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金燕玲,華語電影人獲最佳女配角獎最多紀錄保持者

她, 6次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提名, 2次得獎, 6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提名, 獲獎3次。 今年, 她又因《一念無明》獲得青年電影手冊2016年度女配角。

她是金燕玲, 華語電影人獲最佳女配角獎最多紀錄保持者。 同時, 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提名次數也非常多。

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金燕玲《一念無明》

去年11月, 憑藉在《一念無明》當中精湛的演技, 金燕玲獲得了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這是她闊別金馬22年之後再度獲獎, 在臺上, 她流下了熱淚。

今年3月19日, 金燕玲獲得了青年電影手冊2016年度女配角獎, 來看看香港著名影評人列孚老師為金燕玲撰寫的獲獎評語:

金燕玲繼《踏血尋梅》飾演令人難忘的母親一角之後, 又以《一念無明》出演男主角阿東母親一角令人折服。 儘管“又演母親”, 看似重複, 可是, 她在本片對兒子、先生的反應以及因病而陷於近乎與兒子一樣的狂躁狀態下的表現,

處處見真。 因而, 片中的她當一次次出歇斯底里般的無理情緒時, 我們實在是確切地感受到了她深層次的體驗而非只是表層, 堪稱最令人難忘的表演。

從手冊主程式設計青松和演員郝蕾手中接過獎盃和證書之後, 金燕玲再度落淚, 她說道:

“本來我今天應該是上來心情不是那麼激動的, 不過聽到你們的話情緒又被勾起來了。 金像獎、金馬獎拿過幾次, 金掃帚獎我絕對不想拿。 我不是一個受過正統訓練的演員, 但是我一定是一個用心努力工作的人, 但是機會不是在我的手上能夠控制的, 但是我對自己說好好做人, 好好做自己的工作, 那自然就會有下一個工作機會, 今天感謝你們對我的肯定, 我會跟以前一樣繼續努力去做好它, 謝謝你們!我非常重視這個獎項, 因為我今年已經62歲了, 這是我在國內得到的第一個肯定,

所以我一定要來。 ”

當天夜裡, 結束了頒獎典禮之後, 由於要參加21日舉辦的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 金燕玲連夜趕回香港, 手冊君與主程式設計青松送金燕玲去往機場, 在候機的45分鐘裡, 程青松對金燕玲進行了專訪。

程青松對話金燕玲

時間:2017年3月20日淩晨2點

地點:北京首都機場

程青松:我發現你拍過不少新導演的電影,翁子光的《踏血尋梅》,黃進的《一念無明》。是怎樣遇到他們的?

金燕玲:是他們找我的,尤其是黃進更不認識,他是大學出來才27歲,像翁子光呢,我還先看了劇本,我很喜歡這個劇本,當我接到這個劇本的時候,已經知道有郭富城主演、杜可風攝影了,然後看到我自己那個角色有發揮的地方,就覺得作為演員一定要接。《一念無明》就不一樣,我基本上不知道他,是曾志偉打電話給我,叫我幫忙,我也沒有問是什麼東西就同意了,然後我一看劇本那麼沉重,灰的地方很多,明的很少,我看了劇本有這個感覺。

我那天去到現場以後,我說請導演過來給我見一下面,我想聊一下,他走進來我一看這麼年輕的男孩,還很帥,我就問為什麼你要拍這個題材,是家庭有這個遭遇還是什麼,很好奇。我那時候不知道我們的編劇原來是個女孩,而且跟導演一樣年輕。我說我作為一個演員有發揮的角色對我來講沒有問題的,要不然是賺錢,要不然是為戲,只有這兩個原因我會接戲。但是我說電影會影響很多人,你們拍這部電影,我怕很負面的東西,如果你捉拿不好的話,心情不好的觀眾,看完《一念無明》就跳下去了,那不行啊。

這個小男生就非常有禮貌,也非常斯文,他說你放心,我是有得一些獎的,我說好。然後一天就拍完了。

《一念無明》編劇:陳楚珩 導演:黃進

拍完之後有一天他們叫我們去出席政府的一個儀式,就是多謝我們參與支持什麼,去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一念無明》跟《點五步》是香港政府出資特別支持的,他們要經過評審選拔,然後這兩部贏了,各拿了兩百萬拍攝資金。

