮮花。唯一值得伊梅爾特欣慰的是,接班人John Flannery在公司業務思路上與自己保持著高度一致。

但事實果真如此麼?

韋爾奇用20年的時間把GE推到了一個高峰,但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龐大的金融業務給GE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回報,但這也是2008年GE遭受重創的根本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伊梅爾特任期之內的成績在表面上看無法與韋爾奇相提並論,但客觀上是為韋爾奇做了善後工作。要知道,GE的金融部門曾空前龐大,堪比華爾街投行。但由於缺乏存款基礎,GE金融主要依靠短期融資獲得資金。另外,對於一家工業企業來說,金融部門的龐大已經達到了“鳩占鵲巢”的程度,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伊梅爾特借著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對金融部門揮下砍刀。與此同時,塑膠、家電等非主要業務(同時也是投資回報率正在降低的業務)不斷被伊梅爾特拋售,換來的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等核心業務的強化並購。

GE也因此平穩度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並且再度成為華爾街追捧的對象。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神”巴菲特在2008年對GE投資30億美元,淨賺10億。之後儘管巴菲特對GE股票的持有數量僅為0.19%,但也持續了十年之久。

這樣看來,伊梅爾特不僅將過度金融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而且還讓GE強化了自身在工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可以說是GE的“關鍵先生”。

但是伊梅爾特還是“被離職”了。

從新CEO的未來要繼續執行200億美元業務剝離等表態來看,GE的這一波換帥更多是給投資者看的行為。伊梅爾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背鍋俠”。

▷ “野蠻人”在敲門 ◁

以上只是伊梅爾特離開原因的一部分。除了不得不背負上“業績不佳”的黑鍋,來自投資人的強勢,是使伊梅爾特走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Trian Fund Management創始人Nelson Peltz是美國著名的“激進投資人”,在中國這類人通常被媒體叫做“野蠻人”。

10月2日,伊梅爾特離任董事會被提前三個月執行。7天之後,來自Trian Fund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官Ed Garden便進入董事會,前任CFO也“提前退休”。John Flannery還提議削減董事會的人數。這些消息的陸續出現,很難讓人不將其聯繫在一起想像。

投資人話語權的增加,讓GE不得不更多考慮投資人的想法。那麼,華爾街關心的是什麼呢?

今年一季度,GE現金流為負16億元。儘管截止三季度,GE的現金流已經為正數,但是前9個月只累積了19億美元。就算現金流在四季度加倍增長,恐怕也很難達到年初設定的120億美元目標。

摩根大通給GE的評級已經是“減持”,其他投行也大多是中性的評級。從華爾街的角度來看,電力、油氣、交通這些領域,新興市場帶來的增長已經見頂,但GE還存在一定的庫存過剩的問題。全新的數位化業務正如前文所述,無法短期打開市場又要持續投入,這簡直是華爾街無法忍受的。

毫不誇張的說,儘管沒有大面積虧損,但John Flannery面對的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即將觸底的GE。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現金流和提高盈利,GE很可能將失去華爾街的信任。

上任以來,John Flannery執行了嚴格的成本控制。不過在可能的業務重組和戰略規劃上,這都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John Flannery曾表示自己不會降低股息,但他之後又親自改口稱“對於股息的看法正在改變”。

在GE125年歷史中,只有1938年和2009年削減過股息。今年股息相當於96美分,股息率4.2%,是金融危機以外30年內最高值,也是今年道鐘斯指數30只藍籌股第二高。

現在來看,現實壓力最終壓垮了新任CEO。

第二個考驗是業務的剝離和分拆。根據投資人的意願,分拆業務部門並不罕見。2016年ABB就面臨著持股股東希望將電網業務分拆的巨大壓力。

對GE來說,投資人的壓力是一方面,部分業務效益不佳也是棘手的問題。John Flannery希望在2018年繼續剝離資產,保留核心高利潤業務。以此為標準,醫療和航空業務毫無壓力。但電力和交通就前途未蔔了。

