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利空?央行等五部門出王炸

資管新規設定流通股紅線 炒新炒重組套路或受阻

央行等五部委17日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

在統一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消除監管套利空間的同時, 以劃定流通股“警戒線”的方式, 對資金抱團“炒新”、“炒重組”等行為予以規範。

封堵“以小撬大”漏洞

“長期以來, 公募基金的投資集中度約束一直圍繞‘市值’展開, 但在部分股票流通股比例較低的情況下, 個別機構通過對流通股控盤, 撬動整檔股票市值膨脹, 卻仍不違反‘雙十限定’。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在資管所投資產品集中度方面, 《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中的“雙十限定”一直是公募基金的行為準則, 即一檔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證券的市值不得超過基金資產淨值的10%, 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證券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

但近年來, 個別機構利用“市值”和“流通市值”之間的差異, 大肆抱團炒作流通盤占比較小的次新股、重組股, 屢屢上演股價數百元、市盈率近千倍的“投資鬧劇”。

為了堵住這一漏洞, 此次《指導意見》將“警戒線”設定於“可流通股票”之上, 即同一金融機構發行的全部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者單只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市值或者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的30%, 全部開放式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 全部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

抱團“炒新”套路受阻

此番“警戒線”的設置,

可能會讓抱團“炒新”套路受阻。 2015年那波次新股的炒作或可提供前車之鑒。 當時, 不少次新股存在同一機構旗下多隻開放式公募產品“抱團”, 合計持股比例突破流通股15%的情況, 導致相關公司股價出現驚人漲幅。

以2014年1月上市的安碩資訊為例, 其在上市一年內, 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僅為25%, 即使2015年1月部分限售股解禁後, 流通股占比依然低於四成。 2014年底, 匯添富旗下5檔基金合計持有安碩資訊295.33萬股, 占其流通股的17.19%。 2015年一季度末, 匯添富旗下6檔基金持有安碩資訊579.43萬股, 將占流通股的比例提升至24.73%。 與此對應的是, 安碩資訊的股價最高達到474元。

2014年1月上市的全通教育也有類似情況。 易方達旗下的5檔基金在當年三季度末合計持有公司501.1萬股,

占流通股的比例達到20.49%。 2014年底, 易方達進一步增倉, 旗下6檔基金合計持有522.1萬股, 占流通股的比例達到21.35%。 而全通教育股價最高超過467元。

同一機構的高比例持倉, 很容易導致相關個股原本不大的流通盤被控制, 稍有買單就會大漲, 而機構一旦離場, 股價又會大跌。 2014年末, 工銀瑞信、華商基金、寶盈基金分別通過6只、5只、2檔基金產品持有朗瑪資訊620.69萬股、377.13萬股、309.97萬股, 占彼時流通股的比例分別為23.16%、14.07%和11.57%, 即三家基金控制了朗瑪資訊約半數流通盤。 朗瑪資訊股價最高超過101元, 而最新價只有25.01元(均為除權價)。

億衡投資提供的資料顯示, 截至三季度末, 同一公募基金旗下產品合計持有單一公司流通股比例超過10%的案例有21起, 其中絕大部分為近兩年上市的次新股。

可以預期的是, 隨著《指導意見》逐步落地, 機構對次新股的“抱團”行為將調整。

遏制炒作“蛇吞象式”重組

除了次新股, 因資本運作而導致流通股占比較低的重組股, 其資管產品持股比例也將被《指導意見》所約束, 這意味著資產重組尤其是“蛇吞象式”重組完成後, 相關個股股價大幅波動的情況或將得到遏制。

以重組股信威集團為例, 其於2014年9月完成重組, 由於注入資產遠大於公司原有資產, 導致市場上的流通股比例較低。 2014年末, 工銀瑞信旗下11檔基金抱團進駐信威集團, 合計持有3859.86萬股, 占信威集團流通股本的27.85%。

在最新的上市公司三季報持股中, 截至9月末, 韻達股份被富國基金旗下兩檔基金產品合計持有1970.81萬股, 占流通股的比例為20.23%,已超過15%上限。

對於前述限制,也有業內人士針對機構參與定增情形提出疑問,即機構所持的限售股,是否需要參照流通股的比例執行?有私募人士表示,這需要視後續解釋細則而定,但考慮到定增股份解禁後,依然存在超過《指導意見》中15%、30%上限的可能,後續機構在參與定增時,勢必將考慮該因素,設計符合規則的參與數量和入股時機。

舉牌、入主門檻提高

由於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作出一致性規定,《指導意見》被視為我國資管行業實現“統一監管標準”的里程碑。尤其是對以往處於“邊緣地帶”的私募、險資、信託等領域,將形成更加有效的監管效果。

近年來,險資在A股市場表現頗為搶眼,但同一保險公司旗下的資管產品是否能夠大比例持有單一上市公司股權,業界仍有一定爭議。《指導意見》將保險公司旗下的資管產品納入監管範疇,無疑將受到15%、30%上限的約束。

