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不看不知道,原來雲南少數民族的樂器竟然那麼多!

雲南少數民族眾多, 民族文化豐富多彩。 他們生活多樣, 能歌善舞, 對音樂藝術生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共通的是他們都是通過樂器來抒發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對美好的追求。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樂器, 他們都在以自己最獨特的表達方式訴說著自己的情感追求!

據統計, 雲南省民族樂器約一百多種, 這些民族樂器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 它們歷史悠久, 種類繁多, 各具特色, 一件件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吹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吹奏樂器的產生時代, 現發掘出土的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青銅葫蘆笙(見前文), 另外, 從昆明官渡區彝族子君支系流行的兩孔陶塤"阿烏"以及文山濮人支系流行的三孔陶塤"笛老挪"等樂器來看, 在更古老的原始時代, 雲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創造出自己的吹奏樂器了。

巴烏

巴烏主要流行於紅河、思茅、西雙版納等地區,

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數民族的簧管樂器。

葫蘆絲

傣語叫“篳朗道”, 是雲南省傣、阿昌、德昂、佤等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簧管樂器, 當地漢語又稱之為葫蘆筲。

葫蘆笙

葫蘆笙是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人民喜愛的吹奏樂器。 它用長把的葫蘆做笙鬥, 插上5根長短不一, 裝有竹質或銅質簧片的竹管構成。

口 弦

口弦又稱“響篾”, 是彝、哈尼、拉祜等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口吹小樂器。 口弦多數是用竹片做的, 也有的是用銅片做成。

彈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彈奏樂器的歷史, 13世紀元代出現的納西族古樂《白沙細樂》中, 就有了彈奏樂器“色古都”(胡拔)、大琵琶、箏等樂器。 繪於西元1759年的巍山文昌宮橋墩壁畫上的彝族踏歌圖中就有彈月琴的舞者。 雲南少數民族的彈奏樂器多半是抱持在懷中進行演奏,猶其擅長演奏活潑跳蕩的旋律,節奏感很強。

三弦

三弦是漢、彝、哈尼、白、壯、苗、瑤、布依、傣、傈僳、佤等民族十分喜愛且廣為流傳的一種彈奏樂器。在雲南,它因民族、地區的不同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稱謂,形制的大小以及定弦的變化也多有不同,最為常見的是大三弦和小三弦。

月琴

月琴是彝、哈尼、蒙古等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彈撥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月琴的共鳴箱用木料製成,圓形而扁平,兩面蒙上桐木板。

其奔

從前,傈僳族山寨有個自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常常到山上吃”鳥的悲鳴,“國奪羅”鳥和“阿窩羅”鳥也在林中不停地啼叫,好似在傷心地訴說著什麼。被鳥鳴聲感動的孤兒也盼望能像這些鳥兒一樣尋找到自己的知音,訴說心中的悲苦。於是孤兒用“密雜”樹為料,模仿著“國奪羅”雀的頭,“阿窩羅”雀的尾,和“阿穀尼吃”鳥的身子形狀做成了—把琴,又仿照著3種鳥兒不同的嗚叫聲為琴配上了3根弦,相傳這就是僳僳族人的第一把彈奏樂器“其奔”。

拉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拉奏樂器的特色,尤其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音樂十分柔和。其中獨弦的有克木入的“芋黑”、傣族的“芋豪海”、佤族的土箏等。張兩根弦的有藏族的弦子,壯族的馬骨胡相土胡,彝族的牛角二弦,傈僳族的“嘿核”“詰資”,傣族的芋哦和芋光等。張3根弦的有彝族撒尼、阿細支系的額胡,4根弦的有彝族四胡。

詰資

詰資是流行在維西縣傈僳族民間的拉奏樂器。“詰資”由整塊木頭挖鑿而成,形狀好似小琵琶

額胡

額胡是彝族撒尼、阿細支系中流行的拉奏樂器。額胡的琴筒用竹筒或是木頭挖空製成,蒙上羊皮,用馬尾做成的弓分為兩股,分別夾在3根弦之間,演奏時,左手拇指勾住拴在弦軸上的紙繩,手握琴杆,用食指和中指按弦。

