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喝過罐罐茶嗎?來看看甘谷莊農人眼中的罐罐茶吧!

最愛罐罐茶

文 ▏劉明強

導言:

看看南方人喝茶, 咱莊農人喝茶那不叫喝茶;再看看咱莊農人喝茶, 他們那怎麼能叫喝茶!

茶和酒一樣,

一經被文人用過了之後, 就有了很多的附加意義, 如《茶經》《茶道》等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物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可那畢竟是“讀書人的事”, 和莊農人關係不大。 莊農人沒有把上一年的雪藏起來等到來年化成水再泡茶喝的閒情雅致, 也沒有乾隆那品盡天下好茶的優渥生活, 更沒有陸羽那寫出一本《茶經》傳世的絕世文采。 他們有的只是在沒有水果點心之類招待客人時的一種從容和實在;在口渴難忍的時候實實在在的喝一口的生理渴求;在困乏不堪的時候能提一提神的一種心靈慰藉;在天陰下雨不能下地幹活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打發時間的一種依託和藉口;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對長輩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敬奉。

家鄉並不產茶, 然而因此說家鄉無茶那就錯透了頂。 因為家鄉有它特有的罐罐茶。 罐罐茶和鐵觀音、大紅袍不同, 它並非茶葉名, 而是一種飲茶的方式, 這倒是和功夫茶有點相像。 罐罐茶所用茶葉都是外地茶。 我小時候, 還有三元一斤的茶葉, 只是那種茶葉燉出來的茶既苦又澀, 難以下嚥。 以當時的經濟條件, 要是能買一斤十五元的茶葉, 就已經算是好茶葉了。 茶葉因花錢而難求, 茶具卻自製而易得。 在買不起洋爐子, 用不起電爐子, 還沒有出現沼氣的時候, 人們喝茶用的都是火盆。 在一個已經廢棄的鐵臉盆裡裝上辣呲的炕灰或者灶灰, 就是最簡單的火盆的原型了。 籠火柴一般都是折碎的小木柴, 儘管有小木柴,

可一根樹疙梆卻是必須的, 有了樹疙梆, 碎柴靠著樹疙梆才能架得住, 這就是常說的“火要虛心, 人要實心”。 用從先麥地裡剝下來的地膜紙引火, 點燃之時, 一股燒焦的味道撲面而來, 嗆得人直咳嗽。 趁著火勢上揚, 趕緊在火頭上架上蛐蛐罐兒, 在蛐蛐罐中倒上約三分之二的水, 在保證火不滅的情況下就坐等水開了。 這裡的蛐蛐罐並不是鬥蟋蟀用的, 而是專門在火盆上喝茶的陶罐, 可能長得像鬥蟋蟀的罐子, 故名。 它口小身大, 呈黑色, 一蛐蛐罐的茶剛好能喝一大口。 燉茶用蛐蛐罐兒可能也是罐罐茶名字的由來吧!

