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管理者四忌,一個都別碰!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煮粥論英雄, 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場。 如果您認為標注與事實不符, 請告知我們。

文 | 張蘇君

編輯 | 姚宇濤 美編 | 李秋傑

導讀:王倫, 一個在《水滸傳》中很尷尬的角色, 曾是梁山第一代老大的他, 最後眾叛親離, 慘遭被殺, 失去了事業, 更失去了性命。 作為管理者, 他是失敗的。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王倫悲慘的一生?他的經歷又能給了管理者哪些教訓?

讀書人做事瞻前顧後, 顧慮太多。 於是有言:秀才造反, 十年不成。

當然, 對於極少數人來說, 未必成立。 比如黃巢, 落第秀才起兵,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比如洪秀全, 屢試不中拜教, 金田起義建都天京, 席捲十八省。

王倫, 無疑屬於大多數。 他的落敗, 更多是其性格缺陷使然,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

一失:目光不遠

作為山寨領導, 王倫失在目光短淺。 他缺乏施政綱領, 沒有政治口號。

此點不及晁天王,

他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義”的理念, 做出“只可善取金帛財物, 切不可傷害客商性命”的工作要求, 大有向天借五百年的勢頭。

更不及宋大哥, 他指出“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方向, 明確“常懷貞烈常忠義, 不愛資財不擾民”的作風, 很有朝廷正規軍的風範。

王倫未對梁山作戰略規劃, 只想立足山頭, 過著吃火鍋的日子。 經濟來源主要是打家劫舍, 此時梁山同其他強盜, 本質上沒有大的區別。

那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小嘍羅打家劫舍。 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裡躲災避難, 他都收留在彼。

他的眼光只停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不看新聞, 不看微信, 不聞窗外事。

梁山品牌影響力, 他不曾曉得。 在外人眼中, 梁山儼然已是避難的場所。

林衝殺官差後, 選擇上梁山;三阮抱怨梁山霸佔水泊, 難以打漁, 內心卻無限嚮往;晁蓋等人事發, 大鬧一場, 也直接投奔梁山。

外部風起雲湧, 他毫不知情。 林衝殺死陸虞候、富安等三名公差, 放火燒大軍草料場, 何等動靜;毗鄰梁山的石碣村, 晁蓋等劫取生辰綱, 殺敗何濤五百官兵, 何等轟動, 居然均不知曉。

晁蓋把胸中之事, 從頭至尾, 都告訴王倫等眾位。 王倫聽罷, 駭然了半晌, 心內躊躇, 做聲不得, 自己沉吟, 虛應答筵宴。

外部有了巨大的變革, 王倫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不覺醒, 不應對。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戰不殆。 如他能提早著手, 制定規章制度, 明確應急預案, 又何至身陷被動?

君豈不聞:不謀萬世者, 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 不足謀一域。

二失:肚量不大

王倫再失, 在於肚量狹窄。 婉拒林沖, 便是明證。

林沖雪夜上山, 何等之落魄。 梁山原有的頭領, 杜遷、宋萬二人, 皆本領低微, 戰力不強。 企業領導的首當要務, 是考慮企業如何發展壯大的問題。 弱肉強食的時代, 提升武力是必要的前提。

林沖的戰鬥力, 毋庸置疑, 那是八十萬禁軍教頭, 正是梁山急需的人才。 王倫的思考邏輯, 應是如何使用林沖的問題, 而非林沖能否使用的問題。 很遺憾, 王倫私而忘公, 未考慮梁山發展, 只糾結自身崗位。

王倫驀然尋思道: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 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裡落草, 續後宋萬來, 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 我又沒十分本事, 杜遷, 宋萬武藝也只平常。 如今不爭添了這個人, 他是京師禁軍教頭,

必然好武藝。 倘著被他識破我們手段, 他須占強, 我們如何迎敵?

於是再三設障, 阻礙林沖的聘任。 林沖為表忠心, 遞交“投名狀”時, 遇到楊志, 相鬥四五十回合。 王倫及時叫停, 並相邀上山吃酒。 又見到一位武力強勁的人物, 王倫很是開心, 主動挽留, 盛邀入夥。 他的真實想法呢?