上海銀行今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萬能-個險萬能持有該公司2.72億股,占流通股的比例為34.9%。不過,需指出的是,隨著11月16日公司部分限售股解禁,這一比例應已低於30%的上限。

此外,私募基金利用旗下產品爭奪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行為,也將面臨《指導意見》的約束。

由於影響較大,《指導意見》設置了較長的過渡期,實施“新老劃斷”,不搞“一刀切”,過渡期自《指導意見》發佈實施後至2019年6月30日。

500萬金融民工無眠:資管新規7大"絕招"盤點

原標題:500萬金融民工無眠:資管新規7大"絕招"盤點!公募私募銀行券商信託都受衝擊

週五(11月17日)晚間,金融業長達萬字的超重磅監管檔問世了。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稿長達10000字,分29條,信息量可謂巨大。

中國基金報當晚做了一個微信《100萬億大洗牌!20條核心乾貨看透:大資管統一監管時代來了(全文)"》

在此基礎上,學習了各大券商或研究機構的分析點評,基金君綜合整理分析出此次大資管統一監管新規的7大主要關鍵字,破剛兌、控分級、降杠杆、提門檻、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這些內容對公募、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信託、私募基金、保險資管的影響如何,且看基金君分類梳理的結果。

公募基金(11萬億):控杠杆影響較大,另外6項幾乎無影響。

整體受影響較小,受益于大資管統一監管。

基金專戶和子公司(15萬億):破剛兌、降杠杆、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響都較大,基金專戶,特別是基金子公司專戶受影響會較大。

整體影響較大,子公司發展可能進一步受限

銀行理財(29萬億):破剛兌、降杠杆、禁資金池、除嵌套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禁資金池,影響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的發展。

整體影響較大,銀行理財產品格局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券商資管(17萬億):控分級、降杠杆、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響比較大,券商資管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高杠杆和分級業務都有不少。

整體影響較大,券商資管整體發展可能進一步受限。

信託(23萬億):破剛兌、提門檻、除嵌套、去通道影響較大,特別是破剛兌,深遠影響到整個信託行業發展,去通道也會影響很大。

整體影響較大,信託行業面臨大洗牌。

私募(11萬億):提門檻對私募基金有一定影響,有些私募也參與了分級、嵌套業務業務,但整體業務量不大。

整體影響適中。

保險資管(2萬億):控分級、提門檻、除嵌套有一定的影響,但保險資管總規模不大。

整體影響較小。

對公募基金的影響

原文:【分級產品設計】以下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一)公募產品。

(二)開放式私募產品。

(三)投資于單一投資標的私募產品,投資比例超過50%即視為單一。

(四)投資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比例超過50%的私募產品。

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本意見進行全面規範,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或者續期違反本意見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

解讀:公募分級產品在牛市中瘋狂發展,成為投資者青睞的產品之一。但是,由於其自身機制的不完善和助長助跌的效應,在股災期間引發巨大虧損,招致投資者厭棄。

截至2017年11月10日,分級基金母基金場內規模僅為85.08億元,分級基金子基金場內規模為673.17億元。為此,公募分級基金產品主要存在兩種趨勢,一是清盤,二是轉型為其他類型的基金產品。

早前,公募分級基金"去杠杆"已在逐步落地。除了將分級基金投資門檻將提高至30萬之外,存量的債券分級基金在定期開放的時候已經限制申購,通過引導產品規模縮水逐步清盤。而股票類分級基金一直是開放運作,除了門檻提高,之前暫未受到影響。

分級產品或將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公募基金不得進行份額分級,該規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發行分級產品的可能。另外,目前存量產品主要是分級基金,對過渡期結束後違反規定的存量產品的處置的解釋存在歧義。一種解釋是過渡期後存續期結束,大概率將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另一種理解認為分級產品多為永續型,此類產品無需續期,指導意見未給出明確處置方式。對此,或許仍需等待細則出臺。但在嚴監管下,分級產品在過渡期後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更大,考慮到這一點,當前折價分級A或將迎來機會。

對銀行理財的影響

1、銀行理財 新規預計在《指導意見》落地後快速出臺

銀行理財現行的監管框架,還停留在以:

2005年發佈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發佈的《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11年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

為基礎框架,期間發佈的20餘個指引、通知、指導意見為補充的監管階段。

本次《指導意見》明確,在該《指導意見》實施後,則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本意見框架內研究制定配套細則,由於過渡期時間已定,因此《指導意見》的出臺應該較快。

2、上市銀行業績影響偏小,對市場影響預計有限

目前來看,整個銀行業來看,2016年銀行理財一年帶來的收入大概是不到1500億,相對當年上市銀行總體近4萬億的營收水準,占比很低。多數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在總營收占比不到5%,所以規模明年可能會出現下降,會影響你理財業務收入,但對營收的影響預計不超1個百分點,影響偏小。

