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河北古塔系列」之秦皇島:歷史名城古塔作證

秦皇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因秦始皇東巡至此, 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 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 該市也是一座既蘊涵古都風韻, 又富有現代氣息的文化都市。 真可謂歷史悠久, 文化深厚, 尤其是各種古塔, 頗具特色。 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龍縣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昌黎源影寺塔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撫寧縣板廠峪塔、昌黎雙陽塔。

盧龍縣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盧龍縣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舊稱"石幢", 因幢身刻有《尊勝陀羅尼經》又稱尊勝陀羅尼經幢。

坐落于盧龍縣古城內南門裡十字路口中央, 系秦皇島地區唯一尚存保存較完好的遼金時期石雕經幢。 經幢創建年代, 未發現史料記載。 相傳始建于唐高宗儀風年間(676—679年)。 重建于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

整座經幢用多塊巨石精雕細刻後疊砌而成,

高大挺拔, 秀美壯觀。 幢高10.35米。 聳立在正方形的石砌台基中央, 台基四周以石雕欄柱圍繞, 占地面積25平方米。 經幢為八棱多層式建築, 幢身分為六節, 各節間設置華蓋、幢簷及迎蓮等石雕飾件。 上為蓮花寶珠式幢刹, 下有須彌幢座, 週邊龍盤玉柱, 計八龍祥扶, 須彌座上各面雕飾猛獸、佛教人物、經變故事及飛天等, 造型古樸, 雕刻精細。

為何要在此修建這座經幢呢?相傳, 經幢地下有洞, 每逢雨季污水四溢, 居民出行不便, 苦不堪言。 一日, 一游方僧途經此地, 目睹水害之狀, 發願修建經幢以鎮水患。 僧向附近居民曰:“此乃黑龍作遂, 必建幢方能降之。 ”於是, 眾人紛紛捐資以助之。 果不其然, 自從建幢以後, 水再不為患。

據地質部門勘查, 經幢位於盧龍古城低窪之處,

東、東北、北面皆高, 平山、永豐山、陰山三山之水滲入地下, 經地下地質縫隙匯流於經幢之下, 而經幢之下恰有縫隙通于地表, 形成湧泉。 經幢之建恰巧堵住出水口。

經幢呈八棱錐形狀, 共七級, 每級之間皆為華麗雕飾。 下層為華蓋, 簷角懸掛風鐸(風鈴), 風動鏗鏘, 如今風鐸多已遺失;上層為蓮花座平臺, 周以圍鏤空欄板。 經幢底部為一層約20釐米厚的垂蓮伏地石。 其上為須彌座, 雕鑿有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五個部分, 比例勻稱。 束腰上飾有佛教人物故事浮雕, 週邊則為八根蟠龍紋柱支撐六級幢身。 第一至第四級幢身上刻有文字, 書法遒勁美觀, 堪為佳作。 第一級刻金大定十一年(西元1171年)《平州石幢記》;第二級刻《大佛頂尊陀羅尼經》《跡神跡咒》;第三級刻《千手眼大悲咒》《西方彌陀咒》;第四級刻萬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北平石幢記》;第五、六級皆刻有淺浮雕立式佛像。

須彌座與第一級之間下層飾有八角形華蓋, 八個橫長方形立面分別雕有八個不同姿態的飛天;上層則為高浮雕仰蓮花瓣座平臺, 平臺東面放置坐佛一尊(早已丟失)。 第一級與第二級之間的裝飾, 下層華蓋, 亦八角形, 每個轉角簷部雕有獅子頭, 轉角與轉角之間雕有龍頭, 昂首凝視遠方。 此外雕有瓔珞、帷幔、花結、纏枝蓮花紋飾;上層為高浮雕雙層蓮花瓣座。 第二級與第三級之間, 下層華蓋只雕獅子頭八個, 亦雕有瓔珞、帷幔、花結, 空白處還有浮雕纏枝蓮花;上層是淺浮雕蓮花座平臺。