至於油氣,GE沒有選擇全資收購貝克休斯,而是將資產剝離併入貝克休斯。GE也有著多種選擇,如果油價長期低迷,可以選擇出售貝克休斯。如果油價反彈,油氣業務則繼續保留。

最後就是GE的數位化業務了。儘管John Flannery被視為伊梅爾特的戰略的延續著,但是數位化業務的未來依然捉摸不定。John Flannery和伊梅爾特一樣曾服務於GE醫療,但他其實最早出身于GE的金融業務。

125歲的GE一直是電氣化時代的標杆型企業。125年後,在數位化狂潮面前,GE似乎迷失了自我。無論如何,GE的伊梅爾特時代徹底結束了,新的掌舵人會是工業派麼?還是成為華爾街的寵兒?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詳情

至少在我看來,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工業4.0、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第四次工業革命……不管這次正對工業的變革叫什麼名字,顛覆和創新、數位化和互聯網化都是題中應有之意。

西門子的戰略在當下更行之有效,更穩健或者說更保守。顛覆和創新就意味著必須重塑企業生產、銷售、運營等各個方面的運作和模式,將數位化技術和企業自身最核心的優勢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

作為典型美國風格的企業,GE的數位化戰略無疑更具前瞻性和開創性。但正如前文所述,企業對GE的策略並不買帳,至少可以說是接受程度沒有想像中的高。

到這裡就很明顯了:GE的數位化業務目前,乃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是一項“燒錢”的業務。雖然談不上虧損經營,但像現在這樣業績過山車般的波動肯定是無法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的一致性就顯得尤為重要。6月,伊梅爾特宣佈年底退休已經為此蒙上了一層陰影。更令人意外的是,10月,伊梅爾特辭去GE董事長職務,立即生效。這比原計劃要提前了三個月。

把伊梅爾特定義為GE的數位化之父一點也不為過。在韋爾奇“陰影”之下就任CEO的伊梅爾特上任之初就遭遇911恐怖襲擊,緊接著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機,伊梅爾特執掌GE的道路可謂一波三折。

2015年是伊梅爾特對GE徹底改造的一年。2015年4月10日,GE拋出了令整個市場震動的消息:公司將縮減金融業務,重新以工業作為主業。8月5日,GE發佈全球第一款專屬於工業領域的雲服務平臺Predix。這一年也被定義為GE數位化元年。

彼時,儘管伊梅爾特已經接管GE超過15年,但GE的整體業務依然是延續韋爾奇時代。也就是從2015年開始,伊梅爾特才開始在GE打上自己的烙印。

然而這才僅僅過去兩年,伊梅爾特就“黯然下課”。

表面上看,伊梅爾特的離職一點也不冤。自2001年伊梅爾特接班韋爾奇之後,GE的股價下跌了30%,而同期的道鐘斯工業指數卻上漲了121%。GE也因此成為道鐘斯工業指數中最差的個股。

儘管和韋爾奇類似,也是長期在位的CEO,但伊梅爾特的離去沒能獲得當年韋爾奇的掌聲和鮮花。唯一值得伊梅爾特欣慰的是,接班人John Flannery在公司業務思路上與自己保持著高度一致。

但事實果真如此麼?

韋爾奇用20年的時間把GE推到了一個高峰,但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龐大的金融業務給GE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回報,但這也是2008年GE遭受重創的根本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伊梅爾特任期之內的成績在表面上看無法與韋爾奇相提並論,但客觀上是為韋爾奇做了善後工作。要知道,GE的金融部門曾空前龐大,堪比華爾街投行。但由於缺乏存款基礎,GE金融主要依靠短期融資獲得資金。另外,對於一家工業企業來說,金融部門的龐大已經達到了“鳩占鵲巢”的程度,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伊梅爾特借著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對金融部門揮下砍刀。與此同時,塑膠、家電等非主要業務(同時也是投資回報率正在降低的業務)不斷被伊梅爾特拋售,換來的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等核心業務的強化並購。

