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瘋狂古琴熱,失落古琴魂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 近十年來產生了“古琴熱”現象。 遍地都是的琴館和古琴培訓班、層出不窮的古琴雅集活動、古琴考級……所有這些,

都反映出大家正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加強傳統文化。

從乏人問津到門庭若市, 古琴音樂文化取得了巨大成果, 但在熱鬧的背後, 也滋生了一些負面因素。 從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崗位上退休的王耀珠, 針對古琴領域的“亂象”進行了分析:“醜學氾濫、過於追求復古、反對表現論、成為被濫用的消費文化……都是亂象的具體表現。 可專家學者往往秉持‘君子不言人之惡’的中庸之道, 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批判性的缺失。 ”

亂象的特點之一便是顛覆了傳統價值觀。 這種顛覆體現為醜學氾濫, 即醜取代美成為了主要審美觀照的對象。

1956 年, 全中國彈古琴者尚不足千人;2003年, 古琴音樂向聯合國教科文申請世界“人類口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准,

曾經的“陽春白雪”逐漸變成“下里巴人”;現如今, 中國學古琴的人超過二十萬, 幾乎每個星期, 都會有一個新的琴社出現, 甚至有人戲稱彈古琴為新社會“四大俗”之首。

自古以來, 古琴的屬性被定位在文人音樂, 五十年代以來, 以往的體制對古琴在提高方面的重視大過對普及重要性的強調, 所以現在要提高古琴在民間的地位, 也屬順理成章。 可問題在於, 某些當下盛行的大眾審美傾向, 對古琴原有的審美造成了一定的顛覆。

現今學琴之人, 一部分是把雜音、噪音等非樂音成分當作審美的成分, 更有甚者將不和諧、不正常的技術發揮視為“有內容”的代名詞, 音不准、沒節奏, 都能找到種種理論進行開脫。

對此, 王耀珠表示扼腕歎息:“看過金庸小說的都知道, ‘踏雪無痕’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 而在音樂中, 沒有非樂音成分, 應是最起碼的要求, 現在卻以追求‘踏雪有痕’為美, 令人感到遺憾。 ”與傳統價值觀對立的非音樂行為, 會導致高失准率, 是古琴演奏中致命的弱點。 部分從音樂學院畢業的專業古琴樂手, 反被當成“非主流”, 實在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此外, “不真不善”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當下各種琴社和琴館林林總總, 有些老師就是“半路出家”的速成者, 只學半年古琴就敢建琴社、收徒弟。 對古琴譜的出處不清楚、不瞭解, 誤用曲譜, 紕漏百出。

人們的辨別能力還不太夠, 某些只會一兩首曲子的人就敢稱家、稱大師, 導致了“大師滿天飛”的現狀

。 “不真”可能是非主觀故意性導致的, 但“不善”就是主觀故意的行為了, 把老師的譜子收編到自己的集子裡不注明打譜或師承, 胡亂編造出身名門, 都屬於欺師欺世之舉。

古琴亂象的另一特點, 在於顛覆主流價值觀。 其顯著特徵就是只強調原汁原味的繼承, 反對變化和發展。

2000年之後, 古琴成為非遺和世界級國寶。 圈內外人士出於好意, 把它當博物館文物一樣保護起來, 這種一成不變的做法反而削弱了古琴傳統的生命力。

《論語》有言:“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于我老彭。 ”解釋先人主張, 同時加入自我見解, 既使傳統具有了生命力, 也讓自己獲得了意義——對於古琴而言亦是如此, 它所要傳承下來的, 應該是活的文化。

歷史性的集體創作是古琴文化獲得生命力的秘訣,

保護藝術的關鍵則在於保護它的生長環境和功能, 從現實社會中找到生長點。 由於古琴在漫長的歷史中都是為神為宮廷的雅樂, 造成了今天的一種亂象——反對表現論。 今人提倡古琴音樂嚴肅的一面, 無可厚非;而無視古琴的發展歷史, 只講求復古, 反對古琴音樂走進現當代, 就過猶不及了。