第三級與第四級之間, 下層華蓋上是台雕琢仿木結構八方亭重簷頂;上層是高浮雕仰蓮花瓣座平臺, 圍鏤空花紋石欄板。 第四級與第五級之間裝飾和第二級與第三級之間相同。 第五級與第六級之間裝飾和第三級與第四級之間圖案相同。 第六級為八角半圓形寶頂, 上置寶葫蘆一個。

該經幢高峻挺拔, 造型別致, 內容豐富, 雕刻精細華美, 形象生動活潑, 栩栩如生;集佛教內容與建築、雕刻藝術為一體, 是我國石雕藝術的寶貴遺產, 是研究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發展的珍貴資料, 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黎源影寺塔

源影寺塔位於昌黎縣城西北隅古塔寺街, 1982年評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源影寺塔的始建年代失考,但從塔的建築風格看,屬遼、金時期塔型,已被有關專家確定為金代佛塔。 《昌黎縣誌》中還有這樣一首詩形容她:“浮屠高矗筆淩空,搖曳金鈴送晚風,霞影是朱天是紙,淋漓倒寫夕陽紅。”

塔為八面十三層實心密簷磚塔,高36米,塔為磚木結構。塔其上有須彌座,其上端為用五鋪作斗拱承托著的平座,平座上有欄板勾欄和望柱,欄板上雕刻著優美的幾何圖案花紋,平座之上有仰蓮兩層,托著磚雕的天宮樓閣。天宮樓閣的八面均設有假門,東、西、南、北方向的假門上各飾有四排門釘和兩個門簪,其餘方向的四門為直欞三抹頭隔扇。天宮樓閣以上直至長年十三層簷下均施斗拱。平座的斗拱為五鋪作雙抄,系呈45度角的斜斗拱;各單層補間為四鋪作單抄斗拱(非斜拱),各層簷、飛均飾有明顯卷刹。十三層頂上為磚築,上有風磨銅頂。

古塔下還有一水井,深約20米,有泉水流出,泉水清甜可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地震時,塔頂全部被震壞,原塔刹已不復存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身嚴重傾斜,頂部坍塌。當地政府於20世紀80年代歷經五個春秋精心施工,方將這座千年古塔重修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歷史風貌。

源影寺塔的建築結構精細,造型優美,古樸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撫寧縣板廠峪塔

板廠峪塔,位於撫寧縣義院口鄉板廠峪村南,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年),為六角、七級、密簷式、實心磚塔,高15米。塔基為石砌、六面台基,每邊長4米,高1.5米;塔身第一級每邊長2.32米,高4米,建有須彌衣、座,每面有佛龕,供佛像一座;其上左右兩角有浮雕飛天,簷下有飛椽(chuan)、磚雕、斗拱,每面兩朵,每轉角1朵;第二層到第七層均為迭澀簷。塔刹部分為鐵制寶珠、刹杆。

古塔材料為磚石結構,第一層的塔身很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各層簷緊密相連,簷與簷之間不設門窗。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形成極富彈性的外輪廓曲線。

據舊《臨榆縣誌》載,明萬曆年間道人翟尚儒在此修煉,廣為民眾醫病解難,深受愛戴,翟尚儒故去後,人們為紀念他而修建此塔。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黎雙陽塔

雙陽塔,位於昌黎城南偏西21.5公里的陳青坨村南,系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該塔建于明萬曆年間,原為兩座。居東者為趙翁寶塔,居西者為鄭翁寶塔,是當地的趙、鄭兩家修建的風水塔,故名“雙陽塔”。兩塔之間建有朝陽庵。該塔曾於清乾隆年間重修過一次,光緒23年(1897年)西塔倒毀,僅存東塔。1949年,灤河發大水,朝陽庵被沖毀。

雙陽塔高6米左右,有7層8面,是一座實心密簷磚塔, 在二層簷下正南面鑲有小石碑一方,上刻“趙翁寶塔”四字及萬曆年間修等字樣。第二層至第七層塔身較矮,每層高度基本相等,但邊長逐層收分。塔受自然與人為破壞較嚴重,各層簷處的青磚均有脫落。由於受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破壞,整個塔身略向東傾斜,