按家鄉的稱謂, 用蛐蛐罐燉開的水不叫一杯水而叫一盅水, 因為喝茶用茶盅並非茶杯。 最先的茶盅是白色瓷盅,

口大底小, 呈倒立的圓錐狀, 一茶盅茶剛好能喝一大口。 第一盅水開, 將水倒入茶盅, 在倒空的蛐蛐罐裡下上茶葉, 再將茶盅裡開了的水倒入蛐蛐罐, 再一次將蛐蛐罐架在火盆上燉, 直到茶水翻滾。 翻滾的茶水像鎖在圈裡的萬匹野馬, 奔騰不息, 驚恐萬狀, 好像要竭力逃脫這種牢籠一樣。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 必須要用壓茶棍棍壓住, 不然, 肯定是掙脫了金鎖走蛟龍——翻滾的茶水溢出茶罐, 擊在了火盆裡, 頓時, 木炭上, 被燒熱的盆灰裡, 撲哧撲哧, 砰砰砰的聲音此起彼伏, 轟轟烈烈, 雷雨並進……說的這麼懸殊, 其實壓茶棍棍就是一根比筷子要細, 比半截筷子要短的小棍子, 作用就是把要溢出茶罐的茶壓到茶罐裡面去, 讓茶再繼續煎熬。
茶不能燉的太久, 太久了苦澀難喝, 也不能剛一翻滾就喝, 生茶喝了會鬧肚子。 一盅茶燉好以後, 要搛到茶盅裡才算完成了燉茶的過程。 燉好了茶, 襯茶的饃饃也是少不了的, 若是少了饃饃, 肯定會被茶給nao(藥)了。 因為經過烈火而燉出來的茶勁道非同小可, 要是燉的時間太長的話, 已經不是在喝茶, 而是在喝藥了, 怎麼能不藥倒空肚子的喝茶人?要是剛從地裡回來, 襯茶饃饃還可以趕在飯前做充饑, 要是在早上, 喝茶吃饃饃就是標準的家鄉早餐了。

就這樣搛出一盅再燉一盅, 直到喝茶的人覺得茶葉已經薄的不能再喝了為止, 然而這個“薄”卻是經驗的判斷, 並無統一的標準。 有的人喝三兩盅就覺得茶薄了, 而有的人喝一整天還不覺得茶已經薄了。 家鄉人把喝茶從頭到尾的這一完整過程叫一曲兒茶或者一罐兒茶。有的老人喝一曲兒茶要喝一天半日,即使茶燉好了,為了更多地熬下茶的味道,也會用壓茶棍棍一直壓,壓的茶葉在滾燙的開水中無限翻騰。一邊壓,一邊吹火,火盆中的木炭灰和灶灰早就吹得漫天飛揚,有時候滿臉滿頭也被灰所包圍,溢出的茶水濺在火盆上,砰砰砰的響聲充耳可聞。然而,老者們喝的就是個心情,過得就是個時間,即使一曲兒茶喝一天又何妨呢?喝茶已經是他們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了,雖然茶具簡單,茶葉低廉,然而對他們來說,一曲兒茶和一曲兒秦腔一樣韻味十足,悠遠深厚……

家鄉的茶雖然叫罐罐茶而不叫功夫茶,但是喝茶的時候沒有喝茶的功夫也是萬萬不行的。條件不好的時候,喝茶用的都是木柴,要是火滅了,半天一日也吹不出火來,那就只好等,積累火星,等到火星把木柴預熱到即將燃燒的溫度,攢足一口氣,吹著了火才開始喝茶,這種功夫就是等功,要是不經常喝茶,絕對沒有耐心坐在一堆直冒煙而不見火苗的死火面前等待。當火燃起來以後,不管是火盆還是洋爐子,坐近了總會有強烈的燒烤感,但是經常喝茶的人放佛什麼都感覺不到,不管是夏天的豔陽高照還是冬天的大雪紛飛,老茶客們依舊絲紋不動地坐在大火或者爐子旁邊,像一隻靜候在鼠洞旁邊的貓,靜靜地等待下一盅茶幹。最絕的是喝茶者的手指。不管是火盆上燃燒著的大火中還是燒紅的洋爐子的爐面上,也不管事高瓦數的電爐子還是現代化的沼氣爐,茶客們都能輕而易舉地一把抓出蛐蛐罐兒來,並且在不用任何襯的東西的情況下能將茶水倒入茶盅。這些功夫深厚的喝茶人的手上,在長年累月的抓蛐蛐罐兒下已經燒烤出了一道厚厚的死肉,火也奈何不了他們了,這才是功夫。

茶有茶道。家鄉的罐罐茶看起來簡簡單單,一個蛐蛐罐兒,一堆火,一把茶葉一壺水就夠了,可是在歲月的洗禮下,罐罐茶帶給人的已經不止是減輕勞累那麼單純了。熟悉的朋友會因為一盅茶而促膝長談,不熟悉的人會因為一盅茶而一見如故,茶,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點燃人們之間的熱情。兩口子吵的雞飛狗上牆,一方主動的一盅熱茶就能瞬間融化那薄的像紙一樣的隔閡,而當兩口在坐在陰涼下一個吹火,一個燉茶的時候,積攢的恰恰是家庭的幸福。名義上不懂茶道的莊農人,自有他們的待客之道,家庭之福。