弦子

弦子又名藏胡、啞胡,是流行於迪慶藏族民間的拉奏樂器。弦子的琴筒是用竹子或木頭製成,弓長和絃都是用馬尾做成,有的張2根弦,藏語稱“浪肮”,有的張4根弦,藏語稱“奔擁”。

馬骨胡

馬骨胡是壯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壯語稱之為“冉列”,因為其琴筒是用馬的腳骨製成因而得名。馬骨胡上拴兩根絲弦或鋼質弦,用馬尾竹子製成弓拉奏,音色清純明亮而甜美。

打擊樂器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所廣泛使用的重要樂器,在雲南民間主要流行於彝族、瑤族、苗旅、佤族聚居區。最初的銅鼓是由用做炊具的銅釜演變而成的。

象腳鼓

象腳鼓是傣族民間的打擊樂器,傣語稱“老憨咬”,即長腳鼓的意思,因為它的形制很像象腳,故又名“象腳鼓”,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

牛皮大鼓

牛皮大鼓流行於雲南景洪的基諾族聚居區,基諾語稱“司土”,鼓身長1米,由—段原木鑿空製成,鼓曲直徑半米,是用未去毛的黃牛皮蒙面,鼓的兩端備有20個木柄環繞鼓身,呈放射形狀,演奏時把牛皮鼓懸在木舂上,用木棰敲擊,聲音十分渾厚凝重,可以傳得很遠。

木鼓

木鼓本是佤族、景頗族古老的祭祀用器,流行於臨滄、思茅、德西雙版納等地區。佤族的木鼓是用整段木頭挖空而成,大的長約180公分,粗60公分,重量可達千斤。

鋩鑼

鋩鑼是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佤族、獨龍族的民間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的南部和西部。 鋩鑼的形狀面圓體厚,中間呈乳狀隆起,漢語又稱乳鑼,音色渾厚而洪亮。

七軻

“七軻”又稱“七音竹筒”,是基諾族民間流行的打擊樂器,竹筒本是基諾人民盛水和飲酒的器物,人們在狩獵豐收慶賀時便敲打竹筒以娛樂,後來就發展成為用7個長短不同的竹筒製成的狩獵專用樂器——“七軻”。

總的說來,雲南民族樂器有兩大特點,一是雲南民族樂器多是就地取材、手工製作;二是雲南民族樂器講究裝飾。在雲南省民族地區,到處是竹林,人們就地取材,製作自己喜愛的口弦、笛、笙、二胡、竹筒琴、道道等樂器。彝族長詩《阿詩瑪》中:“破竹成四塊,劃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來做口弦。”可謂是對製作竹樂器的生動描述。

雲南少數民族的彈奏樂器多半是抱持在懷中進行演奏,猶其擅長演奏活潑跳蕩的旋律,節奏感很強。

三弦

三弦是漢、彝、哈尼、白、壯、苗、瑤、布依、傣、傈僳、佤等民族十分喜愛且廣為流傳的一種彈奏樂器。在雲南,它因民族、地區的不同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稱謂,形制的大小以及定弦的變化也多有不同,最為常見的是大三弦和小三弦。

月琴

月琴是彝、哈尼、蒙古等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彈撥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月琴的共鳴箱用木料製成,圓形而扁平,兩面蒙上桐木板。

其奔

從前,傈僳族山寨有個自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常常到山上吃”鳥的悲鳴,“國奪羅”鳥和“阿窩羅”鳥也在林中不停地啼叫,好似在傷心地訴說著什麼。被鳥鳴聲感動的孤兒也盼望能像這些鳥兒一樣尋找到自己的知音,訴說心中的悲苦。於是孤兒用“密雜”樹為料,模仿著“國奪羅”雀的頭,“阿窩羅”雀的尾,和“阿穀尼吃”鳥的身子形狀做成了—把琴,又仿照著3種鳥兒不同的嗚叫聲為琴配上了3根弦,相傳這就是僳僳族人的第一把彈奏樂器“其奔”。

