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揚劇《百歲掛帥》編劇是“冶春後社”年齡最小的成員

近日, 揚劇《百歲掛帥》中名段《登高丘》在揚州運河京杭之心會議大廳上演, 該劇編者就是著名戲劇家吳白匋先生。 今年是吳白匋先生逝世25周年, 在揚州市檔案館特藏室中1400余件“吳氏四傑”檔案, 其中有近1/3的實物檔案屬於吳白匋。

冶春後社最小成員

創作眾多經典詩詞傳世

吳白匋(1906—1992), 譜名為“徵鑄”, 以字行於世, 晚號無隱室主人。 白匋老先生自幼秉承庭訓, 精于詩文, 工于書法, 一生醉心於戲曲事業, 為世人敬仰。

作為國內著名的古典詩詞學者, 吳白匋一生創作了眾多的經典詩詞作品, 傳世後人。 其中最具影響的是《鳳褐庵詞》和《熱雲韻語》。 《鳳褐庵詩詞》主要由《靈鎖集》《西徵集》《投沙集》三部詩詞集組成, 合計一百四十七篇, 建國後所作的詩、詞、散曲編為《熱雲韻語》。

1920年吳白匋十五歲, 隨全家移居吳道台府邸, 就在那年吳白匋遇到了揚州名士張賡廷先生, 經他介紹, 加入了揚州的“冶春後社”。 作為詩社年齡最小的成員, 吳白匋甚得諸老喜歡, 常與吳召封、孔小山等耆儒名宿在瘦西湖刻燭飛箋、迭相唱和, 因詩社中喜填詞的人不多, 吳白匋又擅長, 《蘇幕遮》一詞成為當初的入社佳作。

金陵大學求學期間, 吳白匋學史作詩、拍曲填詞,

深得各位名師音旨。 1937年, 盧溝炮響, 抗戰烽燧燃起, 吳白匋顛沛流離, 一路西行來到成都, 在白沙國立女子學校執教。 這一時期吳白匋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合為《西徵集》, 成為《鳳褐庵詩詞》的主體。 代表作是《百字令·聞首都淪陷前後事, 揮淚奮筆書憤二闕》“不信天眼難開, 天心難問, 啖食終由汝!從古哀師能克敵, 三戶亡秦必楚。 揮日長戈, 射潮連弩, 雪恥揚神武。 虞淵咫尺, 炎炎欲返無路。 ”

整理創作多部揚劇

挖掘經典《百歲掛帥》

解放後, 吳白匋主要從事戲曲創作研究, 對於紅氍毹上的水袖歌舞, 吳老是有家學淵源的, 他的祖父和父親均是資深的戲劇愛好者。 大約5歲時, 父親就抱著吳白匋去天津的“天仙戲館”聽戲。 7歲時, 全家移居上海,

吳白匋飽觀南戲的風采, 特別是由“伶王”譚鑫培和“伶隱”汪笑儂合作的《珠簾寨》, 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並將這一難忘的觀戲經歷記錄在《無隱室劇論選》一書中。

19歲時, 吳白匋的父親吳佑人辭官回到揚州, 參加了揚州昆曲研究社, 並時常在家拉胡琴,

教吳白匋等兄弟幾個京戲, 吳白匋學的是老生。 在這樣的環境下, 吳白匋耳濡目染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 誓志躬耕戲曲事業。

20世紀50年代初期, 吳白匋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 帶領石增祥、江風、仲飛等人, 深入民間, 走訪老藝人, 發掘改造了一些民間劇種, 搶救了許多珍貴的原生態戲曲史料, 《百歲掛帥》(原名《十二寡婦征西》)便是那時吳老的傾力之作。

1959年8月, 揚劇《百歲掛帥》作為重點劇碼, 赴京向中央領導彙報演出, 獲得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稱讚, 當時首都媒體紛紛予以報導。 作為揚州人, 吳老對家鄉的情懷, 都融入到這部戲的創作當中, 此後他還整理創作了《袁樵擺渡》《金山寺》《填山塞海》《義民冊》等經典的揚劇, 以饋家鄉。

吳老一生寫出大量劇本,揚劇只是其中一支,很多有關創作時的感想、經驗,都已編入《無隱室劇論選》一書中。從書中可以看出吳老餘生除了揚劇,更致力於昆曲的發掘與創新,極力挽救這一頻臨滅絕的古老劇種。

弟子們眼中的良師

38載教學桃李滿天下

吳白匋先後在金陵大學、四川白沙女子師範、蘇南文化學院、無錫國專、東吳大學、江南大學任教授。1931年吳白匋金陵大學畢業,被續聘為中文系助教,主授《學術論文選》《詞學通論及詞史》《詞選》,他的老師黃季剛先生贈詩一首為其張目“雒誦新篇喜不勝,君家君特有傳燈。論詞突過王僧保,始信清才在廣陵。”他的另一恩師胡翔冬則傳授教學方法:“無他,唯多作備課耳。初教學術論文,以上課即講長篇巨制為宜。”