“你zu se(做啥)著咧,喝茶走?”。

要是你路過人家門口,恰好門口有人,這是一句必須的問候和邀請語。它適合於偶或問路的陌生人,半生不熟的過路人,經常竄門的貨郎擔,一切親朋好友,所有父老鄉親。家鄉的夏天炎熱,喝茶可以解暑,也可消乏解渴;冬天漫長而寒冷,一杯熱茶下肚,整個人馬上就溫和起來了;要是餓了,不打緊,喝茶的時候吃些襯茶饃饃就能緩解饑餓。所以呀,這“喝茶走”是有原因的。

農忙時節一般不會竄門,“喝茶走”就成了一句問候語,要是在農閒時節,它就不僅是問候語,還是很強烈的邀請語。一旦被邀請進了門,主人馬上給你收拾茶罐子,籠火,端饃饃。即使你只想做短暫的逗留,也要費一番周折才能謝絕主人的盛情好意,因為主人怕你只是不好意思而不喝,生怕慢待了你。要是經常相互串門的人,用不著主人招呼,他們自己就已經喝上了。農閒時節,對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可參加,又不會上網的老年人來說,喝茶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事務,臺階上的火盆旁邊,,屋子裡的洋爐子上,一曲茶一熬就是幾個小時,聊聊家常,猜想一下世界,回憶一下童年,不知不覺中,日已西沉,到了“雞棲于塒,牛羊下來”的時候了。

還沒開路的時候,走親戚都靠兩條腿,是名副其實的“走”,而走親戚所帶的禮物中,茶葉算是高檔禮品了。山路崎嶇,老人們口頭的幾十裡可能只是個大概的數字。不管是哪個季節,翻山越嶺而來的客人總是會口渴的,一進門時的一杯熱茶比什麼都緊要,尤其是老人。客人被讓到炕桌背後的上席位置坐定之後,一邊喝茶,一邊噓寒問暖。一邊喝茶,一邊吃饃饃。喝著喝著,口也不渴了,肚子也不餓了。客人們喝茶的這段時間為主人準備飯菜提供了緩衝時間,有時候茶還沒喝完,飯菜已經上桌了。有了茶的開胃,吃飯當然會口留餘香。

家鄉的喝茶人可以不吃飯,但不可以不喝茶。對他們來說不吃飯事小,耽誤喝茶事非輕。起先,家鄉的喝茶人基本都是男人,即使有喝茶的女人,也都是老人。年輕女人一旦喝茶,肯定會被人說三道四,為名聲起見,女人當然不敢越雷池一步。

農忙時節,男人們不顧前一天的困乏,雞叫頭遍就爬起來拾柴籠火折騰大半夜,就是為了能在下地前喝一盅茶,潤潤乾渴難耐的嗓子。柴火容易滅,少不得要湊近了吹火。煙霧繚繞中一吹再吹,在風婆婆的捉弄下,已經被煙的眼淚直流了。越著急,火越著不起來。三吹兩吹茶還沒喝到口天卻已經亮了。女人早已經下地了,心裡發慌的男人們趕緊喝幾口半生不熟的苦茶,三步並兩步的往地裡跑。要是在割麥的季節,到地裡一看,女人已經割了半坨(塊)子。男人不免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見了老師,使勁渾身解數來巴結女人,老半天也捉不到一句話。長此以往,女人不幹了。

