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廣角鏡」渝北又新增14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渝北歷史悠久, 境內不僅有漢代崖墓群、南宋抗元名城多功城遺址、宋代狀元馮時行寓所“縉雲故里”等眾多名勝古跡, 還擁有“小河鑼鼓”“趙氏武術”“土沱麻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為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全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近日, 我區又有“茨竹棕編制作技藝”等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渝北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目前, 我區共有非遺項目62項, 其中國家級1項、市級9項、區級52項, 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

據瞭解,

此次列入區級非遺名錄的14個項目, 涉及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類別。

“建立非遺名錄, 只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切實做好項目的傳承發展才是目的。 ”區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我區將繼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 進一步推進我區非遺保護事業的持續發展。

新增的部分非遺專案>>>

茨竹棕編制作技藝

茨竹棕編制作技藝是華鎣山傳統手工技藝, 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手工藝品。 茨竹的棕編主要分佈在華鎣山脈的茨竹、興隆、古路、統景、木耳等地, 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主要流程分為備料、編織、定位、縫線幾大步驟, 其成品具有堅實耐磨、質地柔韌、體積輕便、造型優美、色澤明快、製作精巧、原生態、無污染等特徵。

愚小面傳統製作工藝

愚小面傳統製作工藝起源於1908年, 主要客戶群體為本土居民及長江沿岸水陸碼頭窮苦群眾。 至今嚴格按照傳統工藝製作, 祖傳秘料已經傳承百年。 為保證口味始終如一, 至今未調整過任何一味調料的用量, 甚至未調整過產地, 始終保持百年前的原始味道。 為此, 愚小面具有爽滑彈牙、香辣回甘、麻辣調和、鮮味當家的特點。

傳統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傳統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是繼承中國傳統漆文化發展起來的。 脫胎漆器古稱夾紵, 是用生漆將麻布糊貼在用泥或石膏製成的內胎上, 裱貼若干層後, 形成外胎;然後脫去內胎, 以中心空虛的外胎作為胎骨,

經過上灰、塗漆、打磨、裝飾等工序製成的漆器。 其特點是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 裝飾技法豐富多樣, 色彩明麗和諧, 可謂集眾美於一體, 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旗美人旗袍手工製作技藝

旗美人旗袍手工製作技藝, 承襲清末宮廷手縫工藝, 至今堅持手工打版、單件剪裁、手縫手繡, 並融入中華民族服裝鑲、嵌、滾、蕩、盤、釘、勾、繡等傳統裝飾工藝精華, 以傳統工藝襯托出女性特有的線條美和氣質美, 傳承和弘揚旗袍文化, 提升和展示東方女性的魅力與風采。

白岩山老臘肉傳統製作技藝

白岩山老臘肉傳統製作技藝依舊秉承傳統, 採用獨特配方和工藝加工而成。 通常在冬、臘月選用當地優質土豬肉, 配以食鹽、花椒、大料等香料,

經醃、熏等步驟製作而成。 堅持全程手工製作, 力求精准操控每個環節。 選料的精純, 分割的精細, 醃制的精准, 薰制的火候, 保存的適度, 方能成就一塊傳承獨特風味的精品——白岩山老臘肉。

廖泰樂糖畫傳統製作技藝

糖畫在民間流傳已久, 家喻戶曉, 主要是以平面糖畫為主, 有龍飛鳳舞、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樣式。 在上世紀80年代, 只要有地方賣糖畫, 周圍總是被圍得水泄不通。 糖畫也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 也是寶貴的民間文化之一。

廖泰樂糖畫傳統製作技藝在傳承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創新, 讓平面的糖畫站了起來, 做出了立體糖畫、空心雕塑糖畫。

黃氏正骨術

黃氏正骨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重點突出傳統特色,

即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中藥內外兼治等。 在手法上得其祖輩真傳, 在近百年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自已的獨特風格和手法特色, 在傳統精髓理論指導下, 勤於實踐, 不斷總結, 不斷提升診療技術, 對症採用正骨推拿、針灸、火罐等中醫理療體療綜合性治療方法, 在同仁中很受尊重, 素有聲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