此後的一年中,吳白匋謹遵恩師教誨,以《莊子·天下篇》為開講,此後續講《說文解字序》。每每授課前必做詳細筆記,做足功課。此後38年的教學生涯,吳白匋培養了一大批國學學者和戲劇研究者,如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廈門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鄭尚憲等大批名校教授、學者都是他的弟子。李曉曾說:“先生待人寬厚,但對我們學生嚴字第一,當我們在學業上使先生滿意時,他才給我們慈父般的愛。我的體會最深。”

弟子們將吳老的教學特點歸納為三條:一是溫故而知新,二是講究方法,三是重視實踐。這三條也成為吳門弟子一生奉行的學問之道。

關心提攜吳氏後昆

珍藏52年殿試卷贈侄女

吳白匋是弟子們的良師,也是一位關心下一代人的謙和長者。他的侄女吳娃從小喜歡書法,吳白匋很是喜歡她,覺得吳家後輩子弟中,能坐下來定心練書法的孩子不多,時常去信關心吳娃的書法進展。

有一次,吳娃和父親去吳白匋家拜訪,特地挑選了幾幅書法習作請大伯指點,吳白匋見後非常高興,告知吳娃,書法學習功夫在字外,是說多看、多臨摹,且要在詩文方面有所建樹,如此才能算是會寫書法。後來,吳娃多次赴南京接受伯父的指教。為了鼓勵吳娃,吳白匋將自己精心保管的殿試卷,給吳娃閱看,並勉勵她:“你的曾祖父參加甲午殿試時,才33歲,就寫了這麼好的字,你今年24歲,能否用十年的工夫超過他?”

吳娃勤學小楷十年,成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1989年10月,吳白匋鄭重地將保存了52年的吳筠孫殿試卷交予吳娃,並讓吳娃在後輩中擇合適人選再傳遞,也可以交於國家保管。2005年,吳娃和吳仲嶂(吳白匋之子)遵從吳老的遺願,將這份珍貴的殿試卷交於揚州市博物館保管,讓這份歷經百年滄桑的珍檔回到了揚州。

通訊員 宋神恬 記者 姜濤

以饋家鄉。

吳老一生寫出大量劇本,揚劇只是其中一支,很多有關創作時的感想、經驗,都已編入《無隱室劇論選》一書中。從書中可以看出吳老餘生除了揚劇,更致力於昆曲的發掘與創新,極力挽救這一頻臨滅絕的古老劇種。

弟子們眼中的良師

38載教學桃李滿天下

吳白匋先後在金陵大學、四川白沙女子師範、蘇南文化學院、無錫國專、東吳大學、江南大學任教授。1931年吳白匋金陵大學畢業,被續聘為中文系助教,主授《學術論文選》《詞學通論及詞史》《詞選》,他的老師黃季剛先生贈詩一首為其張目“雒誦新篇喜不勝,君家君特有傳燈。論詞突過王僧保,始信清才在廣陵。”他的另一恩師胡翔冬則傳授教學方法:“無他,唯多作備課耳。初教學術論文,以上課即講長篇巨制為宜。”

此後的一年中,吳白匋謹遵恩師教誨,以《莊子·天下篇》為開講,此後續講《說文解字序》。每每授課前必做詳細筆記,做足功課。此後38年的教學生涯,吳白匋培養了一大批國學學者和戲劇研究者,如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廈門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鄭尚憲等大批名校教授、學者都是他的弟子。李曉曾說:“先生待人寬厚,但對我們學生嚴字第一,當我們在學業上使先生滿意時,他才給我們慈父般的愛。我的體會最深。”

弟子們將吳老的教學特點歸納為三條:一是溫故而知新,二是講究方法,三是重視實踐。這三條也成為吳門弟子一生奉行的學問之道。

關心提攜吳氏後昆

珍藏52年殿試卷贈侄女

吳白匋是弟子們的良師,也是一位關心下一代人的謙和長者。他的侄女吳娃從小喜歡書法,吳白匋很是喜歡她,覺得吳家後輩子弟中,能坐下來定心練書法的孩子不多,時常去信關心吳娃的書法進展。

有一次,吳娃和父親去吳白匋家拜訪,特地挑選了幾幅書法習作請大伯指點,吳白匋見後非常高興,告知吳娃,書法學習功夫在字外,是說多看、多臨摹,且要在詩文方面有所建樹,如此才能算是會寫書法。後來,吳娃多次赴南京接受伯父的指教。為了鼓勵吳娃,吳白匋將自己精心保管的殿試卷,給吳娃閱看,並勉勵她:“你的曾祖父參加甲午殿試時,才33歲,就寫了這麼好的字,你今年24歲,能否用十年的工夫超過他?”

吳娃勤學小楷十年,成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1989年10月,吳白匋鄭重地將保存了52年的吳筠孫殿試卷交予吳娃,並讓吳娃在後輩中擇合適人選再傳遞,也可以交於國家保管。2005年,吳娃和吳仲嶂(吳白匋之子)遵從吳老的遺願,將這份珍貴的殿試卷交於揚州市博物館保管,讓這份歷經百年滄桑的珍檔回到了揚州。

通訊員 宋神恬 記者 姜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