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東北大鼓、楊小班鼓吹樂棚等 “非遺”手藝無人學面臨失傳 我省將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

近日, 我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小班鼓吹樂棚”亮相央視國際頻道《城市1對1》欄目, 讓各國觀眾感受到了龍江民間樂器的魅力。 據瞭解, 自2005年我省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以來, 已有600多個項目先後被評定為“非遺”專案, 經十餘年努力, 這些“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可謂是喜憂參半, 不少項目開拓了市場生機蓬勃, 也有一些項目如東北大鼓、楊小班鼓吹樂棚、鄂倫春麅皮技藝、靰鞡鞋等項目, 因無人願學瀕臨失傳。

喜:瀕危專案重獲新生

在對我省“非遺”專案十多年的保護和傳承中, 最讓省非遺中心主任孫亞強欣慰的,

就是我省的世界級非遺專案赫哲族伊瑪堪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孫亞強說, 伊瑪堪最初申報非遺項目的時候只有兩個傳承人, 而且這兩人只能說一些片段的內容, 大唱根本就不會。 “在這些年對它的保護傳承中, 我們編寫了一本教材, 還成立了四個傳習所, 現在已經有三四個人會大唱了, 有潛質的、標準的傳人也發展到6個, 還有七八十人是長期參與學習的。 現在學習伊瑪堪已成為了一種時尚, 無論年輕人還是老人, 都願意參與到其中, 而且通過伊瑪堪的傳承, 赫哲族語言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

從最初僅有幾十個“非遺”項目, 到如今擁有600餘個“非遺”項目, 孫亞強認為, 這些都得益於對“非遺”的保護與扶持,

因為資金的投入、活動的開展等, 越來越多非遺項目被人們熟知, 而這些專案中, 發展最好的就屬手工技藝類的產品, 因為有產品可以被推廣、銷售, 所以越來越多人瞭解和關注它們。 “渤海靺鞨繡、克東滿繡、樺樹皮等項目因為有市場, 現在都有了廣泛的影響。 而且, 它們也容易和社會對接, 之前我們出訪臺灣、俄羅斯等地時, 都帶了這些項目去展出, 反響非常好。 ”

憂:老手藝無人學面臨失傳

擁有了“非遺”名頭後的伊瑪堪、渤海靺鞨繡等技藝可謂是重獲新生, 但並不是所有的說唱項目和手工技藝都有如此好運, 東北大鼓、楊小班鼓吹樂棚、鄂倫春麅皮技藝、靰鞡鞋等項目如今都面臨著不小的困境。

鄂倫春族的說唱藝術摩蘇昆現在就幾近失傳,

原本的國家級傳承人去世後, 因為受到語言等方面的限制, 很少有人會, 傳承很有難度。 作為“非遺”項目的麅皮技藝同樣面臨許多困境, 因為受狩獵習俗的限制, 這個項目本身載體沒有了。 而北大鼓、楊小班鼓吹樂棚等藝術也因為與現代生活方式漸行漸遠, 學校中也沒有這樣的專業, 所以傳人不斷在減少。

“許多‘非遺’項目無法發展也是因為沒有市場, 比如老人們都知道的靰鞡鞋, 現在僅有2位傳人了, 之前也曾有企業與他們合作過, 但是市場反響不好, 受眾群體太小了, 沒有銷路, 後來也就不再做了。 現在即使傳承人們願意收徒弟, 也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們學。 ”哈爾濱市非遺中心主任崔明河說。

未來:

對代表性傳承人 進行搶救性記錄

崔明河表示,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專案受到了關注和保護, 以哈市為例, 2011年時, 僅有70多個“非遺”專案, 到去年已經增長到了161個, 許多傳統的民俗、技藝, 比如二人轉、廟會、整骨等也被納入了進來, “雖然有些項目因為自身或市場的限制不能繼續發展, 但我們也會盡力去保護, 把它們傳承下去。 ”

記者從省非遺中心瞭解到, 今年, 我省將在省博物館內籌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打造非遺概覽、精品展示、視聽空間、現場互動四大功能區, 讓市民不但可以看學非遺項目, 還可以進行互動體驗。 我省還將開展第二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 舉辦“非遺”保護論壇、培訓及講學等活動,

讓“非遺”走進更多人生活, 真的能夠活起來。 □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