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范偉的笑聲裡,藏著我們5000年的文明

《不成問題的問題》上映兩日, 好評如潮。

槍稿今天再次與大家聊聊這部極具文人風骨的電影, 在當下的中國, 它難能可貴。

不少人將影片奉為職場最佳教科書, 骨灰級影迷們則稱其為”真正回歸電影藝術本質的作品”。

還有許多好評聲, 都在褒揚范偉對丁務源一角的影帝級演繹。 的確, 恰到好處的表情與肢體動作, 即興發揮的對白——範偉這位當代戲精成功塑造了一位典型的中國式戲精。

不過, 我們今天的槍手楊時暘更在意影片中範偉的笑聲, 那是獨屬於中國人的笑聲。

《不成問題的問題》:是誰鑄造出市儈和無賴

文|楊時暘

作者簡介:《中國新聞週刊》主筆, 著有《並沒有如願以償的人生》。 普通影迷, 喜歡電影。 純粹寫字, 不混圈子。

笑聲。 如果說有什麼內容貫穿了故事的始終, 那就是丁務源獨特的笑聲。 範偉並不是第一次使用這種他熟稔掌握的笑, 只不過這一次, 把它著重提出, 大肆表現, 幾乎成為了這個故事最重要的“配樂”, 如此精准地切中了這個故事的要害和精髓。

圓滑的丁務源愛笑, 那是只有中國人才可意會的笑。

那或許是一種只有中國人才可以會意的笑聲, 它由一種獨特的喉音構成, 震動發於胸腔, 聲音止於口唇, 一切點到為止, 既不是哈哈的開懷大笑, 也不是呵呵的隨意敷衍, 充滿節制, 禮貌, 木訥, 老實本分, 有卑躬屈膝的臣服, 還有著能搞定一切的篤定, 這種笑聲更多地用來表態而非抒情, 這矯飾的笑從抗戰年代的小小農場一直可以貫穿到2017年當下的飯局、職場與官場, 從未改變。 所以, 這個角色都穿著長衫的黑白電影其實有著獨特的當代質感。

黑白影調下, 有一份當代質感。

丁務源梳洗得當, 有條不紊地喂了魚, 戴了表, 讓人們以為他是個頤指氣使的老爺, 畢竟剛剛他還挺著肚子站在窗邊眺望, 一轉頭, 就變得低三下四, 沖著鏡子拍拍臉, 說, “三太太, 肥雞和肥鴨都給您帶來了。 ”

媚態也需要排練。 那是他第一次給自己裝扮上諂媚又拿捏有度的笑,

緊接著, 他就開始讓那種獨特的笑聲接連不斷地出現在各個場合, 和太太小姐們打牌的麻將桌, 和工人們稱兄道弟的牌九遊戲中, 又或者遇見莫名撞來的虛偽藝術家, 甚至, 面對那個即將把自己替換走的新主任時, 他都一成不變地憑藉這一款獨到的笑化解一切, 主子的差使也好, 農民的狡黠也罷, 哪怕面對留洋博士的義正辭嚴和不通世故, 他都能應對自如, 這卑微和自我貶損的笑聲成了武器, 柔和克掉了多殺鋼鐵的棱角, 流水又消化了多少堅硬的石頭。

丁務源的笑聲, 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武器”。

《不成問題的問題》的異質性和中國特徵都如此突出, 突出的原因並不只是因為黑白影像, 也不只因為那些層山疊嶂和流雲如瀉的遠景, 更多的是因為這部文人片中指涉的問題——一種絕對中國式的問題, 從空間上說, 它只會出現在中國, 一種由東亞儒家內裡生髮出的獨特人情世故, 混雜著一些政治背景造就的渾濁麻煩, 從時間上講, 那些問題從未被解決,綿延無盡,故事寫的是抗戰年代,而看看當下呢?如果讓故事裡的人換身衣裳,塗上色彩,很多東西都可以原封不動地搬演,過去的事體卻擲地有聲地激起了當下的回音。