若從歷史來看, 漢代儒家正統典籍《樂記•師乙篇》中就有明確的表現論;東漢末年, 古琴典籍也總結出“流文雅”, “妙心察”等觀點。 這些不是空穴來風, 源於孔子提出的詩的“興、觀、群、怨”四大功能。 古琴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拋棄言志與抒懷的功用。

如何讓古琴走進現當代, 這個問題也面臨著不少尷尬。 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表演古琴獨奏的陳雷激,於今年上半年觀摩了一場學生古琴表演,現場的一幕讓他頗為焦慮:“琴桌搬上臺之後,擺了個缽頭似的香爐,再燃起一根粗壯的線香,演奏者身著漢服坐下後,一撫琴,讓人不免搖頭。評委們議論道,這到底是彈古琴還是演古琴?”

古琴入門雖易,但精進很難。不瞭解歷史發展與文化內涵,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只在門面上裝點功夫,無法真正洞悉其精髓。

亂象層出不窮的背後,也昭示出資本社會對古琴的關注。古琴身價動輒數十萬,炒家的介入則讓本就不菲的身價愈發水漲船高。部分學琴之人將其當作炫耀風雅的資本,更有購琴之人把其當作掛在牆上的“硬通貨”。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急功近利”之舉比比皆是。

古琴在良莠不齊的出版、演出、展覽、辦會、開館中時不時現身,經濟發展了,人們開始注重形象。門檻低的古琴逐漸被選中,成為時尚。由於缺少標準、沒有行規,古琴界沙金競現,成為一時笑談。

古琴是治世之樂器,如不明就裡、不懷揣敬畏之心來對待,無異於焚琴煮鶴、貴物賤用。相關行業協會要對古琴的師資、琴社琴館的標準和教材進行規範;知識份子具有維護正統的社會責任,在文化定位上要明確古琴“養性、養生、雅樂、言志、世俗、新音樂”的屬性;琴人應守護好自己的角色,不隨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

面對亂象,於窘境中堅守是一種操守。對話古人、自然,研究道德的深刻意義,尚為時不晚。謹記“立德、立功、立言”,才能穿越層層迷霧。

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表演古琴獨奏的陳雷激,於今年上半年觀摩了一場學生古琴表演,現場的一幕讓他頗為焦慮:“琴桌搬上臺之後,擺了個缽頭似的香爐,再燃起一根粗壯的線香,演奏者身著漢服坐下後,一撫琴,讓人不免搖頭。評委們議論道,這到底是彈古琴還是演古琴?”

古琴入門雖易,但精進很難。不瞭解歷史發展與文化內涵,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只在門面上裝點功夫,無法真正洞悉其精髓。

亂象層出不窮的背後,也昭示出資本社會對古琴的關注。古琴身價動輒數十萬,炒家的介入則讓本就不菲的身價愈發水漲船高。部分學琴之人將其當作炫耀風雅的資本,更有購琴之人把其當作掛在牆上的“硬通貨”。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急功近利”之舉比比皆是。

古琴在良莠不齊的出版、演出、展覽、辦會、開館中時不時現身,經濟發展了,人們開始注重形象。門檻低的古琴逐漸被選中,成為時尚。由於缺少標準、沒有行規,古琴界沙金競現,成為一時笑談。

古琴是治世之樂器,如不明就裡、不懷揣敬畏之心來對待,無異於焚琴煮鶴、貴物賤用。相關行業協會要對古琴的師資、琴社琴館的標準和教材進行規範;知識份子具有維護正統的社會責任,在文化定位上要明確古琴“養性、養生、雅樂、言志、世俗、新音樂”的屬性;琴人應守護好自己的角色,不隨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

面對亂象,於窘境中堅守是一種操守。對話古人、自然,研究道德的深刻意義,尚為時不晚。謹記“立德、立功、立言”,才能穿越層層迷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