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與世界交互的四種境界:道法術器

寫在開頭:我其實是不瞭解國學的, 這裡的「道法術器」是結合我自己的生活體驗得到的感悟, 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術器」未必是一致, 請不要對號入座。

「道德經」中有一句流傳最廣的話, 「道可道, 非常道」(實際上應該是「道可道, 非恒道」,詳見Wiki ),一直以來都無法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隨著年歲的增長, 從瑣碎的生活漸漸摸索出了一些軌跡, 我循跡而尋, 漸漸體會到什麼才是「道」.

本科時代, 有一次寒假回家的時候, 和高中時期的小夥伴一起聚餐, 閒聊中發現一位原本高中很要強的同學竟然說在大學裡掛科了, 而且說得那麼的輕鬆自如, 一點都看不出焦慮感。 當時, 我就覺得十分感慨, 當年的那股上進心去哪了?這是我第一次感到與小夥伴們產生了差異。

我記得剛入大學的時候, 就有學長學姐說過, 大學就是「必修課選逃, 選修課必逃」, 同時也有「只需要高中時代50%或更少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說法,然而,

從我現在四年本科、1年半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來看, 學長學姐如此的告誡就是一種慢性下毒。 大學的「努力」方式和高中時代的「努力」完全是兩回事, 不能夠直接比較[1]。 他們之所以這樣說, 我想是因為他們依然把高中時代的習慣帶入到了大學時代, 並且一直保持到了他們畢業。 然而, 這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往是致命的。

讀研的時候, 一高中同學突然打電話我說, 他回老家並且已經生女兒了。 而我當時還是研一, 還在為一些難纏的數學課絞盡腦汁, 而他已經人父, 人夫了。 當時的我, 感到特別震驚,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沒有充分展開, 而有的小夥伴都已經成家立業了。

元旦回家,

又是高中小夥伴的聚餐, 只不過這次回家的只有我一個, 他們都已經在家鄉工作了。 晚飯過後, 我本想找個小咖啡館坐坐, 聊聊近來的生活狀態, 可是結果是我被他們帶到了網吧, 然後在網吧看他們玩了3個小時的遊戲, 其中有段時間我還睡著了!

這些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 讓我好好思考了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一同上的高中, 同樣讀的大學(本科學校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水準), 為什麼畢業才一年多, 差異就如此明顯了。

其中最本質的原因, 我想就是那個我曾經無法尋覓的「道」。 按我現在的理解, 所謂的「道」, 就是你人生的終結目標, 你對世界的看待方式, 通俗一點說就是你的三觀。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就決定了你的「道」是什麼。

用一個簡單直接的例子來說明:

亞歷山大大帝增經拜訪過犬儒主義者狄奧根尼,問他想要什麼恩賜;他回答說:“只要你別擋住我的太陽光”。 據說亞歷山大之後對隨從說:“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 我願意做狄奧根尼。 ”

這就是狄奧根尼的「道」!

絕大多數人在本科畢業之後就直接選擇了工作, 從他們的角度來說, 這就是該工作的時候了, 讀書已經讀了十幾年了, 不想再繼續了。 我這裡毫無批判的意思, 只是想說明他們的「道」和我的「道」有著很大的不同,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正是如此!

儘管是這樣, 我們依然會是好朋友, 但我想, 我們交流的內容不會再涉及到更加抽象的精神領域, 因為「道」的不同, 已然沒有共同談論的基礎。

而我的「道」已經在我另外的文章「為什麼讀博」和「為人生建個模型」有所論述, 不想再重複了。

需要說明的是, 我這裡沒有任何鄙夷或不屑的色彩, 只想說明一個人的人生軌跡、生活習慣完全是由其「道」所決定的。 不同「道」的人可以相識,相熟, 卻無法相知。

法,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普遍所說的「方法論」。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次渡河,我在此岸,而此生的目的就是到達彼岸[2],那麼所謂的「法」就是過河方式的選擇了,你可以選擇直接遊過去、找一座橋走過去、想辦法繞過去等等各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是一種不同的「法」,儘管路徑不同(「法」),然目的相同(「道」)。

「法」的精髓在於,它是一種「範本」,是可以用來廣泛傳遞和學習的,比如常見的番茄工作法、GTD工作法等。

從柏拉圖的學說的來看,其實「法」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他所謂的「理型論」,存在著這樣一套「完美」的方法,能夠幫助你高效地解決你面對的問題。

而「術」其實就是「法」的具體實現了,比如傳統的番茄工作法中,一個定義的工作時間是25分鐘,一個休息時間是5分鐘,但是這種具體的規定並不適合每一個人,智者在具體運用這些「法」的時候,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修正,以符合自己的特殊情況。

從我們程式設計中物件導向的角度來說,「法」就是解決問題的類定義,而「術」就是具體的類的實例,真正發生作用的是類的實例,而不是類定義本身。

包括我們日常學習到的各種事物,在他們真正被你靈活運用之前,他們只是屬於「理型世界」中的「法」,而不是你可以隨時使用的「術」.