拉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拉奏樂器的特色,尤其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音樂十分柔和。其中獨弦的有克木入的“芋黑”、傣族的“芋豪海”、佤族的土箏等。張兩根弦的有藏族的弦子,壯族的馬骨胡相土胡,彝族的牛角二弦,傈僳族的“嘿核”“詰資”,傣族的芋哦和芋光等。張3根弦的有彝族撒尼、阿細支系的額胡,4根弦的有彝族四胡。

詰資

詰資是流行在維西縣傈僳族民間的拉奏樂器。“詰資”由整塊木頭挖鑿而成,形狀好似小琵琶

額胡

額胡是彝族撒尼、阿細支系中流行的拉奏樂器。額胡的琴筒用竹筒或是木頭挖空製成,蒙上羊皮,用馬尾做成的弓分為兩股,分別夾在3根弦之間,演奏時,左手拇指勾住拴在弦軸上的紙繩,手握琴杆,用食指和中指按弦。

弦子

弦子又名藏胡、啞胡,是流行於迪慶藏族民間的拉奏樂器。弦子的琴筒是用竹子或木頭製成,弓長和絃都是用馬尾做成,有的張2根弦,藏語稱“浪肮”,有的張4根弦,藏語稱“奔擁”。

馬骨胡

馬骨胡是壯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壯語稱之為“冉列”,因為其琴筒是用馬的腳骨製成因而得名。馬骨胡上拴兩根絲弦或鋼質弦,用馬尾竹子製成弓拉奏,音色清純明亮而甜美。

打擊樂器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所廣泛使用的重要樂器,在雲南民間主要流行於彝族、瑤族、苗旅、佤族聚居區。最初的銅鼓是由用做炊具的銅釜演變而成的。

象腳鼓

象腳鼓是傣族民間的打擊樂器,傣語稱“老憨咬”,即長腳鼓的意思,因為它的形制很像象腳,故又名“象腳鼓”,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

牛皮大鼓

牛皮大鼓流行於雲南景洪的基諾族聚居區,基諾語稱“司土”,鼓身長1米,由—段原木鑿空製成,鼓曲直徑半米,是用未去毛的黃牛皮蒙面,鼓的兩端備有20個木柄環繞鼓身,呈放射形狀,演奏時把牛皮鼓懸在木舂上,用木棰敲擊,聲音十分渾厚凝重,可以傳得很遠。

木鼓

木鼓本是佤族、景頗族古老的祭祀用器,流行於臨滄、思茅、德西雙版納等地區。佤族的木鼓是用整段木頭挖空而成,大的長約180公分,粗60公分,重量可達千斤。

鋩鑼

鋩鑼是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佤族、獨龍族的民間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的南部和西部。 鋩鑼的形狀面圓體厚,中間呈乳狀隆起,漢語又稱乳鑼,音色渾厚而洪亮。

七軻

“七軻”又稱“七音竹筒”,是基諾族民間流行的打擊樂器,竹筒本是基諾人民盛水和飲酒的器物,人們在狩獵豐收慶賀時便敲打竹筒以娛樂,後來就發展成為用7個長短不同的竹筒製成的狩獵專用樂器——“七軻”。

總的說來,雲南民族樂器有兩大特點,一是雲南民族樂器多是就地取材、手工製作;二是雲南民族樂器講究裝飾。在雲南省民族地區,到處是竹林,人們就地取材,製作自己喜愛的口弦、笛、笙、二胡、竹筒琴、道道等樂器。彝族長詩《阿詩瑪》中:“破竹成四塊,劃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來做口弦。”可謂是對製作竹樂器的生動描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