“就你知道偷懶,就你知道享受,我也要喝茶,我也不起雞叫睡半夜了”。

在女人們的印象中,喝茶是一種偷懶的表現,肯定也很享受,不然也不會為了喝茶連覺都不睡了。男人們一開始都抱著看笑話的態度遷就著女人,當他們把燉好的茶遞過去,女人們早就做好了敞開了享受的準備,迫不及待地像享受一杯蜂蜜水一樣一飲而盡的時候,才知道上了當。這麼苦,這麼澀,這麼重的味道,這該死的短壽兒!此後幾天,女人再也不願動罐罐茶。有的事想起來是錦上添花可最後卻是弄巧成拙。這不,男人們為了徹底斷絕女人喝茶的念頭,來了個欲擒故縱:在平時喝茶的時候總追著讓女人喝茶。 “嘗一點,就嘗一點,這次沒有上次苦了,不信你嘗嘗”,一嘗再嘗,女人也上了茶癮,不喝茶就再也不能下地了!和大多數家務事一樣,最後有理的還是女人“你個不得活的,我的茶癮都是你慣上的,以後就要你燉茶”。此後兩口子一起半夜起來熬茶罐子,一起吹火,一起……

小的時候經常和父親一起去耕地,每到吃乾糧,我們幾家聚在一起吃,大人們總會聊起喝茶。“我看你家的燈亮的很早啊,我一早起來就看見燈亮著。”“哎,你是不知道啊,我不喝兩盅根本沒法下地啊,都幾十年了,每到了那個時候嗓子幹的睡不著,自然就醒了”,“我要把茶戒了,為了喝口茶這麼多年來確實是沒少看臉色啊”。男人們為了戒掉喝茶天天賭咒發誓,女人偶爾的嗔怪也成了他們的談資,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毫無新意,然而父輩們卻能說幾十年而毫不厭煩。對於這些老茶客來說,農忙時候的早茶,其實是天不亮的半夜茶,午茶其實是下午兩三點的下午茶,平時還有夜茶。這三頓茶是一頓都不能少的,要是少了一頓茶,即使下地了也幹不了活,躺在炕上也睡不著覺。一天下來整個人都沒有一點精神,低迷打盹,像霜打的茄子。

一年三百六十天,要數喝茶喝的最愜意,最有氛圍的日子,還真就正月裡的那三天年。父親一貫起得很早,正月也不例外,因為桌子上坐了先人的牌位,親房門要來燒香,我們也不敢懶床。等親房們來燒香的這段時間就成了我們家所有人喝茶的時間。奶奶在的時候先給奶奶燉茶,喝過了再給母親燉茶,因為父親自己已經喝過了,就很少給父親燉茶。正月初一,桌子上有先人,不敢造次。燉好的第一盅茶要給先人喝,先人在哪裡?在地下,所以就倒在地上,權當是先人喝了。二弟從小就喜歡喝茶,自己喝又怕被老爹罵,就喝我奶奶的茶底子(一盅茶喝剩的一點點)。喝著喝著,茶癮越來越大,父親也就不管了。老妹呢?從來都是默不作聲,在爐子空著的時候悄無聲息地自己燉茶喝。三弟從來不自己單獨喝,而他卻是喝茶喝的最多的一個。他經常以給長輩燉茶的名義,一邊為長輩燉茶一邊“中飽私囊”。我是最懶惰的一個,我不願意給別人燉茶,也不願意自己喝,所以就無茶可喝。一家人坐在大炕上,為了爭奪長輩們喝剩的一盅苦茶,老二把老三瞪一眼,老妹把老二擰一把,時不時都有要打起來的架勢,父母少不了時常出來拉架。屋子裡亂成了一鍋粥,然而卻是我們真正的歡聚時刻。

燒香人一般都會喝茶聊天,照例,第一盅茶永遠是給先人喝的,先人喝完了,還要一一給大家敬茶,這種“敬”只是一種客套,你可千萬別接住了,那就顯得太沒教養了。喝著喝著,飯已經端上來了,燒香人也不謙讓,就地吃飯,吃完了很可能再喝一曲茶,慢慢喝,慢慢品,慢慢聊,整個正月就在這慢慢的消磨中,過在了茶罐子當中了……

