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沒有聽過的杜心五軼事

老陽按:杜心五老師為自然門第二代傳人, 其武術相當之高。 江湖人稱:南北大俠, 為青幫裡面頭號人物。 杜老師不但武術高, 文化也好, 為早年留學生, 精通書法, 老陽最近在看《萬籟聲回憶錄》, 裡面說到了一些杜心五的軼事, 很值得一看。

杜師心五, 湖南慈利縣人, 在鄉村時, 平日有一般練武術者從之遊。 有一丐, 人稱小才子, 杜師常周濟之。 一日師與遊僧比藝, 同遊者均焉。 僧敗撲地。 暗藏毒藥匕首, 抽出, 向師腰間直刺, 師在上方, 未之覺也。 忽僧哎喲一聲, 腹轉側不能起。 視之, 僧之小腹, 殷然血流, 大呼劇痛。 回顧則小才子在旁, 手握匕首交師日:“你尚不知耶? 此僧已拔匕首刺汝,是我見狀, 奪下反刺之,不然, 汝殆矣。 ”師大駭, 遜謝焉。 翌日,欲見其人厚酬之,已不知何處去矣。

師從徐師爺游, 徐行後, 終日與銅儕練武術。 附近有高山, 生產石灰, 忽礦中發現古劍-支, 柄成環形,

劍賄螺旋紋, 凡二十四朵, 無鋒刃, 長約三尺, 甚粗笨,鞘飾無存, 亦不知是何年代沒人此礦中。 礦工拾之, 認為廢品, 憩時, 以之戲蔽十字鎬。 鎬即折為二,大驚。 將鎬折疊成雙股, 再一擊, 中分為四, 驚動四鄰, 認為是所謂削鐵如泥之寶劍再世也。 有欲購之者, 索代價十石穀子。 師聞而試之, 果然, 即如數易之, 配鞘珍襲焉。 會為友人報仇。 師亦醉中為仇家所算。 傷癒後, 攜此劍屠匪類者凡十九人, 乃遁日本, 肆業于帝大農科, 故歸國後分配在農礦部工作, 即此溯源。 行前, 此劍為一友人借用, 至今不知流落何所矣。

師在日時, 日本提倡角力, 名‘打司麼’。 國家有國技館, 館中武士, 助, 善摜跤, 常公開比試。 其來源實系隋唐時, 留學中國之日人, 學習中國武術, 回國有所改造, 推行之為角力。 明治維新, 即以之為強國強種途徑。 後又配合劈刀, 刺槍, 故日人至今已無矮子, 而曾雄視一世者, 殆從鍛煉變其體形, 強騏意志乎。 當比試時, 准許任何人均可登臺比試。 又在演講中, 亦常提到此術傳於中國,

惜中國政府不重視,

致其今日反駕於中國之上云云。 中國解學生聞之均多氣憤, 有擅武術者與之試輒敗, 深為慚作。 當此時也, 杜師登臺, 與一較。 杜師身材雖高, 但已走人文事, 故高而不壯, 瘦削如病夫。 日人見之大笑日:“似你這病夫, 欲來送死乎? 速去, 速去! 勿誤乃公事!“師笑日:“你儘管使出你的本領, 我死, 由我國留日的學生會負責, 與你等無千。 日方如‘泰山'‘二郎’”.....等等, 均當時著名大力士。 無已,初小試之, 誠恐將杜師打死, 不料在擬用“上下把' 擒師衣領時, 師用‘雙推掌' 法, 一推即擲出丈外。 大驚。 始真實用力還擊,同樣一推, 跌出尋丈外。 易數人皆然, 均沾不上身, 應手而倒, 乃大傾服, 奉如上賓。 師至日時, 原屬一個貧寒的留學生, 一切均同學會資助。 至此, 日人請去,
供給一切, 故得在日十餘年,才回祖國。 但自然門功夫, 不願傳授, 只是敷行教些基本鍛煉而已。

師在未去日本以前, 在江湖中, 認識一位元住在深山開黑店的李老頭子,僅知他開黑店, 如何開法, 則不悉其詳。 師又曾幫助一位有功夫的朋友, 此人死後, 囑其要將伊素來所珍視的短劍一柄,送杜師為念。此劍保藏到我從北京赴南京國考時,師贈於我,為宋代之雲片花劍,亦劍中之上品,甚鋒利,劍柄纏帶,為血漬所染,以指捏之,尚粘手也。後為文姓師兄借去,文已逝世,此劍不知流人何人手矣。某年夏月之夜,杜師因事進人李店,李之打手數十人,多在店中聚賭,吃大煙。杜師去,李待之如上賓,將門關好,出女樂數人,皆殊色,助酒鬱觴。師駭然,問從何處找來? 日;“四鄉物色得之。”問:“不從奈何?" 李指“請視此。”俯窺之,桌下有一覆鍋。移開,下為山澗,險森竊桌下日:

然,腥氣沖鼻。問何故?日:“即不從者與年老色衰者,均推進此中,人不知,鬼不覺也。”師大憤,強為抑制,為覆其鍋,談笑自若,少頃,酒闌,師笑謂李日:“你見過好劍否?" 日:“未之見。”日; “下次我來時帶給你看。翌日遂行。

杜師暗忖: 想不到此老頭子如此慘無人道,他日當設法殲此惡賊,為民除害,計畫已定。某日之夜,換好夜行衣靠,背插短劍,投人此深山中,往探黑店李老頭子。至則李店賊徒甚夥,均在外聚賭,燈光如晝。李迎師進內,在榻上吃大煙閒談。迫過夜半,人聲已定,四無伴侶,知時機已到,即下榻告李賊:“我前次對你所說的利劍,今已攜來,願一視否?”李欣然起立,師即拔出短劍,在燈下,以劍尖向李,暗對其頸部,告李日:“此劍之紋理結構,須從劍尖向上看,方能清晰,李賊不知是計,即以手托劍尖,就燈光向上察看; 師乘勢,手抵劍柄,猛向李喉部刺去,砉然一聲,僕地而倒,聲震屋外,在外未去之賊眾,聞聲知有異,盡向房內問何事? 師急插劍于背,一時見李屍無藏處,猛記起桌下有暗壑,急移覆鍋,推屍人壑,墜於下,啟後窗竄出,窗外為山嶺溪壑,匆忙中,循小徑疾馳,已聞後面人聲鼎沸,火炬齊明,傳來陣陣捉拿杜心五的喊聲,心慌,步穩,不防山險徑狹,一失足墜於岩下,頭顱向地,兩腳朝天,擦過懸岩,額角觸傷,自念必死,不意腿上裹纏松脫,掛在岩邊梢,人成倒立,味死,但已昏不知人矣。賊眾在頂上窮追不得,以為逃逸,自各散去。至翌晨,有樵夫過之,見岩上樹梢懸人,以為縊死者,解視之,徐徐複監,知系山行失足。師原未受重傷,休息半日,亦竟無事,從此,亦不敢再過李家黑店矣。

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國考後,天津代表李麗久曾訪師比藝,師以兩巾各束其腕,李柯故? 師日:“恐傷你。”李動手擊之不得,師以“黃昏錘”應付之,一錘打在拇指節上,立即腫起,"關節已脫,抱掌求罷。師日:“如不束中,汝腕亦折矣。李始以師事之。

再為: 杜師曾遇見一件奇事。

杜師所住鄉村,位於山麓,傍山居民,多在山間聚賭。滿清末葉,風氣丕惡,嫖賭煙吹,視為家常,故杜師亦其中賭客之一。當然,賭場之內,聚賭之人,並不限於本村,願賭者均可隨意參加。一日,深夜散賭,有一外地來客,賭輸,未即交款,為場主扣留,要質其衣。正在糾纏受窘之際,杜師視其人,有勁悍之色,問欠賭錢幾何? 日:”一申。”即二千個有孔銅錢,師即脫貫代償之。場主始放其去。客不言謝,向杜師一目即行,師亦不為意。此後,每日輒過之,亦不交一言。某夜,散場後,出門不遠,此客人踵至,呼與同行,似甚親昵。日:“你將何之?”師日:“將歸。”日:“曷隨我來!" 師本異其