另外打破剛性兌付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做成了對於上市銀行的估值來說是提升作用。因為這個會讓上市銀行的風險更加透明,過去來看很多外媒質疑國內的上市銀行都會說你理財現在有30萬億,銀行體系在持續承擔剛性兌付的風險,所以你的風險是看不清楚的。30萬億的理財剛性兌付的風險非常大,一旦整個理財虧了10%,可能會讓不少銀行破產。真正打破理財的剛性兌付會提升整個上市銀行的估值。

3、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是30萬億的水準,保本理財是7萬億的水準。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而保本理財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表內理財業務,表內理財業務是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樣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未來保本理財可能要消失,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這塊我們覺得可能會對一些銀行造成影響。所以今年在存款增長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部分股份行加大了保本理財的發行力度,因為保本理財是納入存款的核算,可以做高存款基數。

目前,保本理財規模有七八萬億,個別銀行是有四五千億,未來保本理財不讓做了可能對部分銀行負債造成較大影響。

4、剛兌打破,銀行理財淨值計算應做過渡安排

《指導意見》否定了預期收益型產品,而要求均做成淨值型產品,淨值計量符合公允價值標準,不能保本保收益、不能通過輪流接盤保收益、不能用自有資金保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持續多年的預期收益型管理方式退出歷史舞臺了麼?

銀行理財客戶這麼多年來習慣了剛性兌付,習慣去拿預期收益率,在這麼一個要求之下,銀行未來新發的銀行理財可能會出現一個情況,跟公募基金一樣出現收益率的較大波動。

比如,這段時間債券市場的價格波動很大,那麼按照公允價值來計價,可能導致銀行理財出現虧損情況。你拿了三個月結果客戶理財到期了客戶一看不僅沒有利息可能還虧了一千塊,客戶可能很難接受。

客戶接受程度不高,這樣的話可能會導致新發放的產品這塊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接受度下降,銷售規模下降。展望2018年, 銀行理財規模可能會出現幾萬億的下降,但應該不會出現10萬億以上的下降。

銀行理財之所以做預期收益型產品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投資者特性的。投資者將銀行理財作為存款的替代品來增強收益,銀行信用做背書,這也是為什麼理財可以在近幾年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如此大規模擴張的原因。

銀行理財的淨值化和去剛兌,恐喪失部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其作為存款替代的投資者,展望2019年之後,預計銀行理財規模將進入規範發展新時代,理財規模將穩健增長。

券商資管:逾7成為通道和資金池

由於券商融資融券等資產端具有期限不固定性,券商一般同時採用債券發行的標準化融資和收益權轉讓等時間靈活的非標融資相結合的方式。

本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投資於非標債權資產的,非標債權資產終止日不得晚于資管產品的到期日或者最後一次開放日,預計該規定會對券商非標融資的需求有一定影響,今後券商的融資方式將更為倚重期限較長的債券融資,因此對發債時點的要求將更高。

券商資管業務轉型仍在途中,但對整體業績影響較小。

券商資管產品有不同分類口徑:口徑1 :通道類和非通道類。非通道類中包含了資金池業務,將和通道業務一起被停滯;口徑2: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主動管理也有部分是接受財務顧問指令的通道業務;

當前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中超過70%以上為通道和資金池業務,但由於這些業務的費率較低,對券商整體業績影響較小。2017年Q3券商資管總規模17.37萬億元,其中定向資管規模為14.73萬億元,占總規模的84.77%。極端假設下定向資管均為通道業務,且收費標準約為萬分之五,今年以來貢獻收入為55億元,占券商營收的比例為1.74%,因此對業績整體影響不大。

由於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中超過70%以上為通道和資金池業務,因此通道和資金池業務若是受到限制,券商資管行業的總資產規模的17萬億很難保住,對整個券商資產行業的總資管規模的影響會很大。

信託:通道業務、打破剛兌、準備金計提影響幾何?

信託行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淨利潤增速自2016年3季度開始觸底回升,2017年半年報資產規模同比增速達到33.68%,較去年同期翻倍。但在本輪信託資產增加過程中,主動管理型業務占主導地位,2017H同比增速達到51%,遠高於代表通道業務的單一信託規模14%的增速,因此資管業務徵求稿中去通道的核心要求並不會大幅拉低未來信託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速。

通道業務對營業收入影響有限。2017H單一資金信託產品餘額約為11萬億,若以行業平均千分之一的收費標準計量,前半年約貢獻營業收入110億元,占行業營業收入10%左右,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新老劃斷原則,因此通道業務的有序退出對行業營收和利潤的影響有限。不過通道業務在整體資產規模中的占比還是很大的,占了近一半,一旦這類業務受到很大的限制,信託行業的總資產規模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打破剛兌將有助於獲取承擔風險的收益長期來看。打破剛兌會讓收益率曲線變得陡峭化,過於平坦的收益率曲線無法使承擔了風險的信託公司在收益端得到足夠的回報,長期來看有利於優質信託公司。