正月的白天畢竟還要燒香,拜訪親友。晚上可就不一樣了,晚上最好的事就是聚集一群好友暖熱炕,喝熱茶,吹大牛。茶和酒不同,酒喝多了用我媽的話說就是“逼臉像個魍魎鬼”,眼睛發直,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甚至是胡作非為。茶可不一樣。越喝越清醒,越喝越能吹,越喝嗓門越大。正月的夜黑的出奇也長的出奇,熱炕加上熱茶,燒的吹牛的人們坐都坐不住,有的蹲在了炕上,有的已經下到地上了,爐子上四五個茶罐子中的茶都在翻滾,一股一股的熱氣騰空而起,交織成夢,幻化成,這些營造熱鬧的小精靈竟然自己也跑來湊熱鬧了!在這歡聚的時刻,還能有什麼比罐罐茶更足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實在在。拮据的生活註定了你買不起高昂的茶具,匆忙的農活也不允許你慢條斯理地品味,寒冷的氣候卻成就了圍爐而坐的溫馨。‌和南方富庶地區相比較,家鄉固然比較貧瘠,可是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在“大漠孤煙直”的蒼涼中紮根,在“長河落日圓”的雄渾中繁衍。他們把自己的一輩子默默地奉獻給了他們世代生存繁衍的大地。就像一罐又一罐滋潤著人們生活和心田的罐罐茶,把自己奉獻給歡欣的人們,疲憊的人們,無助的人們,而他們,卻在一遍又一遍的熬煮中變成了薄茶,到了最後,薄的只有茶的顏色,卻成了水的味道。

茶,最愛家鄉的罐罐茶!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

劉明強,專職高中數學教師,學習規劃師。熱愛生活,愛好寫作。

當暖風拂過,

當葉落眼下,

你是否想起了甘穀?

甘穀,

思的是美味的食物,

念的是獨一無二的風景,

更是心裡牽掛著的那些人與事。

執起手中筆,訴你心中情。

寫下你關於甘穀的所思所想,

把你和你的美麗家鄉的故事說出來,

同我們分享,我們在等待你的來稿!

投稿須知

1、稿件主題為“家鄉”,可圍繞家鄉鋪展自己獨特的情思筆墨。

2、徵稿對象:城裡關外,南北兩山,東西兩川,天南海北的甘穀人

3、文體不限,詩歌散文小說均可,字數不限。

4、稿件原創,不得抄襲,文責自負。

5、投稿方式:

電子稿件投遞郵箱:4374012@qq.con

微信:gangu8855

QQ:4374012

我有甘穀,你有故事嗎?

勇敢地來投稿吧!

家鄉人把喝茶從頭到尾的這一完整過程叫一曲兒茶或者一罐兒茶。有的老人喝一曲兒茶要喝一天半日,即使茶燉好了,為了更多地熬下茶的味道,也會用壓茶棍棍一直壓,壓的茶葉在滾燙的開水中無限翻騰。一邊壓,一邊吹火,火盆中的木炭灰和灶灰早就吹得漫天飛揚,有時候滿臉滿頭也被灰所包圍,溢出的茶水濺在火盆上,砰砰砰的響聲充耳可聞。然而,老者們喝的就是個心情,過得就是個時間,即使一曲兒茶喝一天又何妨呢?喝茶已經是他們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了,雖然茶具簡單,茶葉低廉,然而對他們來說,一曲兒茶和一曲兒秦腔一樣韻味十足,悠遠深厚……