更絕妙的是,電影對於這些問題的呈現方式本身,也仍然都是中國式的,深藏不露,機鋒隱遁,充滿留白和意會,一切都在揣度之中,人們會意,微笑,搖頭,輕聲慨歎,然後茫然四顧。問題其實被呈現得尖銳又絕望,但卻完全沒有憤怒的指摘、鋒利的批判,也沒有居高臨下,而是潤物無聲地端出一角,一截,一片,然後讓人們自己在頭腦中拼貼出全貌,那邊邊角角都是潰爛,全貌怎樣,可想而知。這是中國知識份子表達觀念和介入現實的一種獨特口氣。

導演梅峰(右二)正指導演員們搓麻將。

這個三段論的故事,從技術上講,符合現代標準的編劇守則,平衡,打破平衡,又回到平衡,從精神層面上講,卻又有趣地暗合著東方式的心態和定律,看著一切幾近崩塌,即將巨變的當口,莫名其妙地,銳角的轉折就變成了一道溫潤的弧線,事情漸漸複歸原點,一切怎樣開始,一切就怎樣結束。開場的時刻,作為農場主任的丁務源給三太太備了雞鴨,討來了給小少爺做壽的差事,為太太分憂,到了結尾,依然給太太帶了雞鴨魚肉,又討了給老爺做壽的差事,依舊讓太太頻頻點頭,甚至還順帶著準備給小姐說門親事。風暴都在茶杯裡,而且都已是舊事,他又成了一個隱忍的好人,一切都處於一種超穩定結構之中,任何力量都無從撼動。

故事中的三個人背後是三群人,雖然他們之間互相抵牾、制約和衝突,但卻意外構成了這個超穩定三角形的三個支點。

第一段故事有關丁務源,交代了這個人的一切秉性,對上諂媚,對下壓榨,他做得頗有分寸,那媚裡也不是完全無骨的令人噁心,還總有一份稍稍挺括的尊嚴和身段,但又絕對尊卑分明;那些壓榨卻也塗抹了一層稱兄道弟的義氣,他使著小壞,讓那些窮苦漢子們給自己送錢,轉頭就拍拍握握,用一點言語上的親昵和小恩小惠的錢財讓對方對自己感恩戴德,所以,從這個段落,所有人都能看出,丁務源詮釋了一種獨特又精准的面貌——圓滑。在中國,這不被認為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也絕不被視作一種需要鄙夷的劣行,在普遍的人群中,這一切被私下認同,被當成一種生存哲學承認下來。那個農場得以運轉,都被認為是由於這種圓滑的運作而維繫的,是這樣才潤澤了一些關節,以至於沒有崩塌,不至拮据,但也無法盈利,一切浮于微妙。

秦妙齋(左),一個“無賴”藝術家。

第二段有關秦妙齋,顯然,這個虛妄的青年形象是那個戰時年代,變革時期,新舊文化衝突中生長出的奇異果實,如果說,丁務源是一個圓滑的市儈,那麼秦妙齋就是一個經典的無賴。事情至此,兩個人產生了絕妙的化學反應。秦妙齋一度是丁務源的麻煩,成為了讓丁務源深陷危機的直接原因,但最終,他卻成為了解救者。兩人借著酒勁兒互相稱頌著彼此的仁義道德。無賴救了市儈,那誰是受害者呢?顯然是尤大興。

尤大興在最後一段中以變革者登場以失意者落幕,一個浸淫於西方的規則至上主義者,一種淩厲的處事方式,企圖分辨對錯是非,像一種無法抵擋的變革強音,但有趣的是,他娶了個舊式的妻子,一種秉持著圓滑價值觀的女人。這塊空降的石頭,最終被一灘內外交融的污水化解掉了。

這故事裡最絕妙的點題之筆都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不經意的對白裡。丁務源慨歎著念叨,“苟且性命於亂世,有命活著就好。”這是他價值觀的根基。最後出了亂子,農民在外面扮演暴民,偽知識份子在那裡表演正義,一個市儈的領導者縮頭縮腦地等待漁翁之利,多少事情都是如此同樣的模型呢?