程青松:有一點像臺灣的電影輔導金。

金燕玲:對,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才拍電影的。我是直到香港電影節開幕,《一念無明》作為開幕電影之一(另一部是《七月與安生》),我才第一次坐在下麵看這部電影。本以為很灰的一部電影,看到片頭我就很有感覺,我就很期待看這個電影了。老實講,我自己入行那麼久,不是很多電影都願意去看的,很坦白講,這一部就引起我很想去看。我也很怕在首映看自己的電影,怕別人笑我——是覺得很滿意自己的演出嗎?自己在那兒看半天哭半天——但是我還是看了,看完了以後更感動,知道他想講什麼了。他描述的東西暗的還是比明的多,但是他想探討的就是我們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態度是什麼樣。

此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有人告訴我某人是精神病患者,我也會先跳開,擔心他會不會發作啊之類的。戲中這個兒子其實是因為媽媽造成的,這個媽媽是不開心的女人,他是唯一照顧這個媽媽的兒子,如果他走了就沒人理她了。基本上是講這三個人,兒子余文樂是沒有選擇地受媽媽影響變成了這樣一個人,爸爸曾志偉沒有什麼學識,不懂得怎麼面對,他選擇了走開。我飾演的這個女人是不開心的,她本身家庭不錯,後來家道中落,就去了香港,最後嫁給了曾志偉——是一個貨車司機,某種程度上看不起自己的老公,她覺得自己應該是不止於此的,應該是任何方面都比現狀好,所以她首先自己不開心,到最後弄得周圍人都很不開心,老公也怕她了。

程青松:她覺得不是同一個階級的。

金燕玲:對,這麼一個不開心的女人,自己在裡面轉不出來,然後就變成病。她有兩個兒子,最疼小兒子,但戲裡面沒有出現這個人,她就覺得兒子是自己的延續,什麼都好優秀,送他到美國去念書,但是他一去就沒有回來過,沒有關心過家裡,也不想來面對這個東西。所以大兒子余文樂就是唯一一個在她身邊的,但是他長期跟這樣一個精神上很不開心、身體上也有疾病(失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個兒子要服侍自己的媽媽不容易。有的人就是很不開心,而且把所有的脾氣發在別人身上,她是很不討好的女人,因為多數時間她都打罵兒子。

程青松:發脾氣失控的狀態。

金燕玲:對,很多人問我說,到底在戲裡面兒子是否真的殺掉了媽媽呢?那絕對是一個意外,可能媽媽出意外的時候他沒有馬上救她,或者救的不夠快。重點是想說這個意外發生了,兒子進了精神病院,重新出來以後去接觸周圍的人,包括他自己的爸爸。

程青松:他要怎麼去面對。

金燕玲:在工作當中怎樣踏出這一步,他去找工作的時候,主管一聽他有這個病馬上就另眼相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機會,他也是處在這樣的情況,連他自己的爸爸,也問他吃藥沒有,是怕他精神病發作,都是有不信任的態度。爸爸接他出院,回到他住的地方,就是香港現在的板房,不是很大,擠滿了房客。

程青松:蝸居的樣子。

金燕玲:對,人沒有精神病住在這樣的地方都可能會病,別說他還有病。

程青松:很壓抑。

金燕玲:周圍的人當然很怕他了。但有一個小孩不怕他,直接跟他聊天,這個就很明,就是講小孩子很純的愛,不去懷疑他,不去想他是精神病患者,但是周圍的人就不是這樣的態度。

導演說人生當中十之八九的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本來關係這麼差,全家等於家破人亡了,問題是怎麼樣呢?這就是一個態度——起碼最後爸爸和兒子一起踏出第一步,去嘗試走以後的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的話,那麼任何情況就可以改變。

我後來問編劇為什麼寫這個題材,因為兩個人才27歲,我很好奇。她說靈感來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有點像《踏血尋梅》,有一個人發生了這樣的意外。他們想講三個人的故事,第一個想到的是兒子的角色——余文樂,然後想的是爸爸——曾志偉,最後在媽媽的角色上面選了我,就這樣構造出來了。