準備金計提影響早已在信託費率上有所體現。本次資管業務徵求意見稿中要求金融機構應當按照管理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事實上,信託行業早已執行嚴格的以資本金為核心的風險資本計提標準,根據《信託公司管理辦法》第49條,信託賠償準備金按淨利潤的5%提取,若賠償準備金累計達公司註冊資本20%以上可以不再提取。這也是在2017年之前信託通道費率(一般為0.1%)高於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費率的原因。

由於賠償準備金和風險準備金性質相似,預計本次徵求意見稿在準備金計提上並不會對信託行業產生較大邊際影響。

對私募的影響

1、私募投資門檻再提升

根據《指導意見》第5條規定,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並明確私募產品僅以非公開方式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在合格投資者的准入標準上,《指導意見》提出的要求無疑對私募市場是一記重擊。

原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是:

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

現在的門檻是: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

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解讀:在信託、私募基金、資管計畫、基金專戶等產品中,其合格投資者門檻多為100萬元-300萬元,而《指導意見》則直接將其提至500萬元。這可能會直接減少合格投資者數量,相關產品規模也會受到牽連,對一些業績相對平庸、品牌效應偏弱的機構或將遭遇較大壓力。當然,提高私募產品的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意味著未來各類非公募資管產品都要遵守統一的投資者資質底線和認購規模底線,也將有助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募集行為。

2、私募基金業務模式

根據徵求意見稿【資產管理業務定義】、【資產管理產品】,徵求意見稿界定的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開展的資產管理業務;界定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畫,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由於私募基金與各類金融機構有廣泛的業務聯繫,徵求意見稿對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規定將直接影響私募基金的業務模式,舉例如下:

銀行理財+私募FOF/銀行理財+私募基金:不行

根據【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目前市場通行的"銀行理財+私募FOF模式"違背了資管產品只能嵌套一層的規定,應該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自然到期終止,這將直接導致當前大量以該模式存在的私募FOF規模收縮,進而影響私募基金管理規模。

由於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只能投資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因此銀行理財無法直接投資作為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的私募基金產品,因此該模式也無法進行。

與銀行理財類似的,目前通行的"保險資管+私募基金"的FOF模式受到同樣的限制。

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基金:不行

根據答記者問,非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產品的行為目前受認可的僅私募基金,互聯網 金融、投資顧問公司的行為存在監管模糊地帶,因此"非金融機構+私募基金"的FOF模式目前不受監管認可。

銀行自營+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做投 顧):可探討

銀行自營資金不屬於資產管理產品性質,不佔用產品層級,但目前投資受限於固定收益類資產。因此,該模式下的債券型私募FOF仍有可為,實際這也是當前債券型私募基金重要的資金來源。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做投 顧):可探討

【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機構可以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機構作為投資顧問",我們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雖目前在協會登記備案,但屬於金融監督管理的統一框架,理論上屬於受認可的投資顧問(後續會否有牌照安排不確定)。

按此推論,市場上當前各類資產資產管理產品聘請私募基金作為投資顧問的模式目前在徵求意見稿許可範圍內。由此,金融機構依託自身的資金募集優勢在募得資金後(母基金),以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為子基金,考慮在子基金層面聘請私募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模式仍可延續。典型的如信託公司目前的私募FOF模式,以及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聘請私募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模式。

私募基金自髮型FOF:可探討

對於有一定個人和企業客戶積累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自髮型FOF是徵求意見稿許可範圍內且相對限制較少的區域。

保險資管:非標資產占比不到30%

保險資管投資特點:固定收益類為主,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分為戰略性配置和戰術性配置。戰略型配置決定大類資產的配置上下限,一般3年變化一次。由於保險公司追求的是穩定的利差,因此其資產大部分配置於固定收益類,占比為60%-80%%,權益類占比在10%-20%區間,其餘配置在現金和房地產等領域。戰術性配置根據市場當年風格在大類資產的允許範圍內進行配置,較為靈活。

保險資金投資於非標的比例不足30%,受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影響不大。同樣乙太保為例,其資管計畫,信託計畫和銀行理財等非標占固收類比重約為25%左右,權益類非標占比雖有擴大但由於權益類總體占比不高,因此非標資產占總保險資金運用比例不足30%。且保監會於今年5月16日下發《中國保監會關於債權投資計畫投資重大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支持保險資金投資於重大工程相關的非標專案。(部分內容來自天風證券、華寶證券)()

資管新規會利空股市?業內人士稱入市資金或小幅減少

資管新規終於落地,對股市會有什麼影響?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隨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徵求意見稿做出了官方解讀。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提到,新規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管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杆不清、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制。

市場關心的是,去通道、降杠杆,是否會導致資金面的收緊?