家鄉的茶雖然叫罐罐茶而不叫功夫茶,但是喝茶的時候沒有喝茶的功夫也是萬萬不行的。條件不好的時候,喝茶用的都是木柴,要是火滅了,半天一日也吹不出火來,那就只好等,積累火星,等到火星把木柴預熱到即將燃燒的溫度,攢足一口氣,吹著了火才開始喝茶,這種功夫就是等功,要是不經常喝茶,絕對沒有耐心坐在一堆直冒煙而不見火苗的死火面前等待。當火燃起來以後,不管是火盆還是洋爐子,坐近了總會有強烈的燒烤感,但是經常喝茶的人放佛什麼都感覺不到,不管是夏天的豔陽高照還是冬天的大雪紛飛,老茶客們依舊絲紋不動地坐在大火或者爐子旁邊,像一隻靜候在鼠洞旁邊的貓,靜靜地等待下一盅茶幹。最絕的是喝茶者的手指。不管是火盆上燃燒著的大火中還是燒紅的洋爐子的爐面上,也不管事高瓦數的電爐子還是現代化的沼氣爐,茶客們都能輕而易舉地一把抓出蛐蛐罐兒來,並且在不用任何襯的東西的情況下能將茶水倒入茶盅。這些功夫深厚的喝茶人的手上,在長年累月的抓蛐蛐罐兒下已經燒烤出了一道厚厚的死肉,火也奈何不了他們了,這才是功夫。

茶有茶道。家鄉的罐罐茶看起來簡簡單單,一個蛐蛐罐兒,一堆火,一把茶葉一壺水就夠了,可是在歲月的洗禮下,罐罐茶帶給人的已經不止是減輕勞累那麼單純了。熟悉的朋友會因為一盅茶而促膝長談,不熟悉的人會因為一盅茶而一見如故,茶,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點燃人們之間的熱情。兩口子吵的雞飛狗上牆,一方主動的一盅熱茶就能瞬間融化那薄的像紙一樣的隔閡,而當兩口在坐在陰涼下一個吹火,一個燉茶的時候,積攢的恰恰是家庭的幸福。名義上不懂茶道的莊農人,自有他們的待客之道,家庭之福。

“你zu se(做啥)著咧,喝茶走?”。

要是你路過人家門口,恰好門口有人,這是一句必須的問候和邀請語。它適合於偶或問路的陌生人,半生不熟的過路人,經常竄門的貨郎擔,一切親朋好友,所有父老鄉親。家鄉的夏天炎熱,喝茶可以解暑,也可消乏解渴;冬天漫長而寒冷,一杯熱茶下肚,整個人馬上就溫和起來了;要是餓了,不打緊,喝茶的時候吃些襯茶饃饃就能緩解饑餓。所以呀,這“喝茶走”是有原因的。

農忙時節一般不會竄門,“喝茶走”就成了一句問候語,要是在農閒時節,它就不僅是問候語,還是很強烈的邀請語。一旦被邀請進了門,主人馬上給你收拾茶罐子,籠火,端饃饃。即使你只想做短暫的逗留,也要費一番周折才能謝絕主人的盛情好意,因為主人怕你只是不好意思而不喝,生怕慢待了你。要是經常相互串門的人,用不著主人招呼,他們自己就已經喝上了。農閒時節,對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可參加,又不會上網的老年人來說,喝茶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事務,臺階上的火盆旁邊,,屋子裡的洋爐子上,一曲茶一熬就是幾個小時,聊聊家常,猜想一下世界,回憶一下童年,不知不覺中,日已西沉,到了“雞棲于塒,牛羊下來”的時候了。

還沒開路的時候,走親戚都靠兩條腿,是名副其實的“走”,而走親戚所帶的禮物中,茶葉算是高檔禮品了。山路崎嶇,老人們口頭的幾十裡可能只是個大概的數字。不管是哪個季節,翻山越嶺而來的客人總是會口渴的,一進門時的一杯熱茶比什麼都緊要,尤其是老人。客人被讓到炕桌背後的上席位置坐定之後,一邊喝茶,一邊噓寒問暖。一邊喝茶,一邊吃饃饃。喝著喝著,口也不渴了,肚子也不餓了。客人們喝茶的這段時間為主人準備飯菜提供了緩衝時間,有時候茶還沒喝完,飯菜已經上桌了。有了茶的開胃,吃飯當然會口留餘香。

