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逝世20年,你愛的歌手都有他的影子

2017年6月24日, 臺北, 第28屆臺灣金曲獎現場, 張雨生獲得特別貢獻獎, 由張惠妹演唱雨後星空

本文轉載自:南方人物週刊

微信號:Peopleweekly

2017年, 第28屆金曲獎授予張雨生特別貢獻獎。

頒獎典禮結束後, 電視臺回顧節目評價他“一直在流行音樂的巔峰, 可是歌路和曲風流露的關懷快速翻轉, 後來歌還是好聽, 但是越來越難唱, 他嘗試在流行音樂製造驚喜, 五月天、範瑋琪、陳綺貞等人都說受到張雨生影響很深, 反思做音樂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從這個層面講, 他達到了自己偶像的成就, 連同偶像的不幸也一同遭遇。

11月12日, 立了冬的台中仍沒有寒意, 只是飄起了綿長的雨。 雨水沿著臺灣大道, 途經西屯路, 穿越都會園路, 一路下到文心路與民生路交界處, 落定大度山花園公墓雨生園。 對台中市的士司機來說, 這裡已成了日常工作會開往的一處景點, 長眠著“那個很會唱歌的張雨生”。

雨生園占地近六十平方米, 墓園左側圍牆是波浪形音樂廊, 外側的牆體白色為底, 繪有張雨生生前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口是心非》同名主打歌樂譜, 他去世第二年, 這張專輯獲得了第九屆金曲獎最佳唱片獎。 樂譜旁是他生前彈奏過的吉他的畫像——那是他最引以為傲的樂器。 再旁鑲嵌的照片裡, 他雙手叉腰, 笑得像雨後洗過的太陽。

穿過音樂廊是墓園, 大理石靈位蒙上一層細雨, 名字下方擺著幾瓶可樂——他最愛的飲料。 自雨生園落成, 來這兒給張雨生擺上一罐可樂已經成了樂迷的默契。

墓園左側紅色大理石上刻著張雨生的簡介《曲不盡情未了》:張雨生, 雨天出生, 因以為名……獨特的高音在臺灣上空引發迴響,

爽朗的笑容卻流連在每位樂迷心中……相信他不是棄我們而去, 而是“別有天地非人間”, 熱衷音樂的他, 搶先開路去了。

張雨生給人的感覺總是乖乖的。 他的臉沒半點明星樣:妹妹頭蓋住眉毛, 復古圓框眼鏡占去面部四分之一的面積, 鬢髮遮了耳朵, 只露出兩個圓乎乎的耳垂, 兩隻耳垂中心是厚厚的下唇。 《口是心非》時期, 他將頭髮挑染成金黃色, 略顯叛逆的頭髮並沒有阻擋住這張臉散發出來的乖巧氣息——他黑色的鏡框總是往下掉, 遮住了單眼皮, 雙目時常呆滯到木訥, 只微笑時才有神采, 明晃晃地從鏡片裡射出光來, 溫和不刺眼。 眼下伏著兩條臥蠶, 笑起來托著眼睛, 讓這張臉更加柔和。

他的出道也是順遂的。 1989年, 張雨生因《我的未來不是夢》爆紅,

首張專輯《天天想你》迅速賣出35萬張, 第四張專輯《大海》賣出六白金銷量, 同名歌《大海》至今仍是KTV排行榜首頁常客, 這三首歌一度成為聽眾耳中張雨生的代表作。 它們深情、陽光、動人……符合一切偶像的定義。 在路人眼中, 這幾首歌曲帶來的褒獎和光環幾乎已經概括了他十年音樂之路。

他必定是不肯認同的。 據母親張惠美回憶, 張雨生31歲的人生裡, 僅有過一次“面上的叛逆”:國中一年級, 早上6點張惠美叫他起床, 發現房間裡留了張紙條, 上書“媽媽我要去打天下, 不成功不回家”。 母親報了警, 和從梨山趕回來的父親把周圍搜了個遍。 下午, 大家在家附近的涼亭裡發現回來拿學生證的張雨生。 父母不罵也不打, 帶他去吃飯, 從此張雨生乖乖讀書, 再沒讓家裡操過心。