多位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對債券市場的影響要遠大於股票市場,對於股票市場而言,短期內或許確實會面臨入市資金減少的現象,但相信減少幅度很小,長期來看,市場規範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為利好市場。

資管新規第十九條提出,資產管理產品應當設定負債比例(總資產/淨資產)上限,同類產品適用統一的負債比例上限。每只開放式公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140%,每只封閉式公募產品、每只私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200%。計算單只產品的總資產時應當按照穿透原則合併計算所投資資產管理產品的總資產。

因此,資產管理產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資產管理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放大杠杆。

此外,個人不得使用銀行貸款等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資產負債率達到或者超出警戒線的企業不得投資資產管理產 品,警戒線的具體標準由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另行規定。

對此,一位私募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是在規範過去私下進行的杠杆資金盤。

“去通道,去嵌套,降低資金成本,避免以前通過各種操作躲避監管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去掉資金層面的泡沫。短期進入股市的資金量可能會減少一些,但這個規定長期來看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不過,這位人士也坦言,證監會近年來多番強調從嚴監管,通過亂放杠杆進入股市的資金本來就相對有限,因此,即使資管新規落地,對股市資金面的影響應該也相對有限。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對股市走勢持更為謹慎的態度。

“事件的核心就是對資管進行穿透式監管,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降杠杆、防風險。”另一位接受採訪的私募基金合夥人認為,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打破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是要把風險驅離金融機構本身,防止系統性風險。而一旦如此實行,穩健的投資者將退出資管產品,轉投更安全的投資品種,資產規模會縮水。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這樣一來,之前通過層層嵌套,加高投資杠杆的操作空間就被大大壓縮,很多資管產品將再無通道進行投資。

因此,上述業內人士判斷,大監管之後,資管規模必然會有縮水,這對流動資金需求較強的股市來說,是個持續性的利空。

另一位來自資管公司的業內人士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資管新規中,重點打破剛兌和過渡期安排,對市場的影響主要在於債券市場。

確實,債券市場的體量相比股市而言要大得多,而且“債市有太多玩法”。

這位資管人士說:“去年八條意見後,對產品杠杆率都有上限要求,今天(11月17日)出臺的和以往差不多一致,去杠杆是政策的導向。主要打破剛兌,對現有銀行理財和券商理財影響較大,再加上2019年6月過渡期,對債券市場影響更大。”

更多財經快訊、股市猛料,請大家訪問我們官方網站 http://www.stockstar.com/

占流通股的比例為20.23%,已超過15%上限。

對於前述限制,也有業內人士針對機構參與定增情形提出疑問,即機構所持的限售股,是否需要參照流通股的比例執行?有私募人士表示,這需要視後續解釋細則而定,但考慮到定增股份解禁後,依然存在超過《指導意見》中15%、30%上限的可能,後續機構在參與定增時,勢必將考慮該因素,設計符合規則的參與數量和入股時機。

舉牌、入主門檻提高

由於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作出一致性規定,《指導意見》被視為我國資管行業實現“統一監管標準”的里程碑。尤其是對以往處於“邊緣地帶”的私募、險資、信託等領域,將形成更加有效的監管效果。

近年來,險資在A股市場表現頗為搶眼,但同一保險公司旗下的資管產品是否能夠大比例持有單一上市公司股權,業界仍有一定爭議。《指導意見》將保險公司旗下的資管產品納入監管範疇,無疑將受到15%、30%上限的約束。

上海銀行今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萬能-個險萬能持有該公司2.72億股,占流通股的比例為34.9%。不過,需指出的是,隨著11月16日公司部分限售股解禁,這一比例應已低於30%的上限。

此外,私募基金利用旗下產品爭奪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行為,也將面臨《指導意見》的約束。

由於影響較大,《指導意見》設置了較長的過渡期,實施“新老劃斷”,不搞“一刀切”,過渡期自《指導意見》發佈實施後至2019年6月30日。

500萬金融民工無眠:資管新規7大"絕招"盤點

原標題:500萬金融民工無眠:資管新規7大"絕招"盤點!公募私募銀行券商信託都受衝擊

週五(11月17日)晚間,金融業長達萬字的超重磅監管檔問世了。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稿長達10000字,分29條,信息量可謂巨大。

中國基金報當晚做了一個微信《100萬億大洗牌!20條核心乾貨看透:大資管統一監管時代來了(全文)"》

在此基礎上,學習了各大券商或研究機構的分析點評,基金君綜合整理分析出此次大資管統一監管新規的7大主要關鍵字,破剛兌、控分級、降杠杆、提門檻、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這些內容對公募、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信託、私募基金、保險資管的影響如何,且看基金君分類梳理的結果。

公募基金(11萬億):控杠杆影響較大,另外6項幾乎無影響。

整體受影響較小,受益于大資管統一監管。

基金專戶和子公司(15萬億):破剛兌、降杠杆、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響都較大,基金專戶,特別是基金子公司專戶受影響會較大。

整體影響較大,子公司發展可能進一步受限

銀行理財(29萬億):破剛兌、降杠杆、禁資金池、除嵌套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禁資金池,影響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的發展。

整體影響較大,銀行理財產品格局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券商資管(17萬億):控分級、降杠杆、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響比較大,券商資管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高杠杆和分級業務都有不少。