王倫心裡想道:若留林沖, 實形容得我們不濟, 不如我做個人情, 並留了楊志, 與他作敵。

王倫仍在想, 確保自己位置, 不是梁山大局。 “與他作敵”, 更見王倫肚量的“小”。 滿腦子小算盤, 一肚子的私貨, 取小我, 舍大我。 內耗不要緊, 只要能利己。 蚌與鷸相爭, 漁翁才得利。

多大的胸懷, 成就多大的事業。 王倫時期, 梁山發展緩慢, 一直是地方性的企業, 很大程度上, 正歸咎于領導人的格局。

三失:見識不明

王倫再失,在於見識不明。

晁蓋一行七人,投奔梁山。王倫初始是興沖沖的,領著一班頭領,出關迎接,賓主溫文爾雅,禮節周到。等聽到七人戰績,殺敗五百官兵,他內心又糾結了:我怎麼辦?

王倫領著一班頭領,出關迎接。晁蓋等慌忙施禮,王倫答禮道:“小可王倫,久聞晁天王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且喜光臨草寨。”晁蓋道:“晁某是個不讀書史的人,甚是粗鹵,今日事在藏拙,甘心與頭領帳下做一小卒,不棄幸甚。”

於是,他又故技重施,拒絕晁蓋上山。但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敵我力量對比。敵情不同,所用的方法也應不同,不能一招打天下。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林沖上山,孤單一人,無依無靠,梁山力量強于林沖,典型的店大欺客的模式。王倫怎麼決定,林沖只能怎麼接受。

晁蓋上山,七星聚義,文武兼備,且攜大勝之勇,七人力量不弱於梁山,何況梁山陣營中,最強的林沖與自己未必同心。此時王倫就不能漫天出價,萬一談不攏,後招何在?

只見林沖雙眉剔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來時,也推道糧少房稀。今日晁兄與眾豪傑到此山寨,你又發出這等言語來,是何道理?”

林沖發難,勢頭不對,此時王倫完全可以調整策略,採納合理化建議,留下晁蓋等人,而非不理智破口大駡,結果激化矛盾,自身被殺。一手好牌,主動在握,卻因見識不明,做出了最不明智的選擇,其實,他有三條光明大道可走。

上策信任:放寬心胸,信任晁蓋,委以重任。梁山力量得以強化,且以晁蓋忠厚、豁達的性格,不會做出有害王倫的事情。

中策讓賢:學習朱武,讓賢退位,暫居次席。各山頭都有讓賢的傳統,少華山朱武讓位史進,桃花山周通讓位李忠,一把手變二把手,大家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下策防範:暫留晁蓋,預防為主,逐步分化。或分而治之,七人本非鐵板一塊,公孫勝劉唐更是外人;或壯大自我,不斷引進新人才,對抗晁蓋力量。

四失:決斷不果

王倫四失,在於決斷不果。

林沖上山之時,王倫原本拒絕。麾下朱貴、杜遷、宋萬三人相勸,都搬出投資方“柴大官人”的面子。縣官不如現管,何況幹部聘任本是王頭領的職責,股東不宜過多干預。

若王倫堅持己見,寸步不讓,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他擁有否決權,林沖只能下山吹風。很遺憾,他沒堅持,立即鬆口提出遞交“投名狀”。最終,經王倫同意,林沖疙裡疙瘩的留下。

王倫自此方才肯教林沖坐第四位,朱貴坐第五位。

晁蓋一行上山,王倫又是拒絕。但他拉不下臉面,做得優柔寡斷,拖泥帶水。請晁蓋等到水寨,喝酒把盞,一通閒話,贈銀上路。說到底,太在乎面子,既要得便宜,又要來賣乖。

若他下定決心,一定趕晁蓋走人,可以提前在酒宴之上,多備人手,效仿呂後擒韓信、朱棣殺謝貴……歷史上的橋段很多。也可直接令杜遷、宋萬,帶兵禮送晁蓋等下山。面子總沒命值錢吧?

有決策但不堅定,有想法但不果斷。瞻前顧後,終錯失良機。此點頗似南宋朝廷,在對抗金國時,或戰或和,時戰時和,缺少自始至終的統一國策,後聯蒙滅金,又被蒙古所滅。

決斷力方面,王倫應向宋江學習。上梁山、謀招安的策略確定後,決斷乾脆,雷厲風行。引進秦明,不管其妻離子散;引盧俊義,何論其家破人亡;引進徐甯、蕭讓,連偷帶騙……

關注結果,目標導向。一切方式,都圍繞戰略目的。無怪乎,史達林曾說: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作為讀書人,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缺點;作為領導者,這些就成了足以致命的硬傷。

這是梁山的選擇。

這是歷史的選擇。

正歸咎于領導人的格局。

三失:見識不明

王倫再失,在於見識不明。

晁蓋一行七人,投奔梁山。王倫初始是興沖沖的,領著一班頭領,出關迎接,賓主溫文爾雅,禮節周到。等聽到七人戰績,殺敗五百官兵,他內心又糾結了:我怎麼辦?

