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霍元甲扮演者黃元申出家後寫了一首詩,到底想說明什麼?

黃元申扮演的霍元甲在很多70後、80後的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然而正在他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 卻選擇了出家。 那麼, 他為什麼選擇出家?出家後還寫了一首詩, 到底想說明什麼?

(黃元申)

1948年12月2日, 黃元申出生於上海, 如今已經69歲了。

他出生的次年, 就跟著父母來到了香港, 一家人生活在九龍調景嶺。 很多人知道這個地方, 當時正是全國解放初期, 很多國民黨來到了香港, 當局把他們安排在了調景嶺居住。 因為人多, 生活條件很刻苦, 人們把那裡叫做貧民窟。

霍元甲也是一樣, 小時候家境清貧, 在艱苦的生活中他過早承擔著家庭重任, 一手帶大五個弟妹, 養成了獨立、顧家的性格。 十二歲時, 為了強身健體, 開始拜師學習武藝, 由於刻苦、機靈, 練就了一身過硬武功。

少年時期的黃元申, 為了幫補學費和書簿費, 每到暑假便到處做暑期工, 直至讀完預科,

考取了加拿大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及紐約大學的工程系, 因家境不容許而未能實現出國留學的最大願望, 便正式踏進社會工作。

(黃元申)

黃元申做過點心仔、地盤雜工、工廠、送外賣等等, 他自言:“七十二行, 我已做到七十三行”。 他做過玉器學徒, 對於玉器的鑒定、打磨,

他也十分在行。 學玉器時, 師傅很喜歡他, 送了一塊玉給他, 據說有護身之效, 這塊玉一直掛在黃元申身上。 觀眾看到黃元申演戲或拍照時一直帶著的一塊綠玉, 便是那位師傅的禮物。

黃元申從小就沒有想過要去當演員, 那時, 電影電視播出的功夫片還很少, 而黃元申對武功卻執著追求, 精益求精, 練得爐火純青。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弟弟替他報名報考演員。 為了改善家人生活, 1971年黃元申考入邵氏無線電影電視藝員訓練班, 當時從六千多人中錄取了六十名, 黃元申就是其中一個, 從此他便開始了演員生涯。

黃元申踏進娛樂圈後, 在調景嶺生活的那段日子正式結束了。

(霍元甲)

1972年在初次試鏡的功夫片《餓虎狂龍》中, 黃元申發揮得淋漓盡致, 獲得導演吳思遠的高度讚賞。 由於他武藝高強, 表演出色, 從 此一炮打響, 片約不斷, 並被譽為“英氣其外, 靈秀其內”的演技派打仔明星。

1981年, 黃元申相繼主演動作劇集《大俠霍元甲》(飾演霍元甲)。 1983年5月, 《大俠霍元甲》作為第一部引進內地的香港電視連續劇,

在中央電視臺-1黃金時間開始播出。 此劇一經播出, 風靡全國, 震撼數以億計的內地同胞, 引起巨大轟動, 引發收視熱潮, 創造了萬人空巷的收視奇跡, 掀起一股誓不可擋的武打片風暴。

因為這部電視, 黃元申成為中國功夫最佳最早的形象代言人, 他的名聲響徹中國大江南北, 名震海內外, 在遼闊的中華土地上婦孺皆知。 “黃元申”的名字、“霍元甲”的形象家喻戶曉, 成為億萬觀眾矚目的“焦點”。 其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傳唱神州大地, 讓億萬國人熱血沸騰。

(黃元申)

1989年,影視紅星黃元申推掉了近十部電影、電視及錄影帶合約,毅然隱退影視業,拋棄繁華參佛道。在妻及子女的協商同意下,來到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皈依佛門,潛心修道,研學佛法,求索人生真諦。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也是因為一段情債。圈內人解釋,當時, 黃元申在拍動作愛情喜劇《剝錯大牙拆錯骨》時認識了趙雅芝,兩個人非常合拍,感情越來越好。黃元申書法好,文筆也很好,經常寫一些信給趙雅芝,這些信被趙雅芝當時的丈夫拿給了週刊老總,周刊登出那些信後,黃元申顏面無存,很長一段時間足不出戶,還有傳聞他曾經想自殺。

這時,一位居士送給黃元申一本佛經,黃元申非常認真地看了,他思考了一個多月,萌發了出家的念頭。不久,黃元申離開妻子和兩個孩子到香港大嶼山的寶林寺出家,成為衍申法師。

(黃元申)

黃元申出家後,對人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寫了一首詩:

生命托化三世通,

死神來去無影蹤;

事主不論貧與富,

大限忽來戲即終。

每句句首四字連起來讀就是“生死事大”。莫非他是在說“名利事小”嗎?把萬眾仰首的榮耀拋在身後,于深山常伴清燈古佛,這不正是他遁入空門的客觀心境麼?它道出了他坎坷半世苦苦追尋的人生真諦,意即要推崇生與死,超脫名與利。修身養性,明心見性,把握自我。 擺脫世俗的恩恩怨怨,去尋覓那方“淨土”。“絢麗至極,歸於平淡”,這是後人用來概括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話,用在黃元申身上,一樣貼切。

(黃元申)

現在,黃元申已由美國移居內地,和兒子黃吉梁過著安穩的生活。

(錡錡說)

(黃元申)

1989年,影視紅星黃元申推掉了近十部電影、電視及錄影帶合約,毅然隱退影視業,拋棄繁華參佛道。在妻及子女的協商同意下,來到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皈依佛門,潛心修道,研學佛法,求索人生真諦。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也是因為一段情債。圈內人解釋,當時, 黃元申在拍動作愛情喜劇《剝錯大牙拆錯骨》時認識了趙雅芝,兩個人非常合拍,感情越來越好。黃元申書法好,文筆也很好,經常寫一些信給趙雅芝,這些信被趙雅芝當時的丈夫拿給了週刊老總,周刊登出那些信後,黃元申顏面無存,很長一段時間足不出戶,還有傳聞他曾經想自殺。

這時,一位居士送給黃元申一本佛經,黃元申非常認真地看了,他思考了一個多月,萌發了出家的念頭。不久,黃元申離開妻子和兩個孩子到香港大嶼山的寶林寺出家,成為衍申法師。

(黃元申)

黃元申出家後,對人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寫了一首詩:

生命托化三世通,

死神來去無影蹤;

事主不論貧與富,

大限忽來戲即終。

每句句首四字連起來讀就是“生死事大”。莫非他是在說“名利事小”嗎?把萬眾仰首的榮耀拋在身後,于深山常伴清燈古佛,這不正是他遁入空門的客觀心境麼?它道出了他坎坷半世苦苦追尋的人生真諦,意即要推崇生與死,超脫名與利。修身養性,明心見性,把握自我。 擺脫世俗的恩恩怨怨,去尋覓那方“淨土”。“絢麗至極,歸於平淡”,這是後人用來概括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話,用在黃元申身上,一樣貼切。

(黃元申)

現在,黃元申已由美國移居內地,和兒子黃吉梁過著安穩的生活。

(錡錡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