整體影響較大,券商資管整體發展可能進一步受限。

信託(23萬億):破剛兌、提門檻、除嵌套、去通道影響較大,特別是破剛兌,深遠影響到整個信託行業發展,去通道也會影響很大。

整體影響較大,信託行業面臨大洗牌。

私募(11萬億):提門檻對私募基金有一定影響,有些私募也參與了分級、嵌套業務業務,但整體業務量不大。

整體影響適中。

保險資管(2萬億):控分級、提門檻、除嵌套有一定的影響,但保險資管總規模不大。

整體影響較小。

對公募基金的影響

原文:【分級產品設計】以下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一)公募產品。

(二)開放式私募產品。

(三)投資于單一投資標的私募產品,投資比例超過50%即視為單一。

(四)投資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比例超過50%的私募產品。

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本意見進行全面規範,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或者續期違反本意見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

解讀:公募分級產品在牛市中瘋狂發展,成為投資者青睞的產品之一。但是,由於其自身機制的不完善和助長助跌的效應,在股災期間引發巨大虧損,招致投資者厭棄。

截至2017年11月10日,分級基金母基金場內規模僅為85.08億元,分級基金子基金場內規模為673.17億元。為此,公募分級基金產品主要存在兩種趨勢,一是清盤,二是轉型為其他類型的基金產品。

早前,公募分級基金"去杠杆"已在逐步落地。除了將分級基金投資門檻將提高至30萬之外,存量的債券分級基金在定期開放的時候已經限制申購,通過引導產品規模縮水逐步清盤。而股票類分級基金一直是開放運作,除了門檻提高,之前暫未受到影響。

分級產品或將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公募基金不得進行份額分級,該規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發行分級產品的可能。另外,目前存量產品主要是分級基金,對過渡期結束後違反規定的存量產品的處置的解釋存在歧義。一種解釋是過渡期後存續期結束,大概率將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另一種理解認為分級產品多為永續型,此類產品無需續期,指導意見未給出明確處置方式。對此,或許仍需等待細則出臺。但在嚴監管下,分級產品在過渡期後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更大,考慮到這一點,當前折價分級A或將迎來機會。

對銀行理財的影響

1、銀行理財 新規預計在《指導意見》落地後快速出臺

銀行理財現行的監管框架,還停留在以:

2005年發佈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發佈的《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11年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

為基礎框架,期間發佈的20餘個指引、通知、指導意見為補充的監管階段。

本次《指導意見》明確,在該《指導意見》實施後,則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本意見框架內研究制定配套細則,由於過渡期時間已定,因此《指導意見》的出臺應該較快。

2、上市銀行業績影響偏小,對市場影響預計有限

目前來看,整個銀行業來看,2016年銀行理財一年帶來的收入大概是不到1500億,相對當年上市銀行總體近4萬億的營收水準,占比很低。多數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在總營收占比不到5%,所以規模明年可能會出現下降,會影響你理財業務收入,但對營收的影響預計不超1個百分點,影響偏小。

另外打破剛性兌付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做成了對於上市銀行的估值來說是提升作用。因為這個會讓上市銀行的風險更加透明,過去來看很多外媒質疑國內的上市銀行都會說你理財現在有30萬億,銀行體系在持續承擔剛性兌付的風險,所以你的風險是看不清楚的。30萬億的理財剛性兌付的風險非常大,一旦整個理財虧了10%,可能會讓不少銀行破產。真正打破理財的剛性兌付會提升整個上市銀行的估值。

3、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是30萬億的水準,保本理財是7萬億的水準。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而保本理財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表內理財業務,表內理財業務是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樣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未來保本理財可能要消失,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這塊我們覺得可能會對一些銀行造成影響。所以今年在存款增長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部分股份行加大了保本理財的發行力度,因為保本理財是納入存款的核算,可以做高存款基數。

目前,保本理財規模有七八萬億,個別銀行是有四五千億,未來保本理財不讓做了可能對部分銀行負債造成較大影響。

4、剛兌打破,銀行理財淨值計算應做過渡安排

《指導意見》否定了預期收益型產品,而要求均做成淨值型產品,淨值計量符合公允價值標準,不能保本保收益、不能通過輪流接盤保收益、不能用自有資金保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持續多年的預期收益型管理方式退出歷史舞臺了麼?

銀行理財客戶這麼多年來習慣了剛性兌付,習慣去拿預期收益率,在這麼一個要求之下,銀行未來新發的銀行理財可能會出現一個情況,跟公募基金一樣出現收益率的較大波動。

比如,這段時間債券市場的價格波動很大,那麼按照公允價值來計價,可能導致銀行理財出現虧損情況。你拿了三個月結果客戶理財到期了客戶一看不僅沒有利息可能還虧了一千塊,客戶可能很難接受。

客戶接受程度不高,這樣的話可能會導致新發放的產品這塊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接受度下降,銷售規模下降。展望2018年, 銀行理財規模可能會出現幾萬億的下降,但應該不會出現10萬億以上的下降。

銀行理財之所以做預期收益型產品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投資者特性的。投資者將銀行理財作為存款的替代品來增強收益,銀行信用做背書,這也是為什麼理財可以在近幾年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如此大規模擴張的原因。

