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八位專家談周小川文章:這條金融風險底線怎麼守?

人民日報22日刊發央行行長周小川署名文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這篇5000余字的文章中, 63次提到“風險”, 43次提到“監管”, 31次提到“改革”, 21次提到“開放”。 全面系統的論述了當前金融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 形成原因, 以及未來金融發展部署。

實際上, 人民日報並非首發, 早在11月4日晚上, 央行就在其官網發佈該文。 相隔半月有餘, 經由人民日報再次刊發, 可見其分量不輕。

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到底怎麼守?周小川行長的文章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資訊?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採訪到8位元國內相關行業專家, 來看看他們怎麼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是十九大對金融工作的具體要求, 也是底線。 周小川行長在此時發表署名文章強調防風險, 一方面是回應十九大精神,

落實十九大精神關於金融工作的部署。 另一方面, 也跟周小川本人的工作安排有關。 明年兩會後周小川央行行長任期即將結束,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周小川行長任期內的“告別”演說。

周小川提出, 要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 是因為當今有很多實業資本深度地參與到金融領域, 並利用股東身份左右金融資本, 容易形成風險互相綁架, 因此將二者隔離很有必要。

一方面要在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設立准入標準, 另外要控制信貸風險, 對金融機構資金的運用以及股東的投資要有明確限制。

由此可以看出, 未來金融監管會趨嚴。 過去五年是鼓勵金融創新, 未來五年會在金融創新的基礎上轉向規範和嚴監管的軌道。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

周小川行長的文章更值得關注的是, 他提到現在金融領域發展所出現的問題。

一是隱性債務問題。 一方面, 中國現在的各項指標積極向上, 經濟增長不斷回暖, 成為這一輪全球經濟增長表現較好的國家之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調高了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 另一方面, 早前美國信用兩大評級公司下調了中國的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級, 雖然這種做法引來一些爭議, 但很快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接受了他們做出下調我們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判斷所給出的隱性債務的理由。

中國的債務不同於西方, 我們的錢用在了鐵路、公路、環保等民生改造的項目上, 但其資金大量依靠銀行的貸款,

而這部分的貸款又不能夠馬上以利潤的方式回流, 只能靠政府來買單, 從而勢必會造成債務的積累、以及緩解違約風險所需要的貨幣和信貸的擴張。

三是洗錢問題。 在政府主導的投資專案的過程當中, 很容易出現權權交易的腐敗問題, 而腐敗背後又出現了洗錢的問題, 就造成我們的金融創新很容易成為洗錢的溫床。

所以, 周小川行長講到的三個問題我覺得是統一的, 都與以供給側改革解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密切相關。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研究主管周景彤:

周小川行長這篇文章對未來一段時間的防範金融風險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和獨特價值。

尤其是金融創新這部分。 雖然近年來從表像看, 中國金融創新走得很快, 但實際上大多創新都是偽創新。 目的就是把資金從比較充裕的機構繞道轉移到國家產業政策禁止的一些行業領域中, 比如產能過剩行業、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等。

文章還特別提到, “部分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線上線下非法集資多發,交易場所亂批濫設,極易誘發跨區域群體性事件。少數金融‘大鱷’與握有審批權監管權的‘內鬼’合謀,火中取栗,實施利益輸送,個別監管幹部被監管對象俘獲,金融投資者消費者權益保護尚不到位。”等提法非常尖銳,但也是確實存在的突出問題。少數金融大鱷和內鬼的說法指向非常明確。這充分表明國家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的清醒認識和防範風險的決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金融業改革創新力度加大,促進了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5.6%增加至2016年的8.35%,比美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還高出1.05個百分點。

但不可否認,金融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創新過度、脫實向虛的問題。

在此前提下,我認為,周小川行長此次發文提到,“在宏觀調控上,對貨幣‘總閘門’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擾”、“宏觀調控很難有糾偏的時間視窗”值得關注。

受制於行業和地方對規模和速度的追求,過去幾年信用擴張總體偏快,導致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攀升。同時,監管偏重行業發展、鼓勵創新,忽視風險防控,也導致金融業繁榮過度、系統性風險上升。

因此,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發揮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金融業平穩健康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系主任奚君羊:

周小川行長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是對整個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思路,是通過加快金融改革開放來實現。有專家認為改革開放,尤其是金融開放會造成風險,甚至有專家提出應該立即停止所有的金融對外開放活動,認為開放以後資金的流入流出,會加快衝擊金融安全。

但這實際上相當於建一個無菌病房,門窗緊閉,裡面的人當然不會有風險,但不跟外界接觸,抵抗能力也會下降。

因此,必須通過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往來,使得中國整個金融業經濟狀況逐步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總結經驗,逐步完善,防風險能力、抗衝擊的能力自然隨之增大。

中新社發 嚴大明 攝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慶:

央行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周小川行長在此時發表署名文章強調防風險,說明防風險依然是央行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

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是為了避免風險傳導。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就是由於具有傳導因素,最後導致了一場全球性的、各個金融市場都被聯動的風險。所以要把具有潛在風險的一些領域隔離開,防止風險互相傳遞。

