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雲南花腰傣的腰間,系的是彩虹

西元前5世紀至1世紀的500多年間, 滇中地區包括傣族先民在內的古越人建立了古滇國。 到了漢王朝時期, 古滇國神秘消失, 國破民散,

形成了雲南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 南遷的隊伍沿紅河谷由北向南途經元江、墨江、普洱、西雙版納等地遷徙, 有的部落在適宜居住的地方定居下來, 有的部落繼續南行, 抵達緬甸和泰國。 (文 | 包倬)

而作為王室成員的一支, 花腰傣沒有跟上南遷的步伐, 他們留在了紅河谷畔。 時至今日, 他們依舊保存著當年的傳統民居與服飾及生活習俗, 居住於紅河谷一帶的傣族婦女腰上都束有一條五色彩帶, 故稱“花腰傣”。 由一條五色彩帶引申開去, 更有人浪漫地把他們稱之為“彩虹上的民族”。

檳榔樹下掛“彩虹”

公路兩邊稻穀早已收割完, 陽光下的水田猶如一面面鏡子。 先到位於哀牢山脈中段東麓的戛灑鎮。 這是一座街道兩邊種滿了棕櫚樹的現代小鎮,

花腰傣風情依稀浮現。 “花腰傣之鄉”的招牌很顯眼, 時常有頭戴小斗笠的傣家女子迎面走來, 斗笠幾乎遮住了她們的半張臉。

大檳榔園村名實相符, 進村的路邊栽滿了檳榔樹。 風從紅河上游的戛灑江邊吹來, 帶著涼意, 檳榔樹葉沙沙作響。

居住在此的傣族老百姓叫“傣灑”(花腰傣分為傣灑、傣雅、傣卡), 他們常年嚼檳榔。 村莊在山腰上, 一段高約1-2米不等的寨牆將寨子團團圍住。 進入村寨, 大規模保存完好的土掌房是第一道亮麗的風景。 土掌房是花腰傣的傳統民居, 為氐羌族群先民所造, 而由氐羌族群後裔彝族傳到哀牢山。 土掌房分上下兩層, 上層住人, 分臥室、廳堂和糧倉, 下層為廚房和存放生產工具。 房頂平整, 可曬穀物, 室內寬敞舒適, 冬暖夏涼。 門頭上掛有竹篾編織的家運女神“喃猛”圖騰。

中午的村莊很安靜, 男人們出去幹活了, 女人們則神情悠閒地坐在土掌房下織布或刺繡, 據介紹, 這裡的每戶人家都有一架織布機。 拿著木制刀槍的小孩,

見慣了生人, 視若無睹地在巷道裡“追殺”;老人們默默地坐著, 專注地享受著寧靜悠閒的午後時光。

在大檳榔園, 水和樹是隨處可見的, 它們一路陪伴著你, 如影隨行。 沿著林陰道一直往南走, 便到了村裡的“神樹林”。 在花腰傣的心裡, 萬物有靈, 既然有靈, 那就要厚待之。 於是, 神樹林裡的百年古樹都被人們當神靈祭拜著。

如果說漫步在大檳榔園寨子裡是對花腰傣的生活場景的深切體驗, 那麼, 繞出村寨, 走進村旁的水系列生產地, 便是對花腰傣風情更進一步地解讀。 古時候, 由於生產力低下, 傣族先民利用水資源、地勢落差的條件, 用水流推動水碾、水磨、水碓、水鋸, 以滿足他們去除穀物外殼、把木板解開等需要。 如今, 生於此的人們早從這種低效的生產工具中解脫了出來, 然而, 那些無聲的水碾、水磨, 尚在訴說著這個民族曾經走過的日子。 此刻走進水系列生產地, 這裡已沒有了想像中“咣咚隆”的舂碓聲, 也沒有了水鋸的歡鳴聲, 有的只是淙淙流水下, 靜穆的石頭生產工具。

