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年內上千家企業離場,網貸行業在轉型中謀出路

距離銀監會等四部門聯合頒發的《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出臺, 已有一年多時間。

在嚴監管背景下,

網貸行業發生了巨大調整, 大額標的平臺陸續停業轉型, 近千家平臺退出。 不過, 在前期野蠻增長的背景下, 網貸行業仍有不少存量風險, 比如一些犯罪分子假借迎合國家政策, 打著“經濟新業態”“金融創新”等幌子, 新型犯罪層出不窮, 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假借區塊鏈、比特幣、ICO等新型概念行詐騙之實的趨勢值得關注。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 平臺唯有加快轉型、練好風控等“內功”, 方能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

網貸行業大浪淘沙近千家平臺退出

一年來, 監管政策逐步落地、細化、趨緊, 網貸行業也告別了發展初期的“野蠻生長”態勢, 進入深度調整期。 盈燦諮詢資料顯示, 去年8月監管政策出臺以來, 有近千家P2P平臺退出了網貸行業。

在位於深圳福田區的一家咖啡館, 記者見到了王力(化名), 他曾經創立了一家網貸協力廠商平臺, 但由於行業下行趨勢明顯、商業模式不清晰, 近期正式關停結業。 “前段時間一直在忙著公司遣散員工相關補償的事情, 有部分員工還到勞動部門申請仲裁, 忙得焦頭爛額。 ”

身穿休閒服的王力, 神情有些落寞, 遠沒有一年前的意氣風發。 彼時, 他剛剛拿到風險投資, 公司估值達到數千萬元。 “隨著監管加強, 網貸行業進入‘大浪淘沙’時代, 很多平臺、協力廠商機構可能會退出, 未來也許只會剩下幾十家機構。 ”王力說。

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近幾年行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 業務創新偏離軌道, 風險亂象時有發生。

許多網貸機構偏離資訊仲介定位以及服務小微和依託互聯網經營的本質, 異化為信用仲介, 存在自融、違規放貸、設立資金池、期限拆分、大量線下行銷等行為。

更值得關注的是, 網貸行業問題機構不斷累積, 這些問題機構部分受資本實力及自身經營管理能力限制, 當借貸大量違約、經營難以為繼時, 出現“卷款”、“跑路”等情況, 部分機構銷售不同形式的投資產品, 規避相關金融產品的認購門檻及投資者適當性要求, 在逃避監管的同時, 加劇風險傳播, 部分機構甚至通過假標、資金池和高收益等手段, 進行自融、龐氏騙局, 觸碰非法集資底線。

2016年被稱為網貸行業的“監管元年”。 針對行業發展出現的問題, 2016年8月, 銀監會等四部門出臺監管辦法,

確立了網貸行業“小額、分散、普惠”的發展方向。 明確了P2P網貸是專門經營網貸業務的金融資訊服務仲介而非信用仲介, 因此不得吸收公眾存款、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等;規定P2P網貸平臺的具體監管機構為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和地方金融監督部門;規定對客戶資金和網貸機構自身資金實行分賬管理, 由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客戶資金實行協力廠商存管。 對P2P網貸行業實行依法、適度、分類、協同和創新監管, 既滿足了行業創新的要求, 也改變了基本無規則約束的行業現狀。

該網路借貸監管辦法, 對借款上限、資金存管、備案登記等方面提出要求,

並設立了12個月的過渡期。 同時, 對行業定下兩條紅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貸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2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同一網貸平臺的借款餘額不超過100萬元。

此後, 按照監管辦法精神, 各地結合自身實際, 逐步細化網貸監管細則。 據零壹財經不完全統計,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 各級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累計發佈有關P2P的各項監管政策超過50份, 從“資金存管指引”“備案管理指引”到“催收規範”等不一而足。 如2017年9月底, 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相繼上線網貸從業人員違規違紀資訊共用平臺, 發佈網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引(徵求意見稿), 不斷推進完善行業自律監管。

人人貸聯合創始人楊一夫記得, 當初上線銀行資金存管是“摸著石頭過河”,“存管當時沒有先例,前期敲定方案花了很長時間溝通。交互產品方面的同事,覺得有些使用者體驗需要優化的地方很多,銀行也有自己的考慮和安排,有些事情不能充分配合。”