程青松:明白,但是觀眾有可能會讀解出來是兒子把媽媽害了。

金燕玲:是意外,不是蓄意殺死媽媽,你看了戲以後就明白,她自己進去洗澡,其實行動不是很方便,平時基本上兒子去幫,一直是兒子服侍她的,因為導演沒有真正的去講這個東西。

程青松:這種困境我能夠理解,其實有一句中國的俗語,久病無孝子,我看網上有一個四川的兒子打他媽媽耳光,他媽媽老走丟,他就著急,其實他對他媽媽很好,只是他媽媽失智以後就失控,被網友把他打媽媽耳光那一段發了出來,,大家就覺得他特別壞,但也有很多人幫他說話。其實家裡面有一個人病了很多年,對照顧者的身心傷害是非常大的。

金燕玲:這個電影給我們的東西會令我想到我的家人,我的父母都是得癌症去世的,媽媽先走,然後爸爸,兩個人分開加起來前後有十一二年,譬如說講小孩子,很奇怪,你如果生幾個孩子,總有一個為家人做事情最多,但不是最受疼愛的那個。我是家裡老大,我下面是一個妹妹,然後倆弟弟,我跟我妹妹是非常親的。在臺灣那個年代都是比較重男輕女的,女孩子都很乖的,我們都是幾歲就會做家務養家,因為我家是中下層,爸爸做餐廳領班,賺一份薪水養全家人。爸爸跟媽媽的感情是不合的,但是爸爸永遠不會跟媽媽離婚。

我媽媽是上海人,以前過得很苦,後來認識一個結拜姐妹,一起到臺灣,我們從小就認為她是姨媽,其實他們不是親戚。媽媽去了臺灣就認識爸爸,爸爸也是從大陸去的臺灣,所以這個家就是靠我媽媽維繫,我們家沒有親人在臺灣,就是說男女之間的事情我到現在才理解,不站在媽媽那邊,不站在爸爸那邊,覺得爸爸對不起媽媽的,其實爸爸在行為上面,作為老公作為爸爸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只是感情上面跟媽媽是不合的,就變成永遠有一個阿姨。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像這種男女之間的事情影響後面很多東西,我們四個小孩,我媽媽比較疼我,因為我樣子比妹妹好看,我妹妹出世的時候我爸爸就失業。

所以偏心這個東西家裡是有的,我也是很孝順家裡的,到我結婚之前我賺的每一毛錢都給家裡,我出去掙錢,把錢都奉獻給家裡,但是我人不在臺灣,我妹妹是行動上在那裡,為家裡做事情的人,就是戲中講了,我心裡想念小兒子,小的根本沒有回來,為你做事的是大兒子,一個男生要幫你失禁清理,這個多難受。這個東西又談到我這邊了,我爸爸在臨走的時候,他在病房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已經失禁了,我女兒才幾歲,我去上洗手間,我說你看到外公萬一動了就叫,我怕他掉下來。

他失禁了我就跑出去幫把清理,那場戲在我心裡是一樣的,我很理解那個劇本的東西,我幫我爸爸在清洗的時候,我不敢看我爸爸,我爸爸年輕的時候是很帥的,非常帥的男人,一家之主,你最後瘦的皮包骨頭,一個糟老頭子在那裡,一個爸爸在女兒面前,兒子還好一點,都不舒服,我知道他在流眼淚,但是我不敢看他,他就跟我說對不起,所以在戲裡面,當我看到劇本的時候,我大兒子幫我清理,我說一句對不起,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為什麼導演會有這種東西,這個我自己經歷過的,沒有人知道,到那個之前沒有人知道我經歷過這個東西,所以我完全明白。所以在戲裡面很多東西內容我很明白他想講什麼東西。所以我們那天一拍就很順利,就拍完了。

程青松:那個時刻好像遭遇了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東西,遇到了自己曾經經歷的東西。

