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林風水世無雙,攜子抱孫家興旺

進入孔林, 跨洙水橋、步甬道、過擋墓門、穿享殿, 便來到一處四周紅牆環繞的院子, 這裡是孔林的肇始, 也是孔林的核心區域, 當地人稱之為“林中林”。 孔林裡現有數不清的墓葬, 但這裡只安葬著孔子、孔鯉和孔伋祖孫三代, 世稱“三世祖墓”。 三座墳墓的排列, 也格為講究, 孔子墓東邊, 是孔子兒子孔鯉墓, 孔子墓南, 是孔子孫子、孔鯉兒子孔伋的墓, 這種排列形式, 便是典型的“攜子抱孫”格局。

大家都知道孔子一生講究禮俗, 按理說他死後應埋入防山之北的梁公林, 那裡面, 長眠著他的父母, 還有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孟皮。 可孔子沒有入老林, 而是另辟新林, 這又是為何呢?

傳說, 孔子與妻子亓官氏自得兒子孔鯉後, 十分疼愛。 等孔鯉長大成人, 孔子教他詩書禮樂, 亓官氏則張羅著為兒子說親娶妻。 誰料兒媳過門後, 不知什麼原因亓官氏開始對兒媳看不順眼, 所以婆媳之間經常鬧彆扭。

當時孔子正在周遊列國, 根本顧不上問家裡面的事。 孔鯉則從小生性懦弱, 婆媳之間一鬧矛盾, 孔鯉在中間就得兩頭受氣了。 這邊是母親常常指責, 那邊是媳婦時時埋怨。 孔鯉左右為難, 時間久了, 積郁成疾, 撇下父母妻兒一命歸西。 按照禮俗, 父母在, 子少亡, 是不能埋入老林的。 所以家人便把孔鯉暫時埋在曲阜城北, 想等孔子和亓官氏去世後再將孔鯉起棺入林。

誰曾料想, 自從孔鯉死後, 亓官氏與兒媳的矛盾更是日益激化, 她便趁孔子不在家裡自作主張, 把兒媳休出孔門, 由自己撫養孫子子思。 這樣一來, 死後的孔鯉又成了鰥夫。 按照當時的禮俗, 光棍漢子也是不能埋入老林的。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 孔子老了, 子思也長大了。 有一天, 子思陪著爺爺外出散步, 無意之間來到了孔鯉墓邊。 孔子想到自己死後也不能同兒子團聚, 不由仰天一聲長歎。 但當他環顧孔鯉墓地四周後, 卻是眼睛一亮:這裡可是塊風水寶地啊!回城的路上, 孔子若有所思地給孫子說:"埋你父親的地方,

原來是周公看好的林地, 因周公死後埋在了堯王林裡, 所以這塊地才閒置下來。 "說者無意, 聽者有心, 子思便把這話牢牢記在心裡。

又過了十多年, 孔子去世了。 子思便說服師伯、師叔們將孔子埋葬在曲阜城北, 又將孔鯉的棺木移到孔子墓旁。

按理說, 孔子的兒孫都是單傳, 應該是由北向南一字排開, 就因孔鯉是鰥夫, 所以只好埋在了孔子左邊。 而子思的墓, 占的正是孔鯉的墓穴。 這種墓葬格局, 在風水上稱作"攜子抱孫", 但其中的內情, 卻是不為外人所知。

子思為了不讓後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也是為了家族的名聲和面子所想, 於是就編出了孔子看林選墓, 以及"周占堯王墓, 孔占周家林"的說法。 後人信以為真, 兩千多年來口碑相傳, 卻也無人深究。 不過, 這種“攜子抱孫”的墓地排列, 卻是保佑著孔家世代昌盛, 延綿不絕, 成為歷朝歷代屹立不倒的“天下第一家”。

據此, 很多地方的墓葬習俗, 都沿用這種“攜子抱孫”的墓地格局,以訖佑家族興旺,永世不衰。

附注:

傳說中孔鯉先亓官氏而亡,其實是不正確的。西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西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孔鯉。西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67歲,亓官氏卒。西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年僅50歲,時年孔子歲70。西元前479年,孔子年老而終,享年73歲。弟子奉孔子合葬之訓,把孔子與妻子亓官氏進行了合葬。

傳說中孔鯉先亓官氏而亡,其實是不正確的。西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西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孔鯉。西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67歲,亓官氏卒。西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年僅50歲,時年孔子歲70。西元前479年,孔子年老而終,享年73歲。弟子奉孔子合葬之訓,把孔子與妻子亓官氏進行了合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