家鄉的喝茶人可以不吃飯,但不可以不喝茶。對他們來說不吃飯事小,耽誤喝茶事非輕。起先,家鄉的喝茶人基本都是男人,即使有喝茶的女人,也都是老人。年輕女人一旦喝茶,肯定會被人說三道四,為名聲起見,女人當然不敢越雷池一步。

農忙時節,男人們不顧前一天的困乏,雞叫頭遍就爬起來拾柴籠火折騰大半夜,就是為了能在下地前喝一盅茶,潤潤乾渴難耐的嗓子。柴火容易滅,少不得要湊近了吹火。煙霧繚繞中一吹再吹,在風婆婆的捉弄下,已經被煙的眼淚直流了。越著急,火越著不起來。三吹兩吹茶還沒喝到口天卻已經亮了。女人早已經下地了,心裡發慌的男人們趕緊喝幾口半生不熟的苦茶,三步並兩步的往地裡跑。要是在割麥的季節,到地裡一看,女人已經割了半坨(塊)子。男人不免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見了老師,使勁渾身解數來巴結女人,老半天也捉不到一句話。長此以往,女人不幹了。

“就你知道偷懶,就你知道享受,我也要喝茶,我也不起雞叫睡半夜了”。

在女人們的印象中,喝茶是一種偷懶的表現,肯定也很享受,不然也不會為了喝茶連覺都不睡了。男人們一開始都抱著看笑話的態度遷就著女人,當他們把燉好的茶遞過去,女人們早就做好了敞開了享受的準備,迫不及待地像享受一杯蜂蜜水一樣一飲而盡的時候,才知道上了當。這麼苦,這麼澀,這麼重的味道,這該死的短壽兒!此後幾天,女人再也不願動罐罐茶。有的事想起來是錦上添花可最後卻是弄巧成拙。這不,男人們為了徹底斷絕女人喝茶的念頭,來了個欲擒故縱:在平時喝茶的時候總追著讓女人喝茶。 “嘗一點,就嘗一點,這次沒有上次苦了,不信你嘗嘗”,一嘗再嘗,女人也上了茶癮,不喝茶就再也不能下地了!和大多數家務事一樣,最後有理的還是女人“你個不得活的,我的茶癮都是你慣上的,以後就要你燉茶”。此後兩口子一起半夜起來熬茶罐子,一起吹火,一起……

小的時候經常和父親一起去耕地,每到吃乾糧,我們幾家聚在一起吃,大人們總會聊起喝茶。“我看你家的燈亮的很早啊,我一早起來就看見燈亮著。”“哎,你是不知道啊,我不喝兩盅根本沒法下地啊,都幾十年了,每到了那個時候嗓子幹的睡不著,自然就醒了”,“我要把茶戒了,為了喝口茶這麼多年來確實是沒少看臉色啊”。男人們為了戒掉喝茶天天賭咒發誓,女人偶爾的嗔怪也成了他們的談資,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毫無新意,然而父輩們卻能說幾十年而毫不厭煩。對於這些老茶客來說,農忙時候的早茶,其實是天不亮的半夜茶,午茶其實是下午兩三點的下午茶,平時還有夜茶。這三頓茶是一頓都不能少的,要是少了一頓茶,即使下地了也幹不了活,躺在炕上也睡不著覺。一天下來整個人都沒有一點精神,低迷打盹,像霜打的茄子。