銀行理財的淨值化和去剛兌,恐喪失部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其作為存款替代的投資者,展望2019年之後,預計銀行理財規模將進入規範發展新時代,理財規模將穩健增長。

券商資管:逾7成為通道和資金池

由於券商融資融券等資產端具有期限不固定性,券商一般同時採用債券發行的標準化融資和收益權轉讓等時間靈活的非標融資相結合的方式。

本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投資於非標債權資產的,非標債權資產終止日不得晚于資管產品的到期日或者最後一次開放日,預計該規定會對券商非標融資的需求有一定影響,今後券商的融資方式將更為倚重期限較長的債券融資,因此對發債時點的要求將更高。

券商資管業務轉型仍在途中,但對整體業績影響較小。

券商資管產品有不同分類口徑:口徑1 :通道類和非通道類。非通道類中包含了資金池業務,將和通道業務一起被停滯;口徑2: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主動管理也有部分是接受財務顧問指令的通道業務;

當前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中超過70%以上為通道和資金池業務,但由於這些業務的費率較低,對券商整體業績影響較小。2017年Q3券商資管總規模17.37萬億元,其中定向資管規模為14.73萬億元,占總規模的84.77%。極端假設下定向資管均為通道業務,且收費標準約為萬分之五,今年以來貢獻收入為55億元,占券商營收的比例為1.74%,因此對業績整體影響不大。

由於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中超過70%以上為通道和資金池業務,因此通道和資金池業務若是受到限制,券商資管行業的總資產規模的17萬億很難保住,對整個券商資產行業的總資管規模的影響會很大。

信託:通道業務、打破剛兌、準備金計提影響幾何?

信託行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淨利潤增速自2016年3季度開始觸底回升,2017年半年報資產規模同比增速達到33.68%,較去年同期翻倍。但在本輪信託資產增加過程中,主動管理型業務占主導地位,2017H同比增速達到51%,遠高於代表通道業務的單一信託規模14%的增速,因此資管業務徵求稿中去通道的核心要求並不會大幅拉低未來信託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速。

通道業務對營業收入影響有限。2017H單一資金信託產品餘額約為11萬億,若以行業平均千分之一的收費標準計量,前半年約貢獻營業收入110億元,占行業營業收入10%左右,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新老劃斷原則,因此通道業務的有序退出對行業營收和利潤的影響有限。不過通道業務在整體資產規模中的占比還是很大的,占了近一半,一旦這類業務受到很大的限制,信託行業的總資產規模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打破剛兌將有助於獲取承擔風險的收益長期來看。打破剛兌會讓收益率曲線變得陡峭化,過於平坦的收益率曲線無法使承擔了風險的信託公司在收益端得到足夠的回報,長期來看有利於優質信託公司。

準備金計提影響早已在信託費率上有所體現。本次資管業務徵求意見稿中要求金融機構應當按照管理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事實上,信託行業早已執行嚴格的以資本金為核心的風險資本計提標準,根據《信託公司管理辦法》第49條,信託賠償準備金按淨利潤的5%提取,若賠償準備金累計達公司註冊資本20%以上可以不再提取。這也是在2017年之前信託通道費率(一般為0.1%)高於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費率的原因。

由於賠償準備金和風險準備金性質相似,預計本次徵求意見稿在準備金計提上並不會對信託行業產生較大邊際影響。

對私募的影響

1、私募投資門檻再提升

根據《指導意見》第5條規定,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並明確私募產品僅以非公開方式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在合格投資者的准入標準上,《指導意見》提出的要求無疑對私募市場是一記重擊。

原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是:

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

現在的門檻是: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

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解讀:在信託、私募基金、資管計畫、基金專戶等產品中,其合格投資者門檻多為100萬元-300萬元,而《指導意見》則直接將其提至500萬元。這可能會直接減少合格投資者數量,相關產品規模也會受到牽連,對一些業績相對平庸、品牌效應偏弱的機構或將遭遇較大壓力。當然,提高私募產品的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意味著未來各類非公募資管產品都要遵守統一的投資者資質底線和認購規模底線,也將有助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募集行為。

2、私募基金業務模式

根據徵求意見稿【資產管理業務定義】、【資產管理產品】,徵求意見稿界定的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開展的資產管理業務;界定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畫,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由於私募基金與各類金融機構有廣泛的業務聯繫,徵求意見稿對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規定將直接影響私募基金的業務模式,舉例如下:

銀行理財+私募FOF/銀行理財+私募基金:不行

根據【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目前市場通行的"銀行理財+私募FOF模式"違背了資管產品只能嵌套一層的規定,應該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自然到期終止,這將直接導致當前大量以該模式存在的私募FOF規模收縮,進而影響私募基金管理規模。

由於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只能投資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因此銀行理財無法直接投資作為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的私募基金產品,因此該模式也無法進行。