GE也因此平穩度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並且再度成為華爾街追捧的對象。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神”巴菲特在2008年對GE投資30億美元,淨賺10億。之後儘管巴菲特對GE股票的持有數量僅為0.19%,但也持續了十年之久。

這樣看來,伊梅爾特不僅將過度金融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而且還讓GE強化了自身在工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可以說是GE的“關鍵先生”。

但是伊梅爾特還是“被離職”了。

從新CEO的未來要繼續執行200億美元業務剝離等表態來看,GE的這一波換帥更多是給投資者看的行為。伊梅爾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背鍋俠”。

▷ “野蠻人”在敲門 ◁

以上只是伊梅爾特離開原因的一部分。除了不得不背負上“業績不佳”的黑鍋,來自投資人的強勢,是使伊梅爾特走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Trian Fund Management創始人Nelson Peltz是美國著名的“激進投資人”,在中國這類人通常被媒體叫做“野蠻人”。

10月2日,伊梅爾特離任董事會被提前三個月執行。7天之後,來自Trian Fund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官Ed Garden便進入董事會,前任CFO也“提前退休”。John Flannery還提議削減董事會的人數。這些消息的陸續出現,很難讓人不將其聯繫在一起想像。

投資人話語權的增加,讓GE不得不更多考慮投資人的想法。那麼,華爾街關心的是什麼呢?

今年一季度,GE現金流為負16億元。儘管截止三季度,GE的現金流已經為正數,但是前9個月只累積了19億美元。就算現金流在四季度加倍增長,恐怕也很難達到年初設定的120億美元目標。

摩根大通給GE的評級已經是“減持”,其他投行也大多是中性的評級。從華爾街的角度來看,電力、油氣、交通這些領域,新興市場帶來的增長已經見頂,但GE還存在一定的庫存過剩的問題。全新的數位化業務正如前文所述,無法短期打開市場又要持續投入,這簡直是華爾街無法忍受的。

毫不誇張的說,儘管沒有大面積虧損,但John Flannery面對的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即將觸底的GE。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現金流和提高盈利,GE很可能將失去華爾街的信任。

上任以來,John Flannery執行了嚴格的成本控制。不過在可能的業務重組和戰略規劃上,這都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John Flannery曾表示自己不會降低股息,但他之後又親自改口稱“對於股息的看法正在改變”。

在GE125年歷史中,只有1938年和2009年削減過股息。今年股息相當於96美分,股息率4.2%,是金融危機以外30年內最高值,也是今年道鐘斯指數30只藍籌股第二高。

現在來看,現實壓力最終壓垮了新任CEO。

第二個考驗是業務的剝離和分拆。根據投資人的意願,分拆業務部門並不罕見。2016年ABB就面臨著持股股東希望將電網業務分拆的巨大壓力。

對GE來說,投資人的壓力是一方面,部分業務效益不佳也是棘手的問題。John Flannery希望在2018年繼續剝離資產,保留核心高利潤業務。以此為標準,醫療和航空業務毫無壓力。但電力和交通就前途未蔔了。

至於油氣,GE沒有選擇全資收購貝克休斯,而是將資產剝離併入貝克休斯。GE也有著多種選擇,如果油價長期低迷,可以選擇出售貝克休斯。如果油價反彈,油氣業務則繼續保留。

最後就是GE的數位化業務了。儘管John Flannery被視為伊梅爾特的戰略的延續著,但是數位化業務的未來依然捉摸不定。John Flannery和伊梅爾特一樣曾服務於GE醫療,但他其實最早出身于GE的金融業務。

125歲的GE一直是電氣化時代的標杆型企業。125年後,在數位化狂潮面前,GE似乎迷失了自我。無論如何,GE的伊梅爾特時代徹底結束了,新的掌舵人會是工業派麼?還是成為華爾街的寵兒?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詳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