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浙江省交通作家協會“文學進工地”采風之“尋美金蘭”|尋美金蘭詩三首

李俏紅: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雜文學會會員;“首批浙江省青年作家人才庫”成員、浙江省首批“新荷計畫”人才庫成員, 魯迅文學院浙江作家高級研修班學員;先後在《詩刊》《散文選刊》《散文百家》《人民日報》《文匯報》《文學報》等發表作品。

▲省交通作協采風團在金華山隧道口

▲浙江交工建金工地的匠人

▲浙江交工建金專案金華山隧道洞口

金華山隧道

大山的深處

有一批追趕速度的人

他們和時間賽跑

工地成了競賽的直播現場

沉睡千年的金華山

在隆隆的炮聲中醒了

在雙臂鑿岩台車的挖掘中醒了

兩山排闥。 峰迴路轉

看, 秋高氣爽。 陽光燦爛

一個半小時的顛簸

抵達隧道的內核

看到工地上無數的年輕人

正用汗水澆灌這條

飄灑在金華山腰的彩帶

被岩石擋住又如何

被河流阻斷又如何

原本遙不可及的距離

在高科技的運作下

通衢大道應運而生

雄關而今從容邁

天塹轉眼變通途

排水、爆破、澆築、拼接

新的洞口正在搬運碎石,

沙塵彌漫的白天, 寒冷的夜晚

忙碌的奔波, 疲憊的笑臉

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築成環保之路、綠色之路

看高坡防護, 看身經百戰

勘察、檢測、計算、分析

看交通人的智慧和付出

看他們的力量和信念

比大山還要堅定

美麗的交通戰線上

建設者們的身影

就像隨處播灑的格桑花

在大山深處紮根搖曳

開出各色美麗的花朵

▲省交通作協采風團在蘭芝風情線(上圖)

▲芝堰古村(下圖)

蘭芝風情線

蘭芝風情線

這是一條公路的名字

美麗得讓人浮想聯翩

暖色調的風 青皮的柚子

野茶樹給道路繡上了好看的花邊

今日, 我在風情線上行走

從上包村到三峰殿口村

從桐山后金村到古村芝堰

看見無數的詩意從南宋長到現在

比春草茂盛 比湖光瀲灩

花影重重 不思歸路

萬象變化 青峰如削

美麗的通鄉公路

帶旺了鄉村休閒旅遊

讓大城市的客人流連忘返

晨起, 遊魚在水草間穿梭

暮合, 晚鐘在月色裡悠然

一杯清茶, 幾個摯友

公路連起了古村、古道、古驛站

人們紛紛來鄉間尋找慢生活

村莊嫁接了公路

公路啟動了鄉村記憶

自駕遊的人們歡歌而來

一路風景一路情

山坳裡的村民

看見更遼闊的天地

▲采風團正在參觀衢江航運婺城樞紐工程(上圖)

▲省交通作協采風隊伍在金華婺城段航運開發工程(下圖)

通江達海中國夢

每一條河流都有故事

最古老的和最新鮮的

碧波蕩漾的蘭江水

800餘年的水運重新復蘇

通航的號角即將吹響

“日有千舟競發

夜有萬戶明燈”

遠古的詩詞被賦予新的活力

港航寫下責任與擔當

機聲隆隆,車輛穿梭

多年艱辛沉澱成飽滿的果實

一次次

江水見證著美麗的奇跡

一回回

激流感受著拼搏的勇氣

激情與夢想 舍我其誰

濤聲追逐夢想的翅膀

來往的船舶

定格航行的方向

出發的那一刻

就註定向著東升的太陽

一次次整裝待發

一次次新的征程

每一塊鋼筋水泥

都凝結著建設者們的汗水

宏偉的藍圖正在描畫

希望和夢想

點燃了航運復興之路

從此 衢江、蘭江、富春江、錢塘江

一路浩浩蕩蕩 通江達海

融入世界經濟大潮

編輯| 陳愛 設計| 趙藝

人們紛紛來鄉間尋找慢生活

村莊嫁接了公路

公路啟動了鄉村記憶

自駕遊的人們歡歌而來

一路風景一路情

山坳裡的村民

看見更遼闊的天地

▲采風團正在參觀衢江航運婺城樞紐工程(上圖)

▲省交通作協采風隊伍在金華婺城段航運開發工程(下圖)

通江達海中國夢

每一條河流都有故事

最古老的和最新鮮的

碧波蕩漾的蘭江水

800餘年的水運重新復蘇

通航的號角即將吹響

“日有千舟競發

夜有萬戶明燈”

遠古的詩詞被賦予新的活力

港航寫下責任與擔當

機聲隆隆,車輛穿梭

多年艱辛沉澱成飽滿的果實

一次次

江水見證著美麗的奇跡

一回回

激流感受著拼搏的勇氣

激情與夢想 舍我其誰

濤聲追逐夢想的翅膀

來往的船舶

定格航行的方向

出發的那一刻

就註定向著東升的太陽

一次次整裝待發

一次次新的征程

每一塊鋼筋水泥

都凝結著建設者們的汗水

宏偉的藍圖正在描畫

希望和夢想

點燃了航運復興之路

從此 衢江、蘭江、富春江、錢塘江

一路浩浩蕩蕩 通江達海

融入世界經濟大潮

編輯| 陳愛 設計| 趙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