金燕玲:對,因為我們剛才說戲的東西跟年紀跟你的遭遇絕對有關係的,好像一個紅酒越擺越純,也是需要時間的經歷,很多東西如果你沒有經歷過,你跟人家講,人家會說我懂我可以猜的到,但跟你真的經歷過是兩碼事。金馬獎上吳君如跟我說,如果讓她演這個戲她不會演,我說同樣的,讓我演喜劇我也不會演,因為你的人生太開心了。

程青松:其實就是拿自己的人生。

金燕玲:我經歷過,像我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在醫院陪了她七天七夜,澡都沒有洗過,跟我妹妹在醫院陪她,那天半夜三更我們回家洗個澡再過來,我們家離著那個很遠,那個年代還沒有手機電話,一到家電話就響了,就知道媽媽去了,其實那個時候我心裡想讓她趕快去,因為她最後是要麻醉的,一醒來就疼,她去了以後我也很冷靜,我幫她穿衣服,我一直推著她一直從病房走下去,走到第二棟的停屍間去,我一直沒有哭,我妹妹就哭,我就想我怎麼那麼不孝,我就一直沒有哭沒有感覺,一直推到她停屍間那個冰箱打開我才哭,看見那麼一個黑黑的洞,她要去哪裡?那個時候我才哭,所以有時候你感能覺到那個東西,但真的不會形容,就自己真的經歷過,生老病死我經歷過兩次。

地點:北京首都機場

程青松:我發現你拍過不少新導演的電影,翁子光的《踏血尋梅》,黃進的《一念無明》。是怎樣遇到他們的?

金燕玲:是他們找我的,尤其是黃進更不認識,他是大學出來才27歲,像翁子光呢,我還先看了劇本,我很喜歡這個劇本,當我接到這個劇本的時候,已經知道有郭富城主演、杜可風攝影了,然後看到我自己那個角色有發揮的地方,就覺得作為演員一定要接。《一念無明》就不一樣,我基本上不知道他,是曾志偉打電話給我,叫我幫忙,我也沒有問是什麼東西就同意了,然後我一看劇本那麼沉重,灰的地方很多,明的很少,我看了劇本有這個感覺。

我那天去到現場以後,我說請導演過來給我見一下面,我想聊一下,他走進來我一看這麼年輕的男孩,還很帥,我就問為什麼你要拍這個題材,是家庭有這個遭遇還是什麼,很好奇。我那時候不知道我們的編劇原來是個女孩,而且跟導演一樣年輕。我說我作為一個演員有發揮的角色對我來講沒有問題的,要不然是賺錢,要不然是為戲,只有這兩個原因我會接戲。但是我說電影會影響很多人,你們拍這部電影,我怕很負面的東西,如果你捉拿不好的話,心情不好的觀眾,看完《一念無明》就跳下去了,那不行啊。

這個小男生就非常有禮貌,也非常斯文,他說你放心,我是有得一些獎的,我說好。然後一天就拍完了。

《一念無明》編劇:陳楚珩 導演:黃進

拍完之後有一天他們叫我們去出席政府的一個儀式,就是多謝我們參與支持什麼,去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一念無明》跟《點五步》是香港政府出資特別支持的,他們要經過評審選拔,然後這兩部贏了,各拿了兩百萬拍攝資金。

程青松:有一點像臺灣的電影輔導金。

金燕玲:對,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才拍電影的。我是直到香港電影節開幕,《一念無明》作為開幕電影之一(另一部是《七月與安生》),我才第一次坐在下麵看這部電影。本以為很灰的一部電影,看到片頭我就很有感覺,我就很期待看這個電影了。老實講,我自己入行那麼久,不是很多電影都願意去看的,很坦白講,這一部就引起我很想去看。我也很怕在首映看自己的電影,怕別人笑我——是覺得很滿意自己的演出嗎?自己在那兒看半天哭半天——但是我還是看了,看完了以後更感動,知道他想講什麼了。他描述的東西暗的還是比明的多,但是他想探討的就是我們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態度是什麼樣。