漩渦河在村南與戛灑江匯合,如一個孩子奔入母親的懷抱。一座鋼繩和竹子鋪就的吊橋架在漩渦河上,當地人叫它情人橋。過了情人橋,又是古樹林,那是花腰傣青年男女對歌的地方。趟過淺淺的漩渦河,赤腳踩在了戛灑江畔的沙灘上……夕陽下,這個被稱作情侶沙洲的地方,確實有花腰傣男女攜手而行,那一臉的幸福和甜蜜。

神秘哀牢風俗

織布的女子抬起頭來,淺淺一笑,滿口黑齒。攝影師再也挪不開步子了,開始圍著她們不停地抓拍,最大的願望是她們能夠笑得更加燦爛,最大限度地露出她們的黑齒。在大檳榔園村,不知道起源於何時的染齒保存至今,曾引起了無數人慕名前往。

染齒,傣語叫“欒克”,“欒”意為染色,“克”是牙齒之意。花腰傣女子一般從15歲開始染齒,染齒的主要原料是用一種叫“麻嗎”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和硝石。摘來“麻嗎”果與硝石一起放在石臼中搗碎,放入鍋中加水煮沸攪拌均勻,待水幹成泥狀,放在芭蕉葉上,每晚睡前敷在牙齒上,連續幾個晚上,白牙就變成墨齒了。牙齒染黑之後,還需要經常保養,這裡的傣灑女子幾乎每晚在睡前都嚼“麻嗎”果。如果還從燒柴禾的鍋背面刮下一層黑釉,睡前塗在染過的黑齒上,那麼連續幾天,牙齒便會更加黑亮。

事實上,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待染齒,這除了是一種傳統習俗以外,它還有一定的現實生活意義:他們終年生活在熱帶地區,喜歡酸食和甜品,這兩種食物吃進嘴裡,極易腐蝕牙齒,孳生細菌;而染齒,有防酸抗腐,抗蛀牙的功效。在今天的大檳榔園村,年輕的女孩,卻再也沒人染齒了。

在這裡,女子身上還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刺青。女子們一般都會在手臂上刺上自己或者愛人的名字以及圖案,刺青一般在五六歲至十五六歲之間進行,刺青的最佳日子選定為每年的端午節。刺青時,先用竹簽醮鍋底灰在需要刺青的部位繪出圖案,然後用繡花針順著紋路精心刺針,每刺一針,就有血珠冒出,緊接著用靛汁或墨汁小心地搓揉出血處,讓汁液滲進皮肉。經過幾天以後,創口脫疤,身上就有清晰的圖案顯現,而且終生保留。

遺落深山的風情

走在大檳榔園,便走進了花腰傣的神秘生活。花腰傣信奉萬物有靈,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會成為他們祭祀的物件。一年到頭,這裡幾乎每月都有祭祀活動。過完年的一周之內,村裡便要擇一吉日舉行“春耕禮”,意為一年農耕的開始,在春耕禮之前,是不能勞作的;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寨裡的嗩呐手、鼓手、鑼手、鑔手以及學這些樂器的人,都會聚集到村中的一棵高大的攀枝花樹下,殺雞祭拜。祭畢,眾人吹響嗩呐,擊響鑼鼓,跳起“貓貓舞”,飲酒歡樂至深夜。這叫祭號神,在此之前,人們是不能隨便吹響號,奏響樂器的。

在眾多的祭祀活動中,“叫穀魂”是最為隆重的。居住在此的花腰傣人,世世代代種植水稻,一年兩熟,愛穀如珠。每年的農曆六月間,當第一季稻穀收割完畢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選一個吉祥的日子叫穀魂(傣語叫“歡哼毫”)。叫穀魂這一天,吃過簡便的早飯後,全家人都忙得團團轉,男人留在家中宰殺豬雞鵝鴨,婦女帶著娃娃到田地裡拔菜找佐料。食品備辦好,所請的親朋好友到家後,便把豐盛的美味佳餚和米酒端到正堂屋裡奉祭穀靈。接著,家庭主婦跪于谷靈前敬酒三杯,接著大家向穀靈跪拜後,全體肅立穀靈前,由主婦唱誦傳統的《叫穀魂》的歌:

