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個村大多數都是皇族的後裔 從努爾哈赤流傳至今

417年前, 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的啟運山下有一群特殊的人來到這裡, 人數多時可達到3000餘人, 漸漸的這邊也就有了一個專屬守陵人的村莊。 但是直到100年前, 這些守陵人的後裔陸續進了城, 他們這種專職機構也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村莊裡的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 也鮮少有人知道歷史上這裡曾是守陵人的村莊。

曾經某電視臺做一個關於這些歷史上的守陵人的專欄節目, 記者前往永陵鎮做調查。 記者有幸找到一名守陵人的後裔, 老人稱:“在我們小時候爺爺會給我們講我們家族史上的守陵的故事, 我們還有一本族譜, 上面清晰地記載著當年的事情。 "說著, 他去裡屋拿出了一個底座雕刻著精美蓮花的木頭匣子, 又從裡面拿出了他家的族譜。

他嫺熟地翻到其中一頁, 回憶道:"我們家族守陵就要從七世祖班布裡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伯父那一輩說起了……"永陵鎮的文物管理所所長說:"別以為清王朝的守陵人同現在的守陵人一樣,

只是簡單地看護陵寢, 他們的工作有一套完備的機構體系, 紛繁複雜, 猶如一個小社會——清政府為皇陵分別設立了盛京三陵總管衙門、內務府衙門、關防衙門、禮部衙門、戶部衙門、工部衙門、兵部衙門、刑部衙門共八個部門, 他們主要負責對永陵的保護、修葺和祭典。

除此之外, 守陵人最主要的任務是祭典和接待皇帝, 其中祭典又是首當其衝的, 包括有大祭和小祭:大祭主要安排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和歲暮共4次, 小祭安排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共24次。 關於大祭和小祭趙德新也提到:每次舉行大祭都要殺一頭牛、一隻羊和一頭豬作為祭品。

其實, 除了豬牛羊這三個主要的祭品, 大祭還需要很多其他的東西:為了保證祭祀祭品的隨時供應, 清政府對守陵人進行了相當細緻的分工, 養豬牛羊、釀酒, 制糖、做醬、磨粉、養鷹、養鳥等工作皆有崗位, 所謂"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每個守陵人通常一輩子隻幹一個“工種”。

那個時代, 守陵人的待遇相當好, 因為清政府會給每戶守陵人家庭分一處小院, 小院以三分三為基準即三乘三的面積, “一畝三分地”的說法就是來源於此。 雖然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 守陵人隨著清王朝淡出了歷史舞臺,

但大多數永陵的守陵人多數還是選擇繼續留下來。 在新賓縣的上夾河腰站村和勝利村, 70%的人口都屬於守陵人後裔, 這裡也是全國唯一一處遺留下來的愛新覺羅氏聚居的村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