一年三百六十天,要數喝茶喝的最愜意,最有氛圍的日子,還真就正月裡的那三天年。父親一貫起得很早,正月也不例外,因為桌子上坐了先人的牌位,親房門要來燒香,我們也不敢懶床。等親房們來燒香的這段時間就成了我們家所有人喝茶的時間。奶奶在的時候先給奶奶燉茶,喝過了再給母親燉茶,因為父親自己已經喝過了,就很少給父親燉茶。正月初一,桌子上有先人,不敢造次。燉好的第一盅茶要給先人喝,先人在哪裡?在地下,所以就倒在地上,權當是先人喝了。二弟從小就喜歡喝茶,自己喝又怕被老爹罵,就喝我奶奶的茶底子(一盅茶喝剩的一點點)。喝著喝著,茶癮越來越大,父親也就不管了。老妹呢?從來都是默不作聲,在爐子空著的時候悄無聲息地自己燉茶喝。三弟從來不自己單獨喝,而他卻是喝茶喝的最多的一個。他經常以給長輩燉茶的名義,一邊為長輩燉茶一邊“中飽私囊”。我是最懶惰的一個,我不願意給別人燉茶,也不願意自己喝,所以就無茶可喝。一家人坐在大炕上,為了爭奪長輩們喝剩的一盅苦茶,老二把老三瞪一眼,老妹把老二擰一把,時不時都有要打起來的架勢,父母少不了時常出來拉架。屋子裡亂成了一鍋粥,然而卻是我們真正的歡聚時刻。

燒香人一般都會喝茶聊天,照例,第一盅茶永遠是給先人喝的,先人喝完了,還要一一給大家敬茶,這種“敬”只是一種客套,你可千萬別接住了,那就顯得太沒教養了。喝著喝著,飯已經端上來了,燒香人也不謙讓,就地吃飯,吃完了很可能再喝一曲茶,慢慢喝,慢慢品,慢慢聊,整個正月就在這慢慢的消磨中,過在了茶罐子當中了……

正月的白天畢竟還要燒香,拜訪親友。晚上可就不一樣了,晚上最好的事就是聚集一群好友暖熱炕,喝熱茶,吹大牛。茶和酒不同,酒喝多了用我媽的話說就是“逼臉像個魍魎鬼”,眼睛發直,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甚至是胡作非為。茶可不一樣。越喝越清醒,越喝越能吹,越喝嗓門越大。正月的夜黑的出奇也長的出奇,熱炕加上熱茶,燒的吹牛的人們坐都坐不住,有的蹲在了炕上,有的已經下到地上了,爐子上四五個茶罐子中的茶都在翻滾,一股一股的熱氣騰空而起,交織成夢,幻化成,這些營造熱鬧的小精靈竟然自己也跑來湊熱鬧了!在這歡聚的時刻,還能有什麼比罐罐茶更足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實在在。拮据的生活註定了你買不起高昂的茶具,匆忙的農活也不允許你慢條斯理地品味,寒冷的氣候卻成就了圍爐而坐的溫馨。‌和南方富庶地區相比較,家鄉固然比較貧瘠,可是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在“大漠孤煙直”的蒼涼中紮根,在“長河落日圓”的雄渾中繁衍。他們把自己的一輩子默默地奉獻給了他們世代生存繁衍的大地。就像一罐又一罐滋潤著人們生活和心田的罐罐茶,把自己奉獻給歡欣的人們,疲憊的人們,無助的人們,而他們,卻在一遍又一遍的熬煮中變成了薄茶,到了最後,薄的只有茶的顏色,卻成了水的味道。

茶,最愛家鄉的罐罐茶!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

劉明強,專職高中數學教師,學習規劃師。熱愛生活,愛好寫作。

當暖風拂過,

當葉落眼下,

你是否想起了甘穀?

甘穀,

思的是美味的食物,

念的是獨一無二的風景,

更是心裡牽掛著的那些人與事。

執起手中筆,訴你心中情。

寫下你關於甘穀的所思所想,

把你和你的美麗家鄉的故事說出來,

同我們分享,我們在等待你的來稿!

投稿須知

1、稿件主題為“家鄉”,可圍繞家鄉鋪展自己獨特的情思筆墨。

2、徵稿對象:城裡關外,南北兩山,東西兩川,天南海北的甘穀人

3、文體不限,詩歌散文小說均可,字數不限。

4、稿件原創,不得抄襲,文責自負。

5、投稿方式:

電子稿件投遞郵箱:4374012@qq.con

微信:gangu8855

QQ:4374012

我有甘穀,你有故事嗎?

勇敢地來投稿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