王倫領著一班頭領,出關迎接。晁蓋等慌忙施禮,王倫答禮道:“小可王倫,久聞晁天王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且喜光臨草寨。”晁蓋道:“晁某是個不讀書史的人,甚是粗鹵,今日事在藏拙,甘心與頭領帳下做一小卒,不棄幸甚。”

於是,他又故技重施,拒絕晁蓋上山。但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敵我力量對比。敵情不同,所用的方法也應不同,不能一招打天下。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林沖上山,孤單一人,無依無靠,梁山力量強于林沖,典型的店大欺客的模式。王倫怎麼決定,林沖只能怎麼接受。

晁蓋上山,七星聚義,文武兼備,且攜大勝之勇,七人力量不弱於梁山,何況梁山陣營中,最強的林沖與自己未必同心。此時王倫就不能漫天出價,萬一談不攏,後招何在?

只見林沖雙眉剔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來時,也推道糧少房稀。今日晁兄與眾豪傑到此山寨,你又發出這等言語來,是何道理?”

林沖發難,勢頭不對,此時王倫完全可以調整策略,採納合理化建議,留下晁蓋等人,而非不理智破口大駡,結果激化矛盾,自身被殺。一手好牌,主動在握,卻因見識不明,做出了最不明智的選擇,其實,他有三條光明大道可走。

上策信任:放寬心胸,信任晁蓋,委以重任。梁山力量得以強化,且以晁蓋忠厚、豁達的性格,不會做出有害王倫的事情。

中策讓賢:學習朱武,讓賢退位,暫居次席。各山頭都有讓賢的傳統,少華山朱武讓位史進,桃花山周通讓位李忠,一把手變二把手,大家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下策防範:暫留晁蓋,預防為主,逐步分化。或分而治之,七人本非鐵板一塊,公孫勝劉唐更是外人;或壯大自我,不斷引進新人才,對抗晁蓋力量。

四失:決斷不果

王倫四失,在於決斷不果。

林沖上山之時,王倫原本拒絕。麾下朱貴、杜遷、宋萬三人相勸,都搬出投資方“柴大官人”的面子。縣官不如現管,何況幹部聘任本是王頭領的職責,股東不宜過多干預。

若王倫堅持己見,寸步不讓,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他擁有否決權,林沖只能下山吹風。很遺憾,他沒堅持,立即鬆口提出遞交“投名狀”。最終,經王倫同意,林沖疙裡疙瘩的留下。

王倫自此方才肯教林沖坐第四位,朱貴坐第五位。

晁蓋一行上山,王倫又是拒絕。但他拉不下臉面,做得優柔寡斷,拖泥帶水。請晁蓋等到水寨,喝酒把盞,一通閒話,贈銀上路。說到底,太在乎面子,既要得便宜,又要來賣乖。

若他下定決心,一定趕晁蓋走人,可以提前在酒宴之上,多備人手,效仿呂後擒韓信、朱棣殺謝貴……歷史上的橋段很多。也可直接令杜遷、宋萬,帶兵禮送晁蓋等下山。面子總沒命值錢吧?

有決策但不堅定,有想法但不果斷。瞻前顧後,終錯失良機。此點頗似南宋朝廷,在對抗金國時,或戰或和,時戰時和,缺少自始至終的統一國策,後聯蒙滅金,又被蒙古所滅。

決斷力方面,王倫應向宋江學習。上梁山、謀招安的策略確定後,決斷乾脆,雷厲風行。引進秦明,不管其妻離子散;引盧俊義,何論其家破人亡;引進徐甯、蕭讓,連偷帶騙……

關注結果,目標導向。一切方式,都圍繞戰略目的。無怪乎,史達林曾說: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作為讀書人,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缺點;作為領導者,這些就成了足以致命的硬傷。

這是梁山的選擇。

這是歷史的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