2014年河北省文物局安排專項資金,本著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修繕原則,對該塔地宮基礎處理,出簷飛椽殘損缺失物件剔補,塔刹散水地面圍護等進行修補,塔體加固,現保存良好。

源影寺塔的始建年代失考,但從塔的建築風格看,屬遼、金時期塔型,已被有關專家確定為金代佛塔。 《昌黎縣誌》中還有這樣一首詩形容她:“浮屠高矗筆淩空,搖曳金鈴送晚風,霞影是朱天是紙,淋漓倒寫夕陽紅。”

塔為八面十三層實心密簷磚塔,高36米,塔為磚木結構。塔其上有須彌座,其上端為用五鋪作斗拱承托著的平座,平座上有欄板勾欄和望柱,欄板上雕刻著優美的幾何圖案花紋,平座之上有仰蓮兩層,托著磚雕的天宮樓閣。天宮樓閣的八面均設有假門,東、西、南、北方向的假門上各飾有四排門釘和兩個門簪,其餘方向的四門為直欞三抹頭隔扇。天宮樓閣以上直至長年十三層簷下均施斗拱。平座的斗拱為五鋪作雙抄,系呈45度角的斜斗拱;各單層補間為四鋪作單抄斗拱(非斜拱),各層簷、飛均飾有明顯卷刹。十三層頂上為磚築,上有風磨銅頂。

古塔下還有一水井,深約20米,有泉水流出,泉水清甜可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地震時,塔頂全部被震壞,原塔刹已不復存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身嚴重傾斜,頂部坍塌。當地政府於20世紀80年代歷經五個春秋精心施工,方將這座千年古塔重修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歷史風貌。

源影寺塔的建築結構精細,造型優美,古樸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撫寧縣板廠峪塔

板廠峪塔,位於撫寧縣義院口鄉板廠峪村南,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年),為六角、七級、密簷式、實心磚塔,高15米。塔基為石砌、六面台基,每邊長4米,高1.5米;塔身第一級每邊長2.32米,高4米,建有須彌衣、座,每面有佛龕,供佛像一座;其上左右兩角有浮雕飛天,簷下有飛椽(chuan)、磚雕、斗拱,每面兩朵,每轉角1朵;第二層到第七層均為迭澀簷。塔刹部分為鐵制寶珠、刹杆。

古塔材料為磚石結構,第一層的塔身很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各層簷緊密相連,簷與簷之間不設門窗。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形成極富彈性的外輪廓曲線。

據舊《臨榆縣誌》載,明萬曆年間道人翟尚儒在此修煉,廣為民眾醫病解難,深受愛戴,翟尚儒故去後,人們為紀念他而修建此塔。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黎雙陽塔

雙陽塔,位於昌黎城南偏西21.5公里的陳青坨村南,系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該塔建于明萬曆年間,原為兩座。居東者為趙翁寶塔,居西者為鄭翁寶塔,是當地的趙、鄭兩家修建的風水塔,故名“雙陽塔”。兩塔之間建有朝陽庵。該塔曾於清乾隆年間重修過一次,光緒23年(1897年)西塔倒毀,僅存東塔。1949年,灤河發大水,朝陽庵被沖毀。

雙陽塔高6米左右,有7層8面,是一座實心密簷磚塔, 在二層簷下正南面鑲有小石碑一方,上刻“趙翁寶塔”四字及萬曆年間修等字樣。第二層至第七層塔身較矮,每層高度基本相等,但邊長逐層收分。塔受自然與人為破壞較嚴重,各層簷處的青磚均有脫落。由於受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破壞,整個塔身略向東傾斜,

2014年河北省文物局安排專項資金,本著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修繕原則,對該塔地宮基礎處理,出簷飛椽殘損缺失物件剔補,塔刹散水地面圍護等進行修補,塔體加固,現保存良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