2016年2月,人人貸完成銀行存管,楊一夫回憶稱,2015年就完成了大量談判、磨合工作。近半年後,暫行辦法落地,銀行資金存管成為合規的題中之意,網貸平臺設立專屬存管帳戶,用戶開設一對一子帳戶,資金交易情況由銀行記錄並監督流向。以往借助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平臺可直接觸碰資金的存管模式面臨升級。

楊一夫感覺,上線銀行存管的確不是件易事。“如果在其他業務方面合規漏洞比較大,銀行不會和你合作。而對接過程中,本身的技術能力、與銀行對接的效率、能否滿足銀行系統安全要求,是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熊貓金庫聯合創始人劉棕潤表示,上線銀行存管是歷時最久的一項工作。“去年9月份到現在,接觸了很多銀行,甚至都簽約了,但發現雙方工作習慣(不同),比如有個銀行,下午5點多問他問題,就不管用了,他們說要下班了。”直到到今年8月份僅花1個月時間就成功與互聯網銀行簽約,完成對接存管。

一方面是監管加強促使部分平臺退出,一方面一些平臺選擇“主動清盤”。近期,業內累計交易量排名前列的紅嶺創投,宣佈3年內清盤網貸業務,引起廣泛關注。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表示,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不掙錢”。“成立8年來,平臺上的累計交易量達到2800多億元,為投資者帶來60多億元的收益,但平臺不僅沒賺錢,甚至還虧錢。”周世平說,“做網貸的運營成本、墊付成本都很高。”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我國剛性兌付的投資文化對網貸平臺的發展形成“困擾”。“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理念中,除了股票,其他的投資理財都應該是保本甚至是保息的。這種想法根深蒂固,必須徹底打破才能建立起風險意識。”銀率網一位分析師認為,剛性兌付想法的存在,一是源於以儲蓄為主的投資管道匱乏時代的經驗,二是基於虛幻的“政府隱形擔保”期望。

在網貸行業,紅嶺創投曾是較為激進的“大單模式”的代表平臺。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網貸產品,在吸引投資者入場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風險。2014年,廣州多家大中型紙張貿易商出現壞賬,涉及紅嶺創投借款本金總額1億元。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紅嶺創投兜底1億元為到期借款墊付。

“大單”網貸產品出現風險後是否墊付,不少平臺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按照投資風險自擔的原則,平臺並沒有墊付義務,但這樣可能損失平臺口碑、導致投資人“撤離”;另一方面,墊付可能會贏得投資人信任,但平臺屢屢大額資金墊付則可能“掙不到錢”。在不少網貸從業人員看來,紅嶺創投等平臺的正常退出,是部分平臺的市場選擇,但同時也折射出網貸領域發展的艱難。

行業“整合出清”平臺加速轉型升級

隨著監管規則的不斷完善,網貸行業的經營日漸規範,不少平臺開始轉向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垂直領域,行業收益率日趨理性,展現出普惠金融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潛力。

行業“整合出清”,平臺合規經營步伐加快。在深圳,經過不斷溝通準備,網貸平臺投哪網上線了廣發銀行的資金存管,目前運轉正常。按照網貸監管暫行辦法“資金存管”“備案管理”等規定,不少平臺正在加緊合規進程。融360資料顯示,截至9月20日,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網貸平臺數量為520家,占比由一年前的不到10%上升為27%。

平臺轉型趨勢明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風險整治,很多不合規的P2P平臺已主動撤出或自我糾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我們結合小微企業發展現狀,目前推出了供應鏈金融‘訂單貸’等產品,借款期限2-35天,借款金額100萬元以內,利率低至10%,符合小微企業‘短、小、平、急’的融資需求,目前這一產品累計交易量達到1.7億元。”廣州e貸總裁方頌說。

變則通,通則久。嚴監管之下,網貸平臺轉型的節奏加快。多家網貸平臺宣佈品牌升級,轉型金融科技集團。7月6日,金融科技集團眾之金服成立,此前旗下主要業務板塊為網貸資訊仲介平臺宜貸網。眾之金服董事長李甯透露轉型過程稱,“剛開始是簡單的借貸撮合,到2015年發現投資者不知道怎麼選擇適合的投資產品,於是嘗試推出面向投資人的智慧投資工具,幫他們匹配合適的產品。”目前,眾之金服涉足大資料風險管理、中小銀行技術外包、聚合支付、消費金融、智慧投顧等領域。