此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有人告訴我某人是精神病患者,我也會先跳開,擔心他會不會發作啊之類的。戲中這個兒子其實是因為媽媽造成的,這個媽媽是不開心的女人,他是唯一照顧這個媽媽的兒子,如果他走了就沒人理她了。基本上是講這三個人,兒子余文樂是沒有選擇地受媽媽影響變成了這樣一個人,爸爸曾志偉沒有什麼學識,不懂得怎麼面對,他選擇了走開。我飾演的這個女人是不開心的,她本身家庭不錯,後來家道中落,就去了香港,最後嫁給了曾志偉——是一個貨車司機,某種程度上看不起自己的老公,她覺得自己應該是不止於此的,應該是任何方面都比現狀好,所以她首先自己不開心,到最後弄得周圍人都很不開心,老公也怕她了。

程青松:她覺得不是同一個階級的。

金燕玲:對,這麼一個不開心的女人,自己在裡面轉不出來,然後就變成病。她有兩個兒子,最疼小兒子,但戲裡面沒有出現這個人,她就覺得兒子是自己的延續,什麼都好優秀,送他到美國去念書,但是他一去就沒有回來過,沒有關心過家裡,也不想來面對這個東西。所以大兒子余文樂就是唯一一個在她身邊的,但是他長期跟這樣一個精神上很不開心、身體上也有疾病(失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個兒子要服侍自己的媽媽不容易。有的人就是很不開心,而且把所有的脾氣發在別人身上,她是很不討好的女人,因為多數時間她都打罵兒子。

程青松:發脾氣失控的狀態。

金燕玲:對,很多人問我說,到底在戲裡面兒子是否真的殺掉了媽媽呢?那絕對是一個意外,可能媽媽出意外的時候他沒有馬上救她,或者救的不夠快。重點是想說這個意外發生了,兒子進了精神病院,重新出來以後去接觸周圍的人,包括他自己的爸爸。

程青松:他要怎麼去面對。

金燕玲:在工作當中怎樣踏出這一步,他去找工作的時候,主管一聽他有這個病馬上就另眼相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機會,他也是處在這樣的情況,連他自己的爸爸,也問他吃藥沒有,是怕他精神病發作,都是有不信任的態度。爸爸接他出院,回到他住的地方,就是香港現在的板房,不是很大,擠滿了房客。

程青松:蝸居的樣子。

金燕玲:對,人沒有精神病住在這樣的地方都可能會病,別說他還有病。

程青松:很壓抑。

金燕玲:周圍的人當然很怕他了。但有一個小孩不怕他,直接跟他聊天,這個就很明,就是講小孩子很純的愛,不去懷疑他,不去想他是精神病患者,但是周圍的人就不是這樣的態度。

導演說人生當中十之八九的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本來關係這麼差,全家等於家破人亡了,問題是怎麼樣呢?這就是一個態度——起碼最後爸爸和兒子一起踏出第一步,去嘗試走以後的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的話,那麼任何情況就可以改變。

我後來問編劇為什麼寫這個題材,因為兩個人才27歲,我很好奇。她說靈感來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有點像《踏血尋梅》,有一個人發生了這樣的意外。他們想講三個人的故事,第一個想到的是兒子的角色——余文樂,然後想的是爸爸——曾志偉,最後在媽媽的角色上面選了我,就這樣構造出來了。

程青松:明白,但是觀眾有可能會讀解出來是兒子把媽媽害了。

金燕玲:是意外,不是蓄意殺死媽媽,你看了戲以後就明白,她自己進去洗澡,其實行動不是很方便,平時基本上兒子去幫,一直是兒子服侍她的,因為導演沒有真正的去講這個東西。

程青松:這種困境我能夠理解,其實有一句中國的俗語,久病無孝子,我看網上有一個四川的兒子打他媽媽耳光,他媽媽老走丟,他就著急,其實他對他媽媽很好,只是他媽媽失智以後就失控,被網友把他打媽媽耳光那一段發了出來,,大家就覺得他特別壞,但也有很多人幫他說話。其實家裡面有一個人病了很多年,對照顧者的身心傷害是非常大的。

