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你知道什麼叫立flag?從奚夢瑤摔倒告訴大家不要隨便立flag

從“維秘大秀”奚夢瑤摔倒看立flag千萬要謹慎啊。 你可以試著默默努力, 別急著預支公開目標時收穫的那份滿足。

2017維秘大秀在上海開啟。 然而在一眾大長腿中, 刷屏的確實一個意外:奚夢瑤在T臺上踩到自己的裙紗, 不慎滑倒, 成為維秘史上第一個摔倒的天使……

這件事立刻上了熱搜成為爆點:模特靠走路吃飯, 不能摔是基本的要求, 更何況這是在全世界面前!而且, 看著也確實挺疼的……

心疼女神的同時, 也有人翻出了她以前上節目時說自己“從沒在維秘T臺上摔倒過”的截屏, 再一次教會我們一件事——flag千萬不要隨便立啊!

這句玩笑話, 我們當你沒有講……“站起來”“繼續走下去”吧!

Flag是什麼?

大戰在即, 他說出一句:“打完這場仗, 我就回老家結婚了。 ”我微微一笑, 開始拖動動畫的進度條, 跳過後面的情節——上面這對白一出, 我就料定這個人物已經沒有未來。

“回老家結婚”是最著名的“死亡flag”之一了。

說“我一定會活著回來的”, 基本戰死沙場;說“請大人放心, 這件事就交給我吧”, 通常順利成為炮灰;說“什麼聲音, 去看一下”, 往往隨後便看到了人生的終章……誰讓他們“立flag”(立旗)了呢?

在遊戲、影視、動漫及文學作品中, 作者會通過讓人物說出特定對白或做出特定行為, 來預示劇情的推進或轉折。 這種伏筆, 被稱為“flag”(旗標)。 雖然總有例外, 但在虛構作品的世界, 人物的“宿命”往往都有flag可循。

現實生活中也有flag嗎?

關上電腦, 回到現實。 脫離了主宰自己生殺大權的人生“編劇”, “立flag”更多成了點綴生活的談資。

剛說完“哎呀我好久沒感冒過了真是健康啊”, 結果就感冒了;嘚瑟“我從來沒有丟過手機”, 結果當天手機就沒了蹤影;下定決心“這個月絕不遲到”就被堵死在路上……各式各樣的巧合給了人們用“恨不該立flag”來處理負性事件的小機會。

但有一類flag卻不是這樣聽天由命的小打小鬧。 它牽扯人物身份, 事關人生期望, 在無意識中影響著許多人。 它經常出現在小學作文本上, 也時時被掛在心有抱負者嘴邊:我要成為XX家。 它, 便是所謂的“目標flag”。

唯有這個flag, 可能切實地在三次元人生中發揮消極作用。

關乎目標 立flag有風險

心理學家發現, 關乎目標的話說出來雖然不會對你的人身造成威脅, 但是可能會降低你成功的概率。 2009年, 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皮特·高爾威澤(Peter Gollwitzer)驗證了這個flag對人們的影響。

研究者找來49名心理系的學生, 用問卷評估他們想要成為心理學家的渴望, 並且使其報告兩個為了實現目標而做出的努力(比如讀更多的論文, 或者學習統計知識等)。 隨後研究者將這些學生隨機分成兩組, 並和其中一組學生討論問卷的回答情況, 以此來傳達“我知道你的志向”的資訊, 而另一組則採取冷處理, 表示我對你的目標一無所知, 也不關注。

一周後, 研究人員詢問兩組學生在這一周內的學習情況。 結果發現, 那些知道實驗人員瞭解自己目標的學生, 反而花更少的時間來學習。 換言之, 在立的目標flag為人所知後, 人們完成該目標的動力和行動似乎降低了。

隨flag而起的幻覺

根據評估結果,這兩組人成為心理學家的渴望沒有顯著差別,可為什麼讓別人知道這種渴望會降低了自己的行動力?這種現象和常識不符。一般來說,當別人知道你的目標後,會形成一種社會壓力。你會感覺有人在監督你了,應該更加努力才是。比如健身的App會鼓勵使用者把自己的目標及每日進程分享到社交網站,讓他人的圍觀和點贊成為你繼續下去的動力和壓力。

為什麼偏偏這一類的目標反而不能讓別人知道呢?

皮特·高爾威澤將“我要成為XXX”的志向定義為與自己身份相關(identity-related)的目標。人們在制定此類目標時並不具體,而寬泛的定義導致了很多行為都會讓自己產生成就感——他人的瞭解和認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

當別人瞭解你的“志向”後,你似乎產生了“我已經完成目標”的虛幻,從而降低了行動力。並且,高爾威澤等人的研究還發現一個人對自己的此類目標越狂熱,越容易受到“他人認可”虛幻的影響。看到這裡,不禁為某些綜藝節目的選手捏把汗,本來回答“你的夢想是什麼”此類的問題就略顯中二了,何況還給自己立這麼大一flag。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現在很多人想成為約伯斯一樣的“創業家”,但是他們似乎太過享受“創業明星”的光環效應,到處進行演講,真正投入到產品中的時間和精力反而較少,以至於並沒有出色的產品面世。這是典型的沉迷於他人對自己“身份認可”的例證。還有你會發現,有些狂熱的想“成為誰”的人特別喜歡別人的追捧和讚揚,但往往卻名不副實。看看自己,在別人注視下說出“我要下筆寫一本小說”或“半年後我會擁有8塊完美腹肌”的你,後來付出的行動是否與當初雙眼閃耀鬥志時的預期相符?