音樂製作人陳子鴻稱“張雨生的叛逆是隱性的”, “他看起來是守規矩的乖小孩, 如果現在還活著, 51歲了他也還是那個樣子不會變。 但他有很多想法, 內心有強烈的叛逆因數。 ”陳子鴻與張雨生曾是臺灣政治大學吉他社社友, 大學期間,張雨生創作了一百多首歌曲。“紅了之後他才把這些作品放出來,《帶我去月球》《一天到晚游泳的魚》《沒有煙抽的日子》都不是情歌,他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

張雨生最愛搖滾,他留給樂壇的第一首歌是他在Metal Kids樂團主唱的《Heaven on fire》,80年代的靡靡之音裡,這首歌殺出一條路,展現了當時臺灣樂壇搖滾的模樣。採訪時,他曾認真地說,“只想用自己的語言做一張屬於自己的Rock & Roll的唱片。”

第三張專輯《帶我去月球》是第一次嘗試,第六張專輯《卡拉OK•臺北•我》是徹底放飛自我,兩張專輯都因太過前衛,不可避免地銷量慘澹。商業和夢想終於在第七張專輯《口是心非》中達成某種妥協,封面上的匹諾曹再現了童年寓言裡的畫面,說謊的孩子長出了長鼻子。唱片文案裡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張專輯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張……”

4天后的淩晨2時40分許,張雨生在新北市淡水區淡金路與中正東路的路口前因疲勞駕駛發生嚴重車禍,新買來不到一個月的跑車在150公里時速下撞至變形。昏迷24天后,張雨生於11月12日晚在淡水馬偕醫院逝世,享年31歲。

2017年11月12日,他離開20年。

他的未來不是夢

◇◆◇

1988年,黑松沙士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紅透臺灣,演唱者張雨生受到廣泛關注。種子音樂創辦人田定豐認為,當時臺灣處於“只要努力就能達到夢想”的氛圍中,這首歌在一片哀怨的情歌裡跳出來,勵志且正向。“當時在歌壇靠一首歌大紅的只有他了。”

還是大三學生的張雨生人生軌跡就此改寫。幾個月前,“Metal Kids”樂團和張雨生榮獲“第一屆全國熱門大賽”優勝及最佳主唱,他被製作人翁孝良發掘,簽約銘聲傳播公司,獲得演唱機會。同年11月,他發行第一張專輯《天天想你》,同名主打歌時隔多年仍是“五月天”世界巡迴演唱會的返場曲目。專輯一炮打響,他成為1988年度唱片風雲人物。

他的嗓音驚豔臺灣,但變聲前的他嗓音低沉。在唱歌這件事上,妹妹張玉仙比他在行多了,還曾取笑他唱得難聽。變聲後,張雨生的聲音反而變得高亢清亮,但他極少在家人面前唱歌。曾在康樂隊服兵役、擁有好嗓子的父親張建民,能歌善舞的泰雅族母親張慧美,都不知道他有什麼音樂天賦。

大一那年,妹妹在野餐途中溺水不幸離世,為了完成妹妹唱歌的願望,張雨生參加了木船西餐廳“木船民歌比賽”並獲得優勝,也因此對唱歌產生了興趣。對妹妹的愛多年後在《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專輯的《姊妹》裡唱出:“當我終於能站在世人前面,唱著我們的共同心願。”

張雨生唱歌不只靠天賦,但他的努力從不示人。妹妹學鋼琴,張雨生在她練琴間隙偷偷練,很快就學會了。媽媽送他一把吉他,沒多久他就無師自通。樂隊練歌發樂譜,張雨生總能在下次練習前背好歌詞。師妹陶晶瑩去宿舍找他,進門剛好看到他打了兩個生雞蛋到杯裡一口喝下去,只為了保護嗓子。

