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子午穀奇謀真的靠譜嗎

諸葛亮的失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魏延的子午穀奇謀。 關於這一計畫, 有兩段記載。

《 三國志.魏延傳》:延每隨亮出, 輒欲請精兵萬人, 與亮異道會於潼關, 如韓信故事, 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 歎己才用之不盡也。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 鎮長安, 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 延曰:“ 聞夏侯楙少, 主婿也, 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 負糧五千, 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 當子午而北, 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 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 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 尚二十許日, 而公從斜穀來,

必足以達。 如此, 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 亮以此為縣危, 不如安從坦道, 可以平取隴右, 十全必克而無虞, 故不用延計。

魏延雕像

根據《魏延傳》, 魏延每次出征都會如此建議, 而魏略則是第一次北伐的具體方案, 但兩段記載體現的思路並非一致。

按《魏略》說法, 魏延要控制的地方是長安而非潼關, 他的思路在於贏取會戰主場。 按他說法諸葛亮從斜谷進軍, 可以趕到魏軍趕到前抵達。 而他的作用是, 通過冒險突襲, 攻克長安, 使戰場環境有利於蜀漢。 這一計畫提出了三個假設:

1.魏延十日內可以達到長安;

2.夏侯楙會棄城逃走, 而長安因此投降;

3.諸葛亮可以先于魏軍到達長安。

從褒城沿秦嶺東向, 取到子午谷, 至長安路程在八百里以上。 以古代正常行軍速度, 一日為四五十裡, 兼程強行軍可達七十裡, 而山地則會明顯變慢。 十日經谷道抵達長安並非不可能, 但士卒疲憊, 一旦長安不降, 更無作戰之力。

有人認為子午谷無法通行軍隊,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鐘會伐蜀時正有一路從此谷行軍。

夏侯楙

魏延期待夏侯楙逃走, 成敗完全取決於對手, 而且相比之下變數更大。 孫子雲:“不可勝在己, 可勝在敵。 ”“能為不可勝, 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魏延可以通過突襲驚震夏侯楙, 但不能替他做決定, 說到底將一切寄託于對手的失誤, 其實是相當被動的。

一旦不得手則滿盤皆輸, 違背了“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的原則。

按魏書描述, 夏侯“楙性無武略”, 並非將帥之才。 但他遠在魏國, 其能力與品性固非魏延能深知。 “怯而無謀”不過是敵國傳聞之言, 豈可斷言反應?只怕魏延也不會輕信若此。 從這一點看, 魏略這一說法倒像是魏人將自己的假想附會給了魏延。

至於第三條, 因為缺乏時間上的記載, 魏軍到長安所需時間並不可知, 所以姑且認為假設成立。 但諸葛亮自建興五年春屯漢中, 年底在他的引誘下孟達叛魏, 六年春出師, 其北伐之意早已明顯, 魏國只是不知道他會選擇的主攻方向, 而救援要地長安, 必為事先假設之一, 不應需要很長時間反應。 對魏軍反應速度的看低,

亦頗一廂情願。

而其最終結果假設為, 咸陽以西可定。 關中平原東至函谷方有潼關阻隔, 魏延不說潼關以西可定而說咸陽, 則東至潼關處, 不言而喻是長期交戰地帶。 這樣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在丟失長安後, 魏國必不能坐視不管, 關中的會戰只是長期放血的起始, 反將蜀漢拖入了消耗戰的泥潭, 對於猛然吃下長安的蜀漢而言, 是否支撐得住呢?在經過好一番周折, 結果也不過如此。

《魏延傳》中的說法, 體現了另一種思路:搶先到達潼關, 借助山勢險阻達成前沿防禦。 這一說法未明確提及子午穀, 從漢中過秦嶺入關中, 主要路線有斜穀, 其分叉出箕穀, 往東有駱穀與子午穀。 駱谷出口不如子午谷更近長安, 更難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故而此處異道指子午穀的可能極大。在這一計畫中,魏延需要以小部隊強行軍千里以上,若想再攻克關口怕是不行,若要堵住出關之路,不為守軍逆擊所破,則未必不能。一旦成功則可堵住援軍,亦封鎖了長安守軍退路,迫其投降。

