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小雪節氣,談“小雪”的習俗

小雪為十月中, 此時雪還未盛。 雨遇寒, 將霰為雪。 雨凝先為霰, 霰成微粒, 霰為霏, 飛揚彌漫為小雪。

白居易詩:“夜深煙火盡, 霰雪白紛紛”,

來自《釋名》對“雪”為“綏”的解釋, 綏是安, 霏霏綏綏, 天地間就變得靜了, 更顯人聲之喧。 《廣韻》解釋“雪”為“除”, 由“除”而“洗”, 莊子由此引申而用“澡雪而精神”。

“小雪”的習俗

窖冰

窖冰, 又稱敲冰、納冰、藏冰, 指冰天雪地的冬日時, 將凝成柱狀的冰雪敲碎後, 藏納在冰窖中,

以備炎熱夏日到來時消暑、降溫、製作冷飲。

在周代, 皇上會專門設置官員負責掌管冬日窖冰事宜, 官名稱之為“淩人”。 不過, 只流于宮廷貴族中。

清代顧祿在《清嘉錄》中寫:“土人置窖冰, 街坊擔賣, 謂之涼水。 ”

醃臘肉

相傳, 早在兩千多年前, 張魯稱漢甯王, 兵敗南下途經巴中,

來到漢中紅廟塘時, 當地的百姓用醃制好的臘肉來招待他。

清光緒二十六年, 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 陝南的地方官吏就曾將臘肉作為貢品, 進獻御用, 慈禧品嘗臘肉之後, 讚不絕口。

在民間, 亦有“冬臘風醃, 蓄以禦冬”的習俗。 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 天氣變得乾燥, 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人們用食鹽, 配上花椒、大茵、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 把肉醃在缸裡, 7到15天之後, 用棕葉或者竹蔑繩索串掛起來, 滴幹水, 再用柏樹枝條樹葉、甘蔗皮熏烤, 最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幹而製成臘肉。

吃糍粑

“十月朝, 糍粑碌碌燒”。 在南方某些地方, 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 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曬魚幹

小雪時, 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幹、儲存乾糧。 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 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 臺灣俗諺:“十月豆, 肥到不見頭”, 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 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小雪酒

我國人民懂得釀酒,早在夏朝就開始了。周朝的杜康以善於釀酒而聞名。他改良釀酒的方法,使其獲得極大進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職,專門掌管與酒有關的政令。

釀酒多在冬季,在小雪後釀酒,都稱為小雪酒,該酒儲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這是因為小雪時,水極其清澈,足以與雪水相媲美。

小雪酒

我國人民懂得釀酒,早在夏朝就開始了。周朝的杜康以善於釀酒而聞名。他改良釀酒的方法,使其獲得極大進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職,專門掌管與酒有關的政令。

釀酒多在冬季,在小雪後釀酒,都稱為小雪酒,該酒儲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這是因為小雪時,水極其清澈,足以與雪水相媲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