金燕玲:這個電影給我們的東西會令我想到我的家人,我的父母都是得癌症去世的,媽媽先走,然後爸爸,兩個人分開加起來前後有十一二年,譬如說講小孩子,很奇怪,你如果生幾個孩子,總有一個為家人做事情最多,但不是最受疼愛的那個。我是家裡老大,我下面是一個妹妹,然後倆弟弟,我跟我妹妹是非常親的。在臺灣那個年代都是比較重男輕女的,女孩子都很乖的,我們都是幾歲就會做家務養家,因為我家是中下層,爸爸做餐廳領班,賺一份薪水養全家人。爸爸跟媽媽的感情是不合的,但是爸爸永遠不會跟媽媽離婚。

我媽媽是上海人,以前過得很苦,後來認識一個結拜姐妹,一起到臺灣,我們從小就認為她是姨媽,其實他們不是親戚。媽媽去了臺灣就認識爸爸,爸爸也是從大陸去的臺灣,所以這個家就是靠我媽媽維繫,我們家沒有親人在臺灣,就是說男女之間的事情我到現在才理解,不站在媽媽那邊,不站在爸爸那邊,覺得爸爸對不起媽媽的,其實爸爸在行為上面,作為老公作為爸爸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只是感情上面跟媽媽是不合的,就變成永遠有一個阿姨。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像這種男女之間的事情影響後面很多東西,我們四個小孩,我媽媽比較疼我,因為我樣子比妹妹好看,我妹妹出世的時候我爸爸就失業。

所以偏心這個東西家裡是有的,我也是很孝順家裡的,到我結婚之前我賺的每一毛錢都給家裡,我出去掙錢,把錢都奉獻給家裡,但是我人不在臺灣,我妹妹是行動上在那裡,為家裡做事情的人,就是戲中講了,我心裡想念小兒子,小的根本沒有回來,為你做事的是大兒子,一個男生要幫你失禁清理,這個多難受。這個東西又談到我這邊了,我爸爸在臨走的時候,他在病房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已經失禁了,我女兒才幾歲,我去上洗手間,我說你看到外公萬一動了就叫,我怕他掉下來。

他失禁了我就跑出去幫把清理,那場戲在我心裡是一樣的,我很理解那個劇本的東西,我幫我爸爸在清洗的時候,我不敢看我爸爸,我爸爸年輕的時候是很帥的,非常帥的男人,一家之主,你最後瘦的皮包骨頭,一個糟老頭子在那裡,一個爸爸在女兒面前,兒子還好一點,都不舒服,我知道他在流眼淚,但是我不敢看他,他就跟我說對不起,所以在戲裡面,當我看到劇本的時候,我大兒子幫我清理,我說一句對不起,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為什麼導演會有這種東西,這個我自己經歷過的,沒有人知道,到那個之前沒有人知道我經歷過這個東西,所以我完全明白。所以在戲裡面很多東西內容我很明白他想講什麼東西。所以我們那天一拍就很順利,就拍完了。

程青松:那個時刻好像遭遇了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東西,遇到了自己曾經經歷的東西。

金燕玲:對,因為我們剛才說戲的東西跟年紀跟你的遭遇絕對有關係的,好像一個紅酒越擺越純,也是需要時間的經歷,很多東西如果你沒有經歷過,你跟人家講,人家會說我懂我可以猜的到,但跟你真的經歷過是兩碼事。金馬獎上吳君如跟我說,如果讓她演這個戲她不會演,我說同樣的,讓我演喜劇我也不會演,因為你的人生太開心了。

程青松:其實就是拿自己的人生。

金燕玲:我經歷過,像我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在醫院陪了她七天七夜,澡都沒有洗過,跟我妹妹在醫院陪她,那天半夜三更我們回家洗個澡再過來,我們家離著那個很遠,那個年代還沒有手機電話,一到家電話就響了,就知道媽媽去了,其實那個時候我心裡想讓她趕快去,因為她最後是要麻醉的,一醒來就疼,她去了以後我也很冷靜,我幫她穿衣服,我一直推著她一直從病房走下去,走到第二棟的停屍間去,我一直沒有哭,我妹妹就哭,我就想我怎麼那麼不孝,我就一直沒有哭沒有感覺,一直推到她停屍間那個冰箱打開我才哭,看見那麼一個黑黑的洞,她要去哪裡?那個時候我才哭,所以有時候你感能覺到那個東西,但真的不會形容,就自己真的經歷過,生老病死我經歷過兩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