子午穀奇謀

這一計畫有三個問題。

1.會師點從長安東移到潼關,諸葛亮是否還能比魏軍先到?這一點因缺乏時間記載,不妄加推測,但比起魏略計畫,顯然難度更大。

2.出入關中並不一定需要經過潼關。

潼關以北有黃河渡口蒲阪津。曹操與馬超對峙時,先棄潼關過黃河,再由蒲阪津西渡至渭北,再南渡渭水入關中。故長安不會輕降,而魏軍亦有入關中之路。當時馬超在渭北尚有勢力,夾渭對峙時有騎兵馳突阻撓渡河立營,終不能阻擋曹操。

3.在關中不平的情況下,諸葛亮不利於客場會戰,亦無法與魏軍對峙于渭水:深入敵境,有重兵在前,長安等城池芒刺在背。從漢中運糧,路途遙遠不能久支,且糧道暴露在關中魏軍面前,難以保護。

綜上所述,這一計畫比魏略所說更不可靠。馬超降附劉備,曹操與之交戰經過,諸葛亮應有所瞭解,自知搶佔潼關無用,也就無怪乎不採納魏延之計。我在上一篇中說過,諸葛亮的戰役計畫組織風險大,缺乏容錯性。但在這個計畫的框架上,似已難以做出改進。魏延計策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但細考之也不合理。

執著於既有成就,對一步之遙不舍放棄,是人之常情。假如諸葛亮在街亭之敗後留下來決戰,固然也有取勝的可能,但將國運寄託於一場勝算不大的豪賭,顯非明智之舉。僥倖冒險並不少見,一部分成功者被人們將運氣誤以為能力,實則不足效法,而更多的失敗者,當他們選擇這條冒險之路時,已是困獸之鬥。

如果讓我構想新的戰略,則會先以主力徐徐出祁山,引魏軍主力至隴西對峙,而趙雲、鄧芝則出斜穀進入關中,截斷其糧道與後路。或以偏師揚言出祁山,引誘魏軍赴援隴西,而大軍出斜穀進關中,將魏軍隔絕在隴西,迫其求戰,佔據戰略主動權。

魏延

更難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故而此處異道指子午穀的可能極大。在這一計畫中,魏延需要以小部隊強行軍千里以上,若想再攻克關口怕是不行,若要堵住出關之路,不為守軍逆擊所破,則未必不能。一旦成功則可堵住援軍,亦封鎖了長安守軍退路,迫其投降。

子午穀奇謀

這一計畫有三個問題。

1.會師點從長安東移到潼關,諸葛亮是否還能比魏軍先到?這一點因缺乏時間記載,不妄加推測,但比起魏略計畫,顯然難度更大。

2.出入關中並不一定需要經過潼關。

潼關以北有黃河渡口蒲阪津。曹操與馬超對峙時,先棄潼關過黃河,再由蒲阪津西渡至渭北,再南渡渭水入關中。故長安不會輕降,而魏軍亦有入關中之路。當時馬超在渭北尚有勢力,夾渭對峙時有騎兵馳突阻撓渡河立營,終不能阻擋曹操。

3.在關中不平的情況下,諸葛亮不利於客場會戰,亦無法與魏軍對峙于渭水:深入敵境,有重兵在前,長安等城池芒刺在背。從漢中運糧,路途遙遠不能久支,且糧道暴露在關中魏軍面前,難以保護。

綜上所述,這一計畫比魏略所說更不可靠。馬超降附劉備,曹操與之交戰經過,諸葛亮應有所瞭解,自知搶佔潼關無用,也就無怪乎不採納魏延之計。我在上一篇中說過,諸葛亮的戰役計畫組織風險大,缺乏容錯性。但在這個計畫的框架上,似已難以做出改進。魏延計策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但細考之也不合理。

執著於既有成就,對一步之遙不舍放棄,是人之常情。假如諸葛亮在街亭之敗後留下來決戰,固然也有取勝的可能,但將國運寄託於一場勝算不大的豪賭,顯非明智之舉。僥倖冒險並不少見,一部分成功者被人們將運氣誤以為能力,實則不足效法,而更多的失敗者,當他們選擇這條冒險之路時,已是困獸之鬥。

如果讓我構想新的戰略,則會先以主力徐徐出祁山,引魏軍主力至隴西對峙,而趙雲、鄧芝則出斜穀進入關中,截斷其糧道與後路。或以偏師揚言出祁山,引誘魏軍赴援隴西,而大軍出斜穀進關中,將魏軍隔絕在隴西,迫其求戰,佔據戰略主動權。

魏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