張雨生與阿妹妹組合

台前的他依舊輕鬆唱著高音,一時間,幾乎標上張雨生名字的東西都會賺錢,他甚至參演了電影《七匹狼》。隨著他不斷走紅,公司放手讓他獨立製作專輯,《帶我去月球》便是他進行音樂試驗的作品。此後,公司迅速遍收臺灣各路詞曲名家之作,包括當時在臺灣主流音樂市場上風頭很勁的陳大力、陳秀男、李子恒、吳大衛和陳志遠等人,推出第四張專輯《大海》,一洗上一張專輯在市場上的尷尬,銷量直逼《天天想你》。

《大海》的成功幾乎將張雨生定型,時任經紀人孫德榮回憶:“《大海》在內地比《我的未來不是夢》還要紅。有的人你記得歌聲不記得人,有的人你只記得人不記得歌,但是張雨生你都會記得。”

但對張雨生來說,《大海》並不是他最愛的歌,他認為類似的歌太商業化。

他一直試圖在理想與商業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最終他的夢想在張惠妹身上開出了花。

剛出道時,張惠妹和表哥組了一支樂隊,在酒吧駐唱。張雨生連續看了一個多月的演出,與豐華唱片老闆張小燕商量簽下了張惠妹。

1996年11月,張惠妹首張專輯《姊妹》發行,在IFPI榜上蟬連9周銷售第一名、銷量超過108萬張。次年3月張雨生再次製作張惠妹的音樂專輯《Bad Boy》中的《一想到你呀》、《孤單 Tequila》及 《Bad Boy》3首歌。《Bad Boy》在臺灣銷售135萬張,僅次於先前的紀錄保持者張學友于1993年發行的《吻別》專輯。張惠妹因為張雨生的協助,從默默無聞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張雨生也因此成為百萬唱片製作人。

至此,張雨生作為歌手,證明了自己在擁有辨識度極強的中性高音的同時,能夠利用它使音樂流行。作為創作者,他擁有極強的旋律感,將敏銳轉變為流行。陳子鴻評價《姊妹》:“那首歌多簡單,可是你今天寫得出來嗎?張雨生就寫得出來。”作為製作人,張雨生有著獨到的眼光,能夠挖掘出樂壇需要的聲音。

隨著張惠妹的走紅、《口是心非》的發行,張雨生似乎即將迎來事業上又一個高峰,31歲的他潛力無限。

“‘超越’是我做唱片時最先考慮的事情”

◇◆◇

在1988年《六個朋友》的合輯中,張雨生在自述中寫:“我不是個考慮很多而不趕快下決定的人。從來不想把自己弄得很尖銳,我喜歡道家,也不愛說話。‘流行’是跟自己無關的字眼。我相信一切東西都是慢慢形成的,然後就變成真實。人的命運也是一樣,雖然比起宇宙的進展來,這樣的‘慢’已經算是‘超速’的了。其實我也不能說得很明白。我喜歡歌唱。”

這位元被後人視為才華橫溢的音樂人在前20年看起來是那麼不合時宜:他不是科班出身,沒有音樂基礎。喜歡讀老莊、讀西方哲學,喜歡收養流浪貓狗,他第一志願是臺灣大學歷史系,沒考上轉而學了外交,成名之後還想找機會讀歷史研究所。音樂從沒被他列入夢想的行列。直到參加音樂比賽,接觸音樂、開始創作,生命的齒輪才拐了方向。但亦如同他所說,一切東西都是慢慢形成的,創作也是過往累積的總和。

大二那年,張雨生穿著格子絨襯衣,留著妹妹頭,穿著牛仔褲,踩著兩百塊新臺幣的球鞋,背著高中學校的書包,走進了吉他社的大門。社員徐寶寰覺得奇怪:樂隊是重金屬,這個人怎麼看都不覺得搖滾。