立的是不是flag 取決於你的內心

是的,如願以償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即便你能忽略觀眾的掌聲,但要讓立出的flag成為正面劇情的推動者,還得和作為人的“慣性”相抗爭。

執行目標的本身就存在陷阱。通常一個大目標得細分成很多小目標才能執行,而人們常常忽略的,是這些目標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係——實現小目標會收穫成就感,從而阻礙其他目標的執行。比如,你的目標是好身材,健康飲食和去健身房鍛煉都會幫你達成。一項研究表明,若在飲食上取得成就感,你可就不願意去健身房了。

還有偏科的問題,你在某一學科上獲得的成就感可能會降低你學習其他學科的熱情。這提醒我們,在將大目標劃分成小目標後,要保持足夠的清醒——你要的是大目標的實現,而不是沉浸在某些成就感中難以自拔。

至少目前為止,路飛既沒能成為海賊王,也沒能成為海賊王的男人……

所謂立起來的目標flag,潑出去的涼白開。如果已經信誓旦旦地說出了目標,又不想完不成時羞愧難當,怎麼辦?以羅洛·梅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給出的建議是:發現焦慮的積極意義,自由選擇,同時又學會負責,從而不斷累積推動自己向前的勇氣和信心。

如果你擁有足夠清醒的內心與足夠強大的自製力,那麼別人知道又如何,別人認可又如何?只要自己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裡,flag立不立都無關緊要。相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或者你可以試著默默努力,別急著預支公開目標時收穫的那份滿足。

(文圖若涉權,請聯繫刪除)

隨flag而起的幻覺

根據評估結果,這兩組人成為心理學家的渴望沒有顯著差別,可為什麼讓別人知道這種渴望會降低了自己的行動力?這種現象和常識不符。一般來說,當別人知道你的目標後,會形成一種社會壓力。你會感覺有人在監督你了,應該更加努力才是。比如健身的App會鼓勵使用者把自己的目標及每日進程分享到社交網站,讓他人的圍觀和點贊成為你繼續下去的動力和壓力。

為什麼偏偏這一類的目標反而不能讓別人知道呢?

皮特·高爾威澤將“我要成為XXX”的志向定義為與自己身份相關(identity-related)的目標。人們在制定此類目標時並不具體,而寬泛的定義導致了很多行為都會讓自己產生成就感——他人的瞭解和認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

當別人瞭解你的“志向”後,你似乎產生了“我已經完成目標”的虛幻,從而降低了行動力。並且,高爾威澤等人的研究還發現一個人對自己的此類目標越狂熱,越容易受到“他人認可”虛幻的影響。看到這裡,不禁為某些綜藝節目的選手捏把汗,本來回答“你的夢想是什麼”此類的問題就略顯中二了,何況還給自己立這麼大一flag。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現在很多人想成為約伯斯一樣的“創業家”,但是他們似乎太過享受“創業明星”的光環效應,到處進行演講,真正投入到產品中的時間和精力反而較少,以至於並沒有出色的產品面世。這是典型的沉迷於他人對自己“身份認可”的例證。還有你會發現,有些狂熱的想“成為誰”的人特別喜歡別人的追捧和讚揚,但往往卻名不副實。看看自己,在別人注視下說出“我要下筆寫一本小說”或“半年後我會擁有8塊完美腹肌”的你,後來付出的行動是否與當初雙眼閃耀鬥志時的預期相符?

立的是不是flag 取決於你的內心

是的,如願以償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即便你能忽略觀眾的掌聲,但要讓立出的flag成為正面劇情的推動者,還得和作為人的“慣性”相抗爭。

執行目標的本身就存在陷阱。通常一個大目標得細分成很多小目標才能執行,而人們常常忽略的,是這些目標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係——實現小目標會收穫成就感,從而阻礙其他目標的執行。比如,你的目標是好身材,健康飲食和去健身房鍛煉都會幫你達成。一項研究表明,若在飲食上取得成就感,你可就不願意去健身房了。

還有偏科的問題,你在某一學科上獲得的成就感可能會降低你學習其他學科的熱情。這提醒我們,在將大目標劃分成小目標後,要保持足夠的清醒——你要的是大目標的實現,而不是沉浸在某些成就感中難以自拔。

至少目前為止,路飛既沒能成為海賊王,也沒能成為海賊王的男人……

所謂立起來的目標flag,潑出去的涼白開。如果已經信誓旦旦地說出了目標,又不想完不成時羞愧難當,怎麼辦?以羅洛·梅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給出的建議是:發現焦慮的積極意義,自由選擇,同時又學會負責,從而不斷累積推動自己向前的勇氣和信心。

如果你擁有足夠清醒的內心與足夠強大的自製力,那麼別人知道又如何,別人認可又如何?只要自己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裡,flag立不立都無關緊要。相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或者你可以試著默默努力,別急著預支公開目標時收穫的那份滿足。

(文圖若涉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