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秦惠玲,清明隨感

清明隨感

作者:秦惠玲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

關於清明節的詩句可能有很多, 唯有杜牧的這兩句詩最為人們所知曉, 其中“欲斷魂”三個字寫盡了人們緬懷故去的親人的悲切之情, 我想我能夠體會到杜牧老先生在寫出這幾句詩的時候心裡的極度悲愴, 因為無論古人今人, 當他面對親人的墳塋的時候, 心中的那份情感總是相通的, 都懷有一顆緬懷和追憶的心。

我不知道遠在幾百年前的古人在清明節這一天是用怎樣的方式緬懷故去的親人的。 即便是現在, 在不同的地域, 人們紀念故去的親人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我的記憶中, 每年到了清明節這天, 家裡的男人們就會帶著準備好的紙燭, 香, 酒等東西去墓地上墳, 還有就是前一天晚上蒸好的大白饃饃, 饃饃裡會裹著雞 蛋, 紅棗, 核桃仁, 硬幣什麼的, 還要帶上鐵鍬好培土修墳,

這大概就是對故去的親人的一種最好的紀念和緬懷吧!

我在我家是長女, 按照我們鄉下的習俗, 女人是不能上墳的, 這是老人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規矩, 男人才是家族的香火, 男人們去墳上祭奠, 就是有告慰在天堂的親人們香火在繼續延續的含義。

農村的上墳的習俗有很多, 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別。 在我們那裡, 上墳除了必需的燒紙, 香燭祭品以外, 還要帶一種根是紅色的小蔥, 據說這是告訴故去的老人家裡的日子紅紅火火, 讓老人不要掛念, 還要用一個熟雞蛋從墳頭上往下滾, 裡面所蘊涵的意義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清楚。

上墳用的饃饃也和我們平常吃的不太一樣, 不但又大又白, 裡面還藏有雞蛋, 核桃仁, 紅棗和硬幣什麼的。 如果家裡是男孩, 就要在饅頭上用面捏一條盤著的龍, 但我總看著像一條蛇, 如果家裡是女孩, 饃饃上就是一個面捏的花盤, 等上完墳回來了, 那些饃饃就會分給我們這些娃娃們吃, 我們會把饃饃掰得四分五裂, 從裡面找雞蛋,

核桃仁和紅棗這些好吃的, 有的時候還會讓對方猜那個饃饃裡有雞蛋, 那個裡面有紅棗, 猜對了當然高興, 如果猜錯了也沒什麼, 反正最後都能吃到, 這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我那時還小, 主要任務除了上學就是割草喂家裡的牛和豬。 陽春三月, 正是一年當中景色最為美好的季節, 一望無際的田野裡, 滿眼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 榆樹上結滿一串串黃燦燦的榆錢, 有和煦的風吹過的時候, 那一片片的榆錢就會飄灑下來, 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下, 在暖暖的陽光照耀下美極了。 除了榆錢, 同樣黃燦燦的還有那一叢叢的迎春花開放的熱烈, 按照我們鄉下的習俗, 只有在墳墓才會有迎春花, 迎春花是冬天過後開放得最早的花,

我想人們之所以在墳塋種植迎春花, 大概就是因為迎春花有著頑強而蓬勃的生命力的緣故。

割草的時候, 我總是向那老遠處有迎春花盛開的地方看, 雖然只能隱隱約約看到一點點明亮的黃色, 卻似乎也能看到那黃色的花叢中升起的嫋嫋青煙, 我知道,那是上墳的大人們在燒紙。我常想,他們怎樣上墳呢?是不是像上樓梯那樣?會不會哭?一定會!要是那樣我就不想去了,因為我最害怕大人哭。

按照習俗,清明節又叫做“寒食節”,在這一天是不能動火做飯的,小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燒火做飯,後來長大了就知道了清明節的來歷,這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一個叫“介子推”的人。介子推是戰國時期晉國的一個大夫,晉國的國君叫做重耳,介子推和重耳在流亡的途中,重耳饑餓難耐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用刀子割下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返回京都對下面的大臣們論功行賞的時候,卻找不到介子推,有人告訴重耳,說介子推背著老媽媽躲進了山西介休縣的一座山裡去了,重耳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就是不肯出來,重耳沒辦法,只好下令放火燒山,想用這個辦法逼介子推出來,沒料到最後介子推和他的媽媽一起被燒死了,“介休”這個名字也就是這樣來的,這一天就叫做“寒食節”,不能燒火做飯,以此來紀念介子推。