與銀行理財類似的,目前通行的"保險資管+私募基金"的FOF模式受到同樣的限制。

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基金:不行

根據答記者問,非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產品的行為目前受認可的僅私募基金,互聯網 金融、投資顧問公司的行為存在監管模糊地帶,因此"非金融機構+私募基金"的FOF模式目前不受監管認可。

銀行自營+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做投 顧):可探討

銀行自營資金不屬於資產管理產品性質,不佔用產品層級,但目前投資受限於固定收益類資產。因此,該模式下的債券型私募FOF仍有可為,實際這也是當前債券型私募基金重要的資金來源。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做投 顧):可探討

【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機構可以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機構作為投資顧問",我們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雖目前在協會登記備案,但屬於金融監督管理的統一框架,理論上屬於受認可的投資顧問(後續會否有牌照安排不確定)。

按此推論,市場上當前各類資產資產管理產品聘請私募基金作為投資顧問的模式目前在徵求意見稿許可範圍內。由此,金融機構依託自身的資金募集優勢在募得資金後(母基金),以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為子基金,考慮在子基金層面聘請私募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模式仍可延續。典型的如信託公司目前的私募FOF模式,以及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聘請私募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模式。

私募基金自髮型FOF:可探討

對於有一定個人和企業客戶積累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自髮型FOF是徵求意見稿許可範圍內且相對限制較少的區域。

保險資管:非標資產占比不到30%

保險資管投資特點:固定收益類為主,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分為戰略性配置和戰術性配置。戰略型配置決定大類資產的配置上下限,一般3年變化一次。由於保險公司追求的是穩定的利差,因此其資產大部分配置於固定收益類,占比為60%-80%%,權益類占比在10%-20%區間,其餘配置在現金和房地產等領域。戰術性配置根據市場當年風格在大類資產的允許範圍內進行配置,較為靈活。

保險資金投資於非標的比例不足30%,受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影響不大。同樣乙太保為例,其資管計畫,信託計畫和銀行理財等非標占固收類比重約為25%左右,權益類非標占比雖有擴大但由於權益類總體占比不高,因此非標資產占總保險資金運用比例不足30%。且保監會於今年5月16日下發《中國保監會關於債權投資計畫投資重大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支持保險資金投資於重大工程相關的非標專案。(部分內容來自天風證券、華寶證券)()

資管新規會利空股市?業內人士稱入市資金或小幅減少

資管新規終於落地,對股市會有什麼影響?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隨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徵求意見稿做出了官方解讀。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提到,新規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管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杆不清、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制。

市場關心的是,去通道、降杠杆,是否會導致資金面的收緊?

多位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對債券市場的影響要遠大於股票市場,對於股票市場而言,短期內或許確實會面臨入市資金減少的現象,但相信減少幅度很小,長期來看,市場規範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為利好市場。

資管新規第十九條提出,資產管理產品應當設定負債比例(總資產/淨資產)上限,同類產品適用統一的負債比例上限。每只開放式公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140%,每只封閉式公募產品、每只私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200%。計算單只產品的總資產時應當按照穿透原則合併計算所投資資產管理產品的總資產。

因此,資產管理產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資產管理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放大杠杆。

此外,個人不得使用銀行貸款等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資產負債率達到或者超出警戒線的企業不得投資資產管理產 品,警戒線的具體標準由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另行規定。

對此,一位私募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是在規範過去私下進行的杠杆資金盤。

“去通道,去嵌套,降低資金成本,避免以前通過各種操作躲避監管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去掉資金層面的泡沫。短期進入股市的資金量可能會減少一些,但這個規定長期來看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不過,這位人士也坦言,證監會近年來多番強調從嚴監管,通過亂放杠杆進入股市的資金本來就相對有限,因此,即使資管新規落地,對股市資金面的影響應該也相對有限。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對股市走勢持更為謹慎的態度。

“事件的核心就是對資管進行穿透式監管,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降杠杆、防風險。”另一位接受採訪的私募基金合夥人認為,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打破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是要把風險驅離金融機構本身,防止系統性風險。而一旦如此實行,穩健的投資者將退出資管產品,轉投更安全的投資品種,資產規模會縮水。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這樣一來,之前通過層層嵌套,加高投資杠杆的操作空間就被大大壓縮,很多資管產品將再無通道進行投資。

因此,上述業內人士判斷,大監管之後,資管規模必然會有縮水,這對流動資金需求較強的股市來說,是個持續性的利空。

另一位來自資管公司的業內人士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資管新規中,重點打破剛兌和過渡期安排,對市場的影響主要在於債券市場。

確實,債券市場的體量相比股市而言要大得多,而且“債市有太多玩法”。

這位資管人士說:“去年八條意見後,對產品杠杆率都有上限要求,今天(11月17日)出臺的和以往差不多一致,去杠杆是政策的導向。主要打破剛兌,對現有銀行理財和券商理財影響較大,再加上2019年6月過渡期,對債券市場影響更大。”

更多財經快訊、股市猛料,請大家訪問我們官方網站 http://www.stockstar.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