穀魂啊

您是稻菽的王

穀粒啊

五穀您為首

擺好醇香的米酒

獻上牛羊鵝鴨…

尊敬的谷粒穀魂

快攏伴

快歸位

高貴的谷粒穀魂

快回家

快進倉…

潑在東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回家

掉在西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進倉

散在南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攏伴

落在北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回家……

祭畢,全村男女老少共同進餐。

叫穀魂的起因,來源於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傣灑婦女,丈夫出遠門去,到了收早稻穀時還沒回家,加之公婆年老多病,她只好一個人去田裡收割稻子。這年的稻穀長得特別好,而她勞力單薄,收割很不仔細,田裡掉落了不少穀粒。到了快吃晌午飯時,她急匆匆地挑著穀子走上田埂準備回家,但聽到田裡好像有輕輕的哭泣聲:“嗚嗚嗚……我長得瘦小,她便把我丟在田中不要啦”。

婦女聽得很清楚,那是被她散落在田裡的稻穀在“哭泣”。回到家裡,她把此事告訴了公婆和村裡人,後來,老人們商議決定,在稻穀收完後,各家選好一個日子叫穀魂。

所有的祭祀活動都由寨裡的女祭司主持,人們管她叫“雅摩”。“雅摩”的主要任務是主持村裡的各項祭祀活動。她得到的報酬很少,只在叫穀魂的時候,每家會給她一袋穀子。花腰傣的“雅摩”並非世襲,而是一個“神靈附體”的過程。

鄉村檔案

大檳榔園村,隸屬于玉溪新平縣戛灑鎮,距戛灑鎮僅3公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均為花腰傣的傣灑支系,至今仍保留著大規模的土掌房和傳統習俗。這裡的民族風情受到了外界的普遍關注,如今村裡經常有人慕名來遊。村裡的特色美食是美味鮮嫩的油炸幹黃鱔和酸肉。

漩渦河在村南與戛灑江匯合,如一個孩子奔入母親的懷抱。一座鋼繩和竹子鋪就的吊橋架在漩渦河上,當地人叫它情人橋。過了情人橋,又是古樹林,那是花腰傣青年男女對歌的地方。趟過淺淺的漩渦河,赤腳踩在了戛灑江畔的沙灘上……夕陽下,這個被稱作情侶沙洲的地方,確實有花腰傣男女攜手而行,那一臉的幸福和甜蜜。

神秘哀牢風俗

織布的女子抬起頭來,淺淺一笑,滿口黑齒。攝影師再也挪不開步子了,開始圍著她們不停地抓拍,最大的願望是她們能夠笑得更加燦爛,最大限度地露出她們的黑齒。在大檳榔園村,不知道起源於何時的染齒保存至今,曾引起了無數人慕名前往。

染齒,傣語叫“欒克”,“欒”意為染色,“克”是牙齒之意。花腰傣女子一般從15歲開始染齒,染齒的主要原料是用一種叫“麻嗎”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和硝石。摘來“麻嗎”果與硝石一起放在石臼中搗碎,放入鍋中加水煮沸攪拌均勻,待水幹成泥狀,放在芭蕉葉上,每晚睡前敷在牙齒上,連續幾個晚上,白牙就變成墨齒了。牙齒染黑之後,還需要經常保養,這裡的傣灑女子幾乎每晚在睡前都嚼“麻嗎”果。如果還從燒柴禾的鍋背面刮下一層黑釉,睡前塗在染過的黑齒上,那麼連續幾天,牙齒便會更加黑亮。

事實上,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待染齒,這除了是一種傳統習俗以外,它還有一定的現實生活意義:他們終年生活在熱帶地區,喜歡酸食和甜品,這兩種食物吃進嘴裡,極易腐蝕牙齒,孳生細菌;而染齒,有防酸抗腐,抗蛀牙的功效。在今天的大檳榔園村,年輕的女孩,卻再也沒人染齒了。