智者往往學習的是「法」,而實用的時候是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術」.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臨時抱佛腳學太極的時候,是越學越忘的,實際上他就是在學「法」,而不是學張三豐具體的「術」.一句話,就是「學其神,而不是學其形」

「術」和「法」是緊密相連的,往往在很多情況下,「法」必須通過「術」來進行表達,因此在實際情況中很難分清二者的界限在哪裡,上面的舉的例子都是非常簡單,然,大千世界是如此的複雜,真正的界限該如何界定,著實不易.

「器」,其實也不需要多說了,就是具體實踐時所使用的工具。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個好的工具,不能完成你的目標,但能説明你更快的實現目標。

比如在GTD的實踐過程中,最原始的GTD中要求你使用多個資料夾來分類存放你的各種任務,然而這種實踐方式既笨重又費時,於是相應的電子化工具應運而生,比如我常用的Doit.im,只需要使用這樣一個工具就能完全避免維護各種各樣的資料夾、備忘錄,同時能夠真正實踐GTD的工作流程。

但是,需要切記的是,「器」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它只能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如果太過依賴於工具,而忘記了最初的「道法術」的話,往往會陷入泥沼而不可自拔。

如果用航海過程來比喻的話,我覺得明確的目的地就是「道」,朝著目的地航行的過程就是「法」,具體航行路徑就是「術」,而最終使用的船隻類型就是「器」。

如果沒有了「道法術」的指引,僅僅擁有前行的船隻,那你也只能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上,被大海吞沒是遲早的事情。

法,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普遍所說的「方法論」。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次渡河,我在此岸,而此生的目的就是到達彼岸[2],那麼所謂的「法」就是過河方式的選擇了,你可以選擇直接遊過去、找一座橋走過去、想辦法繞過去等等各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是一種不同的「法」,儘管路徑不同(「法」),然目的相同(「道」)。

「法」的精髓在於,它是一種「範本」,是可以用來廣泛傳遞和學習的,比如常見的番茄工作法、GTD工作法等。

從柏拉圖的學說的來看,其實「法」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他所謂的「理型論」,存在著這樣一套「完美」的方法,能夠幫助你高效地解決你面對的問題。

而「術」其實就是「法」的具體實現了,比如傳統的番茄工作法中,一個定義的工作時間是25分鐘,一個休息時間是5分鐘,但是這種具體的規定並不適合每一個人,智者在具體運用這些「法」的時候,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修正,以符合自己的特殊情況。

從我們程式設計中物件導向的角度來說,「法」就是解決問題的類定義,而「術」就是具體的類的實例,真正發生作用的是類的實例,而不是類定義本身。

包括我們日常學習到的各種事物,在他們真正被你靈活運用之前,他們只是屬於「理型世界」中的「法」,而不是你可以隨時使用的「術」.

智者往往學習的是「法」,而實用的時候是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術」.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臨時抱佛腳學太極的時候,是越學越忘的,實際上他就是在學「法」,而不是學張三豐具體的「術」.一句話,就是「學其神,而不是學其形」

「術」和「法」是緊密相連的,往往在很多情況下,「法」必須通過「術」來進行表達,因此在實際情況中很難分清二者的界限在哪裡,上面的舉的例子都是非常簡單,然,大千世界是如此的複雜,真正的界限該如何界定,著實不易.

「器」,其實也不需要多說了,就是具體實踐時所使用的工具。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個好的工具,不能完成你的目標,但能説明你更快的實現目標。

比如在GTD的實踐過程中,最原始的GTD中要求你使用多個資料夾來分類存放你的各種任務,然而這種實踐方式既笨重又費時,於是相應的電子化工具應運而生,比如我常用的Doit.im,只需要使用這樣一個工具就能完全避免維護各種各樣的資料夾、備忘錄,同時能夠真正實踐GTD的工作流程。

但是,需要切記的是,「器」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它只能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如果太過依賴於工具,而忘記了最初的「道法術」的話,往往會陷入泥沼而不可自拔。

如果用航海過程來比喻的話,我覺得明確的目的地就是「道」,朝著目的地航行的過程就是「法」,具體航行路徑就是「術」,而最終使用的船隻類型就是「器」。

如果沒有了「道法術」的指引,僅僅擁有前行的船隻,那你也只能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上,被大海吞沒是遲早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