人,欲究其競,與同行。走村外山徑,轉過山坡,坡後有一株大樹,下有新築之茅廬一間。人其室,有榻一,桌一,椅-,別無長物,第二室,更無他人,遂共坐榻上,客問:“汝欲吸上等大煙否?日:“可。”即於榻下木箱中,取出很精美的煙燈、煙槍與託盤,中有上等煙膏,遂同榻共吸攀談。客又雲:“此為貴土,願吸雲土否?" 師日:“可。”問從何處得來? 日:“不難。”順手自箱中出一盒,啟吸之,真上等雲土也。甚異之而未言。少頃,客又雲:“夜深矣,當饑,欲食何物否?曰:“你又無家室,亦無廚房,從何取食?"日:“只要你所能想到者皆可致之。"師戲日;“我欲食北京的烤鴨; 四川的辣子雞; 貴州的茅臺; 河南的水餃,能得之乎?" 日:“是有何難?" 稍一遲疑,即啟箱一一出之,不僅有當地標籤,更是熱氣蒸騰,鮮美無倫,全是道地甫出籠者,乃共食之。食畢將盤碗一-擲人箱內。又取褡鏈二支,令師捐於肩上。取出銅錢數文,握在掌中,告師日:“我倆可上街道遛!" 即自前行,師隨其後。每過一小商店門前,必駐足不行,口中喃喃數語,以手抽插掌中銅錢數次,再前行,即覺所背之褡褳鏗然有聲,似有許多銅錢投人,若過負庫錢莊或大商店,即多抽插幾次,錢人更多。大店多抽,小店少抽,未終街,已覺背褳沉重,約二十餘斤矣。師大呼日:“不要了,不要了! 累贅! 累贅!" 其人乃止步回顧師日:

“前次承你代付的兩串錢,今當足數否?" 師日:“計重量何止一二十申,我不要這許多!" 其人日:“我亦無用處,你都背回去吧!" 說畢,道一聲“有緣再見”,飛步而去。師歸。翌日於賭場中遍覓之,不

見。隔晨,特往尋其居,惟老樹依然,並不見新築橡屋,嗟異而返。

注: 大煙即鴉片煙,始于滿清末葉,自一八四零年,(道光年代)鴉片戰爭後,英人用此慢性毒劑傷害我中華民族的健康,大量輸進鴉片,有煙膏,煙塊,煙丸及針劑等等,味香而性燥,嗜之者初似能除小疾,久則百弊叢生,時人不知,多中其毒。加以數千年來舊禮教愚民政策,重文輕武,根本不懂體育鍛煉為何物; 官府門中,仕紳階層,均以吸大煙為高尚。上者行之,下者效之,以致體格萎靡,養成好逸惡勞惡習,致有‘東亞病夫’之譏。當時民間耽吸大煙視為當然。民固無知,罪在執政,舊時代之制度害人,比比皆是,無足怪也。

囑其要將伊素來所珍視的短劍一柄,送杜師為念。此劍保藏到我從北京赴南京國考時,師贈於我,為宋代之雲片花劍,亦劍中之上品,甚鋒利,劍柄纏帶,為血漬所染,以指捏之,尚粘手也。後為文姓師兄借去,文已逝世,此劍不知流人何人手矣。某年夏月之夜,杜師因事進人李店,李之打手數十人,多在店中聚賭,吃大煙。杜師去,李待之如上賓,將門關好,出女樂數人,皆殊色,助酒鬱觴。師駭然,問從何處找來? 日;“四鄉物色得之。”問:“不從奈何?" 李指“請視此。”俯窺之,桌下有一覆鍋。移開,下為山澗,險森竊桌下日:

然,腥氣沖鼻。問何故?日:“即不從者與年老色衰者,均推進此中,人不知,鬼不覺也。”師大憤,強為抑制,為覆其鍋,談笑自若,少頃,酒闌,師笑謂李日:“你見過好劍否?" 日:“未之見。”日; “下次我來時帶給你看。翌日遂行。

杜師暗忖: 想不到此老頭子如此慘無人道,他日當設法殲此惡賊,為民除害,計畫已定。某日之夜,換好夜行衣靠,背插短劍,投人此深山中,往探黑店李老頭子。至則李店賊徒甚夥,均在外聚賭,燈光如晝。李迎師進內,在榻上吃大煙閒談。迫過夜半,人聲已定,四無伴侶,知時機已到,即下榻告李賊:“我前次對你所說的利劍,今已攜來,願一視否?”李欣然起立,師即拔出短劍,在燈下,以劍尖向李,暗對其頸部,告李日:“此劍之紋理結構,須從劍尖向上看,方能清晰,李賊不知是計,即以手托劍尖,就燈光向上察看; 師乘勢,手抵劍柄,猛向李喉部刺去,砉然一聲,僕地而倒,聲震屋外,在外未去之賊眾,聞聲知有異,盡向房內問何事? 師急插劍于背,一時見李屍無藏處,猛記起桌下有暗壑,急移覆鍋,推屍人壑,墜於下,啟後窗竄出,窗外為山嶺溪壑,匆忙中,循小徑疾馳,已聞後面人聲鼎沸,火炬齊明,傳來陣陣捉拿杜心五的喊聲,心慌,步穩,不防山險徑狹,一失足墜於岩下,頭顱向地,兩腳朝天,擦過懸岩,額角觸傷,自念必死,不意腿上裹纏松脫,掛在岩邊梢,人成倒立,味死,但已昏不知人矣。賊眾在頂上窮追不得,以為逃逸,自各散去。至翌晨,有樵夫過之,見岩上樹梢懸人,以為縊死者,解視之,徐徐複監,知系山行失足。師原未受重傷,休息半日,亦竟無事,從此,亦不敢再過李家黑店矣。