2016年10月份,三家平臺接連公佈自己的集團化之路,包括開鑫貸、愛錢進和團貸網。對於中小平臺的轉型機遇,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楊濤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首先要解決自身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其次想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中分享機遇,要擺脫“單打獨鬥”的思維。“通過營造各方合作的土壤,是未來不斷做大蛋糕、發掘更多機會的途徑。”

此外,在網貸行業加速洗牌、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行業興起並購,抱團取暖。如點融網收購了誇客金融的資產端——誇客信貸工廠及其相關網點和團隊。

近期,不少平臺開始向監管要求靠攏,標的限額達成率不斷提高,向小額、分散的消費金融、信用貸、車貸等垂直領域轉型。一些平臺仍然在開展P2P網貸業務,但業務重心開始轉移,如人人貸、積木盒子等平臺,選擇拓展基金、私募、資管等理財業務,P2P網貸業務成為其眾多業務之一。不少網貸業界人士認為,網貸監管暫行辦法對於借款限額(企業100萬、自然人20萬)的硬性要求,將網貸平臺的服務範圍鎖定在面向小微群體的普惠金融範圍內。

行業收益率日漸回歸理性,參考性不斷提升。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全面啟動,部分小微型網貸平臺逐步退出,而信譽良好、資金雄厚的大型網貸平臺更受客戶認可,其貸款收益率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整個網貸行業的平均收益率下降。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2017年8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49%,收益率不斷企穩。上海網貸平臺空中金融CEO賴效剛等人表示,網貸整治效果在逐漸顯現,曾經收益超高的“賭博式”投資項目已經很少,平臺收益率基本趨於合理化。

(本文綜合自經濟參考報、澎湃。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

當初上線銀行資金存管是“摸著石頭過河”,“存管當時沒有先例,前期敲定方案花了很長時間溝通。交互產品方面的同事,覺得有些使用者體驗需要優化的地方很多,銀行也有自己的考慮和安排,有些事情不能充分配合。”

2016年2月,人人貸完成銀行存管,楊一夫回憶稱,2015年就完成了大量談判、磨合工作。近半年後,暫行辦法落地,銀行資金存管成為合規的題中之意,網貸平臺設立專屬存管帳戶,用戶開設一對一子帳戶,資金交易情況由銀行記錄並監督流向。以往借助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平臺可直接觸碰資金的存管模式面臨升級。

楊一夫感覺,上線銀行存管的確不是件易事。“如果在其他業務方面合規漏洞比較大,銀行不會和你合作。而對接過程中,本身的技術能力、與銀行對接的效率、能否滿足銀行系統安全要求,是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熊貓金庫聯合創始人劉棕潤表示,上線銀行存管是歷時最久的一項工作。“去年9月份到現在,接觸了很多銀行,甚至都簽約了,但發現雙方工作習慣(不同),比如有個銀行,下午5點多問他問題,就不管用了,他們說要下班了。”直到到今年8月份僅花1個月時間就成功與互聯網銀行簽約,完成對接存管。

一方面是監管加強促使部分平臺退出,一方面一些平臺選擇“主動清盤”。近期,業內累計交易量排名前列的紅嶺創投,宣佈3年內清盤網貸業務,引起廣泛關注。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表示,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不掙錢”。“成立8年來,平臺上的累計交易量達到2800多億元,為投資者帶來60多億元的收益,但平臺不僅沒賺錢,甚至還虧錢。”周世平說,“做網貸的運營成本、墊付成本都很高。”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我國剛性兌付的投資文化對網貸平臺的發展形成“困擾”。“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理念中,除了股票,其他的投資理財都應該是保本甚至是保息的。這種想法根深蒂固,必須徹底打破才能建立起風險意識。”銀率網一位分析師認為,剛性兌付想法的存在,一是源於以儲蓄為主的投資管道匱乏時代的經驗,二是基於虛幻的“政府隱形擔保”期望。