丁務源對尤太太講,“我們先不問對錯是非,先把事情解決了,好吧?”引得女人拼命點頭稱是。最壞的事情就藏在這一去一往的互動裡,我們有一種文化,就是不問是非黑白,只求息事寧人,進而維護一種表面上的穩定,但每一次的敷衍和調和都給下次爆發積攢了更猛烈的彈藥,更致命的是,人們都被如此的權宜之策攪亂了是非觀,變成了一群刁蠻的無賴,然後,當權者又以這些底層者的刁蠻和不開化作為藉口,拒絕給予他們權利和平等的對待,一切都陷入閉環,而到底又是誰和什麼造就了這樣混沌的困局?這才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所提出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電影裡,農場這個是非之地,隱喻了更大的地界。

一個小小的農場,一條完整的人際關係鏈,一個人間微縮模型,它可以無限擴展,成為隱喻更大地界的小小標本。

這故事中的人物時常因為光影的緣故成了剪影,遠遠的,人們都虛了臉面和身段,輪廓和輪廓對話,有時,一切又都陷入一片黑暗,聲音和聲音對話,一切值得玩味的內容都在這片模糊不清之中氤氳。一切都不用徹底明說,也都沒人完全說明,意涵曖昧複雜,就如同丁務源那獨特的笑聲,只靠意會。

躊躇滿志的尤大興不得不卸任,農場又陷入一片混沌。

三太太在開場時疑惑地問,一切都那麼好,可這農場為什麼就不能盈利呢?到故事收場,她還在問著同樣的問題。她的困惑很真誠,畢竟,她與真實世界如此隔膜,或許有人覺得,那個農場裡的世界,註定如此混沌下去,如果想真的解決問題,只能期盼一種革命式的暴烈行動,比如,那個正義的尤大興就是這樣想的,但終有一天,人們會發現,那暴烈的行動發生之後,等塵埃落定,一切仍然會回到那種超穩定結構的舊態之中。這問題成不成問題?

那些問題從未被解決,綿延無盡,故事寫的是抗戰年代,而看看當下呢?如果讓故事裡的人換身衣裳,塗上色彩,很多東西都可以原封不動地搬演,過去的事體卻擲地有聲地激起了當下的回音。

更絕妙的是,電影對於這些問題的呈現方式本身,也仍然都是中國式的,深藏不露,機鋒隱遁,充滿留白和意會,一切都在揣度之中,人們會意,微笑,搖頭,輕聲慨歎,然後茫然四顧。問題其實被呈現得尖銳又絕望,但卻完全沒有憤怒的指摘、鋒利的批判,也沒有居高臨下,而是潤物無聲地端出一角,一截,一片,然後讓人們自己在頭腦中拼貼出全貌,那邊邊角角都是潰爛,全貌怎樣,可想而知。這是中國知識份子表達觀念和介入現實的一種獨特口氣。

導演梅峰(右二)正指導演員們搓麻將。

這個三段論的故事,從技術上講,符合現代標準的編劇守則,平衡,打破平衡,又回到平衡,從精神層面上講,卻又有趣地暗合著東方式的心態和定律,看著一切幾近崩塌,即將巨變的當口,莫名其妙地,銳角的轉折就變成了一道溫潤的弧線,事情漸漸複歸原點,一切怎樣開始,一切就怎樣結束。開場的時刻,作為農場主任的丁務源給三太太備了雞鴨,討來了給小少爺做壽的差事,為太太分憂,到了結尾,依然給太太帶了雞鴨魚肉,又討了給老爺做壽的差事,依舊讓太太頻頻點頭,甚至還順帶著準備給小姐說門親事。風暴都在茶杯裡,而且都已是舊事,他又成了一個隱忍的好人,一切都處於一種超穩定結構之中,任何力量都無從撼動。