可張雨生一開口,所有社員都服了,即將畢業的陳子鴻當即定了下一任主唱就是他。大學期間,張雨生有本筆記本,上面只有歌詞與和絃。寫的都是映入眼簾的日常,《他們》寫老兵的心酸,《帶我去月球》控訴工業污染,《動物的悲歌》寫流浪狗,《我就要轉彎》意在反對填鴨教育。張小燕說:“他歌詞字比別人多,是個滔滔不絕的男生,用詞也很深。我覺得有原生家庭的影響,爸爸是老兵,媽媽是原住民,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混合體。又一直聽西洋音樂,腦袋裡傳統和創新、西洋和國語音樂都混合在一起。”這些歌有上百首,都沒有旋律,可抽到任何一首,張雨生都能熟練唱出來。陳子鴻評價:“他出道時被包裝唱商業一點的音樂,但是自己寫了有想法的東西,紅了之後才把作品放出來。他的歌聲實在太好了,以至於他的創作才華沒有被瞭解到。”

張雨生至少三次在音樂上嘗試展現自己的抱負與藝術理想:第三張專輯《帶我去月球》,裡面有些創作是服役時寫的,他把過去喜歡讀的哲學、文學融入歌曲中,表達了對於現實世界的不滿,對於脫離俗世理想世界的渴望。緊隨其後的創作專輯《卡拉OK•臺北•我》,曲風橫跨Hardrock、R&B、古典等,歌曲涉及受虐兒童、流浪動物及孤獨生活的老人,離商業化極遠,市場更不會笑臉相迎,甚至歌迷都直呼前衛,他的理想、創作能力,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和諷刺以及弦樂重奏的嘗試都遠遠甩開了那個時代,時至今日這張專輯才被驚為天人。最後一次便是《口是心非》,遺憾的是這張專輯發售4天就受他的車禍影響,其音樂意義多少因感情用事而異化了,樂壇與歌迷開始在此基礎上討論張雨生的生命如果得到延續,他的前途將怎樣無可限量,及他對臺灣流行樂壇的品質將有何種程度的影響等若干假設和想像。

羅大佑評價張雨生:“他做了我們這一輩人不敢做的事情。”《帶我去月球》與《卡拉OK•臺北•我》幾乎將他的唱片號召力全部埋葬,但他義無反顧,在接受採訪時他說:“‘超越’是我做唱片時最先考慮的事情,其次是‘誠實’。至於那些主不主流、另不另類、新不新潮、前不前衛的問題,我不需要也不想要憯越地代媒體界定。”蕭敬騰稱:“他啟發的是大社會,當代臺灣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由他開始突破的。他的音樂風格、前衛創作,打破了當時音樂的限制。”

偏偏他還不以為傲,按他自己的描述:“這個人的長處,是他沒有什麼短處可講。而他的短處,是他沒什麼長處可以說的。這就是張雨生。”張雨生並不特別,一樣對社會關心,對民主有想法,會想念遠方的家人,也有戀愛時的歇斯底里。只是這些感受沒有隨時光流逝,變成了詞曲,變成了歌聲。

張雨生最崇拜莫札特,“他是神的音樂家,我聽到了和平、快樂。有人形容那是天上來的聲音,上天讓他把天上的音樂帶給大家,但是上天發現,傳遞這些音樂太多了,又很快把他帶走。我希望把他的音樂代入我的音樂中,希望我的音樂能帶來新的感受,能有和平的感覺。”

現在張慧妹還會時常拿起手機播放張雨生的音視頻,與他隔空對唱。也常常走到家裡山上的田地,那裡蟬鳴環繞,雨生總說,想要在這裡建一個錄音棚。

二十年過去了,雨生園在家人和歌迷的照料下依舊如新。墓園後方是雨生亭,樹有一座張雨生雕像,他席地而坐,彈著吉他,臉上掛著標誌性的微笑。下方是未曾發表的作品《小時候》的歌詞:當你的愛已碎,以為純真會幻滅,其實等在前面還有一整個新的視野,新的起點。