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國考後,天津代表李麗久曾訪師比藝,師以兩巾各束其腕,李柯故? 師日:“恐傷你。”李動手擊之不得,師以“黃昏錘”應付之,一錘打在拇指節上,立即腫起,"關節已脫,抱掌求罷。師日:“如不束中,汝腕亦折矣。李始以師事之。

再為: 杜師曾遇見一件奇事。

杜師所住鄉村,位於山麓,傍山居民,多在山間聚賭。滿清末葉,風氣丕惡,嫖賭煙吹,視為家常,故杜師亦其中賭客之一。當然,賭場之內,聚賭之人,並不限於本村,願賭者均可隨意參加。一日,深夜散賭,有一外地來客,賭輸,未即交款,為場主扣留,要質其衣。正在糾纏受窘之際,杜師視其人,有勁悍之色,問欠賭錢幾何? 日:”一申。”即二千個有孔銅錢,師即脫貫代償之。場主始放其去。客不言謝,向杜師一目即行,師亦不為意。此後,每日輒過之,亦不交一言。某夜,散場後,出門不遠,此客人踵至,呼與同行,似甚親昵。日:“你將何之?”師日:“將歸。”日:“曷隨我來!" 師本異其

人,欲究其競,與同行。走村外山徑,轉過山坡,坡後有一株大樹,下有新築之茅廬一間。人其室,有榻一,桌一,椅-,別無長物,第二室,更無他人,遂共坐榻上,客問:“汝欲吸上等大煙否?日:“可。”即於榻下木箱中,取出很精美的煙燈、煙槍與託盤,中有上等煙膏,遂同榻共吸攀談。客又雲:“此為貴土,願吸雲土否?" 師日:“可。”問從何處得來? 日:“不難。”順手自箱中出一盒,啟吸之,真上等雲土也。甚異之而未言。少頃,客又雲:“夜深矣,當饑,欲食何物否?曰:“你又無家室,亦無廚房,從何取食?"日:“只要你所能想到者皆可致之。"師戲日;“我欲食北京的烤鴨; 四川的辣子雞; 貴州的茅臺; 河南的水餃,能得之乎?" 日:“是有何難?" 稍一遲疑,即啟箱一一出之,不僅有當地標籤,更是熱氣蒸騰,鮮美無倫,全是道地甫出籠者,乃共食之。食畢將盤碗一-擲人箱內。又取褡鏈二支,令師捐於肩上。取出銅錢數文,握在掌中,告師日:“我倆可上街道遛!" 即自前行,師隨其後。每過一小商店門前,必駐足不行,口中喃喃數語,以手抽插掌中銅錢數次,再前行,即覺所背之褡褳鏗然有聲,似有許多銅錢投人,若過負庫錢莊或大商店,即多抽插幾次,錢人更多。大店多抽,小店少抽,未終街,已覺背褳沉重,約二十餘斤矣。師大呼日:“不要了,不要了! 累贅! 累贅!" 其人乃止步回顧師日:

“前次承你代付的兩串錢,今當足數否?" 師日:“計重量何止一二十申,我不要這許多!" 其人日:“我亦無用處,你都背回去吧!" 說畢,道一聲“有緣再見”,飛步而去。師歸。翌日於賭場中遍覓之,不

見。隔晨,特往尋其居,惟老樹依然,並不見新築橡屋,嗟異而返。

注: 大煙即鴉片煙,始于滿清末葉,自一八四零年,(道光年代)鴉片戰爭後,英人用此慢性毒劑傷害我中華民族的健康,大量輸進鴉片,有煙膏,煙塊,煙丸及針劑等等,味香而性燥,嗜之者初似能除小疾,久則百弊叢生,時人不知,多中其毒。加以數千年來舊禮教愚民政策,重文輕武,根本不懂體育鍛煉為何物; 官府門中,仕紳階層,均以吸大煙為高尚。上者行之,下者效之,以致體格萎靡,養成好逸惡勞惡習,致有‘東亞病夫’之譏。當時民間耽吸大煙視為當然。民固無知,罪在執政,舊時代之制度害人,比比皆是,無足怪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