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沙孟海:學書法要尊重古人,但不能迷信古人

畫家常說“我師造物”, 書法就沒有自然界可以師法的東西。 各項藝術都講究創新, 書法怎麼創新?有不同的意見。 專門學某一家, 別人譏為“奴書”。 但如不學古人, 自己想創造, 恐怕也未必成功。

——《九十感懷——在“恭賀沙孟海教授九十華誕”祝壽會上的講話》

在學書時, 第一打好基礎, 基礎越厚越好, 一生受用不盡。 如我的年齡, 還在打基礎, 我不輕易談創新。

——《九十感懷——在“恭賀沙孟海教授九十華誕”祝壽會上的講話》

▲沙孟海 1986年作 龍

我們尊敬古人, 也不迷信古人。 在漫長的書法史的長征路上, 我們都是過路人, 或是築路工人。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祖宗遺留下來的那批豐富遺產, 分析精華與糟粕, 批判的繼承下去?這個問題關係至國家民族文化的復興, 不是小事。

——《九十感懷——在“恭賀沙孟海教授九十華誕”祝壽會上的講話》

以顏真卿傳世的個人作品論, 各個時期的面目差別極大,

風格亦多樣。 像他這樣的大手筆, 其書所展現的“清新博大”氣勢, 是與他的出身、經歷、學問、氣節等等, 處處有著關聯。 單舉顏真卿一家為例, 說明歷史上各大名家書法風格, 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單一境界。 這種既融古法又出新意的個人風格, 它的形成有著一個繼承、發展的漸變過程。 個人風格如此, 時代風格更是如此。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沙孟海 篆書軸

倪元璐、黃道周、王鐸三個, 天啟二年(1622)進士同年。 他們在京裡, 相約學書, 都很要好, 後來便分做兩路了。 最稀奇的是字的體制也截然兩路。 說明藝術是人性的流露, 引他們三個做例子, 再恰當沒有了。

——《近三百年的書學》

書法家、篆刻家的個人風格, 往往經過長期的反復的探索和實踐才能逐步形成, 這既決定於他本人的學識、素養和志向, 更關聯到時代的社會風尚的影響。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沙孟海《五言聯》

時代愈後, 所接受著的古人作品愈多。 換句話說, 就是學者所取法的門類更廣闊。 比如宋朝時候, 趙孟頫還不曾出世, 當然沒有學趙字的人, 現在就增加一種“趙體”了。 鄧石如未出世以前, 寫篆字的, 只有一種呆板的方法, 現在就有了大多數人寫“鄧派”了。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一代書風的形成是十分緩慢的,

它必須經歷承襲、醞釀、萌生、發展諸階段。 而在這幾個階段中, 又往往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或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現象, 隨著時間推移, (在)藝術實踐的深入、欣賞水準的提高和其他姐妹藝術發展的影響下, 經過時間和社會的淘汰, 漸趨成熟, 發展成為一代書風。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沙孟海《壽如金石立軸》

推而廣之,唐朝人離不開唐朝的風格,宋朝人離不開宋朝的風格,這是時代風格。中國人離不開中國人的風格,日本人離不開日本人的風格,這是民族風格。今天,大家都注意創造風格的問題。個人看法,新風格是在接受傳統、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集體努力,自由發展,齊頭並進,約定俗成,有意無意地創造出來的,丟開傳統,是不可能從空中掉下一個新風格來的。

——《書法史上的若干問題》

當前首要的是樹立志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書法家、篆刻家。古人雲:“先器識而後文藝。”這個器識,決定于志向,關係很大。綜觀古今中外,凡是開宗肇派的,莫不具有卓越的器識,這一點是相同的。唐代歷史學家劉知幾說過,史家須有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作為一個書法家,一方面要瞭解文字的結構和書體源流,借鑒名跡,熔鑄古今,推陳出新,自成風貌。另一方面還得轉益多師,要有字外功夫,諸如文學、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學問個修養,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提高人品,然後才能提高書品。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止,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書法藝術以神采為首要,但離不開形質。形質和神采是辯證的統一體,只有兼而有之,不僅具有美觀的外形,更有充實的精神內涵,才能形神俱融。要達到這境界,不僅需要經過艱辛和長期不懈的努力,而且還需要借助於字外的學問個修道。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書法這門學問,依賴於文字,沒有文字便沒有書法。好比文字依賴於語言,工藝美術依賴於工藝,建築美術依賴於建築工程一樣。學習書法,除了取法古人書跡之外,更無其他範本。主要在古人好作品的基本上積累功夫,自然而然釀成自己的新風格。個人取徑不同,面貌也不同,形成百花齊放。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沙孟海 行書立軸

▲沙孟海《壽如金石立軸》

推而廣之,唐朝人離不開唐朝的風格,宋朝人離不開宋朝的風格,這是時代風格。中國人離不開中國人的風格,日本人離不開日本人的風格,這是民族風格。今天,大家都注意創造風格的問題。個人看法,新風格是在接受傳統、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集體努力,自由發展,齊頭並進,約定俗成,有意無意地創造出來的,丟開傳統,是不可能從空中掉下一個新風格來的。

——《書法史上的若干問題》

當前首要的是樹立志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書法家、篆刻家。古人雲:“先器識而後文藝。”這個器識,決定于志向,關係很大。綜觀古今中外,凡是開宗肇派的,莫不具有卓越的器識,這一點是相同的。唐代歷史學家劉知幾說過,史家須有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作為一個書法家,一方面要瞭解文字的結構和書體源流,借鑒名跡,熔鑄古今,推陳出新,自成風貌。另一方面還得轉益多師,要有字外功夫,諸如文學、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學問個修養,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提高人品,然後才能提高書品。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止,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書法藝術以神采為首要,但離不開形質。形質和神采是辯證的統一體,只有兼而有之,不僅具有美觀的外形,更有充實的精神內涵,才能形神俱融。要達到這境界,不僅需要經過艱辛和長期不懈的努力,而且還需要借助於字外的學問個修道。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書法這門學問,依賴於文字,沒有文字便沒有書法。好比文字依賴於語言,工藝美術依賴於工藝,建築美術依賴於建築工程一樣。學習書法,除了取法古人書跡之外,更無其他範本。主要在古人好作品的基本上積累功夫,自然而然釀成自己的新風格。個人取徑不同,面貌也不同,形成百花齊放。

——《中國新文藝大系(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書法集導言)

▲沙孟海 行書立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