雨將歇未歇,走出雨生園回頭望,雨生亭上的高音譜號閃閃發光。

(參考資料:《再見雨生》《懷念張雨生》,感謝崔恕在採訪中提供幫助)

大學期間,張雨生創作了一百多首歌曲。“紅了之後他才把這些作品放出來,《帶我去月球》《一天到晚游泳的魚》《沒有煙抽的日子》都不是情歌,他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

張雨生最愛搖滾,他留給樂壇的第一首歌是他在Metal Kids樂團主唱的《Heaven on fire》,80年代的靡靡之音裡,這首歌殺出一條路,展現了當時臺灣樂壇搖滾的模樣。採訪時,他曾認真地說,“只想用自己的語言做一張屬於自己的Rock & Roll的唱片。”

第三張專輯《帶我去月球》是第一次嘗試,第六張專輯《卡拉OK•臺北•我》是徹底放飛自我,兩張專輯都因太過前衛,不可避免地銷量慘澹。商業和夢想終於在第七張專輯《口是心非》中達成某種妥協,封面上的匹諾曹再現了童年寓言裡的畫面,說謊的孩子長出了長鼻子。唱片文案裡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張專輯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張……”

4天后的淩晨2時40分許,張雨生在新北市淡水區淡金路與中正東路的路口前因疲勞駕駛發生嚴重車禍,新買來不到一個月的跑車在150公里時速下撞至變形。昏迷24天后,張雨生於11月12日晚在淡水馬偕醫院逝世,享年31歲。

2017年11月12日,他離開20年。

他的未來不是夢

◇◆◇

1988年,黑松沙士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紅透臺灣,演唱者張雨生受到廣泛關注。種子音樂創辦人田定豐認為,當時臺灣處於“只要努力就能達到夢想”的氛圍中,這首歌在一片哀怨的情歌裡跳出來,勵志且正向。“當時在歌壇靠一首歌大紅的只有他了。”

還是大三學生的張雨生人生軌跡就此改寫。幾個月前,“Metal Kids”樂團和張雨生榮獲“第一屆全國熱門大賽”優勝及最佳主唱,他被製作人翁孝良發掘,簽約銘聲傳播公司,獲得演唱機會。同年11月,他發行第一張專輯《天天想你》,同名主打歌時隔多年仍是“五月天”世界巡迴演唱會的返場曲目。專輯一炮打響,他成為1988年度唱片風雲人物。

他的嗓音驚豔臺灣,但變聲前的他嗓音低沉。在唱歌這件事上,妹妹張玉仙比他在行多了,還曾取笑他唱得難聽。變聲後,張雨生的聲音反而變得高亢清亮,但他極少在家人面前唱歌。曾在康樂隊服兵役、擁有好嗓子的父親張建民,能歌善舞的泰雅族母親張慧美,都不知道他有什麼音樂天賦。

大一那年,妹妹在野餐途中溺水不幸離世,為了完成妹妹唱歌的願望,張雨生參加了木船西餐廳“木船民歌比賽”並獲得優勝,也因此對唱歌產生了興趣。對妹妹的愛多年後在《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專輯的《姊妹》裡唱出:“當我終於能站在世人前面,唱著我們的共同心願。”

張雨生唱歌不只靠天賦,但他的努力從不示人。妹妹學鋼琴,張雨生在她練琴間隙偷偷練,很快就學會了。媽媽送他一把吉他,沒多久他就無師自通。樂隊練歌發樂譜,張雨生總能在下次練習前背好歌詞。師妹陶晶瑩去宿舍找他,進門剛好看到他打了兩個生雞蛋到杯裡一口喝下去,只為了保護嗓子。