一方面,對於金融機構的股東或發起人要有明確的約束條件,同時在持股比例和發言權重上也要有相應約束。另外,對於實體企業與金融機構發生的關聯交易,要受到細緻的監管。

未來金融監管會更加嚴格,一系列相關舉措會陸續出臺。同時,金融創新仍在繼續,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也依然受到鼓勵。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平穩向好,但從內部和細分結構來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點,比如企業杠杆率居高不下、地方融資平臺的問題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金融系統的風險依然在上升。

從周小川行長最近的表態看,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主要是防範杠杆率過高和金融風險點的增加。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實體企業通過收購小的金融公司來獲取金融牌照,由此獲得資源上的便利或規避一些監管,這不僅對金融業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反而使其更加混亂。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是為了更好地規避風險,防止風險傳導。未來能獲得金融牌照的企業,必須是實力強、經過長期穩健經營、有穩定現金流的企業。

從貨幣政策角度看,未來應該還是穩健中性的,明年的整個金融環境會保持適度偏緊的局面。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

周小川行長在此時發表署名文章,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具體是落實十九大會議精神對金融工作的要求。

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是為了從根本上避免中國出現日本式金融危機,即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同時崩塌。將二者隔離開,相對封閉運行,能有效地避免風險傳導。通過周小川行長的署名文章,可以看出加強監管依然是未來金融工作的趨勢。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暉 馮玲玲

編輯:許桂寶 鄭雨婷

“部分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線上線下非法集資多發,交易場所亂批濫設,極易誘發跨區域群體性事件。少數金融‘大鱷’與握有審批權監管權的‘內鬼’合謀,火中取栗,實施利益輸送,個別監管幹部被監管對象俘獲,金融投資者消費者權益保護尚不到位。”等提法非常尖銳,但也是確實存在的突出問題。少數金融大鱷和內鬼的說法指向非常明確。這充分表明國家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的清醒認識和防範風險的決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金融業改革創新力度加大,促進了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5.6%增加至2016年的8.35%,比美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還高出1.05個百分點。

但不可否認,金融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創新過度、脫實向虛的問題。

在此前提下,我認為,周小川行長此次發文提到,“在宏觀調控上,對貨幣‘總閘門’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擾”、“宏觀調控很難有糾偏的時間視窗”值得關注。

受制於行業和地方對規模和速度的追求,過去幾年信用擴張總體偏快,導致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攀升。同時,監管偏重行業發展、鼓勵創新,忽視風險防控,也導致金融業繁榮過度、系統性風險上升。

因此,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發揮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金融業平穩健康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系主任奚君羊:

周小川行長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是對整個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思路,是通過加快金融改革開放來實現。有專家認為改革開放,尤其是金融開放會造成風險,甚至有專家提出應該立即停止所有的金融對外開放活動,認為開放以後資金的流入流出,會加快衝擊金融安全。

但這實際上相當於建一個無菌病房,門窗緊閉,裡面的人當然不會有風險,但不跟外界接觸,抵抗能力也會下降。

因此,必須通過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往來,使得中國整個金融業經濟狀況逐步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總結經驗,逐步完善,防風險能力、抗衝擊的能力自然隨之增大。

中新社發 嚴大明 攝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慶:

央行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周小川行長在此時發表署名文章強調防風險,說明防風險依然是央行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

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是為了避免風險傳導。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就是由於具有傳導因素,最後導致了一場全球性的、各個金融市場都被聯動的風險。所以要把具有潛在風險的一些領域隔離開,防止風險互相傳遞。

一方面,對於金融機構的股東或發起人要有明確的約束條件,同時在持股比例和發言權重上也要有相應約束。另外,對於實體企業與金融機構發生的關聯交易,要受到細緻的監管。

未來金融監管會更加嚴格,一系列相關舉措會陸續出臺。同時,金融創新仍在繼續,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也依然受到鼓勵。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平穩向好,但從內部和細分結構來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點,比如企業杠杆率居高不下、地方融資平臺的問題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金融系統的風險依然在上升。

從周小川行長最近的表態看,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主要是防範杠杆率過高和金融風險點的增加。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實體企業通過收購小的金融公司來獲取金融牌照,由此獲得資源上的便利或規避一些監管,這不僅對金融業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反而使其更加混亂。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是為了更好地規避風險,防止風險傳導。未來能獲得金融牌照的企業,必須是實力強、經過長期穩健經營、有穩定現金流的企業。

從貨幣政策角度看,未來應該還是穩健中性的,明年的整個金融環境會保持適度偏緊的局面。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

周小川行長在此時發表署名文章,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具體是落實十九大會議精神對金融工作的要求。

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是為了從根本上避免中國出現日本式金融危機,即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同時崩塌。將二者隔離開,相對封閉運行,能有效地避免風險傳導。通過周小川行長的署名文章,可以看出加強監管依然是未來金融工作的趨勢。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暉 馮玲玲

編輯:許桂寶 鄭雨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