在這一天我們鄉下的風俗是吃菜卷——把提前做好的薄薄的面餅裹上粉條和焯熟的菠菜吃,也有很多家戶都不管那麼多,燒熱湯,吃菜卷,還有煮雞蛋,味道很不錯。

隨著時光流逝,兒時的記憶已經變得的模糊不清了,那個割草的小女孩已經為人妻,為人母。每年到了清明節的時候,看到田野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麥田裡一叢叢黃燦燦蓬勃怒放的迎春花,我的心就會和故去的老人們在一起,我想他們一定會在天堂向我微笑!為我祝福!而念叨“清明節欲斷魂”的杜牧老先生如果知道了,他老人家想必也會為我感到欣慰吧!

百姓作家

應文友要求,莫然文學平臺開通《作家專欄》欄目,旨在展示名家作品,推介優秀作者。

投稿時,請精選5--8篇作品、創作心得與作者簡介(100字以內)和生活照一起發郵箱,如有高清配圖,可一併發來。

以堅持“傳播正能量,實現普通百姓文學夢”的宗旨。

請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愛情懷、鄉愁、親情友情愛情、生態情懷、性靈自然等。

合作紙媒:《作家文學》

指導單位:中國現代作家協會

秦惠玲,女,1973年生於萬榮。熱愛生活,熱愛文學,歌唱,朗誦等……曾經的永濟紡織廠職工,多次參加廠各種演講比賽,多次獲獎。《清明隨感》是其處女作品。

成員組合

顧問:

董守和、李智紅、於淑秋、孫豔平、郭進栓、陳沛富

主編:劉雲宏

副主編:若蘭

執行主編:張曉紅、徐非也

主播:念、幸福、一生有悔

主編助理:鐘景玲

編委會:程曉輝

我知道,那是上墳的大人們在燒紙。我常想,他們怎樣上墳呢?是不是像上樓梯那樣?會不會哭?一定會!要是那樣我就不想去了,因為我最害怕大人哭。

按照習俗,清明節又叫做“寒食節”,在這一天是不能動火做飯的,小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燒火做飯,後來長大了就知道了清明節的來歷,這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一個叫“介子推”的人。介子推是戰國時期晉國的一個大夫,晉國的國君叫做重耳,介子推和重耳在流亡的途中,重耳饑餓難耐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用刀子割下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返回京都對下面的大臣們論功行賞的時候,卻找不到介子推,有人告訴重耳,說介子推背著老媽媽躲進了山西介休縣的一座山裡去了,重耳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就是不肯出來,重耳沒辦法,只好下令放火燒山,想用這個辦法逼介子推出來,沒料到最後介子推和他的媽媽一起被燒死了,“介休”這個名字也就是這樣來的,這一天就叫做“寒食節”,不能燒火做飯,以此來紀念介子推。

在這一天我們鄉下的風俗是吃菜卷——把提前做好的薄薄的面餅裹上粉條和焯熟的菠菜吃,也有很多家戶都不管那麼多,燒熱湯,吃菜卷,還有煮雞蛋,味道很不錯。

隨著時光流逝,兒時的記憶已經變得的模糊不清了,那個割草的小女孩已經為人妻,為人母。每年到了清明節的時候,看到田野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麥田裡一叢叢黃燦燦蓬勃怒放的迎春花,我的心就會和故去的老人們在一起,我想他們一定會在天堂向我微笑!為我祝福!而念叨“清明節欲斷魂”的杜牧老先生如果知道了,他老人家想必也會為我感到欣慰吧!

百姓作家

應文友要求,莫然文學平臺開通《作家專欄》欄目,旨在展示名家作品,推介優秀作者。

投稿時,請精選5--8篇作品、創作心得與作者簡介(100字以內)和生活照一起發郵箱,如有高清配圖,可一併發來。

以堅持“傳播正能量,實現普通百姓文學夢”的宗旨。

請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愛情懷、鄉愁、親情友情愛情、生態情懷、性靈自然等。

合作紙媒:《作家文學》

指導單位:中國現代作家協會

秦惠玲,女,1973年生於萬榮。熱愛生活,熱愛文學,歌唱,朗誦等……曾經的永濟紡織廠職工,多次參加廠各種演講比賽,多次獲獎。《清明隨感》是其處女作品。

成員組合

顧問:

董守和、李智紅、於淑秋、孫豔平、郭進栓、陳沛富

主編:劉雲宏

副主編:若蘭

執行主編:張曉紅、徐非也

主播:念、幸福、一生有悔

主編助理:鐘景玲

編委會:程曉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