張雨生與阿妹妹組合

台前的他依舊輕鬆唱著高音,一時間,幾乎標上張雨生名字的東西都會賺錢,他甚至參演了電影《七匹狼》。隨著他不斷走紅,公司放手讓他獨立製作專輯,《帶我去月球》便是他進行音樂試驗的作品。此後,公司迅速遍收臺灣各路詞曲名家之作,包括當時在臺灣主流音樂市場上風頭很勁的陳大力、陳秀男、李子恒、吳大衛和陳志遠等人,推出第四張專輯《大海》,一洗上一張專輯在市場上的尷尬,銷量直逼《天天想你》。

《大海》的成功幾乎將張雨生定型,時任經紀人孫德榮回憶:“《大海》在內地比《我的未來不是夢》還要紅。有的人你記得歌聲不記得人,有的人你只記得人不記得歌,但是張雨生你都會記得。”

但對張雨生來說,《大海》並不是他最愛的歌,他認為類似的歌太商業化。

他一直試圖在理想與商業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最終他的夢想在張惠妹身上開出了花。

剛出道時,張惠妹和表哥組了一支樂隊,在酒吧駐唱。張雨生連續看了一個多月的演出,與豐華唱片老闆張小燕商量簽下了張惠妹。

1996年11月,張惠妹首張專輯《姊妹》發行,在IFPI榜上蟬連9周銷售第一名、銷量超過108萬張。次年3月張雨生再次製作張惠妹的音樂專輯《Bad Boy》中的《一想到你呀》、《孤單 Tequila》及 《Bad Boy》3首歌。《Bad Boy》在臺灣銷售135萬張,僅次於先前的紀錄保持者張學友于1993年發行的《吻別》專輯。張惠妹因為張雨生的協助,從默默無聞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張雨生也因此成為百萬唱片製作人。

至此,張雨生作為歌手,證明了自己在擁有辨識度極強的中性高音的同時,能夠利用它使音樂流行。作為創作者,他擁有極強的旋律感,將敏銳轉變為流行。陳子鴻評價《姊妹》:“那首歌多簡單,可是你今天寫得出來嗎?張雨生就寫得出來。”作為製作人,張雨生有著獨到的眼光,能夠挖掘出樂壇需要的聲音。

隨著張惠妹的走紅、《口是心非》的發行,張雨生似乎即將迎來事業上又一個高峰,31歲的他潛力無限。

“‘超越’是我做唱片時最先考慮的事情”

◇◆◇

在1988年《六個朋友》的合輯中,張雨生在自述中寫:“我不是個考慮很多而不趕快下決定的人。從來不想把自己弄得很尖銳,我喜歡道家,也不愛說話。‘流行’是跟自己無關的字眼。我相信一切東西都是慢慢形成的,然後就變成真實。人的命運也是一樣,雖然比起宇宙的進展來,這樣的‘慢’已經算是‘超速’的了。其實我也不能說得很明白。我喜歡歌唱。”

這位元被後人視為才華橫溢的音樂人在前20年看起來是那麼不合時宜:他不是科班出身,沒有音樂基礎。喜歡讀老莊、讀西方哲學,喜歡收養流浪貓狗,他第一志願是臺灣大學歷史系,沒考上轉而學了外交,成名之後還想找機會讀歷史研究所。音樂從沒被他列入夢想的行列。直到參加音樂比賽,接觸音樂、開始創作,生命的齒輪才拐了方向。但亦如同他所說,一切東西都是慢慢形成的,創作也是過往累積的總和。

大二那年,張雨生穿著格子絨襯衣,留著妹妹頭,穿著牛仔褲,踩著兩百塊新臺幣的球鞋,背著高中學校的書包,走進了吉他社的大門。社員徐寶寰覺得奇怪:樂隊是重金屬,這個人怎麼看都不覺得搖滾。

