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原來,錄影廳才是見證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

北上的香港電影再也不復當年東方好萊塢的稱號, 香港電影沒有了情懷, 只能叫香港貨。

我們最初接觸香港電影是在錄影廳, 錄影廳也是見證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刻, 當年的香港電影人, 如果知道在錄影廳還有一幫摯誠無比的港片迷, 應該會熱淚盈眶的說:這才叫觀眾!

香港電影與錄影廳有種奇妙的共通依存關係。 雖然錄影廳放港片算盜版, 可今天絕大多數港片粉, 都是由錄影廳培養出來的。 錄影廳最火的時候, 也是香港電影最火的時候, 等錄影廳敗下陣來, 香港電影也結束了最後一個盛世年華。

1994年是中國電影的最低谷年, 也是電腦特效成為電影的一部分, 進而説明好萊塢開始全球化進程的時候。 這年中國觀眾第一次領教了美國大片《亡命天涯》, 相比而言, 香港電影就小巫見 大巫了。 可那時中國沒入WTO,每 年只進十部, 錄影廳和香港電影, 依舊是當仁不讓的主流。

伴隨錄影廳崛起的, 是香港電影的全面湧入。 槍戰、恐怖、武俠、 功夫、黑幫, 各種類型片粉墨登場, 徹底打懵了內地觀眾。 在此之前, 中國電影死水一潭的局面已經持續了 多年。 彼時沒人知道“盡皆癲狂、盡 皆過火”的說法, 但香港片“打爛螢幕”的風格確實讓如饑似渴的觀眾大開眼界。

只要是港片, 肯定有人捧場。 從《英雄本色》、《黃飛鴻》, 到《警 察故事》、《精武英雄》,直到後來的 《古惑仔》,

這些電影不但讓我們見識了香港, 甚至影響了一代內地少年的世界觀。 從錄影廳出來時, 每個人都儼然成了多情而冷酷的劍客或殺手, 錄影 廳太小, 裝不下如此蓬勃的夢想, 所以成立幫派、磕頭拜把的橋段從電影裡衍生到了現實中。

當時《倩女幽魂》系列極受歡迎。 香港電影好跟風,過了沒多久,又出現了一部《金燕子》。據說是《倩女幽魂》第四集,滿懷期待地沖進錄影廳,看到一半才大呼上當。過了一年不到,又來了部《畫中仙》,上面還是元彪的圖像,又說是《倩女幽魂》第四集,猶猶豫豫走進去, 結果還是假冒偽劣的。

類似的情況常有,也不是那麼讓人窩火。其實看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進錄影廳的狂歡意義,比看電影本身的意義還要大。 這是電影院和錄影廳最大的不同。 港產動作片是代表了香港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類型片,也是最能體現香港電影粗製濫造一面的類型片。 很多名字對於今天的觀眾已經很陌生 了。比如李賽鳳、大島由加利、楊麗菁。

印象中李賽鳳和大島由加利搭戲最多,兩人輪流擔任正反派,在一部又一部的動作片裡拳腳相加,或者共同擊敗周比利等人扮演的Boss。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似乎格外盛產女打星,她們沒准比一線明星還要忙,但短暫的熱潮過後,無一例外地悄然隱退。坦白地講,那些電影本不具有廣泛流傳的能力,無論進影院、 買碟還是網上下載都沒有太大吸引 力。但錄影廳時代不同,首先那些電影搭配播放我們沒得選,總喊換片人家老闆也煩,其次我們只求熱鬧要求不高。所以,那時我們看了好多她們的電影。

某種意義上,二流動作明星們都應感謝錄影廳,除此之外再沒有方式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無數內地影迷的記憶裡。錄影廳比不了電影,做不了鋪天蓋地的市場行銷。不過,錄影廳老闆們的宣傳手段也往往煞費苦心。 在錄影廳門口,我們看到最多的字 可能就是“少兒不宜”。

這四個字用 紅筆標注,龍飛鳳舞,看起來是在警告,實際卻是引誘。配合“少兒不 宜”的,永遠是那些讓老少爺們浮想連篇的片名。它們中有的是真“不宜”,有的是假“不宜”,半真半假 只為噱頭,帶著欲拒還迎的風情。 1991年有部電影叫《與麥當挪共 枕。稍加改裝,它變成了讓老少爺們輾轉反側的“麥當娜和她的男人們”。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標題黨。

不過,那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紀錄片而已。連成龍的《城市獵人》這樣的片子也被打上過“少兒不宜”的標籤。 對此我們能回憶起的最誇張段落,也只是成龍的女扮男裝而已。印象中,還放過《香港奇案》,當時錄影廳對面的大樓上掛了十幾米 見方的巨幅手繪海報。提前一個禮拜,還有貼滿邱淑貞圖片的汽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做廣告。

本片上映的 時候果然觀者如堵,可惜它裡面的鏡頭都被剪去了。 錄影廳在內地崛起時,香港剛好完成了電影分級制度。大量問世的三級片讓香港的午夜場高朋滿座,也讓內地跟著放不少三級片。如《滿清十大酷刑》等等。為配合特區的午夜場傳統,我們也大多在午夜上映。大家從此知道了那個叫王晶的胖子,也記住了葉玉卿、楊思敏、李麗珍、陳玉蓮之類的女明星。

她們不僅僅代表性感女神 ,也是啟蒙的符號。沒看過的小夥子總有點底氣不足,就好像比別人欠缺某道儀式。那是個洛陽紙貴的時代,我們不得不在空氣混濁的錄影廳忍受整個晚上。腳臭味,汗味,撲面而來。

