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網貸監管:終點在牌照

從2007年嶄露頭角至今, 網貸行業已經在中國發展了10年之久。 一方面, 網貸門檻低、程式便捷, 為一部分真正有資金需求的人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 高利貸、無底線催款、裸條借貸等亂象集中爆發, 引起社會和監管部門的高度警覺。 當前, 網貸企業已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厲監管。 身負“互聯網”“金融創新”等標籤, 網貸行業的監管格局未來會怎樣?

備案還是退市

2016年堪稱網貸行業的“監管之年”。

這一年, 《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指出, 網路借貸包括個體網路借貸、和信貸(2013年成立的網路借貸平臺)也分別於今年9月19日、9月30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上市申請招股書。 此前, 信而富(金融科技公司, 2010年涉足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業務)已在紐交所成功上市。 一些網貸企業看似按兵不動, 實際也在接受券商輔導, 為上市做準備。

從目前的監管環境看, 國內網貸行業正處於整改期,

面臨的政策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 公司選擇在該時期上市似乎並不明智。 2017年8月中旬, 多省區市下發“禁增”通知, 要求限制網貸平臺業務規模的擴張。 而最新資料顯示, 網貸行業成交量已經連續下降5個月, 分別在10月、9月、8月環比下降7.12%、5.78%、1.62%。

蘇甯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 一些網貸企業早在2015年就為上市做準備, 隨後國內監管趨嚴, 業務和模式發展空間受到影響, 上市程式迫不得已暫停。 他認為, 現在監管框架初定, 網貸企業有了比較明確的空間, 所以出現集中上市現象, 此番熱潮過後, 市場會逐漸平靜下來。

如果說曾經的監管影響了網貸企業的上市, 當前的監管並不比從前寬鬆, 上市之路理應更加艱難。

《辦法》和《指引》發佈後, 市場、企業、地方政府的觀望態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看上去也不足以為企業提供海外上市的勇氣。

“網貸企業不去備案, 卻去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上市, 這只是行業野蠻生長的另一種表現。 不管是創新還是互聯網金融, 都不足以為某些網貸平臺的惡劣行徑遮羞。 高利貸、非法吸收存款、違法追債, 問題一大堆, 什麼都沒解決, 還一心想著撈金。 ”面對《經濟》記者,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給出如此評價。

實際上, 有些企業正是一邊忙著為出海上市做準備, 一邊忙著處理國內的各種爭議。 信而富上市前一度陷入高利貸風波, 拍拍貸也在竭盡全力澄清自己的產品沒有超過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的年化利率紅線,

而趣分期某位高管承諾不追賬後轉身就被“打臉”——用戶逾期4天未還款被電話討債。

依照2015年頒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民間借貸年利率在24%之內的, 出借人有權要求借款人按照約定利率支付利息;超過24%但不足36%的年利率, 雖屬於高利, 但債務人已經支付了再要求返還的, 法院不予支持;年利率超過36%, 超過部分的利息應被認定無效。

有消息透露, 2018年, 網貸企業的備案工作或正式啟動, 而當前努力上市的企業, 是希望在將來可以搶佔更多先機, 不至於“被掉隊”。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呂隨啟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 按照當前的監管趨勢,

備案工作即使有實質進展, 能夠跨過門檻的企業應該也不在多數, 因此, “上市的確能夠為網貸企業成功備案增加籌碼”。 他同時強調, 網貸企業能帶著倍受爭議的問題實現上市, “背後的股東是誰, 官方沒有任何說法”, 值得深思。

凡金融必有牌照

從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佈《意見》到對包括網貸在內的互聯網金融進行整頓, 時間不足一年。 中國政府與監管層已經全面意識到金融風險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 而網貸企業也從曾經的6000多家減少到今天的2000家左右。 目前, 網貸行業依然處於整理期, 而風險的消化需要一個過程, 監管一步到位並不明智。

十八大釋放的信號是“鼓勵金融創新”, 十九大則改為“防範金融風險”。 可以看出,國家發展金融的思維在改變,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底線越來越重視,處理互聯網金融問題的方式日趨務實和理性。

滕立章告訴記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而非新業態,從這點看,未來網貸行業的監管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凡金融必有牌照,凡金融必須監管’。網貸行業需要在市場准入、註冊資金、風險準備金、高管和人才、互聯網客戶資源等方面進行規範,發展信用體系下的網貸市場,杜絕人為誇大的行為。”

金融牌照,即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是批准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正式檔。目前,金融許可證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部門分別頒發,是市場准入制度的常態表現。在中國,需要審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銀行、保險、信託、券商、金融租賃、期貨、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銷售、協力廠商支付、小額貸款、典當,共12種。

“央行負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搞金融就要持牌經營,不管是普惠金融還是金融創新,都脫離不開金融的本質。如果企業堅持做仲介平臺,那就要簽署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存管協議,申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進行備案;如果企業試圖涉獵金融業務,做哪一行,就要申請哪個領域的金融牌照。以後,或許網貸平臺也會需要類似金融牌照的證件,這也說不準。”武長海如此表示。

可以看出,國家發展金融的思維在改變,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底線越來越重視,處理互聯網金融問題的方式日趨務實和理性。

滕立章告訴記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而非新業態,從這點看,未來網貸行業的監管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凡金融必有牌照,凡金融必須監管’。網貸行業需要在市場准入、註冊資金、風險準備金、高管和人才、互聯網客戶資源等方面進行規範,發展信用體系下的網貸市場,杜絕人為誇大的行為。”

金融牌照,即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是批准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正式檔。目前,金融許可證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部門分別頒發,是市場准入制度的常態表現。在中國,需要審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銀行、保險、信託、券商、金融租賃、期貨、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銷售、協力廠商支付、小額貸款、典當,共12種。

“央行負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搞金融就要持牌經營,不管是普惠金融還是金融創新,都脫離不開金融的本質。如果企業堅持做仲介平臺,那就要簽署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存管協議,申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進行備案;如果企業試圖涉獵金融業務,做哪一行,就要申請哪個領域的金融牌照。以後,或許網貸平臺也會需要類似金融牌照的證件,這也說不準。”武長海如此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