故事中的三個人背後是三群人,雖然他們之間互相抵牾、制約和衝突,但卻意外構成了這個超穩定三角形的三個支點。

第一段故事有關丁務源,交代了這個人的一切秉性,對上諂媚,對下壓榨,他做得頗有分寸,那媚裡也不是完全無骨的令人噁心,還總有一份稍稍挺括的尊嚴和身段,但又絕對尊卑分明;那些壓榨卻也塗抹了一層稱兄道弟的義氣,他使著小壞,讓那些窮苦漢子們給自己送錢,轉頭就拍拍握握,用一點言語上的親昵和小恩小惠的錢財讓對方對自己感恩戴德,所以,從這個段落,所有人都能看出,丁務源詮釋了一種獨特又精准的面貌——圓滑。在中國,這不被認為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也絕不被視作一種需要鄙夷的劣行,在普遍的人群中,這一切被私下認同,被當成一種生存哲學承認下來。那個農場得以運轉,都被認為是由於這種圓滑的運作而維繫的,是這樣才潤澤了一些關節,以至於沒有崩塌,不至拮据,但也無法盈利,一切浮于微妙。

秦妙齋(左),一個“無賴”藝術家。

第二段有關秦妙齋,顯然,這個虛妄的青年形象是那個戰時年代,變革時期,新舊文化衝突中生長出的奇異果實,如果說,丁務源是一個圓滑的市儈,那麼秦妙齋就是一個經典的無賴。事情至此,兩個人產生了絕妙的化學反應。秦妙齋一度是丁務源的麻煩,成為了讓丁務源深陷危機的直接原因,但最終,他卻成為了解救者。兩人借著酒勁兒互相稱頌著彼此的仁義道德。無賴救了市儈,那誰是受害者呢?顯然是尤大興。

尤大興在最後一段中以變革者登場以失意者落幕,一個浸淫於西方的規則至上主義者,一種淩厲的處事方式,企圖分辨對錯是非,像一種無法抵擋的變革強音,但有趣的是,他娶了個舊式的妻子,一種秉持著圓滑價值觀的女人。這塊空降的石頭,最終被一灘內外交融的污水化解掉了。

這故事裡最絕妙的點題之筆都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不經意的對白裡。丁務源慨歎著念叨,“苟且性命於亂世,有命活著就好。”這是他價值觀的根基。最後出了亂子,農民在外面扮演暴民,偽知識份子在那裡表演正義,一個市儈的領導者縮頭縮腦地等待漁翁之利,多少事情都是如此同樣的模型呢?

丁務源對尤太太講,“我們先不問對錯是非,先把事情解決了,好吧?”引得女人拼命點頭稱是。最壞的事情就藏在這一去一往的互動裡,我們有一種文化,就是不問是非黑白,只求息事寧人,進而維護一種表面上的穩定,但每一次的敷衍和調和都給下次爆發積攢了更猛烈的彈藥,更致命的是,人們都被如此的權宜之策攪亂了是非觀,變成了一群刁蠻的無賴,然後,當權者又以這些底層者的刁蠻和不開化作為藉口,拒絕給予他們權利和平等的對待,一切都陷入閉環,而到底又是誰和什麼造就了這樣混沌的困局?這才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所提出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電影裡,農場這個是非之地,隱喻了更大的地界。

一個小小的農場,一條完整的人際關係鏈,一個人間微縮模型,它可以無限擴展,成為隱喻更大地界的小小標本。

這故事中的人物時常因為光影的緣故成了剪影,遠遠的,人們都虛了臉面和身段,輪廓和輪廓對話,有時,一切又都陷入一片黑暗,聲音和聲音對話,一切值得玩味的內容都在這片模糊不清之中氤氳。一切都不用徹底明說,也都沒人完全說明,意涵曖昧複雜,就如同丁務源那獨特的笑聲,只靠意會。

躊躇滿志的尤大興不得不卸任,農場又陷入一片混沌。

三太太在開場時疑惑地問,一切都那麼好,可這農場為什麼就不能盈利呢?到故事收場,她還在問著同樣的問題。她的困惑很真誠,畢竟,她與真實世界如此隔膜,或許有人覺得,那個農場裡的世界,註定如此混沌下去,如果想真的解決問題,只能期盼一種革命式的暴烈行動,比如,那個正義的尤大興就是這樣想的,但終有一天,人們會發現,那暴烈的行動發生之後,等塵埃落定,一切仍然會回到那種超穩定結構的舊態之中。這問題成不成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