在這裡,女子身上還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刺青。女子們一般都會在手臂上刺上自己或者愛人的名字以及圖案,刺青一般在五六歲至十五六歲之間進行,刺青的最佳日子選定為每年的端午節。刺青時,先用竹簽醮鍋底灰在需要刺青的部位繪出圖案,然後用繡花針順著紋路精心刺針,每刺一針,就有血珠冒出,緊接著用靛汁或墨汁小心地搓揉出血處,讓汁液滲進皮肉。經過幾天以後,創口脫疤,身上就有清晰的圖案顯現,而且終生保留。

遺落深山的風情

走在大檳榔園,便走進了花腰傣的神秘生活。花腰傣信奉萬物有靈,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會成為他們祭祀的物件。一年到頭,這裡幾乎每月都有祭祀活動。過完年的一周之內,村裡便要擇一吉日舉行“春耕禮”,意為一年農耕的開始,在春耕禮之前,是不能勞作的;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寨裡的嗩呐手、鼓手、鑼手、鑔手以及學這些樂器的人,都會聚集到村中的一棵高大的攀枝花樹下,殺雞祭拜。祭畢,眾人吹響嗩呐,擊響鑼鼓,跳起“貓貓舞”,飲酒歡樂至深夜。這叫祭號神,在此之前,人們是不能隨便吹響號,奏響樂器的。

在眾多的祭祀活動中,“叫穀魂”是最為隆重的。居住在此的花腰傣人,世世代代種植水稻,一年兩熟,愛穀如珠。每年的農曆六月間,當第一季稻穀收割完畢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選一個吉祥的日子叫穀魂(傣語叫“歡哼毫”)。叫穀魂這一天,吃過簡便的早飯後,全家人都忙得團團轉,男人留在家中宰殺豬雞鵝鴨,婦女帶著娃娃到田地裡拔菜找佐料。食品備辦好,所請的親朋好友到家後,便把豐盛的美味佳餚和米酒端到正堂屋裡奉祭穀靈。接著,家庭主婦跪于谷靈前敬酒三杯,接著大家向穀靈跪拜後,全體肅立穀靈前,由主婦唱誦傳統的《叫穀魂》的歌:

穀魂啊

您是稻菽的王

穀粒啊

五穀您為首

擺好醇香的米酒

獻上牛羊鵝鴨…

尊敬的谷粒穀魂

快攏伴

快歸位

高貴的谷粒穀魂

快回家

快進倉…

潑在東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回家

掉在西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進倉

散在南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攏伴

落在北邊田裡的谷粒穀魂快回家……

祭畢,全村男女老少共同進餐。

叫穀魂的起因,來源於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傣灑婦女,丈夫出遠門去,到了收早稻穀時還沒回家,加之公婆年老多病,她只好一個人去田裡收割稻子。這年的稻穀長得特別好,而她勞力單薄,收割很不仔細,田裡掉落了不少穀粒。到了快吃晌午飯時,她急匆匆地挑著穀子走上田埂準備回家,但聽到田裡好像有輕輕的哭泣聲:“嗚嗚嗚……我長得瘦小,她便把我丟在田中不要啦”。

婦女聽得很清楚,那是被她散落在田裡的稻穀在“哭泣”。回到家裡,她把此事告訴了公婆和村裡人,後來,老人們商議決定,在稻穀收完後,各家選好一個日子叫穀魂。

所有的祭祀活動都由寨裡的女祭司主持,人們管她叫“雅摩”。“雅摩”的主要任務是主持村裡的各項祭祀活動。她得到的報酬很少,只在叫穀魂的時候,每家會給她一袋穀子。花腰傣的“雅摩”並非世襲,而是一個“神靈附體”的過程。

鄉村檔案

大檳榔園村,隸屬于玉溪新平縣戛灑鎮,距戛灑鎮僅3公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均為花腰傣的傣灑支系,至今仍保留著大規模的土掌房和傳統習俗。這裡的民族風情受到了外界的普遍關注,如今村裡經常有人慕名來遊。村裡的特色美食是美味鮮嫩的油炸幹黃鱔和酸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