在網貸行業,紅嶺創投曾是較為激進的“大單模式”的代表平臺。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網貸產品,在吸引投資者入場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風險。2014年,廣州多家大中型紙張貿易商出現壞賬,涉及紅嶺創投借款本金總額1億元。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紅嶺創投兜底1億元為到期借款墊付。

“大單”網貸產品出現風險後是否墊付,不少平臺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按照投資風險自擔的原則,平臺並沒有墊付義務,但這樣可能損失平臺口碑、導致投資人“撤離”;另一方面,墊付可能會贏得投資人信任,但平臺屢屢大額資金墊付則可能“掙不到錢”。在不少網貸從業人員看來,紅嶺創投等平臺的正常退出,是部分平臺的市場選擇,但同時也折射出網貸領域發展的艱難。

行業“整合出清”平臺加速轉型升級

隨著監管規則的不斷完善,網貸行業的經營日漸規範,不少平臺開始轉向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垂直領域,行業收益率日趨理性,展現出普惠金融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潛力。

行業“整合出清”,平臺合規經營步伐加快。在深圳,經過不斷溝通準備,網貸平臺投哪網上線了廣發銀行的資金存管,目前運轉正常。按照網貸監管暫行辦法“資金存管”“備案管理”等規定,不少平臺正在加緊合規進程。融360資料顯示,截至9月20日,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網貸平臺數量為520家,占比由一年前的不到10%上升為27%。

平臺轉型趨勢明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風險整治,很多不合規的P2P平臺已主動撤出或自我糾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我們結合小微企業發展現狀,目前推出了供應鏈金融‘訂單貸’等產品,借款期限2-35天,借款金額100萬元以內,利率低至10%,符合小微企業‘短、小、平、急’的融資需求,目前這一產品累計交易量達到1.7億元。”廣州e貸總裁方頌說。

變則通,通則久。嚴監管之下,網貸平臺轉型的節奏加快。多家網貸平臺宣佈品牌升級,轉型金融科技集團。7月6日,金融科技集團眾之金服成立,此前旗下主要業務板塊為網貸資訊仲介平臺宜貸網。眾之金服董事長李甯透露轉型過程稱,“剛開始是簡單的借貸撮合,到2015年發現投資者不知道怎麼選擇適合的投資產品,於是嘗試推出面向投資人的智慧投資工具,幫他們匹配合適的產品。”目前,眾之金服涉足大資料風險管理、中小銀行技術外包、聚合支付、消費金融、智慧投顧等領域。

2016年10月份,三家平臺接連公佈自己的集團化之路,包括開鑫貸、愛錢進和團貸網。對於中小平臺的轉型機遇,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楊濤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首先要解決自身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其次想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中分享機遇,要擺脫“單打獨鬥”的思維。“通過營造各方合作的土壤,是未來不斷做大蛋糕、發掘更多機會的途徑。”

此外,在網貸行業加速洗牌、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行業興起並購,抱團取暖。如點融網收購了誇客金融的資產端——誇客信貸工廠及其相關網點和團隊。

近期,不少平臺開始向監管要求靠攏,標的限額達成率不斷提高,向小額、分散的消費金融、信用貸、車貸等垂直領域轉型。一些平臺仍然在開展P2P網貸業務,但業務重心開始轉移,如人人貸、積木盒子等平臺,選擇拓展基金、私募、資管等理財業務,P2P網貸業務成為其眾多業務之一。不少網貸業界人士認為,網貸監管暫行辦法對於借款限額(企業100萬、自然人20萬)的硬性要求,將網貸平臺的服務範圍鎖定在面向小微群體的普惠金融範圍內。

行業收益率日漸回歸理性,參考性不斷提升。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全面啟動,部分小微型網貸平臺逐步退出,而信譽良好、資金雄厚的大型網貸平臺更受客戶認可,其貸款收益率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整個網貸行業的平均收益率下降。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2017年8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49%,收益率不斷企穩。上海網貸平臺空中金融CEO賴效剛等人表示,網貸整治效果在逐漸顯現,曾經收益超高的“賭博式”投資項目已經很少,平臺收益率基本趨於合理化。

(本文綜合自經濟參考報、澎湃。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