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因為“一組鐵壺”,總統夫人為這名徐州藝術家打call~

在從前, 鐵匠們的打鐵爐上總會有個能伸縮的鐵杆。 打鐵的間隙, 杆子會放下來, 鐵匠會在鐵杆的鉤子上掛把鐵壺, 利用爐內的餘火燒壺熱水。 11月上旬, 徐州工藝美術名家馬小林將這一傳統加以藝術化的處理, 帶到了首屆塔什干國際裝飾藝術節的現場, 並受到了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夫人的接見。 馬小林也是唯一一個出席藝術節的中國藝術家。

總統夫人向他表達對東方藝術的尊敬

11月6至11日, 首屆塔什干國際裝飾藝術節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舉辦。 此次藝術節的作品選拔極為嚴格, 各市文聯選擇有本地區特色的項目上報省文聯, 江蘇省文聯從中擇優再上報, 國家文聯從中在選擇十幾個項目, 報給塔什干主辦方。 最終, 主辦方從中選擇了兩個中國藝術項目參展, 一個是杭州陶藝, 另一項則是徐州馬小林的鐵壺。 這兩項工藝之所以能入選,

因為在主辦方看來, 它們最能代表東方藝術魅力。 受邀的杭州藝術家因為簽證的原因, 最終沒能出現在藝術節現場, 馬小林成為唯一一名出席這次藝術節的中國藝術家。

受邀出席藝術節的除了烏茲別克斯坦本國的藝術家外, 還有來自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和義大利等國的藝術家。

馬小林將自己最滿意的鐵壺作品帶到了展會現場, 並向參展觀眾介紹了這一在中國近2000年的歷史的鐵壺藝術特色, 人們驚歎在這一實用器具上體現的東方文化印記和它獨特之美。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夫人也出席藝術節, 在接見參展藝術家時, 她特意將馬小林叫到身邊, 向他表達了自己對來自東方藝術和藝術家的尊重。 這也是他國參展藝術家沒有的榮耀。

藝術節現場, 馬小林的一組鐵壺鐵藝作品最抓觀眾眼球。 一鼎燒炭爐上方懸著一個伸縮杆, 杆子裝飾著3個鐵藝小猴子, 猴子們頭朝下, 首尾相連, 組成猴子撈月的經典造型, 杆下方的鐵鉤上掛著一個造型精美、顏色古樸、紋飾考究的鐵壺。 馬小林向觀眾和藝術院校的大學生們講述“猴子探月”的故事, 講述自己對鐵壺藝術的理解, 也講解作品傳達的中國文化內涵。 觀眾被深深折服, 豎起拇指稱讚:“東方之美!”

對著日本鐵壺, 琢磨鑄造工藝

馬小林與鐵壺結緣是在2006年,

當時他和幾位搞藝術的友人一起去日本遊玩, 大家驚歎於日本鐵壺流露的“匠人氣質”, 每人花了六七千元買了一把帶回家。 回到徐州之後, 認真研究了日本鐵壺的美學和實用價值之後, 他也想試試自己做做看。 在這之前, 馬小林的主業是畫畫和雕塑, 幾十年的從業經歷練就了扎實的藝術功底, 他覺得鐵壺做起來不難。 於是, 他和朋友們一起搜集資料和原材料。

但真正做起來並沒有想像那般容易, 光是失蠟法的鐵水鑄造技藝一項, 他們就花了半年多時間才攻下。 技術上的難題解決之後, 憑藉著扎實的美術功底, 藝術上的問題解決起來容易多了。 很快, 馬小林就做出了自己滿意的鐵壺。 可問題又來了, 和其他藝術品不一樣,在2006年,鐵壺作為工藝品受眾人群很小。為了讓大家瞭解這個藝術門類,每有滿意的作品問世,馬小林就會送同學或藝術圈的朋友,以擴大影響。

把濃濃中國風鑄在鐵壺上

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小林帶著自己做的鐵壺再去日本,日本同行看了之後連連誇讚,訂購後貼上自己的商標,作為“日本鐵壺”出售。短暫的成就感之後,馬小林認為這不是長遠之計。他認為鐵壺根植于中國文化,也一定能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發揚廣大,被更多人接受。

於是,他加大了推廣力度,帶著自己手工製作的鐵壺作品到國內各地參加各類藝術節和展覽會,並在各種場合向大家普及鐵壺藝術在中國的傳承歷史。另一方面,他開始深耕中國文化,在鐵壺上注入更多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馬小林將漢畫像石、漢玉上獨有的漢代文化符號移植到鐵壺鑄造上。在平時的資料搜集、觀光遊覽時,古代官服上的圖案,各種器皿上的乳丁紋、回型紋,他也會記下來用到鑄到鐵壺上。馬小林還會用上自己的書法功底,結合鐵壺器形,將古人文人的詩詞鑄到壺身上。這樣一來,他做的鐵壺和日本鐵壺在符號語言和器形特徵上就有了明顯的區分度,呈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人文氣息。

馬小林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幾年,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於國產鐵壺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有了這次參加塔什干藝術節的成功經驗,馬小林計畫帶著自己製作的手工鐵壺,更多地走出國門,贏取更多的尊敬。“這也一種文化自信!”馬小林說。

彭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韜

和其他藝術品不一樣,在2006年,鐵壺作為工藝品受眾人群很小。為了讓大家瞭解這個藝術門類,每有滿意的作品問世,馬小林就會送同學或藝術圈的朋友,以擴大影響。

把濃濃中國風鑄在鐵壺上

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小林帶著自己做的鐵壺再去日本,日本同行看了之後連連誇讚,訂購後貼上自己的商標,作為“日本鐵壺”出售。短暫的成就感之後,馬小林認為這不是長遠之計。他認為鐵壺根植于中國文化,也一定能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發揚廣大,被更多人接受。

於是,他加大了推廣力度,帶著自己手工製作的鐵壺作品到國內各地參加各類藝術節和展覽會,並在各種場合向大家普及鐵壺藝術在中國的傳承歷史。另一方面,他開始深耕中國文化,在鐵壺上注入更多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馬小林將漢畫像石、漢玉上獨有的漢代文化符號移植到鐵壺鑄造上。在平時的資料搜集、觀光遊覽時,古代官服上的圖案,各種器皿上的乳丁紋、回型紋,他也會記下來用到鑄到鐵壺上。馬小林還會用上自己的書法功底,結合鐵壺器形,將古人文人的詩詞鑄到壺身上。這樣一來,他做的鐵壺和日本鐵壺在符號語言和器形特徵上就有了明顯的區分度,呈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人文氣息。

馬小林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幾年,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於國產鐵壺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有了這次參加塔什干藝術節的成功經驗,馬小林計畫帶著自己製作的手工鐵壺,更多地走出國門,贏取更多的尊敬。“這也一種文化自信!”馬小林說。

彭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