可張雨生一開口,所有社員都服了,即將畢業的陳子鴻當即定了下一任主唱就是他。大學期間,張雨生有本筆記本,上面只有歌詞與和絃。寫的都是映入眼簾的日常,《他們》寫老兵的心酸,《帶我去月球》控訴工業污染,《動物的悲歌》寫流浪狗,《我就要轉彎》意在反對填鴨教育。張小燕說:“他歌詞字比別人多,是個滔滔不絕的男生,用詞也很深。我覺得有原生家庭的影響,爸爸是老兵,媽媽是原住民,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混合體。又一直聽西洋音樂,腦袋裡傳統和創新、西洋和國語音樂都混合在一起。”這些歌有上百首,都沒有旋律,可抽到任何一首,張雨生都能熟練唱出來。陳子鴻評價:“他出道時被包裝唱商業一點的音樂,但是自己寫了有想法的東西,紅了之後才把作品放出來。他的歌聲實在太好了,以至於他的創作才華沒有被瞭解到。”

張雨生至少三次在音樂上嘗試展現自己的抱負與藝術理想:第三張專輯《帶我去月球》,裡面有些創作是服役時寫的,他把過去喜歡讀的哲學、文學融入歌曲中,表達了對於現實世界的不滿,對於脫離俗世理想世界的渴望。緊隨其後的創作專輯《卡拉OK•臺北•我》,曲風橫跨Hardrock、R&B、古典等,歌曲涉及受虐兒童、流浪動物及孤獨生活的老人,離商業化極遠,市場更不會笑臉相迎,甚至歌迷都直呼前衛,他的理想、創作能力,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和諷刺以及弦樂重奏的嘗試都遠遠甩開了那個時代,時至今日這張專輯才被驚為天人。最後一次便是《口是心非》,遺憾的是這張專輯發售4天就受他的車禍影響,其音樂意義多少因感情用事而異化了,樂壇與歌迷開始在此基礎上討論張雨生的生命如果得到延續,他的前途將怎樣無可限量,及他對臺灣流行樂壇的品質將有何種程度的影響等若干假設和想像。

羅大佑評價張雨生:“他做了我們這一輩人不敢做的事情。”《帶我去月球》與《卡拉OK•臺北•我》幾乎將他的唱片號召力全部埋葬,但他義無反顧,在接受採訪時他說:“‘超越’是我做唱片時最先考慮的事情,其次是‘誠實’。至於那些主不主流、另不另類、新不新潮、前不前衛的問題,我不需要也不想要憯越地代媒體界定。”蕭敬騰稱:“他啟發的是大社會,當代臺灣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由他開始突破的。他的音樂風格、前衛創作,打破了當時音樂的限制。”

偏偏他還不以為傲,按他自己的描述:“這個人的長處,是他沒有什麼短處可講。而他的短處,是他沒什麼長處可以說的。這就是張雨生。”張雨生並不特別,一樣對社會關心,對民主有想法,會想念遠方的家人,也有戀愛時的歇斯底里。只是這些感受沒有隨時光流逝,變成了詞曲,變成了歌聲。

張雨生最崇拜莫札特,“他是神的音樂家,我聽到了和平、快樂。有人形容那是天上來的聲音,上天讓他把天上的音樂帶給大家,但是上天發現,傳遞這些音樂太多了,又很快把他帶走。我希望把他的音樂代入我的音樂中,希望我的音樂能帶來新的感受,能有和平的感覺。”

現在張慧妹還會時常拿起手機播放張雨生的音視頻,與他隔空對唱。也常常走到家裡山上的田地,那裡蟬鳴環繞,雨生總說,想要在這裡建一個錄音棚。

二十年過去了,雨生園在家人和歌迷的照料下依舊如新。墓園後方是雨生亭,樹有一座張雨生雕像,他席地而坐,彈著吉他,臉上掛著標誌性的微笑。下方是未曾發表的作品《小時候》的歌詞:當你的愛已碎,以為純真會幻滅,其實等在前面還有一整個新的視野,新的起點。

雨將歇未歇,走出雨生園回頭望,雨生亭上的高音譜號閃閃發光。

(參考資料:《再見雨生》《懷念張雨生》,感謝崔恕在採訪中提供幫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