第一次看完這類電影,你會在清晨頭重腳輕,覺得有點沮喪,可又有無可匹敵的優越感。你迫不及待地想炫耀給別人聽,但又不得不低調,害怕會傳到老師的耳朵裡,讓父母知道。那感覺就像錦衣夜行。今天,更火爆的東西已經唾手可得,可誰也不會再有那 種狂飆的脈搏。 錄影廳的時代,黃秋生、任達華、徐錦江等人都是非常“豪放”的。之後很久,你都沒法把過去和現在的他們聯繫在一起。

在整個199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沒幾個不熟悉錄影廳的,今天看來。錄影廳極可能是僅次於下載最上海電影的方式,但也是一度最容易讓我們獲取群體愉悅的方式,以至於在多年以後,錄影廳時代可以清楚地而被區分開來,錄影廳時代的電影也醒目的安插在記憶了,隨時方便抽取。

時光倒退幾十年,錄影廳遍佈全國的大街小巷,然而十幾年就像是一部電影,轉眼就過來了。但我相信你們一定有過錄影廳的經歷,還記的嗎?

當時《倩女幽魂》系列極受歡迎。 香港電影好跟風,過了沒多久,又出現了一部《金燕子》。據說是《倩女幽魂》第四集,滿懷期待地沖進錄影廳,看到一半才大呼上當。過了一年不到,又來了部《畫中仙》,上面還是元彪的圖像,又說是《倩女幽魂》第四集,猶猶豫豫走進去, 結果還是假冒偽劣的。

類似的情況常有,也不是那麼讓人窩火。其實看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進錄影廳的狂歡意義,比看電影本身的意義還要大。 這是電影院和錄影廳最大的不同。 港產動作片是代表了香港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類型片,也是最能體現香港電影粗製濫造一面的類型片。 很多名字對於今天的觀眾已經很陌生 了。比如李賽鳳、大島由加利、楊麗菁。

印象中李賽鳳和大島由加利搭戲最多,兩人輪流擔任正反派,在一部又一部的動作片裡拳腳相加,或者共同擊敗周比利等人扮演的Boss。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似乎格外盛產女打星,她們沒准比一線明星還要忙,但短暫的熱潮過後,無一例外地悄然隱退。坦白地講,那些電影本不具有廣泛流傳的能力,無論進影院、 買碟還是網上下載都沒有太大吸引 力。但錄影廳時代不同,首先那些電影搭配播放我們沒得選,總喊換片人家老闆也煩,其次我們只求熱鬧要求不高。所以,那時我們看了好多她們的電影。

某種意義上,二流動作明星們都應感謝錄影廳,除此之外再沒有方式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無數內地影迷的記憶裡。錄影廳比不了電影,做不了鋪天蓋地的市場行銷。不過,錄影廳老闆們的宣傳手段也往往煞費苦心。 在錄影廳門口,我們看到最多的字 可能就是“少兒不宜”。

這四個字用 紅筆標注,龍飛鳳舞,看起來是在警告,實際卻是引誘。配合“少兒不 宜”的,永遠是那些讓老少爺們浮想連篇的片名。它們中有的是真“不宜”,有的是假“不宜”,半真半假 只為噱頭,帶著欲拒還迎的風情。 1991年有部電影叫《與麥當挪共 枕。稍加改裝,它變成了讓老少爺們輾轉反側的“麥當娜和她的男人們”。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標題黨。

不過,那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紀錄片而已。連成龍的《城市獵人》這樣的片子也被打上過“少兒不宜”的標籤。 對此我們能回憶起的最誇張段落,也只是成龍的女扮男裝而已。印象中,還放過《香港奇案》,當時錄影廳對面的大樓上掛了十幾米 見方的巨幅手繪海報。提前一個禮拜,還有貼滿邱淑貞圖片的汽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做廣告。

本片上映的 時候果然觀者如堵,可惜它裡面的鏡頭都被剪去了。 錄影廳在內地崛起時,香港剛好完成了電影分級制度。大量問世的三級片讓香港的午夜場高朋滿座,也讓內地跟著放不少三級片。如《滿清十大酷刑》等等。為配合特區的午夜場傳統,我們也大多在午夜上映。大家從此知道了那個叫王晶的胖子,也記住了葉玉卿、楊思敏、李麗珍、陳玉蓮之類的女明星。

她們不僅僅代表性感女神 ,也是啟蒙的符號。沒看過的小夥子總有點底氣不足,就好像比別人欠缺某道儀式。那是個洛陽紙貴的時代,我們不得不在空氣混濁的錄影廳忍受整個晚上。腳臭味,汗味,撲面而來。

第一次看完這類電影,你會在清晨頭重腳輕,覺得有點沮喪,可又有無可匹敵的優越感。你迫不及待地想炫耀給別人聽,但又不得不低調,害怕會傳到老師的耳朵裡,讓父母知道。那感覺就像錦衣夜行。今天,更火爆的東西已經唾手可得,可誰也不會再有那 種狂飆的脈搏。 錄影廳的時代,黃秋生、任達華、徐錦江等人都是非常“豪放”的。之後很久,你都沒法把過去和現在的他們聯繫在一起。

在整個199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沒幾個不熟悉錄影廳的,今天看來。錄影廳極可能是僅次於下載最上海電影的方式,但也是一度最容易讓我們獲取群體愉悅的方式,以至於在多年以後,錄影廳時代可以清楚地而被區分開來,錄影廳時代的電影也醒目的安插在記憶了,隨時方便抽取。

時光倒退幾十年,錄影廳遍佈全國的大街小巷,然而十幾年就像是一部電影,轉眼就過來了。但我相信你們一定有過錄影廳的經歷,還記的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